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1962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5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

《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docx

航空发动机原理精编

航空发动机原理

航空发动机的主要功用是为飞行器提供推进动力或支持力,是飞行器的心脏。

自从飞机问世以来的几十年中,发动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早期的低速飞机上使用的活塞式发动机,到可以推动飞机以超音速飞行的喷气式发动机,还有运载火箭上可以在外太空工作的火箭发动机等,时至今日,航空发动机已经形成了一个种类繁多,用途各不相同的大家族。

航空发动机常见的分类原则有两种:

按空气是否参加发动机工作和发动机产生推进动力的原理。

按发动机是否须空气参加工作,航空发动机可分为两类

1、吸空气发动机简称吸气式发动机,它必须吸进空气作为燃料的氧化剂(助燃剂),所以不能到稠密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工作,只能作为航空器的发动机。

一般所说的航空发动机即指这类发动机。

如根据吸气式发动机工作原理的不同,吸气式发动机又分为活塞式发动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冲压喷气式发动机和脉动喷气式发动机等。

2、火箭喷气式发动机是一种不依赖空气工作的发动机,航天器由于需要飞到大气层外,所以必须安装这种发动机。

它也可用作航空器的助推动力。

按形成喷气流动能的能源不同,火箭发动机又分为化学火箭发动机、电火箭发动机和核火箭发动机等。

按产生推进动力的原理不同,飞行器的发动机又可分为

1、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

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是利用向后喷射高速气流,产生向前的反作用力来推进飞行器。

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又叫喷气式发动机,这类发动机有涡轮喷气发动机、冲压喷气式发动机,脉动喷气式发动机,火箭喷气式发动机等。

2、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两类。

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是由发动机带动飞机的螺旋桨、直升机的旋翼旋转对空气作功,使空气加速向后(向下)流动时,空气对螺旋桨(旋翼)产生反作用力来推进飞行器。

这类发动机有活塞式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涡轮螺旋桨风扇发动机等。

而涡轮风扇发动机则既有直接反作用力,也有间接反作用力,但常将其划归直接反作用力发动机一类,所以也称其为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

附图:

图片:

image002.jpg

活塞式发动机

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是利用汽油与空气混合,在密闭的容器(气缸)内燃烧,膨胀作功的机械。

活塞式发动机必须带动螺旋桨,由螺旋桨产生推(拉)力。

所以,作为飞机的动力装置时,发动机与螺旋桨是不能分割的。

为航空器提供飞行动力的往复式内燃机。

发动机带动空气螺旋桨等推进器旋转产生推进力。

 从1903年第一架飞机升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所有飞机都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

40年代中期在军用飞机和大型民用机上燃气涡轮发动机逐步取代了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但小功率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比燃气涡轮发动机经济,在轻型低速飞机上仍得到应用。

主要部件

主要由气缸、活塞、连杆、曲轴、气门机构、螺旋桨减速器、机匣等组成。

气缸是混合气进行燃烧的地方。

气缸内容纳活塞作往复运动。

气缸头上装有点燃混合气的电火花塞,以及进、排气门。

发动机工作时气缸温度很高,所以气缸外壁上有许多散热片,用以扩大散热面积。

气缸在发动机壳体上的排列形式多为星形或V形。

常见的星形发动机有5个、7个、9个、14个、18个或24个气缸不等。

在单缸容积相同的情况下,气缸数目越多发动机功率越大。

活塞承受燃气压力在气缸内作往复运动,并通过连杆将这种运动转变成曲轴的旋转运动。

连杆用来连接活塞和曲轴。

曲轴是发动机输出功率的部件。

曲轴转动时,通过减速器带动螺旋桨转动而产生拉力。

除此而外,曲轴还要带动一些附件。

气门机构用来控制进气门、排气门定时打开和关闭。

 工作原理:

 

活塞顶部在曲轴旋转中心最远的位置叫上死点、最近的位置叫下死点、从上死点到下死点的距离叫活塞冲程。

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大多是四冲程发动机,即一个气缸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在气缸内要经过四个冲程,依次是进气冲程、压缩冲程、膨胀冲程和排气冲程。

发动机开始工作时,首先进入“进气冲程”,气缸头上的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从上死点向下滑动到下死点为止,气缸内的容积逐渐增大,气压降低——低于外面的大气压。

于是新鲜的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打开的进气门被吸入气缸内。

混合气体中汽油和空气的比例,一般是1比15即燃烧一公斤的汽油需要15公斤的空气。

进气冲程完毕后,开始了第二冲程,即“压缩冲程”。

这时曲轴靠惯性作用继续旋转,把活塞由下死点向上推动。

这时进气门也同排气门一样严密关闭。

气缸内容积逐渐减少,混合气体受到活塞的强烈压缩。

当活塞运动到上死点时,混合气体被压缩在上死点和气缸头之间的小空间内。

这个小空间叫作“燃烧室”。

这时混合气体的压强加到十个大气压。

温度也增加到摄氏4OO度左右。

压缩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汽油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限制在燃烧室这个小小空间里的混合气体的压强大大提高,以便增加它燃烧后的做功能力。

当活塞处于下死点时,气缸内的容积最大,在上死点时容积最小(后者也是燃烧室的容积)。

混合气体被压缩的程度,可以用这两个容积的比值来衡量。

这个比值叫“压缩比”。

活塞航空发动机的压缩比大约是5到8,压缩比越大,气体被压缩得越厉害,发动机产生的功率也就越大。

压缩冲程之后是“工作冲程”,也是第三个冲程。

在压缩冲程快结束,活塞接近上死点时,气缸头上的火花塞通过高压电产生了电火花,将混合气体点燃,燃烧时间很短,大约0.015秒;但是速度很快,大约达到每秒30米。

气体猛烈膨胀,压强急剧增高,可达6O到75个大气压,燃烧气体的温度到摄氏2000到250O度。

燃烧时,局部温度可能达到三、四千度,燃气加到活塞上的冲击力可达15吨。

活塞在燃气的强大压力作用下,向下死点迅速运动,推动连杆也门下跑,连杆便带动曲轴转起来了。

这个冲程是使发动机能够工作而获得动力的唯一冲程。

其余三个冲程都是为这个冲程作准备的。

第四个冲程是“排气冲程”。

工作冲程结束后,由于惯性,曲轴继续旋转,使活塞由下死点向上运动。

这时进气门仍旧关闭,而排气门大开,燃烧后的废气便通过排气门向外排出。

当活塞到达上死点时,绝大部分的废气已被排出。

然后排气门关闭,进气门打开,活塞又由上死点下行,开始了新的一次循环。

从进气冲程吸入新鲜混合气体起,到排气冲程排出废气止,汽油的热能通过燃烧转化为推动活塞运动的机械能,带动螺旋桨旋转而作功,这一总的过程叫做一个“循环”。

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运动。

由于其中包含着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化,所以又叫做“热循环”。

活塞航空发动机要完成四冲程工作,除了上述气缸、活塞、联杆、曲轴等构件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装置和构件。

辅助工作系统

发动机除主要部件外,还须有若干辅助系统与之配合才能工作。

主要有进气系统(为了改善高空性能,在进气系统内常装有增压器,其功用是增大进气压力)、燃油系统、点火系统(主要包括高电压磁电机、输电线、火花塞)、起动系统(一般为电动起动机)、散热系统和润滑系统等。

分类

  按汽缸的冷却方式发动机分为液冷式和气冷式两种。

早期飞机的飞行速度很低,多采用液冷式发动机。

随着飞行速度的提高,可以利用高速气流直接冷却汽缸,气冷式发动机遂得到广泛应用。

发动机按汽缸排列形式又分为星型和直列型。

星型发动机汽缸以曲轴为中心沿机匣向外呈辐射状均匀排列,有单排和双排等形式。

直列式发动机汽缸沿机匣前后成行排列,有对缸、工字型、V型等排列形式,以星型和V型用得较多。

有时按供油方式不同又将发动机分为汽化器式和直接注油式两种,其中直接注油式应用较广泛。

  

性能 

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性能通常用转速特性、螺旋桨特性和高度特性表示。

油门全开或进气压力维持不变时,发动机的功率和耗油率随转速的变化关系称为转速特性,又称外部特性。

在发动机上安装定距螺旋桨时,发动机功率和耗油率随转速的变化关系称螺旋桨特性。

这时转速的改变是靠控制油门杆实现的。

发动机转速不变时,功率和耗油率随飞行高度的变化关系称为高度特性。

由图2看出,由于有增压器对吸入空气增压,在某一高度以下可保持进气压力恒定,而大气温度又随高度增加而下降,所以在此高度以下发动机的功率仍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这个高度称额定高度。

在额定高度以上发动机功率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附图:

活塞式发动机

航空活塞式发动机是利用汽油与空气混合,在密闭的容器(气缸)内燃烧,膨胀作功的机械。

活塞式发动机必须带动螺旋桨,由螺旋桨产生推(拉)力。

所以,作为飞机的动力装置时,发动机与螺旋桨是不能分割的。

为航空器提供飞行动力的往复式内燃机。

发动机带动空气螺旋桨等推进器旋转产生推进力。

 从1903年第一架飞机升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所有飞机都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

40年代中期在军用飞机和大型民用机上燃气涡轮发动机逐步取代了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但小功率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比燃气涡轮发动机经济,在轻型低速飞机上仍得到应用。

主要部件

主要由气缸、活塞、连杆、曲轴、气门机构、螺旋桨减速器、机匣等组成。

气缸是混合气进行燃烧的地方。

气缸内容纳活塞作往复运动。

气缸头上装有点燃混合气的电火花塞,以及进、排气门。

发动机工作时气缸温度很高,所以气缸外壁上有许多散热片,用以扩大散热面积。

气缸在发动机壳体上的排列形式多为星形或V形。

常见的星形发动机有5个、7个、9个、14个、18个或24个气缸不等。

在单缸容积相同的情况下,气缸数目越多发动机功率越大。

活塞承受燃气压力在气缸内作往复运动,并通过连杆将这种运动转变成曲轴的旋转运动。

连杆用来连接活塞和曲轴。

曲轴是发动机输出功率的部件。

曲轴转动时,通过减速器带动螺旋桨转动而产生拉力。

除此而外,曲轴还要带动一些附件。

气门机构用来控制进气门、排气门定时打开和关闭。

 工作原理:

 

活塞顶部在曲轴旋转中心最远的位置叫上死点、最近的位置叫下死点、从上死点到下死点的距离叫活塞冲程。

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大多是四冲程发动机,即一个气缸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在气缸内要经过四个冲程,依次是进气冲程、压缩冲程、膨胀冲程和排气冲程。

发动机开始工作时,首先进入“进气冲程”,气缸头上的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从上死点向下滑动到下死点为止,气缸内的容积逐渐增大,气压降低——低于外面的大气压。

于是新鲜的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打开的进气门被吸入气缸内。

混合气体中汽油和空气的比例,一般是1比15即燃烧一公斤的汽油需要15公斤的空气。

进气冲程完毕后,开始了第二冲程,即“压缩冲程”。

这时曲轴靠惯性作用继续旋转,把活塞由下死点向上推动。

这时进气门也同排气门一样严密关闭。

气缸内容积逐渐减少,混合气体受到活塞的强烈压缩。

当活塞运动到上死点时,混合气体被压缩在上死点和气缸头之间的小空间内。

这个小空间叫作“燃烧室”。

这时混合气体的压强加到十个大气压。

温度也增加到摄氏4OO度左右。

压缩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汽油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使限制在燃烧室这个小小空间里的混合气体的压强大大提高,以便增加它燃烧后的做功能力。

当活塞处于下死点时,气缸内的容积最大,在上死点时容积最小(后者也是燃烧室的容积)。

混合气体被压缩的程度,可以用这两个容积的比值来衡量。

这个比值叫“压缩比”。

活塞航空发动机的压缩比大约是5到8,压缩比越大,气体被压缩得越厉害,发动机产生的功率也就越大。

压缩冲程之后是“工作冲程”,也是第三个冲程。

在压缩冲程快结束,活塞接近上死点时,气缸头上的火花塞通过高压电产生了电火花,将混合气体点燃,燃烧时间很短,大约0.015秒;但是速度很快,大约达到每秒30米。

气体猛烈膨胀,压强急剧增高,可达6O到75个大气压,燃烧气体的温度到摄氏2000到250O度。

燃烧时,局部温度可能达到三、四千度,燃气加到活塞上的冲击力可达15吨。

活塞在燃气的强大压力作用下,向下死点迅速运动,推动连杆也门下跑,连杆便带动曲轴转起来了。

这个冲程是使发动机能够工作而获得动力的唯一冲程。

其余三个冲程都是为这个冲程作准备的。

第四个冲程是“排气冲程”。

工作冲程结束后,由于惯性,曲轴继续旋转,使活塞由下死点向上运动。

这时进气门仍旧关闭,而排气门大开,燃烧后的废气便通过排气门向外排出。

当活塞到达上死点时,绝大部分的废气已被排出。

然后排气门关闭,进气门打开,活塞又由上死点下行,开始了新的一次循环。

从进气冲程吸入新鲜混合气体起,到排气冲程排出废气止,汽油的热能通过燃烧转化为推动活塞运动的机械能,带动螺旋桨旋转而作功,这一总的过程叫做一个“循环”。

这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运动。

由于其中包含着热能到机械能的转化,所以又叫做“热循环”。

活塞航空发动机要完成四冲程工作,除了上述气缸、活塞、联杆、曲轴等构件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装置和构件。

辅助工作系统

发动机除主要部件外,还须有若干辅助系统与之配合才能工作。

主要有进气系统(为了改善高空性能,在进气系统内常装有增压器,其功用是增大进气压力)、燃油系统、点火系统(主要包括高电压磁电机、输电线、火花塞)、起动系统(一般为电动起动机)、散热系统和润滑系统等。

分类

  按汽缸的冷却方式发动机分为液冷式和气冷式两种。

早期飞机的飞行速度很低,多采用液冷式发动机。

随着飞行速度的提高,可以利用高速气流直接冷却汽缸,气冷式发动机遂得到广泛应用。

发动机按汽缸排列形式又分为星型和直列型。

星型发动机汽缸以曲轴为中心沿机匣向外呈辐射状均匀排列,有单排和双排等形式。

直列式发动机汽缸沿机匣前后成行排列,有对缸、工字型、V型等排列形式,以星型和V型用得较多。

有时按供油方式不同又将发动机分为汽化器式和直接注油式两种,其中直接注油式应用较广泛。

  

性能 

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性能通常用转速特性、螺旋桨特性和高度特性表示。

油门全开或进气压力维持不变时,发动机的功率和耗油率随转速的变化关系称为转速特性,又称外部特性。

在发动机上安装定距螺旋桨时,发动机功率和耗油率随转速的变化关系称螺旋桨特性。

这时转速的改变是靠控制油门杆实现的。

发动机转速不变时,功率和耗油率随飞行高度的变化关系称为高度特性。

由图2看出,由于有增压器对吸入空气增压,在某一高度以下可保持进气压力恒定,而大气温度又随高度增加而下降,所以在此高度以下发动机的功率仍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这个高度称额定高度。

在额定高度以上发动机功率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附图:

图片:

image004.jpg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战期间的军用都是使用活塞发动机,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才将使用喷气引擎飞机投入实战。

德国福克三翼战斗机

图片:

image006.jpg

美国P-51野马战斗机

图片:

image007.jpg

苏联IL2强击机

涡轮喷气发动机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诞生

二战以前,活塞发动机与螺旋桨的组合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使得人类获得了挑战天空的能力。

但到了三十年代末,航空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组合达到了极限。

螺旋桨在飞行速度达到800千米/小时的时候,桨尖部分实际上已接近了音速,跨音速流场使得螺旋桨的效率急剧下降,推力不增反减。

螺旋桨的迎风面积大,阻力也大,极大阻碍了飞行速度的提高。

同时随着飞行高度提高,大气稀薄,活塞式发动机的功率也会减小。

这促生了全新的喷气发动机推进体系。

喷气发动机吸入大量的空气,燃烧后高速喷出,对发动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向前飞行。

早在1913年,法国工程师雷恩·洛兰就提出了冲压喷气发动机的设计,并获得专利。

但当时没有相应的助推手段和相应材料,喷气推进只是一个空想。

1930年,英国人弗兰克·惠特尔获得了燃气涡轮发动机专利,这是第一个具有实用性的喷气发动机设计。

11年后他设计的发动机首次飞行,从而成为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鼻祖。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原理

涡轮喷气发动机简称涡喷发动机,通常由进气道、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组成。

部分军用发动机的涡轮和尾喷管间还有加力燃烧室。

涡喷发动机属于热机,做功原则同样为:

高压下输入能量,低压下释放能量。

工作时,发动机首先从进气道吸入空气。

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开个进气道即可,由于飞行速度是变化的,而压气机对进气速度有严格要求,因而进气道必需可以将进气速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压气机顾名思义,用于提高吸入的空气的的压力。

压气机主要为扇叶形式,叶片转动对气流做功,使气流的压力、温度升高。

随后高压气流进入燃烧室。

燃烧室的燃油喷嘴射出油料,与空气混合后点火,产生高温高压燃气,向后排出。

高温高压燃气向后流过高温涡轮,部分内能在涡轮中膨胀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涡轮旋转。

由于高温涡轮同压气机装在同一条轴上,因此也驱动压气机旋转,从而反复的压缩吸入的空气。

从高温涡轮中流出的高温高压燃气,在尾喷管中继续膨胀,以高速从尾部喷口向后排出。

这一速度比气流进入发动机的速度大得多,从而产生了对发动机的反作用推力,驱使飞机向前飞行。

附图:

图片:

image008.gif

涡轮喷气发动机有加速快、设计简便等优点,是较早实用化的喷气发动机类型。

但如果要让涡喷发动机提高推力,则必须增加燃气在涡轮前的温度和增压比,这将会使排气速度增加而损失更多动能,于是产生了提高推力和降低油耗的矛盾。

因此涡喷发动机油耗大,对于商业民航机来说是个致命弱点。

附图:

图片:

image009.gif

朝鲜战争空中两大对手MIG-15与F-86均使用涡喷发动机

附图:

图片:

image010.jpg

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

涡扇发动机全称为涡轮风扇发动机(Turbofan)是飞机发动机的一种,由涡轮喷气发动机(Turbojet)发展而成。

与涡轮喷射比较,主要特点是首级压缩机的面积大很多,同时被用作为空气螺旋桨(扇),将部分吸入的空气通过喷射引擎的外围向後推。

发动机核心部分空气经过的部分称为内涵道,仅有风扇空气经过的核心机外侧部分称为外涵道。

涡扇引擎最适合飞行速度400至1,000公里时使用,故此现在多数的飞机引擎都是采用涡扇作为动力来源。

涡扇引擎的旁通比(Bypassratio,也称涵道比)是不经过燃烧室的空气质量,与通过燃烧室的空气质量的比例。

旁通比为零的涡扇引擎即是涡轮喷射引擎。

早期的涡扇引擎和现代战斗机使用的涡扇引擎旁通比都较低。

例如世界上第一款涡扇引擎,劳斯莱斯的Conway,其旁通比只有0.3。

现代多数民航机引擎的旁通比通常都在5以上。

旁通比高的涡轮扇引擎耗油较少,但推力却与涡轮喷射引擎相当,且运转时还宁静得多。

二战后,随着时间推移、技术更新,涡轮喷气发动机显得不足以满足新型飞机的动力需求。

尤其是二战后快速发展的亚音速民航飞机和大型运输机,飞行速度要求达到高亚音速即可,耗油量要小,因此发动机效率要很高。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效率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使得上述机种的航程缩短。

因此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较多的使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大型飞机。

实际上早在30年代起,带有外涵道的喷气发动机已经出现了一些粗糙的早期设计。

40和50年代,早期涡扇发动机开始了试验。

但由于对风扇叶片设计制造的要求非常高。

因此直到60年代,人们才得以制造出符合涡扇发动机要求的风扇叶片,从而揭开了涡扇发动机实用化的阶段。

50年代,美国的NACA(即NASA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的前身)对涡扇发动机进行了非常重要的科研工作。

55到56年研究成果转由通用电气公司(GE)继续深入发展。

GE在1957年成功推出了CJ805-23型涡扇发动机,立即打破了超音速喷气发动机的大量纪录。

但最早的实用化的涡扇发动机则是普拉特·惠特尼(Pratt&Whitney)公司的JT3D涡扇发动机。

实际上普·惠公司启动涡扇研制项目要比GE晚,他们是在探听到GE在研制CJ805的机密后,匆忙加紧工作,抢先推出了了实用的JT3D。

1960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康威”(Conway)涡扇发动机开始被波音707大型远程喷气客机采用,成为第一种被民航客机使用的涡扇发动机。

60年代洛克西德“三星”客机和波音747“珍宝”客机采用了罗·罗公司的RB211-22B大型涡扇发动机,标志着涡扇发动机的全面成熟。

此后涡轮喷气发动机迅速的被西方民用航空工业抛弃。

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的原理

涡桨发动机的推力有限,同时影响飞机提高飞行速度。

因此必需提高喷气发动机的效率。

发动机的效率包括热效率和推进效率两个部分。

提高燃气在涡轮前的温度和压气机的增压比,就可以提高热效率。

因为高温、高密度的气体包含的能量要大。

但是,在飞行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涡轮前温度,自然会使排气速度加大。

而流速快的气体在排出时动能损失大。

因此,片面的加大热功率,即加大涡轮前温度,会导致推进效率的下降。

要全面提高发动机效率,必需解决热效率和推进效率这一对矛盾。

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妙处,就在于既提高涡轮前温度,又不增加排气速度。

涡扇发动机的结构,实际上就是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前方再增加了几级涡轮,这些涡轮带动一定数量的风扇。

风扇吸入的气流一部分如普通喷气发动机一样,送进压气机(术语称“内涵道”),另一部分则直接从涡喷发动机壳外围向外排出(“外涵道”)。

因此,涡扇发动机的燃气能量被分派到了风扇和燃烧室分别产生的两种排气气流上。

这时,为提高热效率而提高涡轮前温度,可以通过适当的涡轮结构和增大风扇直径,使更多的燃气能量经风扇传递到外涵道,从而避免大幅增加排气速度。

这样,热效率和推进效率取得了平衡,发动机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效率高就意味着油耗低,飞机航程变得更远。

附图:

图片:

image012.gif

加力式涡扇发动机

附图:

图片:

image013.png

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的优点

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在亚音速飞行时不使用加力燃烧室,耗油率和排气温度都比涡轮喷气发动机低,因而红外辐射强度较弱,不易被红外制导的导弹击中。

使用加力作2倍以上音速的飞行时,产生的推力可超过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地面标准大气条件下的推重比已达8左右。

有些歼击机使用了小涵道比、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在亚音速飞行时不使用加力燃烧室,耗油率和排气温度都比涡轮喷气发动机低,因而红外辐射强度较弱,不易被红外制导的导弹击中。

使用加力作2倍以上音速的飞行时,产生的推力可超过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地面标准大气条件下的推重比已达8左右。

附图:

图片:

image015.gif

由于涡扇发动机的这些优势第三代及其以后战斗机广泛采用涡扇发动机

SU-27

图片:

image016.jpg

F-15

图片:

image017.jpg

冲压喷气发动机

冲压喷气发动机的诞生

早在1913年,法国工程师雷恩·洛兰就提出了冲压喷气发动机的设计,并获得专利。

但当时没有相应的助推手段和相应材料,只停留在纸面上。

1928年,德国人保罗·施米特开始设计冲压式喷气发动机。

最初研制出的冲压发动机寿命短、振动大,根本无法在载人飞机上使用。

于是1934年时,施米特和G·马德林提出了以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飞行炸弹”,于1939年完成了原型。

后来这一设计就产生了纳粹德国的V-1巡航导弹。

此外纳粹德国还曾试图将冲压喷气发动机用在战斗机上。

1941年,特劳恩飞机实验所主任、物理学家欧根·森格尔博士在吕内堡野外进行了该类型发动机的试验,但最终未能产生具有实用意义的发动机型号。

二战后冲压发动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多种的无人机、导弹等采用。

冲压喷气发动机的原理

冲压喷气发动机的核心在于“冲压”两字。

冲压发动机由进气道(也称扩压器)、燃烧室、推进喷管三部组成,比涡轮喷气发动机简单得多。

冲压是利用迎面气流进入发动机后减速、提高静压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需要高速旋转的复杂的压气机,是冲压喷气发动机最大的优势所在。

进气速度为3倍音速时,理论上可使空气压力提高37倍,效率很高。

高速气流经扩张减速,气压和温度升高后,进入燃烧室与燃油混合燃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