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0565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

《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美学3131教材.docx

设计美学3131教材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陶瓷学院授课计划总表

2015—2015学年春季

课程

名称

设计美学

代码

类型(理论/实践)

理论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考试

性质

(选修/必修)

必修

是否精品课程

是否核心课程

授课班级/人数

陶艺3131/29人

教材

名称

《设计美学》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徐恒醇

是否高职高专

教材

十一五规划

教材性质(部规划/

部精品/自编/讲义)

十一五规划

版本时间

2006.7

参考

资料

授课

教师

姓名

李杰

职称

教授

授课任务

(主讲/辅教)

主讲

所属系部

陶瓷学院

教务系统工号

0000210

信息采集

平台工号

任课教师:

李杰填报时间:

2015年3月1日

教研室主任:

系(部、院)意见:

注:

本计划总表连同课程教学设计和授课计划一式四份,教务处、系(院、部)、教研室、教师本人各一份。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陶瓷学院课程教学设计

绪 论(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学;美学学科的历史及现状;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美学的人文品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美学的性质,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演示。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理解)

①美学发展的历史。

人们对美和艺术问题的思索,可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尚未诞生,许多思想家关于美的思想与伦理学、哲学观、神学观交织在一起。

②美学学科的产生。

十八世纪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创立了“美学”。

他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其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

③美学学科的人文品格。

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何为?

二、美学的对象和范围(理解)

①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鲍姆嘉通、康德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黑格尔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美的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研究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②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当代美学界也有各种意见。

朱光潜、马奇等人认为,美学就是关于艺术的科学;洪毅然认为,美学就是研究美的科学;蒋孔阳认为,美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李泽厚认为,美学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人及其全部创造物。

八十年代以来,关于美的对象的观点更加复杂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学即丑学(刘东),美学是反美学(潘知常),美学是关于审美体验的超越性的学问(王一川、刘小枫)。

③美学以人与现实的审美价值关系为研究对象,其切入点是感性的个体的人,其关注的中心是流转不息的审美体验,其终极指向是人的超越性——感性个体自由的乌托邦。

美学的范围包括美,美的体验(或美感)和审美创造(含审美文化)三大部分,其中,对美的探索侧重于哲学本体论,对美的体验的研究侧重于现代心理学,对审美创造研究侧重于社会学或者符号学。

三、现代美学的体系建构(了解)

(一)建构原则

①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沟通;②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互补;③美学与诸多相邻学科的渗透;④理论美学与应用美学的并进

(二)理论框架

现代美学体系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那种严密、封闭的逻辑体系,而是以若干相对独立研究领域综合构成的多维而又统一的开放体系。

它大致包括八大分支学科:

①审美形态学。

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文化圈中,如何凝结成代表文化大风格的审美范畴形态,进而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人们审美观念与艺术创造及自身如何发展的美学分支学科。

②审美艺术学。

把艺术作为一种典型的审美活动来进行研究的美学分支学科。

③审美心理学。

描述、解释审美活动中主体心理过程的特点及机制的美学分支学科。

④审美社会学。

研究审美活动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美学分支学科。

⑤审美教育学。

探索如何通过审美活动来塑造人,促成审美个体向自由人格理想全面发展的美学分支学科。

⑥审美设计学。

把理论美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而产生的美学分支学科。

⑦审美发生学。

探讨人类审美活动起源的美学分支学科。

⑧审美哲学。

对审美活动进行形而上哲学探讨的美学分支学科。

四、学习研究美学的方法(了解)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思辨与体验相合一;西方与东方美学视界的融合;古典与现代美学的会通。

此四条原则是理论与实际,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美学中的具体化。

 

第一章 审美发生论(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类审美发生的条件及原初形态,正确评价历史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

审美主体及客体的历史生成。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演示。

教学内容:

一、研究美的发生的三种途径,六种观点(理解)

①美学家、人类学家、艺术史学家沿着三条途径去解答“美的发生”之谜:

研究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生活状况和艺术;考察史前考古资料;研究儿童艺术心理推测艺术起源的心理因素。

②关于艺术起源,具有较大影响的有如下几种学说:

“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欲望说”、“符号说”、“劳动说”。

这些学说从不同角度出发,运用不同方法,吸收大量史实,为我们探究美的发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也提供了广阔的视野。

二、美的发生论探索(掌握)

①美是与“人化的自然”和“人类自我生存”过程中同步发生的。

②美是与人类诸种需要相互交融和逐步递进过程中产生的。

三、美感的发生论探索(理解)

美感的诞生是以人类诞生为前提的。

的制造和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开始,也是美感的开始。

①美感是人类适应社会实践需要,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中产生的。

工具分清了人和自然、主观和客观,促使人产生反映客观世界的美感心理活动。

②美感活动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进步而不断扩大发展。

 

第二章 美的本质论(4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掌握美学史上探讨美本质的几种主要途径及其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本质的相关观点,理解美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及难点:

美本质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多媒体演示。

教学内容:

一、探索美的本质的几种途径及其观点(掌握)

①从客体对象自然属性上探索美的本质,提出美在形式的观点。

蔡仪先生的客观论美学。

②从主体意识领域来探索美的本质,提出美在理念、美在心灵的观点。

吕荧先生的“观念论”;高尔泰先生的“主观论”和“自由论”。

③从主客体关系中去探索美的本质,提出美是关系,美是潜能等观点。

朱光潜先生的“主客观统一论”。

④从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来探索美的本质,提出美是生活,美是自由的观点。

李泽厚五十年代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学说,八十年代的“历史积淀”学说。

八十年代以后实践人类学美学向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语言论美学、修辞论美学的转型。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启发论点(掌握)

①把“美”置于“自然界生成为人”的宏观历史过程来考察。

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③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三、美的特征(理解)

①美具有直观形象性;

②美具有感染妙悟性;

③美具有社会功利性;

④美具有新颖变易性。

 

第三章 美的形态论(6学时)

基本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了解人类审美的三大主要领域及形式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自然美的现代意义;人的美的具体显现;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区别。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演示。

教学内容:

一、自然美(理解)

①自然美是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自然界中自然事物之美;人类社会实践是构成自然美的决定因素;自然美分为直接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以及未经改造但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自然物。

②自然界的特征:

寓意和象征性;多变性;美丑双重性;侧重于形式美。

③中西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自然美观。

从我国历史即汉语文化语境变迁看来,对自然美的欣赏经历了实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④自然美的现代意义。

生态意义。

二、社会美(理解)

①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其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所创造的社会事物上。

②社会美的内容有生产劳动的美;日常生活的美;实践主体——人的美(外在人体、姿态动作、装饰、风度的美,以及内在心灵的美)。

③社会美的特点:

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则以内容取胜。

社会美具有社会功利性,稳定性、确定性、时代性、历史性、阶级性。

三、艺术美(掌握)

①艺术美来源于社会生活;艺术家的创作动力来源于生活实践;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②艺术美的特征:

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艺术美超越时空;艺术美是真善美的统一;艺术美是主客体的统一;艺术美比生活原型更富有理想性和创造性;艺术化丑为美。

③艺术分类的原则与意义(了解)

研究门类之共性,以及各门艺术的特殊规律,这是艺术分类的意义。

艺术分类的原则是艺术客体的特征和主体感受的特殊方式。

④纯艺术门类艺术种类及其美学特征。

音乐。

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且诉诸听觉的表情艺术。

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声音的非造型、非语义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是一种抽象的非描写的艺术。

构成音乐组织的声音,选择提炼、加工概括的有组织的乐音,是人类的直接创造物。

绘画。

运用笔黑颜料、纸张画布等物质材料,通过色彩、线条、明暗等手段,在二维空间再现和描绘出客观事物的形象,借以反映现实美,表达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其主要特征有:

以精确具体的平面形象再现生活;静态的瞬间状貌;独特的抒情写意方式。

雕塑,以耐磨性与可塑性的物质材料,塑造占有三度空间,艺术地再现客观物体的立体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舞蹈,以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审美动作姿态,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其主要特征有:

抒情性、动作性、节奏性。

电影,运用电影摄影机拍摄影片,并通过银幕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其主要特征有:

逼真性,蒙太奇(montage),综合性。

⑤实用艺术门类及其美学特征

建筑艺术。

在满足实用要求基础上,通过巨大的空间形象表现特定时代和民族的精神风貌,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艺术。

造型美,意境美,整体美,步移景异,技术与艺术结合,是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服装艺术。

通过服装设计及其穿着形象,表现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气质的实用艺术。

形态和谐美,穿着美,审美形式与实用功能统一,服装与服饰相和谐,是服装艺术的审美特征。

园林艺术。

是一门造景艺术,它以自然材料为主要物质手段,在大地上塑造开放式的游憩空间,借以反映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审美情趣,并通过人们的欣赏、游览而得到精神的陶冶。

其特征是:

以审美为主的审美和实用的有机结合;以自然为主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的统一;融合多种艺术为一种的综合艺术。

四、形式美(理解)

①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②形式美的产生。

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创造产物,是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

一方面,由实用到审美形式发展,另一方面,由具象到抽象发展,形式美便成为积淀了审美经验的符号(或审美意象)。

形式美的特征:

相对独立性,抽象性。

③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与法则。

要素:

色、形、声;形式美法则:

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

 

第四章 美的范畴论(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丑与荒诞等审美范畴的本质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及难点:

悲剧精神、喜剧精神、自然崇高的本质、审丑。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经典影剧观摩欣赏。

教学内容:

一、优美(掌握)

优美是审美主体在观照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时,主客观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其特征是柔美。

①优美理论历史: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世界观与“和”的美学。

《易经》、孙过庭、姚鼐、王国维的优美论。

西方美学的Xaels,gratia,和谐、爱感。

②优美的本质特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则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形式。

其引起的心理感受是“柔”“和”。

在自然界,优美呈现在客体的形式上;在社会里,优美呈现为真善和谐统一,侧重于内容;在艺术中,优美呈现为具有静态特征的审美意象。

二、崇高(掌握)

崇高是审美主体观照具有消极审美属性的审美客体时,主客观之间所呈现出来的由冲突趋向和谐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外在客体对象抗争、冲突中经过意志艰苦努力终将胜利的感性显现。

①崇高理论;朗吉弩斯、博克、康德美学中关于崇高的观点,中国古代“大美”观念。

②崇高的本质特征是观照主体的合目的性与客体对象的合规律性相互矛盾,真与善相互对立,形式与内容相互冲突,表现为观照主体在与客体对象动态的对立、冲突和抗争中的实践活动,预示着善将战胜恶,真理将战胜谬误,主体和客体,内容与形式,真与善最终会趋向于和谐统一。

其引起的心理反应是由惊奇、恐惧到敬畏、自豪、由痛感到快感,由压抑到自由。

三、悲剧性(掌握)

悲剧性对象是指具有悲剧冲突因素的客观对象,它同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事件,以及作为剧种的悲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根本特征在于“悲”。

悲剧性是指审美主体在观照具有消极审美属性的审美客体时,主客体间所呈现的严峻冲突、不可调和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与外在客体对象抗争、冲突中暂时遭遇挫折甚至毁灭的感性显现。

①亚里斯多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雅斯贝斯的悲剧观。

②悲剧的本质特征: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③悲剧性形态:

旧事物的悲剧性、新事物的悲剧性、普通人的悲剧性。

四、喜剧性(掌握)

喜剧性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喜剧现象在艺术中的反映。

喜剧性是指审美主体在观照具有消极审美属性的审美客体时,主客体间所呈现的徒具形式、自我消解的冲突、抗争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与外在客体对象抗争、冲突中已经取得胜利优势的感性显现。

①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黑格尔、柏格森、立普斯关于喜剧的观点。

②喜剧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表现形式,感性而又具体地表现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斗争的结果是新生事物代替旧事物。

喜剧是侧重于对丑的直接否定,间接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

③喜剧性形态:

喜剧、滑稽、讽刺、幽默。

五、丑与荒诞(理解)

①丑的本质及表现。

②荒诞的特征。

 

第五章 审美意识论(5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因素方面来研究审美意识的构成、产生、发展以及本质特征。

掌握具体审美过程中出现的个体审美差异和群体审美标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不同阶级时代民族个体在审美方面呈现出的差异表现,以及审美的客观标准是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在于既要让学生理解审美过程中的差异现象,又要让学生明白共同美的客观存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一、审美意识的静态分析(理解)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中一种具体意识形式,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能动的反映,亦称审美经验或美感。

广义的美感即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理想、观念、趣味、判断、感受等各种表现方式;狭义的美感即对美的感受。

①审美理想(包括审美观念)在审美意识的构成中起统摄作用。

②审美趣味在审美意识构成中起潜在的定向作用。

③审美观照在审美认识活动中作为基本形式。

④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构成中的核心因素。

二、审美意识的纵向分析(理解)

①“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

②“感觉人化”,即审美感觉、审美能力的形成,是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主观条件。

③人类“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审美愉悦赖以生成的原因。

④审美意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三、审美意识的横向分析(理解)

①审美意识与科学意识。

审美判断以真理判断为基础;科学意识指向客体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指向客体的感性形式。

②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

从人类意识的起源,价值属性和价值显示形式三方面都显示出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区别与联系。

③审美意识与宗教意识。

从客体可感性与主体动情性而言,审美意识与宗教意识不仅有共同性,而且在现实中互相交织;审美意识是对人的主体性的确证,宗教意识则是人的主体性的异化;审美意识的二极价值构成比宗教意识的二极价值构成更为复杂。

四、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理解)

①审美意识是以直觉感受形式呈现出来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意识形式。

②审美意识是以主体情感体验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意识形式。

③审美意识是以个人审美的“非功利”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主观愉快与社会功利性相统一的意识形式。

五、审美差异与审美标准(掌握)

①审美差异:

阶级差异、时代差异、民族差异与个体差异;

②共同美及其标准

 

第六章 美感心理论(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各审美心理要素的功能,理解审美主体各心理要素在审美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构成综合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

教学重点及难点:

审美的具体心理过程。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演示。

教学内容:

一、美感的生理基础

(一)西方学者对审美感官的分析

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学者就对感官及其特征作出分析。

他们认为,人类的生理结构直接与客观世界建立了联系,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视、听两大基本器官。

柏拉图认为“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达·芬奇认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18世纪英国学者夏夫兹别里和他的学生哈奇生主张“内在感官”说,认为在视听器官之外,还存在属于心灵和理性的的感受器官;德国理性主义者认为“美是感兴认识本身的完善”,“敏锐的感受力”是人的感兴认识必备的禀赋;费尔巴哈特别强调人的感官和感觉的意义,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欣赏美,是因为人有审美的感觉;19世纪中叶以后,在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下,费希纳开创了实验美学,倡导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即观察、实验、内省和核实的方法,以区别于自上而下的逻辑思辨研究。

(二)人的美感的一般感觉特征

①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美的反映两方面构成的,对象首先要以审美属性给人以感官刺激。

②美感离不开色形声味等形式因素的感官刺激。

③美感产生离不开感官的生理基础。

(三)人的美感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

①人的感觉能力具有社会性精神品格。

②人的感觉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而能逐步丰富、进化和完善。

(四)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觉和听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既被对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对应着美感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③从审美角度看,美感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觉具有非凡组织能力和造型能力,能把错综复杂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让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享受。

④人的感觉还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能将有限的感觉经验推向无限的体验。

因此,经过社会实践的长期训练与锻炼,感觉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能使人的感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二、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审美感知——审美活动的心理起点(理解)

①审美感觉,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直接作用于主体的感觉器官之后,审美主体对客体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审美主体感觉的生理机制是审美感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审美感觉是以视、听觉为中心,多种感觉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审美感觉是更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

新鲜感是审美感觉产生的重要原因。

主体对事物由于熟知而失去兴趣时,美感也就无从谈起。

②审美知觉,以审美感觉的形式直接获取的客体对象的各种具体的个别属性信息,在经过审美主体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之后,作为客体的整体形象就会反映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形成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与理解性。

选择性:

审美知觉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主动选择构成表象。

在大千世界里,主体处处根据自己的处境、需要、情感爱好做出选择,从而感受千姿百态、无穷无尽的美感;整体性或完形性:

完形作用是指人在知觉瞬间,就通过知觉对客观事物的外形做组织建构,从而把握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

我们所欣赏到的外在客体形象,不是纯粹现实客观的,而是经过知觉整理和建构,在表象中重新呈现出来的完形。

其中不仅保留了对象的形式,还渗透了主观的以情感为中心的各种心理感受。

理解性或意向性:

审美活动中的知觉选择不是种无故发生的,而具有一定意向。

这种意向一是与主体先天气质有关,一是受决定于主体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爱憎情感乃至特定时刻的心绪。

这种意向是自觉或不自觉的。

③审美直觉。

审美感觉与知觉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感知觉,而具直觉形式。

审美直觉是一种心理活动能力,它不涉及事物间的关系和概念,只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通过灵感对对象的情感表现价值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

审美直觉将审美感知到的外物,通过心灵的综合作用创构为形象,这种直觉形象包括两部分的构成,一是客观外物的表面感性形式,一是主体心灵的情趣表现。

审美直觉有四个特点:

直观性。

我们面对美的事物时,常常是开门见山、一见钟情;突然性。

美感体验产生于心物猝遇的刹那,“来如春梦无多时,去如朝露无觅处”;专注性。

在直觉过程中,主体凝神贯注,心无旁骛;领悟性。

直觉面对的虽然是局部、个别、具体的感性形象,却能在直观中给人带来整体的感悟和把握,把感性经验与超感性经验瞬间统一。

④通感,是指人们在美感活动过程中,各感官间的交互作用,由一种感官体验而引起另一感官体验。

我们感受客观对象的美,往往不是从某一感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正如马克思在评价培根时所说,“物质以其诗意的感性光辉向人的整个身心发出微笑”。

为了更好欣赏美,一种感官往往不够用,美感经验有时还得借助于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感官迁移扩大到另一感官。

通感只是美感的一种辅助心理功能。

审美感知与直觉表象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他们把冷冰冰的现实世界化成充满情感的人的世界。

(二)审美想象——沟通感知与理解的桥梁(理解)

①审美表象。

在记忆中保留下来的审美客体的映象,就是审美表象;它具有形象直观性与整体概括性。

审美表象是审美认识由感性过渡到理性的重要环节。

②表象在情感驱动下不断变化,情感通过物我同构对应而移入对象之中。

当人的情感在现实表象上得不到满足时,就要借助于想象力来使表象获得改变或夸大,通过虚拟的状态使情感得到满足。

③审美想象。

主体在感受过程中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对原有表象的深化、分析和变异,创造出新的形象。

这一过程是按情感的逻辑进行活动的。

审美想象分为再造性审美想象与创造性审美想象。

审美主体由眼前的客体对象上唤起以往类似的记忆表象,就是审美联想,这是以表象为基础的回忆形式。

审美联想分为无意联想与有意联想。

审美联想受接近律,相似律与对比律所支配。

审美想象的美学特征有:

情感性、个体性、自由性。

④幻想。

作为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有两种类型:

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一是情之所至,化无为有。

(三)审美情感——审美的中介与动力(理解)

①审美情感的内涵及特征

审美情感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态,它是人类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所持有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客体对象是否符合需要的态度体验。

它即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感受形式,又是支配和诱发从事审美活动的原动力。

审美情感的特点有三:

第一,它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感,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第二,它具有“理在情中”或“理以导情”的性质;第三,审美情感具有鲜明的主观倾向性。

②审美情感与审美过程

第一,审美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是由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的作用而产生的综合体验;由主体感知客体的状貌开始,经过情感,想象多种精神活动引起表象的分化、深化与变异,产生一种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