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2499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docx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28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最新考纲

考纲解读

考法指南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了解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及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及雨林被毁的原因和雨林的保护。

以区域图文材料、示意图为载体,侧重考查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作用,破坏后的危害及保护措施。

如2019全国卷ⅢT36、2019全国卷ⅠT7~9、2019全国卷ⅡT37等。

 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学生用书P185]

1.森林的作用与现状

(1)森林的作用

①重要的自然资源:

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②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a.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b.森林在不同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差异

区域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地区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

(2)森林现状:

急剧减少,多数地方的原始森林已被破坏殆尽,部分林地已永久性地变为农田和牧场。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2.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3.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

4.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

人类的开发。

②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要求。

(2)开发计划

5.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在当前背景下,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措施

①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②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④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⑤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自我检测]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世界上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形成原因。

(2)简述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3)简述雨林的生态优势和脆弱性的表现。

(4)简述雨林破坏后带来的生态问题。

答案:

(1)分布:

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东南亚地区。

原因:

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

(2)维持全球大气的碳氧平衡;参与全球水循环,维持全球水平衡;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基因库。

(3)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脆弱性:

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4)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多发;雨林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小兴安岭经过近60年高强度开发,可采成熟林蓄积量已由开发初期的7.8亿m3下降到2019年的6600万m3,整体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材料二 2019年黑龙江大兴安岭把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案体系作为做好森林火灾各项应急处置工作的前提。

(1)森林火灾是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之一,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春季,原因为春季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

监测森林火灾的技术手段为。

(2)除森林火灾外,导致东北地区森林资源被破坏的原因还可能包括哪些方面?

(3)大面积天然森林被破坏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大兴安岭地区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遥感

(2)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物种减少等。

(4)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对木材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发展绿色食品、医药和特色养殖业;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以木料作为燃料的现象;加强林区建设与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性通法]

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2019·九江十校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地区示意图,右图为一次火山喷发时的火山灰扩散等时线(单位:

小时)图,据此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火山喷发的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D.10月

2.该岛屿分布着大量的雨林,少数地区依然有烧荒种植作物现象,农民择时烧荒主要考虑(  )

A.气温B.降水

C.风向D.光照

3.读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土壤肥力变化图,土壤肥力由b到c的变化说明了(  )

A.雨林土壤的贫瘠性B.烧荒后肥力下降

C.雨林环境的脆弱性D.作物生长需肥多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右图中火山灰扩散等时线形态,相同时间间隔,扩散得越远,说明该方向上的风力越强。

图中火山灰主要飘向东南方,说明该地盛行风是西北风。

图示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北半球冬季,来自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西北风,所以该火山喷发的月份最可能是1月份,A正确。

第2题,该岛屿分布着大量的雨林,位于热带地区,全年高温,气温不是烧荒考虑的主要因素,A错误。

农民择时烧荒主要考虑降水因素,降水较少时,便于进行烧荒,B正确。

风向、光照不是影响烧荒的主要因素,C、D错误。

第3题,由b到c的变化表示土壤肥力下降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持续时间长,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缓慢恢复,说明雨林环境的脆弱性,C正确。

答案:

1.A 2.B 3.C

 湿地资源的保护[学生用书P186]

1.湿地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1)概念及类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2.湿地资源的功能

(1)湿地的产出功能:

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

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

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

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自我检测]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下表。

地区

主要功能

大河中下游湖泊

内陆干旱区湖泊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2)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的形成原因,并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答案:

(1)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2)形成原因:

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作用:

调节气候(或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佛罗里达州大部分地区属于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平均海拔低于35m。

境内有河流17116条,湖泊3万多个,其南部分布着大片沼泽,保持着原生的自然状态。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大沼泽地区面临着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图为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分布图与迈阿密气候资料图。

(1)描述图示大沼泽形成的有利条件。

(2)大沼泽沿海部分的水位变化较大,试分析原因。

(3)试推测大沼泽因人为活动可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沼泽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降水丰富,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海水顶托。

(2)大沼泽海拔低,地形平坦;随着潮汐的涨落,大沼泽水位也会随之涨落;该地区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旱季沼泽水位下降,雨季水位上升;飓风过境时,带来大量降水或形成风暴潮,水位大幅上涨。

(3)问题:

大沼泽地区生态系统蓄水量减小,旱季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水污染严重;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建议:

合理规划、管理城市供水;进行有效的水质治理;成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性通法]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

(1)问题:

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产生原因:

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①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

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类型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3.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4.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我国某区域湿地面积较大,类型多样。

有坑塘、水库、水田、盐场等人工湿地,也有苇田、潮间带(沿海滩涂)等天然湿地,湿地类型不同,功能不同。

下表为1980年、1990年与21世纪初该区域主要湿地类型面积(单位:

hm2)变化统计表。

读表,完成1~3题。

1980年

1990年

21世纪初

坑塘

3000

12948

18846

水库

1954

12832

14410

盐场

335

2627

3721

苇田

69224

32721

24382

水田

4764

25409

19103

潮间带

80000

86068

101904

1.据表可知,该区域(  )

A.坑塘、水库面积不断减少

B.水田面积不断减少

C.水库面积增速最快

D.主要湿地类型总面积增加

2.该区域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B.围湖造田

C.沿海泥沙淤积D.建立盐场

3.与1980年相比,21世纪初该区域(  )

A.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加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天然湿地面积增加

解析:

第1题,阅读表格数据可知,1980年以来,坑塘、水库面积在扩大;水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盐场面积增速最快,超过10倍;主要湿地类型总面积在增加。

故选D。

第2题,沿海地区泥沙淤积会增大天然湿地面积,但与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关系不大;建立盐场与围湖造田会导致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如苇田变水库、坑塘等,导致人工湿地面积增加。

故选C。

第3题,从统计数据看出,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水库、水田、坑塘等人工湿地面积增加,生物原有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使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鸟的栖息地减少,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故选B。

答案:

1.D 2.C 3.B

4.(2019·高考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

(1)需要注意题目实际上是问了两个问题:

内格罗河为什么富含腐殖质,内格罗河为什么含沙量少。

分析腐殖质含量大的原因要从腐殖质的形成条件(生物资源丰富且气候条件便于腐殖质的形成)入手。

分析含沙量少的原因则要从河流流速、沼泽分布等角度入手。

(2)本问为开放性设问,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说明理由。

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赞同。

 理由:

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或不赞同。

 理由:

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学生用书P353(单独成册)]

一、选择题

盐城湿地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部的太平洋西海岸,是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

受海陆的相互作用,湿地每年都要向东扩展。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粉砂细砂滩的成因是(  )

A.涨潮时,受海水强烈冲刷作用形成

B.退潮时,海水运动速度慢使砂质物沉积

C.涨潮时,海水把海底淤泥带到陆地

D.退潮时,受海水强烈侵蚀作用形成

2.草滩植被是耐盐碱的盐蒿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这说明了(  )

A.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有生产功能

B.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有平衡功能

C.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D.自然环境各要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解析:

第1题,盐城东部的黄海泥沙含量大,涨潮时,海水把砂质物带到小潮高潮位和大潮低潮位之间的区域,涨潮时海水运动速度快,砂质物难以沉积,退潮时海水运动速度慢,砂质物沉积形成粉砂细砂滩。

第2题,受海陆的相互作用,湿地每年都要向东扩展,形成的泥砂混合滩不断增高。

泥砂混合滩土壤盐分高,适宜耐盐碱的盐蒿生长。

随着土壤中的盐分不断降低,盐蒿逐渐演变成草滩植被,这体现了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答案:

1.B 2.C

(2019·三明一中月考)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D.气候更加湿润

4.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B.土壤肥力上升

C.生物多样性减少D.自然灾害减少

解析:

第3题,观察图发现,橡胶林的降水量比原始生态林小,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会减少;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从这个角度考虑径流总量减少;变成橡胶林后,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会更加干燥。

第4题,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变频繁。

答案:

3.B 4.C

(2019·衡阳月考)由于长期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巴西热带雨林面积急剧减少,生态效应不断减弱。

下图示意巴西雨林区在1980-2019年6个不同地区的森林面积比和转移面积比(注:

森林面积比为区域森林面积与该区域总面积的比值;转移面积比为发生转移的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

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的是(  )

A.A区域B.D区域

C.C区域D.F区域

6.雨林大面积转移最可能使当地(  )

A.地面光照增多B.风力作用强劲

C.生物种群类型增加D.土壤盐碱化严重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区域森林面积比较小,但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面积比最大,说明森林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大,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最小。

第6题,雨林大面积转移导致雨林面积减少,地表裸露,地面获得的光照增多,A对;该地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风力作用弱;B错;森林面积减少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该地降水多,土壤中的盐类物质淋溶作用强,不易出现盐碱化,D错。

答案:

5.C 6.A

读东北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湿地和农田对应左侧纵坐标,建设用地对应右侧纵坐标),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面积扩大了约6倍

B.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约6倍

C.湿地面积在1988-1993年变化最明显

D.农田的变化量与湿地的变化量相差不大

8.该区域用地类型面积的变化会导致(  )

①降水量增加②气温变化幅度增大

③土壤退化明显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9.为了改善当地的环境质量,最需要(  )

A.积极进行退耕还湿B.大力建设人工湿地

C.大幅减少建设用地D.关停高耗水工业

解析:

第7题,据图可知,湿地由1975年的约80万公顷减少到2019年的约28万公顷,约减少了52万公顷。

农田用地由1975年的约12万公顷增加到2019年的约82万公顷,约增加70万公顷,面积约扩大了6倍。

由上可知,农田的变化量与湿地的变化量相差较大。

1988-1993年,湿地面积从约61万公顷减少到约46万公顷,年均减少量最大,变化最明显。

30年来建设用地由0.2万公顷增加到约1.4万公顷,约增加了6倍。

第8题,据图可知,该区域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小,再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可推知①说法错误。

第9题,据图可知,该区域湿地的面积变化与农田、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呈负相关,特别是农田面积的增加对湿地面积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最需要退耕还湿。

答案:

7.D 8.B 9.A

(2019·湖南十二校联考)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

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11.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旅游价值

A.①③⑤B.①②③

C.②④⑥D.④⑤⑥

解析:

第10题,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

第11题,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同时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答案:

10.A 11.C

二、综合题

12.(2019·江淮十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曾经是一个淡水湖,现在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

20世纪50年代流入艾比湖的大小河流有23条;但随着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

下图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艾比湖湖水由淡变咸的原因。

(2)推测艾比湖湖面最大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分析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带来的影响。

(4)请你就艾比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析:

(1)可从盐分增加、水分减少角度分析,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回答。

(2)湖泊面积大小取决于水量多少,可从湖泊补给水源角度分析。

注意材料中提及位于天山北坡,有多条河流注入,则水源来自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冰川融水量取决于气温,故夏季水量最大、湖泊面积最大。

(3)可从对气候、水质、生物、土壤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4)该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水资源的短缺,故可从节水角度采取措施。

答案:

(1)艾比湖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导致湖水盐分不断累积;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气候趋向暖干化,蒸发量加大;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入湖水量大大减少,导致对湖水的稀释作用减弱等。

(2)夏季。

 艾比湖主要补给方式是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其汛期出现在夏季。

(3)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坏;蒸发量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底裸露面积不断增加,盐渍化和沙化加重,影响北疆地区的生态环境。

(4)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13.(2019·淮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9年9月3日,广西崇左市市长信箱收到一封网民来信:

这几年,我市在大力发展桉树种植,虽然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见效快,但危害更严重。

种植桉树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水质恶化、原有植被无法存活、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老百姓都说它是“抽水机”“耗肥机”“毒树”和“生态杀手”!

希望政府能多为子孙后代考虑,好好管理一下吧。

市长回复:

感谢您对我市发展的关注!

就您反映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专家研究表明,桉树没有毒性,其单位重量干物质合成所需水量远小于针叶林、黄檀、相思等树种,肥力消耗也小于玉米、咖啡、马占相思等农作物。

我市桉树种植有如下误区:

每亩植株多在300棵以上(推荐每亩100棵左右);砍伐周期3~4年(巴西约7~8年);大量使用除草剂去除林下“杂灌木”;“炼山”,即砍伐后放火烧山。

所以,我市一些地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桉树之过,通过合理种植是可以避免的。

另外,我市贫困地区较多,利用桉树发展相关产业(如木材加工、造纸等),对我市扶贫工作开展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崇左市位置示意图。

(1)分析过去崇左市桉树种植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2)试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为崇左市桉树的合理种植提出建议。

(3)说明如何借助桉树产业的合理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助其脱贫致富。

答案:

(1)桉树生长速度快,种植密度过大,砍伐周期短,水分和土壤肥力过度消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生产力下降;化肥、除草剂过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