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docx
《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
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
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1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他提倡以人为本。
他创立了当时一个非常的学派——墨家学派。
墨子的一生中,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宣扬自己的学说;二就是反对战争。
当时楚国国君楚惠王,一心想让楚国恢复霸主地位,所以不断扩大军队,并准备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最有本领的工匠——公输般,也就是鲁班。
公输般替楚王设计了一种专门用来攻城的工具,那是一种非常高的梯子,高得看起来好像可以碰到天上的云一样,所以叫做云梯。
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出去,各诸侯国都很担心,宋国更是觉得就要大祸临头了。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其中反对得最厉害的就是墨子了。
他反对这种为了争夺城池而使老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
所以他一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急忙跑到楚国阻止这场战争。
为了赶时间,他连脚底走得起了疱也不管,撕下一块衣服,把脚一包就继续前进。
一到都城,墨子就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制造云梯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可公输般却说自己已经答应楚惠王,不能反悔。
墨子就让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
见了楚惠王,墨子很认真地劝说道:
“楚国面积总共有五千里那么大,而且物产丰富;而宋国不过五百里左右,土地不肥沃,物产也不丰富。
这就好像是大王您有了华贵的车马后,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扔掉了自己绣上花的丝绸袍子,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一样,是很不值得做的事情!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很有道理,
但他还是不肯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对用云梯攻城充满信心。
墨子于是对公输般说:
“你能攻我就能守,你不一定能赢的,不信,我们就试试吧。
”
于是墨子解下腰带,在地下围成一圈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模拟一下攻城,好比一比两人的本领。
公输般用云梯,墨子就用火箭烧掉云梯;公输般用撞车撞城门,墨子就用滚木礌石砸撞车;公输般用地道,墨子就用烟熏……公输般用了九种攻法,把他能想到的方法都用完了,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很不服气:
“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我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
“我知道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
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楚惠王莫名其妙,他问墨子说:
“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
墨子说:
“公输般的意思我很清楚,他想把我杀掉,这样,就没有人帮助宋国守城了。
其实我在来楚国之前,早就派了三百个徒弟去宋国帮助他们守城了,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
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不一定能打赢宋国的。
”
楚惠王知道要战胜宋国没了希望,只好对墨子说:
“先生的话很有道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就这样,墨子阻止了一场战争的发生。
在墨子和他弟子的努力下,墨家在战国成了一个重要学派,和儒家一起被称为显学,墨子的弟子遍天下,也得到不少君主的信任和看重。
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2
1879年,在美国,人们奔走相告,在即将赴北极探险的“佳内特号”考察船上,装有由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在“佳内特号”考察船出发的前夕,许多人涌向码头,踏上船,希望亲眼看看电灯的模样。
“那电灯比油灯、蜡烛亮多了!
”
“这艘船装上这么个外形像茄子一样的玩艺儿,像黑夜里有了一轮太阳!
”
“这东西真是太神了,不可思议!
”
人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的观后感。
激动、惊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内部装有炭做成的灯丝的灯泡,只不过比手电筒亮一点,但是,在当时,着着实实让人吃了一惊。
在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然而,能够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的,却只有电灯。
因为电灯的好处是人们看得见、模得着的。
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了一轮太阳,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约了。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
这种电灯是用炭棒作灯丝。
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能用得上。
”爱迪生暗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
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
用钉、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
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
就这样,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
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
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
英国一些着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是“在做一件蠢事”。
一些记者也报道:
“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讥热嘲,爱迪生没有退却。
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
麦肯基看到爱迪生玩命地工作,忧心仲仲地说:
“先生,您可别累坏了身体!
”
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
“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
”
麦肯基剪下一堆胡子交给爱迪生。
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
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
”麦肯基说。
爱迪生深深被老朋友的精神感动,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他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
麦肯基小坐了一会儿,就要告辞了。
爱迪生起身,难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
他下意识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
突然,他又喊道:
“棉线,为什么不试试棉呢?
”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
爱迪生把棉线放在U形密闭坩埚里,再把坩埚放进火炉,用高温处理。
棉线经这样炭化处理后,再取出来。
爱迪生接着用镊子夹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到灯泡内。
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在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
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此时,夜幕降临了。
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小心翼翼地封上口,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
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
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无比兴奋,他们互相拥抱,互相祝贺。
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泡究竟会亮多久呢?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灯泡。
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
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
”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他又继续做试验。
受棉丝试验成功的启发,他又试用了椰子鬃、麻绳等,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一天,天气闷热,爱迪生满头大汗,浑身都几乎湿透了。
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
“也许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
”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了。
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个小时。
后来,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做灯丝效果最好。
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
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
此后,电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后来,这种用竹丝做灯丝的灯泡人们用了几十年。
后来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做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惰性气体氮或氩。
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
我们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灯泡。
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3
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
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
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
大一点的男孩叹道:
“嗨!
要是我们也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
”
另一个孩子撅着嘴说道:
“谁叫我们爸爸总不在家呢!
”他灵机一动,又接着说道:
“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
”被称做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
“对呀!
我们自己也可以做。
走,奥维尔,我们回去!
”于是,两个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飞快地跑去。
这弟兄两个就是莱特兄弟,大的叫威尔伯,小的便是奥维尔。
他们从小就喜欢摆弄一些玩意,经常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弟兄两个把那里当作他们的乐园,经常跑去看爷爷干活。
时间一长,他们就模仿着制作一些小玩具。
因此,弟兄两个决定,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与同伴们比赛。
当天晚上,弟兄俩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一听,非常高兴地说道:
“好,咱们共同来做吧!
”于是,弟兄俩个跑到爷爷的工作房里,找到很多木条和工具,不加思索就干了起来。
“不行”妈妈阻止他们说,“干什么事情得有个计划,我们首先得画一个图样,然后才做!
”
弟兄俩个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同妈妈一起设计图样。
妈妈首先量了兄弟俩身体的尺寸,然后画出一个很矮的爬犁。
“妈妈,别人家的爬犁很高,为啥你画的爬犁这么矮?
这能行吗?
”弟弟奥维尔不解他问。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制成矮矮的,这样可以减少风的阻力,速度也就会快多了。
”妈妈温和地解释道。
弟兄俩个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应莽撞,应首先弄懂道理。
过了一天,莱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
弟兄俩把它推到小山冈上,刚放在山坡上,就跑来了一个男孩。
“快来看呀,莱特兄弟扛了一个怪物!
”这个男孩大惊小怪地叫道。
不一会儿,孩子们都围了上来,指手划脚地议论着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
莱特兄弟不以为然,勇敢地说道:
“谁和我们比赛!
”
先前跑过来的男孩连忙叫道:
“我来!
我来与他们比赛!
”说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过来。
比赛结果,当然是莱特兄弟获胜,孩子们再也不嘲弄这个爬犁,反而围起来左瞧右看,似乎想从中找到什么。
莱特兄弟非常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家去了。
圣诞节到了,爸爸也从外地回来。
圣诞节早晨,爸爸把礼物送给了他们,兄弟俩急不可耐地打开一看,是一个不知名的玩具,样子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
“鸟才能飞呢!
它怎么也会飞!
”威尔伯有点怀疑。
爸爸笑了一笑,当场做了表演。
只见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向空中高高地飞去。
兄弟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
于是,弟兄俩便把它拆开了,想从中探索一下,它为何能飞上天去。
从这以后,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就萌发了将来一定制造出一种能飞上高高蓝天的东西。
这个愿望一直影响着他们。
1896年,莱特兄弟在报纸看到一条消息:
德国的李林塔尔因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
这个消息对他们震动很大,弟兄俩决定研究空中飞行。
这时候,莱特兄弟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
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
三年后,他们掌握了大量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
他们首先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然后一张又一张地画下来,之后才着手设计滑翔机。
1900年10月,莱特兄弟终于制成了他们第一架滑翔机,并把它带到离代顿很远的吉蒂霍克海边,这里十分偏僻,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民房,而且这里风力很大,非常适宜放飞滑翔机。
兄弟俩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滑翔机装好,先把它系上绳索,像风筝那样放飞,结果成功了。
然后由威尔伯坐上去进行试验,虽然飞了起来,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俩在上次制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进,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机。
这年秋天,他们又来到吉蒂霍克海边,一试验,飞行高度一下子达到180米之高。
弟兄俩非常高兴,但并不满足。
他们想能否制造一种不用风力也能飞行的机器?
兄弟俩反复思考,把有关飞行的资料集中起来,反复研究,始终想不到用什么动力,把宠大的滑翔机和人运到空中。
有一天,车行门前停了一辆汽车,司机向他们借一把工具用用。
来修理一下汽车的发动机。
弟兄俩灵机一动,能不能用汽车的发动机来推动飞行。
从这以后,弟兄俩围绕发动机动开了脑筋。
他们首先测出滑翔机的最大运载能力是90公斤,于是,他们向工厂订制一个不超过90公斤的发动机。
但当时最轻的发动机是190公斤,工厂无法制出这么轻的发动机。
后来,一名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知道了这件事情,答应帮助莱特兄弟。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工程师果然造出一部12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发动机。
弟兄俩非常高兴,很快便着手研究怎样利用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飞行。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把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不过是在滑翔机上安上螺旋桨,由发动机来推动螺旋桨旋转,带动滑翔机飞行。
1903年9月,莱特兄弟带着他们装有发动机的飞行再次来到吉蒂霍克海边试飞。
虽然这次试飞失败了,但他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
过后不久,他们又连续试飞多次,不是因为螺旋桨的故障,就是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驾驶技术的问题。
莱特兄弟毫不气馁,仍然坚持试飞。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兰莱的发明家,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制造了一架带有汽油发动机的飞机,在试飞中坠入大海。
莱特兄弟得知这个消息,便前去调查,并从兰莱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很多经验,他们对飞机的每一部件作了严格的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定,于1903年12月14日,又来到吉蒂霍克,进行试飞试验。
这天下午,兄弟俩先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在木头上的铁轨,并有一定的斜度,好让飞机方便地滑行。
接着,就把他们制造的飞机,放在铁轨上面。
最后是由谁先飞的问题,兄弟俩争执不下,只好用抛硬币的方法,由威尔伯先飞。
威尔伯上机后,伏卧在飞机正中,一会儿便发动飞机,发动机传出轰鸣的声音,螺旋桨也慢慢地转了起来。
飞机在斜坡上刚滑行3米,就挣脱了结在后面的铁丝,呼啸着升到空中。
“飞起来啦!
”奥维尔兴奋地叫道。
话音未落,飞机突然减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
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分钟。
奥维尔赶忙跑上前去。
威伯尔已从堕落的飞机里跳了出来,兄弟俩赶紧观察飞机,飞机也未受损。
“是什么问题呢?
”兄弟俩左思右想,逐一检查。
发动机没毛病,螺旋桨转动很好,技术操作也完全正确。
……“哥哥,我知道原因了!
”奥维尔满面笑容地说道:
“咱们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离只有3米飞机就起飞了。
而这时螺旋桨的转动还没有达到高速,所以一会儿就栽了下来。
”“对呀!
”威尔伯点头称是,接着说道:
“咱们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飞,而要靠螺旋桨的力量飞上去。
这样吧,把铁轨装在平整的地方再试验一下。
”
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把铁轨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钟,天空低云密布,寒风刺骨。
被兄弟俩邀来观看飞行的农民冻得直打寒颤,一再催促兄弟俩快点飞行。
这次由奥维尔试飞,只见他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
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
突然,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随即水平地向前飞去。
“飞起来啦!
飞起来啦!
”几个农民高兴地呼唤起来,并且随着威尔伯,在飞机后面追赶着。
飞机飞行了30米后,稳稳地着陆了。
威尔伯冲上前去,激动地扑到刚从飞机里爬出来的弟弟身上,热泪盈眶地喊道:
“我们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
45分钟后,威尔伯又飞了一次,飞行距离达到52米,又过了一段时间,奥维尔又一次飞行,这次飞行了59秒,距离达到255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莱特兄弟把这个消息告诉报社,可报社不相信有这种事,拒不发布消息。
莱特兄弟并不在乎。
继续改进他们的飞机。
不久,兄弟俩又制造出能乘坐两个人的飞机,并且,在空中飞了一个多小时。
消息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决定让莱特做一次试飞表演。
1908年9月10日这天,天气异常晴朗,飞机飞行的场地上围满了观看的人们。
人家兴致勃勃,等待着莱特兄弟的飞行。
10点左右,弟弟奥维尔驾驶着他们的飞机,在一片欢呼声中,自由自在地飞向天空,两支长长的机翼从空中划过,恰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
人们再也抑制不住他们的激动心情,昂首天空,呼唤着莱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飞机在76米的高度飞行了1小时14分,并且运载了一名勇敢的乘客。
当它着陆之后,人们从四面八方围了起来。
过后不久,莱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飞行公司,同时开办了飞行学校,从这以后,飞机成了人们又一项先进的运输工具。
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4
1842年,英国的贝思提出一个设想,即通过电路传送图像、文字等。
贝思也做了各种实验,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并没有取得成果,他的设想也成了空中楼阁。
此后的40年里,传真通信技术并没有得到什么重大发展。
直到1883年,在大学就读的保尔·尼泼科夫受到一种游戏的启发,才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尼泼科夫格外喜欢通讯技术。
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阅读有关的电学知识上。
他崇拜莫尔斯、贝尔等发明家。
在他看来,电报、电话筒直太神奇了。
他想:
电报能传送人的意图,电话可传送人的声音,可不可以发明一种传送图像的装置呢?
可如何使有关图像的信号发出去,并在远方留下来呢?
尼泼科夫苦苦地思索着。
一天,课余时间,尼泼科夫在教室里尝试设计一种传真装置。
忽然,他看见左右邻桌的两位同学正在做一种游戏:
他们桌上各放着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纸上画满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在尼泼科夫右侧的同学在纸上写了一个字,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告诉对方哪一个小格是黑的,哪一个小格是白的;对方按照右侧同学发出的指令,或用笔将小方格涂黑,或让它空着。
这样,待对方同学将全部小方格都按指令处理后,纸上使出现了与右侧同学写的相同的字。
尼泼科夫看着看着,不禁喊道:
“真是一个好办法!
”
“任何图像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黑点子组成的。
如果把要传送的图像分解成许多细小的点子,借助一定的科学方式把这些点子变成电信号,并传送出来,那么接收的地方只要把电信号再转化为点子,并把点子留在纸上,不就实现了图像的传真了吗?
”
尼泼科夫决定实施这一方案。
首先,必须将图像分解成许多的点子。
尼泼科夫想起儿时玩耍过的风车。
受此启发,他研制出了一个扫描装置:
在图像前,紧挨着放置一个可转动的螺旋穿孔圆盘,在圆盘前面安装有一个电灯。
这样,当光穿过不断运动的孔时,受图像明暗的影响,光有时候亮,有时候暗。
接着,要把变化的光信号变成变化的电信号。
这个“任务”由光电管承担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因为光电管能根据光的亮度产生相应的电流。
发送装置就这样大功告成了。
接收装置只要像电报机电码的复原一样,采用与发送相反的方式就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尼泼科夫做成了圆盘式传输装置。
他申请到了专利。
当然,受当时电子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台圆盘式传输装置的传真效果还不理想,但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研究方向。
此后,美国的格雷、英国的考珀也在传真装置的研制上取得卓越的成绩。
在汲取许多科学家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25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
这部传真机由发送机和接收机组成。
发送机上安装有一个滚筒,滚筒的前方有一个强光源的灯,灯的前面有一个透镜。
此外,在发送机上还有光电管等电子部件。
接收机上也安装着滚筒,以及放大电信号、还原光信号的装置等。
使用时,将发送的图像卷在滚筒上,灯发出的光被透镜聚集成一点,照射在图像上。
受图像上画面明暗的影响,反射出强弱不同的光。
这种光再射到光电管上,形成强弱不同的电流,然后将电流传送出去。
接收机收到电信号后,经过放大、还原、记录等处置,就把远方来的“客人”留下来了。
这部传真机已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了!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摄影管、电子束管等先进电器,再后来激光技术也得到应用。
这些新电器、新技术在传真机上的应用,使传真机的传送图像清晰度、传真的速度等技术性能日臻完善。
关于指引而成功的名人事迹材料5
贝尔德,英国人,发明家,电视(即摄像机和电视信号接收机电视机)的发明者。
他和费罗·法恩斯沃斯还有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各自独立发明了电视。
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店顾客盈门。
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小室。
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
观众们乘兴而来,但扫兴而归。
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这不是吹牛吗?
这叫什么图像。
”
“追求广告效应,不讲真话,应该告这个所谓的发明者”。
“不是他的错,是百货商店老板的馊主意”。
人们议论纷纷,有一些热心者则不断地向发明者追问:
“你怎么不把图像弄清楚些呢?
”“你能不能传一只动物什么的给我们看看?
”
“对不起、对不起。
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
”贝尔德在一边无奈而又尴尬地回答着人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不到20岁的英国青年,当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通讯、广播了。
世界上许多发明家,其中有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大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
但都没有成功。
贝尔德却立志要发明电视机。
贝尔德在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实验窒。
但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用一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一只破茶叶箱相连,箱上安装了一只从废物堆里捡来的电动机,它可转动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有小洞洞的“扫描圆盆”,还有装在旧饼干箱里的投影灯。
几块透镜及从报废的军用电视机上拆下来的部件等等。
这一切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用胶水、细绳及电线串连在一起,成了他发明机的实验装置。
贝尔德知道电视机的原理:
应该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小点儿,暗的或明的,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一端让它重现出来。
贝尔德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年复一年地实验,他实验装置被装了又拆,拆了又装。
经过十八年的努力,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
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米,图像也忽有忽无,只是一个轮廓。
为了找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又开始了新一番试验。
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足?
于是他把好几百个干电池连接起来。
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小心左手触到了一根裸露的连接线,高达2000伏的电压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
第二天的伦敦《每日快报》马上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
贝尔德一时间成了英国的新闻人物。
贝尔德灵机一动,就利用报纸来为他筹集资金。
他设法为记者们做了一次实物表演。
一家小报做了通讯。
伦敦的一家无线电老板闻讯赶来。
表示愿意提供经费。
但要收取发明的收益的一半份额。
贝尔德同意了这样苛刻的要求。
他的实验装置从黑斯廷斯运到了伦敦。
但经费很快又用尽了。
他的试验似无重大突破。
一家百货店的老板又来同他订了合同。
每周付他25英镑。
免费提供一切材料。
但贝尔德必须在他商店门前操作表演。
现场表演又是失败。
贝尔德生活日见艰难。
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
他只好忍痛把设备的零件卖掉,以此维持生活。
他家乡的两个堂兄弟得知贝尔德陷入绝境后,给他寄来了500英镑。
贝尔德得救了,他立即又投入试验。
成功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终日陪伴他的木偶头像“比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
这一天是1925年10月2清晨。
“成功了、成功了”贝尔德兴奋地喊叫着冲下楼。
一把抓住一个店堂里的小伙子,拽他上楼,把他按在“比尔”的位置上。
小伙子吓得直打哆嗦,但几秒钟后,他也吃惊地喊叫起来:
“真是奇迹,真是奇迹。
”因为贝尔德的“魔镜”里映出了他的脸。
贝尔德终于震惊英国,资助他的人纷纷涌来。
贝尔德更新了设备。
开始更大规模的试验。
1928年,贝尔德把伦敦传播室的人像传送到纽约的一部接收机上。
不久,又出现了新的奇迹。
贝尔德把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