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1978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7.8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x

化学必修一说课稿

目录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3课时)2

第一课时《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4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7

第二课时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8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10

第三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二、离子反应12

第1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12

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14

《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说课稿16

第二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9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21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镁铝铁24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26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28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32

第三课时铁的重要化合物35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37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3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42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45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三)48

氨48

硫酸51

硝酸52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3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化学实验安全--p4教材:

1、遵守实验室规则2、了解安全措施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重视并逐步熟悉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P4标志)

中学化学实验室规则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和提纯:

利用混合物中组分的性质不同(物理性质,如:

溶解性不同等;化学性质,与物质反应的现象不同等),除去杂质达到提纯的目的

思考:

如果有铁屑和铜屑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将铁屑分离除去?

演示:

1、用磁铁将混合物中的铁屑分离出来—物理方法;2、加盐酸—化学方法

讨论:

如何分离出铜屑?

通过怎样的操作可以从溶液中得到固体?

P5--在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除掉杂质,化学上所指的杂质都是有害的吗?

常用的分离与提纯的方法有哪些?

过滤和蒸发

过滤——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之一

(1)适用于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P6--

(2)主要仪器:

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3)装置图:

注意:

过滤器应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

向过滤器中倾倒液体时,必须使用玻璃棒引流。

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是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是指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

过滤器中的液体要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烧杯嘴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漏斗;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管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蒸发——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之二

(1)适用于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

P6--

(2)主要仪器:

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铁架台。

(3)装置图:

注意:

1 热的蒸发皿不能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或遇实验台上冷水引起蒸发皿炸裂

,取用它用坩埚钳.2 在加热至有大量固体析出时,要用余温加热3 蒸发过程中要不断搅拌

2)粗盐提纯---教材p6实验

问题:

粗盐中含有哪些杂质?

----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等。

设计实验:

如何除去食盐中混有的杂质?

第一步溶解:

称取约4g粗盐加到盛有约12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实验现象:

固体食盐逐渐溶解而减少,食盐水略显浑浊

第二步过滤:

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过滤器中的液面不能超过滤纸的边缘。

若滤液浑浊,再过滤一次---实验现象:

不溶物留在滤纸上,液体渗过滤纸,沿漏斗颈流入另一个烧杯中

第三步蒸发:

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实验现象:

水份蒸发,逐渐析出白色固体

思考:

前面所做取的食盐中是否含有杂质离子?

如何检验呢?

演示实验1-2:

取少量食盐,配制成溶液,先滴入几滴稀盐酸,然后向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滴入盐酸后,无新现象产生,再加BaCl2溶液,则有白色沉淀生成。

思考:

滴加稀盐酸的目的是什么?

----加入稀盐酸可以排除CO32-离子的干扰。

解释及结论:

在溶液中解离时能产生SO42-的化合物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BaSO4,即说明有SO42-存在。

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

思考:

CO32-如何检验呢----滴加稀盐酸,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

P7—思考与交流:

除去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以及一些硫酸盐)--应加入什么试剂?

•粗盐含杂质:

难溶性杂质——泥沙------过滤&蒸发

•可溶性杂质——氯化钙、氯化镁、硫酸盐-----利用溶解性表检验和提纯

•粗盐的提纯流程

3)通过今天的学习对除去可溶性杂质有哪些认识呢?

•溶液中可溶性杂质的除去原则:

(1)不增:

提纯过程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即不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2)不减:

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即不可“玉石俱焚”(3)易分离、复原:

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容易分离,不可“难舍难分”

蒸馏与萃取

1)蒸馏:

利用液体沸点不同,提纯液态纯净物

P7仪器装置--问题:

①温度计作用?

②产物收集方式?

③自来水蒸馏后蒸馏瓶内物质?

----控温显示加热范围,如:

自来水蒸馏时温度≈100℃;冷凝收集;在100℃难于挥发,不挥发的杂质

•在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水银球应位于支管口下方0.5cm       

•烧杯中应放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其作用防止液体暴沸    

冷凝管中,冷凝水的流向应当是自下而上,与蒸气成逆流

实验1-3,Cl-的检验 硝酸银与稀硝酸

小结:

蒸馏烧瓶带支管;支管口处温度计;加热必垫石棉网;

防止暴沸加沸石;冷凝就用冷凝管;水流方向气流反

2)萃取: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性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

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分液

P9实验1-4用CCl4萃取碘水(饱和)

现象:

液体分层上层液体显(黄或无)色;下层液体显(紫红)色

分析讨论:

1、上层液体中的溶剂是(H2O),下层液体中溶剂是(CCl4);2、碘单质(I2)在哪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

---四氯化碳(CCl4);3、CCl4与H2O比较有何异同?

---同:

都能溶解碘单质(I2);都不与碘单质(I2)反应。

异:

CCl4与H2O互不相溶;碘单质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

萃取剂选择条件:

1、与原溶剂互不相溶,如,CCl4与H2O互不相溶;2、溶解溶质的能力大于原溶剂,如,CCl4(I2)>H2O(I2);3、不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如,CCl4不与I2反应。

使用分液漏斗注意事项:

1、使用前检查是否漏水2、加入萃取液后要先倒转分液漏斗用力振荡,再静置;3、分液时,上层液体由上口倒出,下层液体由下端流出且分液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

思考与讨论:

1、根据实验1-4分析,请分总结CCl4性质?

---①无色液体,不溶于H2O②ρ(CCl4)>ρ(H2O)2、将实验1-4中的萃取剂换为酒精是否可以?

请说明原因---不可以,酒精与水互溶;

3、常用萃取剂:

---苯,汽油(ρ<ρ水);

小结:

第一课时《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物质微粒数目和阿伏伽德罗常数三者的关系。

(2)知识与技能目标:

A、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能根据物质的量、物质微粒数目和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

理解物质的量、一摩尔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会根据物质的量、物质微粒数目和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采用讲练结合法进行突破

二.教法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所以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能力有限。

所以本节课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和讲练结合进行教学。

对比归纳法:

通过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讲练结合法:

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

如果货币只剩下一角硬币一种,你去买一台6000元的电脑,你得带多少一角硬币呢?

----1000个一角硬币可以用100元这个“集团”的概念来表示,3.01×1023个硅原子你能用一个类似的“集团”来表示吗?

-----我们很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

!

!

分析碳跟氧气的反应---最后引出物质的量

2、物质的量---进入新课学习

1)物质的量:

定义--一个物理量的名称,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

强调:

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可分割,更不能拆开。

也不可加字,减字。

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等

3.“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定义:

是“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就像“米”是“长度”的单位一样,“千克”是“质量”的单位一样。

2)符号为mol,简称摩。

说明:

1、摩尔量度的对象是所有微观粒子,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2、摩尔作为单位,使用时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如可以有0.5molO2、0.01molH2SO4等。

习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1摩尔氧原子

(2)1mol氧(3)2摩尔分子氢

(4)0.5摩尔CO2(5)3mol小麦或大米

最后总结归纳:

使用摩尔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而且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宏观物质。

3)一摩尔

问题:

1mol的标准是什么?

(即1mol表示的粒子数目是多少?

用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作为1mol的标准

结论:

1、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

2、反之,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合体都称为1mol。

小结: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的集体,是专用名词,不能拆分,

符号:

n,单位:

摩尔(mol)

2、摩尔的三大特点:

大:

摩尔物质所含的微粒数目大

小:

摩尔计量的对象是微观粒子

广:

摩尔的应用极广(联系粒子个体与集体,反应的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

3、使用摩尔时,必须用化学式表示粒子的种类,一般不使用中文名称。

4、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

3、阿伏加德罗常数

定义:

把6.02ㄨ1023mol-1叫做阿佛加德罗常数,并作为一个物理量,符号NA。

阿伏加德罗简介:

说明:

1、阿伏伽德罗常数不是一个数,而是有单位的,其单位是mol-1。

阿伏伽德罗常数为6.0221367×1023mol-1(测量出来),在计算时常约化为6.02×1023mol-1。

2、类似于圆周率∏的值不是3.14一样,但在计算时我们将∏值代入3.14这个非常近似的数值。

归纳:

4、三者的关系:

5、习题巩固

  6、知识回顾,总结提高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7、布置作业

  第五部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1、复习旧识,引入新课

提问:

什么是物质的量?

什么是摩尔?

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反馈练习:

1、0.5molNa2SO4中含有Na+的数目是________个

2、3.01×1024个H2SO4分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3、1molH2O含________mole-

提示(对于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问:

1molOH-又含________mole-

2、进入新课

1)问题:

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

---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分析图1-13,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一、一摩尔物质的质量---引出摩尔质量

注意:

摩尔质量在数值上就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但是它有单位;

对于某一纯净物来说,它的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

而物质的质量则随着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发生变化。

第二课时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要基础。

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气体摩尔体积定义、符号、计算公式和单位2、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体积的计算。

---通过探究性学习进行突破

二.教法分析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引入)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

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

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101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积,填好p14表中空格。

(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目的: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师生总结归纳:

1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不同;在相同状态下,1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粒子的数目、大小和间距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

[投影]固体Fe、液体H2O、气体CO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

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所以对于固体、液体,相同条件下,1mol固体、液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原子、分子、离子的大小

对于气体,相同条件下,1mol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分子间的距离

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得出:

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L。

结论: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

四要素:

①状态:

气体②状况:

标准状况(温度0℃,压强101千帕)

③定量:

1mol④数值:

约22.4L

注意与通常状况(温度25℃,压强101千帕)区别

4、阿伏伽德罗定律:

---定律:

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使用范围:

气体四同:

同温、同压、若同体积则同分子数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是该定律的特例

阿伏伽德罗定律推论:

推论一----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分子数之比=物质的量之比

V1n1N1

—=—=—

V2n2N2

例:

相同物质的量的Fe和Al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为。

推论二: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式量之比

d1M1

—=—=D

d2M2D为相对密度(气体1相对气体2的密度为D)

例:

同温、同压下,CO2与CO的密度之比为H2S和C2H4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

5、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气体的体积跟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密度和气体中的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为

6、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7、布置作业:

习题中相应作业。

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A.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B.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难点:

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探究式学习

主体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识,引入课题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g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最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结论: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下表,教师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最后归纳总结。

目的: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g/cm3的40%的NaOH溶液,然后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3、配置溶液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先展示配置溶液所需的仪器,重点介绍容量瓶的使用,再讲解配置溶液的步骤,播放配置溶液的视频,给学生更直观、形象的印象,加深印象;最后进行误差分析,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2)在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但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在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注意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三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

第三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二、离子反应

第1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C.了解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类比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概念的学习,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

理解电解质,电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