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0017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docx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二刘希国

古诗歌赏析专题卷

(二)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①燕丹:

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

(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

(2)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用简练的语言欣赏本诗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荆轲双足跨开,站在易水边上,他神情坚毅,目光如炬,高举双拳,迎着寒风高歌(仰天长啸):

“风萧萧兮易水寒……”心中迸发出无限的激愤,头发根根直竖起来……

(2)几百年过去了,易水依旧寒冷,作者依然能够感受到荆轲的悲壮英勇之气;诗人在歌颂荆轲以死酬知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心中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3)题目为送,但无半言送别之情;三四句对比,用错觉表达出对荆轲的赞美和自己的激愤,“构思”即结构,行文思路。

“昔时”与“今日”是明显的对比手法。

二: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参考答案

1、壮士——荆轲   此地——易水

2、水寒更能衬托出人的心寒,借水冷来表达人的心更加的凄凉。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寒字更是表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参考译文】

就在这易水河畔,荆轲作别燕国太子丹,前去刺杀秦王。

悲歌响起,壮士们怒发冲冠。

古时的悲歌之士已长逝,只留下这易水的波涛一如既往地深寒。

【赏析】: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该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

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

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

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

“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

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

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

“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

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

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

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

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

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

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

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

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

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夜宿七盘岭【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

⑴游:

诗人对流放的婉转说法。

⑵高卧:

此处用以形容旅途的寂寞无聊。

⑶晓月临窗近:

晓,一作“山”;窗,一作“床”。

⑷平仲:

即银杏,俗称白果。

⑸子规:

杜鹃鸟。

⑹浮客:

无所归宿的远行之游子。

⑺褒城:

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写作内容。

(2)从修辞的角度说说本诗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叙述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了惆怅不寐的愁绪。

(2)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严密,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

3、“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请用诗歌中的句子回答,作者是如何描写“高卧”的情形的?

(5分)

4、“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运用了什么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情怀?

(6分)

答案

3、“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言其高。

4、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夜间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渲染了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如今在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

拂晓的残月很近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哀啼。

我孤身在外,无依无靠,空自留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创作背景】

此诗是沈佺期被流放驩州(辖境相当今越南义安省南部和河静省)途中写的。

沈佺期因为趋附张易之,“会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据此诗末句“褒城闻曙鸡”,褒城在今陕西汉中北,七盘岭在其西南。

夜宿七盘岭,则已过褒城,离开关中,而入蜀境。

这诗或作于诗人此次入蜀之初。

【赏析】:

《夜宿七盘岭》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作品。

此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

全诗抓住凌晨时分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巧加刻画,充分表达了诗人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表现出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这首五律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

“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

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

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

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

“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

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

”此化用其意。

“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

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臻严密,但尚留发展痕迹。

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

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这一题材的特点,巧妙地在“独游”、“高卧”上做文章。

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写“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联以“浮客”应“独游”,以“褒城”应“高卧”作结。

结构完整,针迹细密。

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

(1)从诗歌颈联的描写看,诗人夜宿七盘岭是什么季节?

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2)写一段文字,谈谈“空留听”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春天(“芳草”、“平仲绿”、“子规啼”都点明是春季);视觉,听觉(颈尾联相关词语可分析出写作角度。

(2)“听”的是“子规啼”,子规一遍一遍地催促“不如归去”,诗人却只能“空留听”,依然要“独游千里外”,失意惆帐之情充满内心。

(意对即可)

出塞作【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注释】:

居延城:

也叫居延塞。

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

居延:

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

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

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白草:

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连天野火烧,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

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

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

时驱马:

正在奔驰的猎马。

碛(qì):

沙漠。

秋日:

秋天的时节。

平原:

平坦的原野。

好射雕:

正好是打猎的时候。

射雕:

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

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

《汉官仪》曰:

护羌校尉,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

”汉代拿着符节保护西羌的武官叫“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

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

乘障,同乘鄣:

谓登城守卫。

《汉书·张汤传》:

“﹝上﹞乃遣山乘鄣。

”颜师古注:

“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扞寇也。

”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

破虏将军:

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

当时辽东乌桓反。

他带领兵马,渡过辽河,平定了这次叛乱。

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

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

玉靶:

镶玉的剑柄。

借指宝剑。

珠勒马:

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

珠勒:

珠饰的马络头。

汉家将赐:

汉朝就要赏赐。

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

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

前后六次出击匈奴,皆获胜而归,得到朝廷封赏。

此处借指崔希逸。

霍嫖姚:

《史记·嫖姚将军传》曰:

“霍去病为嫖姚校尉。

中心思想:

这首诗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翻译】: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

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赏析】: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

“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

“障”是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

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

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

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

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

“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

收赐有功得体。

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1、本诗要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述之。

2、诗中“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句,“朝”“夜”有什么作用,试简述。

参考答案:

1、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哀景写乐情。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

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

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

(或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2、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赏析】: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

“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

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

“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

“障”是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

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

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

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

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

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

“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

收赐有功得体。

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孟郊】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

【翻译】将要离别的时候,女主人公一边牵着情郎一边说:

夫君今天就要到哪里去呢?

我不怨恨你归来的太晚,但千万不要到临邛这样寻花问柳的地方啊!

【赏析】:

这首小诗,情真意蕴,质朴自然。

开头“欲别”二字,扣题中的“别离”,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

“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有人认为这个动作是表现不忍分别,虽不能说毫无此意,不过从全诗来看,这一动作显然是为了配合语言的,那么它的含意也就不能离开人物语言和说话的背景去理解。

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就她自己而言,也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流露出一种郑重而又亲昵的情态。

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对方的重视。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就开口说话了:

“郎今到何处”?

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别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令人费解。

但是,要联系第四句来看,便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走到一个“可怕”的去处——“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

“郎今到何处”,此时此言,看似不得要领,但这个“多余的弯子”,又是多么传神地画出了她此刻心中的慌乱和矛盾啊!

第三句放开一笔,转到归期。

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迟迟不归岂非“恨”事!

然而她却偏说“不恨归来迟”。

要体会这个“不恨”,也必须联系第四句——“莫向临邛去”。

临邛,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

这里的“临邛”不必专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到了这样的地方,对于她来说,岂不更为可恨,更为可怕吗?

可见“不恨归来迟”,是以“归来迟”与“临邛去”比较而言。

不是根本上对“归迟”而不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之谓。

这句诗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隐忍着痛苦的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

她先这么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绵绵之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

以己之情,动人之情,那该是更能打动对方的吧?

情深意挚,用心良苦,诚所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衬托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方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出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它与“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白居易《怨词》);“常恐新声发,坐使故声残”(孟郊《古妾薄命》);“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诗句一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可悲的处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诗用短促的仄声韵,亦有助于表现人物急切、不安的神情。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古别离【孟郊】

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

(1)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

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4分)

(1)王维诗中的“问”,问君到哪里去,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爱护与关心。

孟郊诗中的“牵”,表明女主人公舍不得丈夫离去,希望即将远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感人。

(2)王维的诗,写友人之间的离别,既有对友人不得意的安慰,又有自己对友人即将隐居南山的歆羡。

最后说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似乎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孟郊的诗,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重在写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怕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心。

开愁歌【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注释

⑴飞鹑(chún):

形容衣衫褴褛。

马如狗:

形容马极瘦小。

《后汉书》“车如鸡栖马如狗。

”⑵旗亭:

此指酒肆。

⑶贳(shì):

赊欠。

宜阳:

地名,即福昌县,在今河南省。

⑷填豗:

huī相击,填豗,就是填塞心胸的意思。

【鉴赏】

这首诗在描摹客观景物时,直接抒发了诗人愁苦愤闷的情怀,有如决堤而出的洪水,滔滔汩汩,一泻千里。

  开头二句写景。

秋风萧瑟,草木干枯,傍晚时分,寒气袭人,路旁的花树呈现出愁惨的容颜。

很显然,诗人把自己的心理因素融和在外界的景物之中,使外在景物增添了生命的光彩,带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

  三、四句写情。

秋气肃杀,满目萧条,诗人触景生情,直抒胸臆,表达了深沉的痛苦。

李贺二十一岁应河南府试。

初试告捷,犹如雏鹰展翅,满以为从此便可扶摇直上,不料有人以李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为由,阻挠他参加进士考试。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正是这种抑郁悲愤心境的写照。

这里的“枯兰”是由眼前的秋花引起的联想,用它来形容受到沉重打击之后忧伤绝望的“心”,奇特而又妥帖,形象鲜明,含义深厚。

兰花素雅,象征诗人高洁的胸怀;兰花枯谢,则是他那颗被揉碎了的心的生动外现。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述诗人愁苦愤懑的情怀。

“衣如飞鹑马如狗”写衣着和坐骑,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显示自己穷困不堪的处境,笔墨清新,形象突出。

“临歧击剑”句,写行动而重在抒情。

击剑不是为了打斗,而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

“吼”字是拟物,也是拟人。

剑本来是不会“吼”的,这里用猛兽的咆哮声来比拟击剑人心底的“怒吼”。

如此辗转寄托,把抽象的感情变成具体的物象,不断地撼动着读者的心灵。

句首的“临歧”二字,含有哭穷途的意思。

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条路好。

事实上眼前没有一条路可以通向理想境界了,这怎能不使人悲愤填膺!

  “临歧击剑”,愁苦愤懑已极,怎样才能解脱呢?

唯一的办法只有求救于酒,以酒浇愁。

可是诗人身无分文,怎么办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