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无言之美》巩固练习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无言之美》巩固练习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无言之美》巩固练习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无言之美》巩固练习新人教版
15*无言之美
知识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2.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有删改。
朱
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画面美、书法美之间。
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3.知识链接。
美学
美是何?
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
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这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
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
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
美是理念。
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
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美是生活。
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
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4.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通过论证自己的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参考答案
2.音乐美建筑美
4.举例
重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
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3.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
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
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
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基础训练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瞬息万变心旷神怡唯妙唯肖
B.珠两悉称轻描淡写马鸣风萧
C.包罗尽致栩栩如生信手拈来
D.闲情逸至目不忍睹丝毫不爽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者我们问得再直接一点。
(径直,爽快,不绕弯子)
B.但是要想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这里专指绘画)
C.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善尽美。
(附着,依附)
D.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这里指极其美好)
4.下列句子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我们班的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B.为避免中小学校园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C.去冬以来,各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D.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
“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
D.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小说“边城”中故事发生的原型地——湘西茶峒镇去旅游。
6.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山青水绿,树木葱葱,小小的房屋若隐若现,眼前的美景使我心旷神怡。
B.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
“多美的大海啊!
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
C.鲁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刻画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D.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严肃认真,不能轻描淡写地走过场。
7.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完本文后,某校九
(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各小组以“诗词之美”和“雕塑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诗词之美)
(1)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词语?
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青。
(A.松枝B.柳条)
这是一句送别诗。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
“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2)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
明明同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
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雕塑之美)
(3)下面是某小组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众所周知,爱神维纳斯的雕塑是断臂的。
【甲】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她端庄秀丽,体态丰腴,美丽的椭圆形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
【乙】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
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语序
不当的问题,应把“”与“”调换位置。
②【乙】处画线句中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应在“”后加“”。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无言之美
朱光潜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
“予欲无言。
”子贡就接着问他: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说: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
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
言是混沌的,意是散碎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几句话绝
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
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
“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⑤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
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⑥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
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⑦流行语中有一句话:
“言有尽而意无穷。
”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1.下面句子表达的有关道理与本文阐述的“无言之美”原理无关的一项是()
A.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
B.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C.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要把肚子里的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D.沉默是金。
2.古诗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作者(出处)
代表作
思想感情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①
②
《望月有感》
倾诉离乱之苦。
《诗经》
③
曲折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4.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瑕之美
郭启宏
①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
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②《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
《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
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③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
谚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
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
《三国演义》中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
“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
④“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
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对号入座。
这是“缺陷”的独特。
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
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
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
⑤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
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
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得到。
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
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
“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
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⑥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①,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本文略有改动)
【注】①瑕不掩瑜:
瑕,斑点;瑜,玉上的光泽。
玉的疵点掩盖不了其固有的光泽。
比喻事物的毛病缺点无损其整体的完美。
1.本文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2.本文从两个角度论述了“瑕之美”:
(1)
(2)
3.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本文写到“《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
”请再以《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或《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为例,说说其整体之美及局部的缺陷。
人物:
整体之美:
局部缺陷: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
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
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
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
别有一种清香。
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
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
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
“你的手感不一样吧?
”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
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
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
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
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
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
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
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舍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
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
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
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
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
“到那时,你再来看!
”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
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1)赏析画线句子:
(2)赏析加点词语:
4.第⑨段写“我”将土“攥得好苦”,第⑫段写“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我”心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5.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huànɡpínxùxiào
【解析】此题是对字音的考查。
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这些容易混淆读错。
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在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2.C
【解析】A项,惟妙惟肖;B项,铢两悉称;D项,闲情逸致。
3.B
【解析】美术在这里只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4.D
【解析】A项,语序颠倒,应该把“将来”放在“希望”的后面,变为“我们班的同学都希望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B项,表意不明,应该把“不再”改为“再”。
C项,搭配不当,应该把“开展”改为“掀起”,变为“去冬以来,各校掀起学习雷锋的新高潮,广大学生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5.B
【解析】A项不是疑问句,问号应为逗号;C项“我们说”后的冒号应为逗号;D项“边城”的引号应为书名号。
6.B
【解析】B项,望洋兴叹:
出自《庄子?
秋水》,常用作谓语、宾语和定语,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7.
(1)B
(2)展想象感悟意境(3)①从雕像②智慧的感觉
【解析】
(1)出自盛唐李白的《劳劳亭》,“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既然是送别诗,那么就应该选“柳条”,古人历来就有“折柳送别”一说,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2)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第四,切忌合掌。
如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是由“读诗文”与“传承国学”这两个动宾短语构成。
下联必须符合这个要求。
在内容上,要围绕“古诗文朗诵大赛”这个主题来构思。
(3)①语序不当。
改为“雕像从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
②成分残缺。
改为“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
一、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意含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声之美;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B项,老子《道德经》开篇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伦理哲学中有无言之美;C项,是《无言之美》原文阐述的内容;D项,沉默是金表达的是一种行为处事方式,而不是原理。
2.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②白居易③《蒹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首先要理解文章中“言不尽意”的意思,“不尽意”,意思是没能把意蕴全部表达出来。
分析三首诗歌,根据提示填空。
第一首《登幽州台歌》,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二首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倾诉了诗人的离乱之苦;第三首《蒹葭》,曲折表达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3.首先,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其次,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
【解析】文章前三段是第一部分,第一段引用孔子的话引出第二段的问题,第三段回答第二段问题,分析“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
第四段到第六段是文章第二部分,以文学作品为例证明第三段的分析。
最后一段是文章最后一部分,“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述层次的能力。
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
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
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
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4.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解析】这是一道语句内涵题目,语句内涵的理解,要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
根据上下文,“无言之美”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句子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之分。
把语句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
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
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如本题根据上下文,“无言之美”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
“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二、
1.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解析】注意题干的提问方式,“想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就是提问题作家主要观点(论点)是什么。
抓住文题“瑕之美”,这是本文中心论点的核心,然后根据文题在文首和文尾在总述性文字中找到作者完整表达观点的句子。
本题不难,稍细心阅读,便可看到文章开头一段中作者就明确摆出了论点(对文题的扩展)。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中,论点是很重要的。
寻找论点,要注意文章四个位置,标题,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另外还可以关注各段有没有中心句。
文中有表达论点的句子,可直接引出,否则就要根据各段的内容总结概括。
2.
(1)“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
(2)“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解析】阅读三四段,抓住开头中心句,③“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
④“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
本题不难,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明晰,相关文字段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可供参考。
论说文是很讲究说理的严密性的,所以论证时要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