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2279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

《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docx

民间特效膏药制作及配方大全

黑膏药的制作:

基质的准备

1、准备工作:

(1)、工具:

炉灶、铁锅三个(一个炼油,

一个下丹,一个过滤用)、铁勺一把(撩油用)、60目铁筛一个(过滤用)、防火盖(宜铁质)、搅拌棍一条(宜干燥的桑、槐木、长约1.2—1.5米)、水池或大盆一个、小水盆一个。

(2)、材料:

①油:

有香油、棉子油等,按地区习惯而定,但以香油为佳。

香油(麻油)本身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熬制的膏药色泽乌黑有光泽、性粘;熬制过程中泡沫少,便于操作。

在应用上具有柔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优点。

由于保持滑润的时间长,而易被皮肤吸收,可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

②、铅粉(官粉):

以吠铅量多、质重者为佳。

应用时宜炒去水份过筛,250g市斤香油。

采购铅粉时要注意识删真伪!

2、炼油:

炼油是制作膏药基质的关键,炼油程度必须掌握适宜,这直接影响到膏药的“老”“嫩”。

常以下列标准来判断:

(1)、油烟:

开始为青色(浅),逐渐转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撩油时更明显),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准。

(2)、油花:

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附近,待其向锅中央集中为准。

(3)、滴水(30℃)成珠、吹而不散、散而还原:

油将炼成时撩油速度要快;撩油时均应避免触及锅底,以防着火,炼油时火不宜过猛,如已着火,用防火盖将火压灭。

3、下丹成膏:

将炼好的油在火上边加热边下丹,丹下完后,必须掌握仍能加热熬炼的程度,并随时检验,才能使基质的老、嫩合适。

下丹撒布要匀,并不停的顺一个方向搅拌,以防沉聚锅底。

下丹的速度太快而易溢锅,且基质的质地不匀;太慢时,又不易掌握其老嫩。

如在下丹过程中着火,应暂时停止下丹,待熄灭后再下,否则易引起爆炸。

下完丹后要及时观察其颜色,当视其变成深灰色或黑色时应立即做老、嫩检验,滴水(30℃)成柱,软而不粘,拉而不断。

如偏嫩再继续加热;偏老兑适量较嫩的炼油,一般嫩些比老些好,因做膏药仍需加热。

合格的膏药基质软化点55—68度。

4、去火毒:

下丹成膏后离火,用冷水喷洒锅中,即有黑烟冒出,反复多次,待稍冷时以细流倾入盛有较多冷水的水池或水盆中,并同时以木棍顺时针方向搅动,使其随水旋成带状。

待冷却后,将其拧成适当小坨,浸于冷水内7—10天,每日换水1—2次。

金丝膏药基质:

香油:

松香=1:

3.5(约)

膏药:

透皮剂=1000:

(5-10g)

红膏药的制作工艺

熬药设备:

煤气罐、铁锅、防火盖、水盆、搅药棍、铲子等。

药物配比:

松香300g、色拉油90g、黄丹30g、药面100-150g。

熬制方法将松香放入铁锅内,微火烧,至松香完全化开,闭火,把锅端下,搅拌一会后,下色拉油,黄丹,继续不停的搅拌,油开始冷却,没有烟时,放入药面。

继续搅动,待膏油已冷却,有粘稠感时,倒入凉水凝固,去火毒1-2天,勤换水,2天后,从水中捞出膏药,水份蒸发后可入袋存放。

使用方法:

将外表无水的药块放到锅中慢慢微炎熔化,在膏药有粘稠感时,涂于硬纸或硬布上,用时将膏药温热化开即可敷于患处。

黄膏药的制作工艺

黄膏药也是采用松香时为膏药基质,制作方法与红膏药大致相同,但欲将膏药熬制成黄色膏药时,在制作过程中将下黄丹一节免除即可,因为大多数膏药为黄褐色,松香本身也为黄色,所以熬制手工艺膏药自为金黄色。

白膏药的制做工艺

此膏药同样采用松香为基质,其操作方法与前种膏药大同小异,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

1、炼松香时不要加樟丹,2、最好选用白色的上等松香为基质。

各种膏药的配方及制作:

骨仙膏的制作工艺

处方:

A、生马钱子60g,生川草乌各50g,生南星50g,生半夏50g,甘遂30g,土虫50g,蛴螬30g,七叶一枝花50g,洋金花50g,生白芥子30g,三七粉30g,没药各45g,血竭30g,虫30g,生延胡60g,郁金60g,扑尔敏片100片,炎痛喜康片150片。

上列诸药要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

B:

乌蛇60g,灵仙90g,麻黄60g,桂枝90g,鸡血腾90g,桃仁45g,红花45g,当归45g,川芎50g,姜黄50g,生地50g,羌活40g,大活40g,秦艽45g,防风30g,地龙45g,透骨草50g,苍术30g,三棱60g,莪术60g,丹参50g,枳壳40g,牛夕50g,木瓜45g,伸筋草50g,鹿吠草90g,海风藤60g,寻骨风60g,申姜60g,山奈60g,干姜120g,苏木60g,桑枝60g,川山龙60g。

制作工艺:

B水煎二次,每次一小时以上,二次药液混合后过滤,称取膏药基质3200g,以文火熔化

后离火,冷却到70度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流浸膏,完全搅拌均匀后,继续以文火加热使水

气去尽,再离火冷却到70度时入A,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骨仙膏120贴。

做好的膏药装袋置于阴凉处保存。

主治:

同灵仙膏。

灵仙膏的制作方法

处方:

A:

生马钱子60g,生草川乌各50g,蜈蚣30g,全虫30g,肉桂30g,生南星50g,生旱半夏50g,粉甘遂30g,洋金花50g,蛴螬30g,生白芥子30g,土虫50g,血竭30g,生乳没各45g,三七粉30g,炮山甲45g,辽细辛45g,七叶一枝花50g,樟脑45g,冰片20g,麝香1g,扑尔敏100片,炎痛喜康150片,氮酮32毫升。

(扑尔敏、炎痛喜康、氮酮不计量)上列诸药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共896g。

B:

乌蛇60g,威灵仙90g,麻黄60g,桂枝90g,鸡血藤90g,桃仁45g,红花45g,当归45g,川芎50g,姜黄50g,生地50g,羌活40g,独活40g,蓁艽45g,防风30g,地龙45g,透骨草60g,三棱60g,莪术60g,丹参50g,米壳40g,木瓜45g,伸筋草50g,鹿吠草90g,海风藤60g,寻骨风60g,干姜120g。

制作工艺:

B水煎二次,每次一小时以上,二次药液混合后用100目筛过滤,将滤液浓缩成流浸膏备用。

称取膏药基质3200g,以文火熔化后离火,冷却到约70度在不断搅拦下缓缓加入流浸膏,完全搅拌均匀后,继续以文火加热使水气去尽,再离火冷却到70度时入A,搅拌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

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灵仙膏100贴。

做好的膏药要装袋置于阴凉处保存。

主治:

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急性扭挠伤,风湿类风湿,股骨头坏死。

蠲癌灵

处方:

A、生马钱子60g,生川草乌各50g,甘遂30g,洋金花50g,七叶一枝花60g,蛴螬30g,

生白芥子30g,生乳没各45g,三七粉30g,血竭30g,公丁香30g,辽细辛45g,素硇砂30g,生南星60g,生旱半夏50g,雄黄45g,蜈蚣10g,全虫30克,蟾酴20g,樟脑20g,冰片45g,麝香3g。

上列诸药各取细粉(约100目筛)称量混合均匀,共888g。

B、白芷50g,姜黄50g,米壳60g,乌蛇60g,灵仙60g,皂刺60g,丹参60g,三棱90g,莪术90g,八月札60g,麻黄60g,桂枝60g,鸡血藤60g,桃仁60g,红花45g,当归50g,川芎50g,生地50g,枳壳50g,地龙60g,透骨草60g,花粉90g,黄柏60g,山奈60g,生元胡30g,天龙45g(壁虎)。

工艺:

B水煎二次,每次1小时以上,2次药液混合后用100目筛过滤,将滤液浓缩成流浸膏备用,称取膏药基质3200g,以文火熔化后离火,冷却到约70摄氏度时在不断搅拌下缓缓加入流浸膏,完全搅拌均匀后,继续以文火加热使水气去尽,再离火冷却到70度左右入A,搅拌

均匀后,即可进行摊膏。

上述药料可制成每贴重45g的蠲癌灵100贴,做好的膏药要装袋密封置于阴凉处保存。

主治:

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胰腺癌等,对肝硬化亦有显著疗效。

绿云膏

处方: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元参、木鳖仁、全虫、甲珠各60g,乌蛇20g,蜈蚣40条,铜绿90g(块),松香3500g,麻油1000g。

制作:

将麻油加热至40-80度时,将诸药下入油内,文火煎熬,约20-30分钟左右,药色为棕褐色,油温为240-260度时,将锅离火,稍凉后,纱布过滤,洗净油锅,将滤油用100目筛再次过滤煎熬至滴水成珠时,油温约320-360度时离火降温至240-260度后,入松香,文火加温至熔化,做老嫩试验,不粘手,拉撕较好为佳,后入冷水中不断拉丝1-2时去火毒分条,浸泡1周后摊膏。

新法制作绿云膏:

A、全虫、甲珠、蜈蚣研细粉。

制作:

将麻油倒入锅内加热至滴水成珠时离火降温至240-260度左右时入松香,再加温至溶化,做老嫩试验,到位后离火降至70-80度左右入流浸膏搅和后将A药加入,搅匀后入水分块浸泡去火毒,1周后摊膏。

或在制作时,先将麻油或和松香制成基质,水浸1周后,加入A、B药收膏。

主治:

1、乳腺病。

(1)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达90%。

能明显缩小肿块减缓胀痛。

(2)对急性乳腺炎未形成脓肿时应用效果显著。

伴有高烧已形成脓肿时配合广谱抗菌素口服或静滴,1周愈。

2、在外科体表感染中的应用

(1)毛囊炎;

(2)疔;(3)痈;(4)丹毒1周1贴;(5)桃体炎;(11)淋巴结核。

副作用:

红痒疹,膏药规格58或56。

黄玉膏

1处方:

当归80g,白芷40g,素草20g,甘草80g,米壳120g,冰片24g,黄蜡120g,香油1000g。

制作:

将香油加热至40-80度后,把当归、白芷、素草、甘草、米壳下入油锅内煎熬,油温约240-260度,药色变成黄褐色时过滤去渣,然后把黄蜡入药油加温溶化,待滴水成珠后做老嫩试验,合格后停火降温,待药油将凝时,油温约40度时入冰片收膏。

新法制作黄玉膏:

(1)冰片。

(2)当归、白芷、素草、甘草、米壳。

(3)麻油、黄蜡。

制作同绿云膏:

主治:

烧伤,糖尿病引起的疽。

速效黑膏药(止痛用)

处方:

生川乌、生草乌、蝎子、蜈蚣、乳香、没药、红花、血竭、穿山甲、透骨草各10g。

制法:

香油4两,桐油3两,棉子油3两,黄丹4两,将香油、桐油、棉子油倒入锅内,加热至40-80度后,将生川乌、生草乌、蝎子、蜈蚣、红花、山甲、透骨草倒入油内煎熬,待药物外表呈深褐色,内部较黄色为度,油温约在200-250度左右时,离火降温过滤。

然后将药油复入锅,先小火后大火不停的搅动。

此过程是熬制膏药的一个关键,因熬油适中与否决定膏药的质量。

如油熬的不到火候则膏药质量较松,贴着后,受热流动不能固着患部,如熬油大过,不但出膏少,更主要的是使膏药质硬,贴着力小,易于脱落或成废品,熬油恰到好处的标志是滴水成珠。

滴水成珠后,立即将锅离火,等油降至200-250度左右时,下黄丹不停的搅动,一般约为5-10分钟。

下丹后约3-5分钟做老嫩试验,到位后离火降温,然后将乳香、没药、血竭,细粉下锅搅匀。

然后将膏药倾入备好冷水中,浸泡3-7天,每日换水1-2次去火毒。

在制作时也可将去火毒的膏药块放入锅内加热熔化。

搅拌均匀,然后掺入细料搅匀,即可进行摊贴和收藏。

主治:

骨折、手术扭挠伤后遗症及劳损外伤。

风寒湿邪侵袭引发的颈、肩、腰、腿、关节痛、风湿类风湿等骨伤病用之有立竿见影之效。

新法修改方:

生川草乌各50g、全虫30g、蜈蚣30g、乳香、没药各45g,红花45g、血竭30g、炮山甲45g、透骨草60g,基质1200g。

制法:

将上药研粉入基质成膏备用。

疤痕灵膏

处方:

五倍子420g、蜈蚣5条(研粉)、冰片1.5g、白花蛇2条(研粉)、肝素钠1g、黑醋2.5斤、蜂蜜900g。

制法:

将醋入内加热,煎沸后,继续再煎30分钟后,把蜂蜜兑入醋内溶化,再把五倍子粉逐渐下入锅内,文火熬制成膏,老嫩试验后能拉丝有韧性,不粘手即到位,停火凝固时兑入蜈蚣粉、白花蛇粉、肝素钠熬成药膏后,色泽光、黑润,装玻璃瓶备用。

主治功用:

破瘀软坚,对硬化性肥厚性疼痛疤痕组织、软化,使之变平的作用。

用法:

将药膏涂于斑痕及边缘,厚度2-3毫米,用密度大的布覆盖,3天换药1次,换药前清洗掉残留物,3月一疗程,一般需连续治疗半年,不能间断。

注意事项:

(1)按上述操作制作;

(2)用瓷器贮藏。

(3)换药不要提前。

本方治疗后,皮肤逐层脱落长平,对斑痕治疗有效率100%,对小斑痕能治愈,对大斑痕有效。

骨灵膏

1、处方:

细辛10g、徐长卿20g、生川乌10g、木瓜20g、透骨草20g、红花15g、乳香10g、土元10g、栀子10g、灵仙10g、生大黄5g、赤芍15g、红藤10g、冰片5g、麻油240g、松香120g。

制法:

将麻油加温至40-80度时,入松香煎熬至滴水成珠后,离火降温至240-260度入乳香熔化后离火降温70度时,将药朠倒入锅入搅拌,约温降至40度时加冰片。

功效适应症: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适应骨质增生、腰突症、股骨头坏死、肩周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

备注:

按以上工艺制作后,膏药贴于患处时,有僵硬感,若脱落、需用胶布固定,此方法不可取,若需配制,可按新法制作。

特效接骨膏(独特)

处方:

生大黄30g,生栀子30g,生南星30g,骨碎补20g,自然铜20g,续断20g,上药共研朠,鸡蛋清1个,面粉。

白酒适量。

方法:

上药调成膏状蒸热,均匀涂在纱布上,厚度约0.5cm,包扎在患者骨折之瘀肿处,外层加小夹板固定,2天换药1次,一般2-3次即可,若局部皮肤作痒,即解药。

临床疗效:

局部敷药后,骨折处软组织肿胀一般3-5天一次即可,一般骨折15天左右即可愈合,功能恢复正常。

按:

本方是在消肿灵基础上辨证加减而成,重用生大黄、生南星、生栀子消肿祛瘀止痛(因瘀不破则新不生,新不生则骨不能接),以强筋补骨之续断、骨碎补、自然铜,可使局部肿胀,气血瘀滞为主的症状,早期消肿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新法修改方:

上方研粉入基质500g,成膏备用。

主治:

骨折。

骨刺膏

处方:

皂荚5-7粒。

使用方法:

将皂荚浸于酒中备用,用时将皂荚剪碎捣烂,如泥于面粉调匀,然后贴在纱布上敷患处,如腰椎退行性改变为3-5椎者,用皂荚5-7粒,依次类推,用药3天更换1次。

临床疗效:

此药可以治疗颈椎、胸椎、腰椎、足跟、膝关节、手指等处骨质增生,敷用2次后,局部疼痛可基本消除,但仍需多敷1次,以巩固疗效。

新法修改:

皂荚300g,研细粉入基质1000g,收膏备用。

热灸膏

处方:

红花、川芎、草乌、生南星、樟脑各20g,共研细朠,生姜汁适量。

使用方法:

上药共调成药饼,直径一般2-3cm,厚度不超过1cm,敷于疼痛处,再以艾条点燃,熏烤药饼,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主治:

本药对风寒导致急性颈肩、腰腿疼,尤其急性胃、腹痛、哮喘、过敏性鼻炎效果甚佳,颈、肩、腰腿疼应熏烤局部疼点,内脏病疼应选者背部对应俞穴或肚脐部。

备注:

此方为针灸时所配方剂,可根据临床需要酌情使用。

红色万应膏

处方:

樟丹1.6g,松香20g,银珠0.1g,樟脑0.1g,蓖麻油2.5g。

制法:

将松香和蓖麻油加热熔化后,将药物入锅时搅拌均匀。

烟气尽,倒入凉水内去火毒,抻拉几次冷却成固体即可,用时热水化开外敷。

功效主治: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驱风除湿。

主治各种软组织损伤,骨折中后期和陈旧性关节疼痛,如腰痛、腿痛、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肌腱炎、髋、膝、踝、足、肩、肘、腕等关节扭伤和各种风湿关节炎,并兼治各种痈、疖肿、疔毒等外科疾病。

注意:

皮肤过敏者慎用。

新法修改:

香油250g,松香2000g,樟丹160g,银珠10g,樟脑10g。

制法:

将香油加温至滴水成珠后,稍凉入樟丹,煎熬后做老嫩试验。

到位后时稍降温入松香加温熔化,作混合剂试验后,倒入冷水中浸泡3-7天以上,取出加温熔化后加入银珠、樟脑、收膏备用。

或者取基质410g,加温熔解后入松香、银珠、樟脑。

黄膏药

处方:

雄黄10g.,儿茶10g,血竭12g,大黄50g,凡士林膏适量。

制法:

先将凡士林化开后加入其它药搅拌均匀即成,用时摊敷料上,外敷患处。

功效:

活血消炎、消肿止痛、止痒。

适应症:

跌打损伤初期,红肿热痛,用其它外用药皮肤过敏,各种痈疮、疖肿、疔毒。

新法配制:

雄黄40g,儿茶40g,血竭48g,大黄200g,研朠入基质1000g,成膏备用。

颈椎病膏药(活血镇痛膏)

1、处方:

A、生川乌60g,生草乌60g,细辛40g,白芥子40g,花椒40g,炮山甲40g,沉香40g,乳香50g,没药50g,磁石50g。

B、红花60g,蓁艽60g,独活60g,川芎60g,当归60g,伸筋草60g,公英60g,透骨草60g,灵仙120g,羌活20g。

麻油1000g,铅粉500g。

(基质)

制法:

按新法配制。

主治: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膏药

1、处方:

乳香120g,没药120g,麻黄100g,马钱子60g,生川乌、生草乌各60g,骨碎补200g,自然铜100g,生杜仲120g,地龙300g,血竭120g,黄连120g,广丹1500,香油3Kg

复骨膏

主治:

股骨头坏死

处方:

A、生南星100g,土鳖虫50g,生半夏100g,生马钱子50g,制乳没、阿魏、肉桂、炮辛各30g。

B、当归、独活、生川乌、生草乌、制白附子、千年见、川牛膝各50g,共研细朠,加黑膏药(基质)3500g,烊化后摊膏(15×15cm),7天换药一次。

接骨散

处方:

山楂500g,续断、丁香、百胡椒、乳香、没药、栀子各30g,冰片9g

制法:

共研细朠入基质成膏。

主治:

骨折。

消肿1号膏

1、处方:

生大黄30g,生栀子30g,共研粉朠,鸡蛋清1个,面粉适量,白酒适量。

使用方法:

上药共调成膏药状,用调药棍均匀的涂在草纸上,贴敷在扭伤患处,草纸上覆盖一层塑料或将药膏于患处覆塑料布,最外层以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四周及中央(或以绷带固定)。

一般晚上敷药,休息一夜后,第2天清晨取掉即可,不需辅以其它疗法。

临床疗效:

本药专治3天内的新鲜扭伤,一般患者经1次用药,红肿即可消失,疼痛可解除。

患者经消肿灵贴敷后,很快就有凉爽舒适感,疼痛即可减轻,对陈旧性扭伤疗效较弱。

新法修改:

取上药10等份共研朠入基质2000g,成膏药备用。

主治:

由于跌打扭伤所引起的红、肿、热、痛。

消肿2号膏

生枝子90g,白芷30g,生半夏、生草乌、细辛、制乳没、红花、当归尾各9g。

共研细朠,入基质成膏。

主治:

急性挠伤、扭伤。

申姜膏(跌打损伤膏)

主治:

损伤、伤折外伤、骨折

处方:

申姜120g,血竭花84g,老儿茶84g,川续断84g,没药84g,乳香120g,大象皮84g香油1000g。

制用法:

将其处方药均研成细朠倒入香油内慢火熬。

用槐枝搅约4小时左右,膏即成,照

一般膏药摊贴方法备用,。

附注:

此膏贴痈疮,疔疮无效。

如果伤筋,应在膏药上复上一层白糖方可有效,如有骨折,应先将骨正复,根据医嘱贴用。

观音救苦膏

现代主治:

1、功用:

风寒湿痹、腰腿疼痛,筋骨麻木,四肢不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症瘕积聚,肚腹疼痛,女子经血不调,赤白带下。

2、痈疮、红肿毒症。

原方功用:

(1)偏正头风:

左患贴左,右患贴右,正患贴印堂间,兼卷条塞孔中,咽喉三十六症。

(2)单蛾双蛾闭喉风,贴喉上,若要速效将膏放口吠化。

(3)眼科七十二症,瞳病将耳上边角针刺出血贴之,星障翳膜睑毛例睫,迎风流泪等症,左患塞左鼻孔,右患塞右鼻孔。

(4)牙痛贴上即止。

(5)诸般肠痛、胃口痛俱贴痛处。

(6)中风瘠痪,左患贴左,右患贴右,尚不省人事,痰声如锯,作丸清汤送下,其痰立止。

若牙关禁闭用铁筋撬开,水灌下或在卷入鼻孔中,直有起死回升之功。

(7)痨瘵贴夹脊穴,长强穴,神阙穴,七日痨虫尽死,咳嗽吐痰贴前后心,仍服清降补药。

此膏能攻病不能补虚,不可吞服膏汁。

(8)臌胀、水臌、气臌、血臌,俱贴脐下丹田。

(9)噎膈、气膈、食膈、痛膈,俱贴中脘、神阙,如气塞在喉咽不下,即贴喉外,如要速好,作丸吞之。

(10)哮喘咳嗽诸病皆前后心。

如气塞不通或作条塞鼻孔或作丸吞服。

(11)大小便闭俱贴肚脐自通。

如数日不通危在旦夕,作丸送下,小腹用葱汁、甘草汁调敷立下。

(12)伤寒时疫贴神阙,饮酒一盏,汗出即愈,如五六日不下,作丸吞服,便解而愈矣。

(13)疟疾一日,二日,三日皆贴神阙,如发四五次者作丸早一时服饮热酒数杯即止。

(14)、妇人赤白带下,贴脐下丹田。

(15)、各种痢疾俱贴中脘、神阙,如四五日不愈,红者用圆眼壳核七个打碎煎汤送丸下。

白者用荔枝壳核七个打碎煎汤,送丸下,红白兼者用圆眼壳核七个,荔枝壳核七个煎汤送丸下。

(16)、妇人滞产逆生胞衣不下作丸热酒送下,立刻产下,产门小腹煎甘草水频洗。

(17)、小儿惊风,目翻上气喘,痰塞不通作塞鼻孔贴一膏于神阙,如危急作丸服之。

(18)、小儿诸疳疾贴肚脐上。

(19)、妇人经闭不通贴丹田下,如病久作丸服之。

小腹上用甘草水调葱汁涂之。

(20)、疔疮内服外贴背疽各痈疥毒贴患处,肠痛作丸服兼贴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1)、血块痞积贴肚脐上并贴痞上,人健壮者作丸日服便泄即愈。

(22)、臁疮脚气摊膏反贴针刺多孔,使药性得入,外盖以纸用带缚定。

一日洗净1次-10次即愈。

(23)、大便肠风下血,梦遗白浊俱贴神阕。

(24)、痔漏内痔卷条插入,外痔用膏药贴之。

(25)、跌打损伤贴患处即愈。

注意事项:

凡外贴此膏者,须服生甘草汤,服此膏者不可饮甘草汤。

处方:

大黄60g,花粉21g,牙皂24g,蓖麻子60g,全蝎21g,积壳24g,生地黄30g,桃仁21g,白芷24g,草乌30g,五倍子21g,莪术30g,羌活24g,麻黄24g,肉桂24g,红大戟24g,香附21g,厚朴21g,穿山甲21g,蛇脱15g,当归45g,甘遂60g,木鳖子60g,川乌30g,三棱30g,巴豆24g,黄柏24g,黄芪21g,杏仁21g,防风21g,独活21g,槟榔21g,细辛21g,玄参21g,黄连15g,蜈蚣10条。

制法:

用麻油2500ml,入群药浸数日,用慢火熬枯,将药渣除去,纳入黄丹720g,密陀僧120g,

熬炼成膏。

用法:

贴患处及小腹。

新法配制:

A:

牙皂24g,全虫21g,草乌30g,五倍子21g,肉桂24g,炮山甲21g,蛇蜕15g,甘遂60g,木鳖子60g,川乌30g,巴豆24g,细辛21g,黄连15g,蜈蚣10条,蓖麻子60g。

B:

大黄60g,花粉21g,香附21g,枳壳24g,生地30g,桃仁21g,白芷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