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2082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

《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docx

教育心理专题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环境

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认知

“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3.图式

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平衡

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6.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

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

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

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结束。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

7.

依恋

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8.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9.基因的显形效应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10.遗传

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

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参考答案:

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差异性。

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

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

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

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

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

试题评价:

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参考答案: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

试题评价: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参考答案: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

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

试题评价: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参考答案:

安斯沃斯等人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后来其他心理学家又确认了紊乱型依恋,合起来共是2类4型。

(1)安全型;

(2)回避型;(3)矛盾型,又名反抗型;(4)紊乱型。

四种依恋只有第一种是安全的,其余三种都属于不安全的依恋。

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

(一)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

(二)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试题评价: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与差异。

参考答案:

儿童游戏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儿童这时才开始真正的社会互动。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

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

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试题评价: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参考答案: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霍丽一定会救小猫,并且她的父亲也会高兴的。

阶段1: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

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比如认为霍丽的父亲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生气。

阶段2: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

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

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这在书中有例子。

阶段4:

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

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试题评价:

三、论述题(共5道试题,共40分。

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参考答案: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

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3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

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

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

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她)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2.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参考答案: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过的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

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作“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

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专门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参考答案: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到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

根据这个概念,学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必要的。

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

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的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几种方法。

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角色扮演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里,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

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

角色扮演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感受。

这个过程也就是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

教师可以预先设定一个情境,设计好训练内容,例如设计一个题目为“当别人不小心弄坏了我的物品时”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其他同学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得到训练。

在扮演时,要求学生扮演他们所想到、所感觉到的或在某情境中他们会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从而了解对方的感受,帮助他们克服自我中心,其他同学观看,然后做出帮助性评论,教师最后总结,观察学生行为、言谈中的问题。

教师不要先告诉学生该怎么去演,让学生以自己的真实感受来做表演,教师鼓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彼此互动对儿童的促动会更大,也更有助于帮助儿童发展其观点采择能力。

5.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参考答案:

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更细地划分成3水平6阶段,即每个水平含2阶段,连续编号。

水平1,名为“前习俗水平”(9岁前)。

其中的阶段1名为“服从与惩罚定向”。

儿童主要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凡是没受到惩罚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

于是儿童一般是无条件地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坏的”。

阶段2名为“相对快乐主义定向”。

儿童把合乎自己想法的行为都看作是正确的,于是会认为海因兹为救妻子而偷药是不该受惩罚的。

水平2,名为“习俗水平”(9~15岁左右):

其中的阶段3名为“好孩子定向”。

儿童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一原理,认为凡能使别人愉快的、能与他人维持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行为。

于是有人认为海因兹偷药是对的,因为这维持了家族里的人际关系;有人认为海因兹偷药是错的,因为这恰恰使家族蒙受耻辱。

虽然各执一辞,但逻辑是一样的。

阶段4名为“维护社会秩序或尊重权威定向”。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要尊重权威、重视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因此不再只从个人的标准来评判行为是否道德。

于是他们会同情海因兹,但并不宽恕他的偷盗行为,因为他们觉得如果个人有了充分的理由就可以违反法律的话,结果会引起社会混乱。

因此儿童此时的逻辑是:

对海因兹,同情归同情,执法归执法。

水平3,名为“后习俗水平”(16岁以上):

其中的阶段5名为“社会契约定向”,道德认知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新特点,即青年人认为正确的行为根本上是按社会公认的标准行动,而不是法律条文。

因此如果感到现有的法律不好,那么可以修改,但必须以民主的、有秩序的方式进行。

于是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反而变得难以判定道德两难问题的是非了,表现为一方面认为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另一方面又模糊地意识到维护生命是更高的原则,因为法律应该维护生命。

所以青年人在一开始表明不赞成海因兹偷药的观点后,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就有些混乱了。

阶段6名为“普遍伦理原则定向”。

此时青少年不再把道德看作是一些具体的规则,而看作是出于良心的普遍原则,即认为按照良心行为就是道德的。

这就等于认为:

虽然维持社会秩序是重要性,但是有些社会秩序并不完美,需要参照具体情境而作修正或补充。

于是他们会认为海因兹虽然触犯了法律条文,但是他却在维护一个更高的道德原则,所以根据后者而不是前者来判定行为的对与错。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人的道德认知只能发展到阶段4,能达到阶段6的人更是少而又少的。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

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

学校进行道德观念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在研究中采用的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启发我们的是:

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4)柯尔伯格的研究更容易使我们想这样的问题,即假如一名(组)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这一阶段,那么如何使他(们)再上升到那一阶段?

于是就有一种“小组道德讨论”的具体教学法,其基本模式老师们可以参看教科书。

这里要指出的是:

这样的小组道德讨论完全可以利用班会课、少先队会议而经常地举行,讨论的题目既可以来自人为编制的道德两难故事、也可以来自实际事件,特别是采用当前一群学生里发生的真实事件。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学习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自发恢复

参考答案:

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试题评价:

3.分化

参考答案:

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

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试题评价:

4.条件刺激的泛化

参考答案:

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试题评价:

5.效果律

参考答案:

效果律的大意是:

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

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6.强化

参考答案:

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7.惩罚

参考答案:

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8.对象-对象期望

参考答案:

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9.替代学习

参考答案:

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

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10.行为-结局期望

参考答案:

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7道试题,共30分。

1.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参考答案:

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1)人的经典条件反应有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甚至CS-US仅仅联结一次就够了。

这里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有意识,他(她)可以把实际刺激的偶然一次联结保存在头脑里,然后在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刺激联结景象,浮现一次就相当于这些刺激联结一次。

由于人类个体可以众多次地浮现这样的景象,这就相当于众多次的实际联结,于是就人而言,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CS-US的多次联结就未必是必要的。

(2)也正因为人类个体可以在头脑里众多次地浮现CS-US的联结景象,因此CS与US在实际上的多次不联结也未必能使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消退掉,除非当事人在脑海里遗忘了这样的情景,或者虽然忘不了,但是以后这种情景再度浮现于脑海时已经不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了。

这里都体现了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所起的作用。

2.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参考答案:

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

当不容易真实再现焦虑或恐惧情景时,以采用系统脱敏法为宜;否则以采用“暴露法”为上。

3.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强化四式的特点为:

(1)固定比率强化。

当学习者每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

典型的例子是计件报酬制。

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

(2)可变比率强化。

平均强化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1次强化的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

(3)固定时距强化。

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就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

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形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

“干好干坏一个样”,“临时抱佛脚”或“临阵磨枪”,“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都是描述固定时距强化。

(4)可变时距强化。

在一个长时段里随机分配强化次数。

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4.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

参考答案:

(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

(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5.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

“潜在学习”是指在行为不表现的同时,心里却“悄悄地”、“偷偷地”学会了。

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以下重要观念:

(1)学习与表现是两回事;

(2)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

6.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参考答案:

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1)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

(2)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7.替代学习的长处有哪些?

参考答案:

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

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三、论述题(共6道试题,共40分。

1.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参考答案:

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般意义的启示:

(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

(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试题评价

2.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参考答案:

(1)方便。

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2)安全。

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3)传递。

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4)灵活。

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3.论述惩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参考答案:

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

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

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

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1)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

(2)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

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时也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

(3)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

于是要注意两点:

①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②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惩罚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

4.论述两种期望的转化及教育含义。

参考答案:

期望也是一种内部表征。

期望分为两种对象-对象期望和行为-结局期望。

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两种期望可以转化:

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会出现,这就转化为行为-结局期望了。

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头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期望。

期望的教育含义:

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

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的期望之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道德和人文学科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5.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参考答案:

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