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9918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的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和重组的意义。

教学用具

幻灯片,录像片。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了解了性状为什么遗传以及性状遗传时遵循的规律特点。

那么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答:

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性状表现除与遗传物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答:

与外界条件有关)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会不会一成不变呢?

当然不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又为什么呢?

(答:

这是因为生物体不仅具有遗传还具有变异。

)那么生物的变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又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变异)

讲述: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图片(投影片)。

上图是一个普通的玉米种子在萌发长成植株的过程中,水、肥、光特别充足,所结种子大而饱满,但这样的种子种下去,结出的却是普通种子;下图是太空椒(普通青椒种子邀游过太空后培育而成)与普通青椒对比,果实明显增大,种植下去,仍然是肥大果实。

提问:

籽粒饱满的种子与普通种子相比,太空椒与普通青椒相比,形状有明显的差异,这是为什么?

(回答:

发生了变异。

提问:

把子粒饱满的种子种下去,长出的种子是不是粒大饱满?

(回答:

不是。

提问:

把肥大的青椒种下去,长出的是什么?

(回答:

肥大青椒。

提问:

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回答:

生物的变异有的不能遗传,有的可以遗传。

讲述:

可见生物的变异有这样两种类型。

那什么情况下的变异不遗传,什么情况下的变异可遗传?

我们知道生物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

像玉米这样,子粒饱满是由于水、肥和光充足引起,也就是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这种变异是不遗传的。

而太空椒邀游过太空,宇宙辐射改变了遗传物质,因此这个变异性状就是可遗传的。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类型。

它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那么,什么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怎么产生的?

又怎么导致生物变异呢?

下面一段录像是关于正常的红细胞基因突变形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内容,我们先来看一下。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提问:

从片子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

有什么功能?

(回答:

圆饼形状,运输氧气功能。

提问: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

(回答:

有,运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讲述: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看幻灯片)。

大家知道,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我们先来看正常血红蛋白与镰刀型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的组成。

提问:

两者有什么区别?

(回答:

正常的是谷氨酸,异常的是缬氨酸)

提问:

氨基酸是由什么决定的?

(回答:

由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

提问:

构成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的那些碱基又是由什么决

定的呢?

(回答:

由DNA上的碱基决定的。

提问:

大家来比较一下正常与异常的DNA,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回答:

一个碱基对的改变。

提问:

DNA上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我们知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怎么来决定性状的?

(回答:

基因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就是要把特定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反映到具体的蛋自质结构上。

讲述:

我们看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

基因结构改变除了碱基对的替换,还会不会有其它可能?

(学生练习:

要求学生自己写一段。

从DNA片段考虑。

学生分析后答出DNA分子中碱基对数目的改变也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当DNA中碱基对增加或减少时,对性状的表现有没有影响。

要求学生写出此过程。

现在大家来总结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哪些变化。

(回答:

DNA碱基对替换、增添和缺失。

教师作总结:

基因脱氧核苷酸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顺序变了,遗传信息也变了,通过转录、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也就发生了改变,性状自然会发生改变。

可见,基因结构改变会使生物发生变异。

现在请大家自己来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

(回答:

略。

讲述: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基因突变的图片(投影片)。

玉米高茎→矮茎、普通羊→短腿羊、正常人→白化病

基因突变往往产生了一些新性状,这对生物有什么意义?

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是生物从未有过的性状,因此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但生物的变异不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我们怎样去认识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变异?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

二.基因突变的特点

先来看几个图片(投影片):

(正常棉花→短果枝;水稻高杆→矮杆;果蝇长翅→残翅;家鸽羽毛白色→灰红色;人正常色觉→色盲;正常人→白化病)

这些图片,有植物,动物,还有人的例子,你们认为突变有什么特点?

(可让学生进行讨论,用具体实例来说出各特点。

(回答:

植物、动物和人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讲述:

这也说明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以及人,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

这种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叫自然突变,在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叫诱发突变。

基因突变是发生在什么时期?

哪些细胞能发生基因突变?

其实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

我们以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为例(打出投影片),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经过分裂形成胚,种子萌发长成一个新个体,其间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大家特别注意看,叶芽和花芽部位突变以及引起突变性状的表现部位。

提问:

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与突变性状的表现有什么关系?

(回答:

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

提问:

如果突变发生在体细胞,该性状会不会遗传给后代?

(回答:

不会,只有生殖细胞的突变才会遗传给后代)

讲述:

既然任何生物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那是不是突变很容易发生也会很多呢?

请大家阅读书第49页下段的内容。

(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明确)基因突变率很低,高等生物中大约有十万个到一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低等生物,细菌、噬菌体突变频率更低,同一种生物不同的基因突变率也不一样。

基囱突变对生物体究竟好不好呢?

大家讨论一下。

(回答:

有的不好。

如白化病、色盲;有的好,如小麦矮杆能抗倒伏,微生物抗药性突变等)

教师总结:

基因突变绝大多数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数有利,为什么呢?

因为任何一种生物都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与环境已经取得了高度协调。

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就可能破坏这种协调关系。

因此基因突变对于生物往往有害,但少数是有利的。

我们能不能只让它进行有利的突变呢?

这不行。

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例如(看投影片),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A+)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AY),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a)。

但是,每一个基因的突变,都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例如,小鼠毛色基因的突变能不能突变成毛的长短呢?

不能(回答),只限定在色素的范围内,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以上五点是基因突变的特点,在进行讨论时,教师要适时根据具体情况引导,正确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就能正确地认识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的内容有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基因突变的特点有:

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突变率低、④多数有害、⑤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三.基因突变的原因

引言:

这些基因突变如果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叫——自然突变(回答),在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叫——诱发突变(回答)。

那诱发突变的人为条件是什么?

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因素有三类:

1.物理因素:

包括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2.化学因素:

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3.生物因素:

如病毒等

下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片,这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用人工方法处理农作物发生基因突变的一段内容。

提问:

看了录像片大家清楚了怎样用各种射线和化学物质去处理生物,也看到了生物突变的具体性状的表现了。

你们说用这些方法诱导基因突变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作诱导回答:

可提高突变率,创造人类需要的突变类型,从中选育出优良新品种。

讲述:

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具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黑龙江农科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5%,大豆产量提高了16%。

大家看书第52页图,太空椒就是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

其实人工诱变不仅在农作物育种上起作用,在微生物育种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青霉素,最初产量为20单位/mL,后经人们多次用射线等综合处理,目前产量已是50000~60000单位/mL了,可见人工诱变对生物育种起着巨大作用。

因此我们研究基因突变确实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实生物变异不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重组也会造成生物变异。

那么基因重组造成的生物变异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

又有什么特点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基因重组。

四.基因重组

什么是基因重组呢?

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关于基因重组我们在前面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时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

大家先写一下,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作亲本杂交,产生后代的过程。

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

 ↓

F1黄色圆粒

 ↓

F2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提问:

(打出此投影片,分析)F2除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以外还有两种亲本所没有的新性状:

黄色皱粒、绿色圆粒,这两种性状与亲本相比是不是变异性状?

(回答:

是。

提问:

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回答:

在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形成的。

要求把这个过程的染色体图画出来。

配子

提问:

可见,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回答: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接下来我们再来写一个遗传图,亲本是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其子一代雌性个体测交,写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提示大家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P灰身长翅X黑身残翅

测交F1灰身长翅X黑身残翅

测交

后代: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提问:

(打出此投影片,分析)在测交后代我们看到了有两种类型是亲本没有的,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

这两种变异的性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回答:

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提问:

是不是基因的自由组合?

(回答:

不是,是基因交换的结果。

要求学生把基因互换过程的染色体图写出来

(打出投影片分析)从图上我们看到这种基因重组是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局部互换,而造成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教师引导回答。

以上是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我们看到这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都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实现的。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当两者杂交时,基因重新组合,就使子代产生了变异,这就是基因重组造成的变异。

基因重组的变异又有什么特点?

下面请大家阅读书上第50页下段的内容。

(回答:

非常丰富。

提问:

为什么基因重组形成的变异丰富?

(回答:

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

)(学生回答时可由教师引导完成)

讲述:

我们看书上给了一个数据,210=1024种是说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只考虑自由组合引起的基因重组,F2可能出现的表现型。

在生物体内尤其是在高等动植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是非常巨大的,由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革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引起的基因重组在自然界中也十分常见,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那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

请大家举出基因重组的例子。

(回答:

略)

大家举出的例子有好多,要强调的是这些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

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总结:

本节内容我们用了二课时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变异的两种类型——不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不遗传变异仅由外界条件引起,没有改变遗传物质,这种变异不能遗传。

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它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是变异的主要类型。

生物具有变异才可以进化。

第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们引起的变异有什么区别(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

1.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改变,它能产生新的基因。

基因突变的过程发生在DNA复制时,特点是:

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突变率低、④多数有害、⑤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可形成新的基因型。

基因重组的过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特点是:

非常丰富。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PCR技术的基本操作

2、理解PCR的原理

3、讨论PCR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的实验过程中,应避免外源DNA污染,严格控制温度等反应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PCR实验的操作及结果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课题重点

PCR的原理和PCR的基本操作

★课题难点

 PCR的原理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现代生物技术中,DNA技术可谓是尖端技术。

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基因诊断、基因检测、古生物鉴定等都离不开对DNA分子碱基序列的分析。

而分析DNA碱基序列,就需要一定量的DNA片段。

怎样迅速获得足够量的DNA片段呢?

今天我们来研究学习DNA分子的扩增技术――PCR技术。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PCR技术扩增DNA的过程,与细胞内DNA复制过程类似:

1.1细胞内DNA复制条件分析:

条件

组分

作用

模板

DNA的两条单链

提供复制的模板

原料

四种脱氧核苷酸

合成DNA子链的原料

解旋酶

DNA聚合酶

打开DNA双螺旋

催化合成DNA子链

能量

ATP

为解螺旋和合成子链供能

引物

RNA

为DNA聚合酶提供合成的3’端起点

1.2细胞内DNA复制过程

(1)DNA的反向平行结构:

(结合教材图5-6)

核苷酸分子的结构与方向性:

(分子结构模式图)

由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长链:

(模式图,体现方向性)。

DNA双螺旋结构的反向平行结构:

(2)DNA的复制过程:

解旋:

解旋酶、ATP,DNA两条链打开,,形成两条DNA单链。

引物结合:

在DNA单链3’端与DNA反向配对结合,确保引物3’端与DNA单链准确配对。

DNA聚合酶结合:

子链合成:

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将配对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后续加工:

DNA聚合酶I将引物切去,并合成空缺处的DNA单链,再由DNA连接酶将不连续的DNA子链连接起来(半不连续合成。

先导链,滞后链)

子链合成特点:

不能从头合成;合成方向为“5’→3’合成”。

感悟生命的神秘:

DNA聚合酶不但能够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还具有校对功能。

它在每引入一个核苷酸后都要复查一次,只有碱基配对无误后才能继续往下聚合,它不能从头合成。

RNA聚合酶没有校对功能,因此RNA的合成不需要引物,而是从头合成的,它的错配可能性较大,在RNA引物完成功能后即被DNA聚合酶I删去,代之以高保真的DNA链。

[思考]DNA分子能准确复制的原因有哪些?

DNA双螺旋结构提供模板;碱基互补配对;DNA聚合酶的复查功能。

[思考]细胞内哪些物质是从头合成的?

RNA合成、蛋白质合成。

1.3DNA分子复制的人工控制

解开螺旋:

在80~100℃时,DNA双螺旋打开,形成两条DNA单链,称为变性。

恢复螺旋:

在50℃左右时,两条DNA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称为复性。

复制条件:

缓冲液,DNA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热稳定DNA聚合酶,两种引物。

反应场所:

PCR仪(自动温度周期性调节)。

[思考]缓冲液相当细胞内的什么成分?

(核基质)

4.PCR的反应过程

延伸

复性

变性

变性:

在95℃时DNA解旋

复性:

在50℃时引物与DNA单链结合

延伸:

在72℃时合成DNA子链(两个引物间的序列)

2.实验操作

2.1PCR反应体系:

缓冲液、DNA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原料、热稳定DNA聚合酶、两种RNA引物,水

2.2实验操作步骤

2.3按照PCR反应体系配方配制反应液;

(2)将PCR反应体系50μL用微量移液器转移到微量离心管(0.5mL)中;

(3)将微量离心管放到PCR仪中;

(4)设置PCR仪的工作参数。

(5)DNA在PCR仪中大量扩增。

2.4水浴法:

将微型离心管依次在95℃、55℃、72℃的恒温水浴锅中循环处理相应时间。

3.实验注意事项

3.1避免外源DNA污染:

所用仪器、缓冲液、蒸馏水等使用前高压灭菌。

3.2缓冲液和酶分装成小份,-20℃低温保存。

3.3每添加一种反应成分,更换一个移液器的枪头。

3.4混匀后离心处理,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底部。

4.结果分析与评价

4.1反应液稀释:

取2µLPCR反应液,添加98µL蒸馏水;2.分光光度计调零:

将100µL蒸馏水添加到比色杯中,在260nm处将分光光度计调整读数为零。

4.2将100µL反应稀释液倒入比色杯中,测定在260nm处的光吸收值。

4.3计算:

DNA含量=50×光吸收值×稀释倍数

(三)课堂总结、点评

 

(四)实例探究

例1在()的温度范围内,DNA的双螺旋结构解开

A.10-20℃B.80-100℃C.20-30℃D.40-60℃

解析:

蛋白质大多不能忍受60-80℃的高温,而DNA在80℃以上才会变性。

答案:

B

例2关于DNA的复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只能从5’端延伸DNA链

B.DNA复制不需要引物

C.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进行结合

D.DNA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3’端向5’端延伸

解析:

由于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只能从引物的3’端即复制方向由3’端向5’端延伸;由于DNA分子是反向平行的,子链是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的,其合成方向是从子链5’端向3’端延伸。

答案:

C

☆综合应用

例3下列有关PCR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酶促反应

B.引物决定了扩增的特异性

C.扩增产量按y=(1+X)n

D.扩增对象是氨基酸序列

E.扩增对象是DNA序列

解析:

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它以极少量的DNA为模板,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理,在引物的作用下使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连接脱氧核苷酸,短时间内迅速复制上百万份的DNA拷贝,其扩增产量为y=(1+X)n,y代表DNA片段扩增后的拷贝数,x表示平均每次的扩增效率,n代表循环次数,因此答案选D。

答案:

D

(五)巩固练习

1.DNA分子复制时,解旋的两条链中()

A仅一条作为复制模板

B两条链作为模板并复制出两个不同的DNA分子

C两条链作为模板并复制出两个相同的DNA分子

D两条链作为模板,各自合成一条子链,然后两条母链重新结合为原来的双螺旋分子,两条新链结合成一个全新的DNA分子

2.下列关于DNA复制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②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③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④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状结构

A①③④②⑤B①④②⑤③C①③⑤④②D③①④②⑤

3.下列各项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①DNA复制②RNA复制③转录④翻译⑤逆转录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4.实验室内模拟生物体DNA的复制必需的一组条件是()

①酶②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ATP④DNA分子⑤mRNA⑥tRNA⑦适宜的温度⑧适宜的酸碱度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⑤⑥⑦C②③④⑤⑦⑧D①②③④⑦⑧

5.利用PCR技术,把一个双链DNA分子当作第一代,经过3次循环,在第四代DNA分子中,有几条第一代脱氧核苷酸的长链?

()

A2B4C8D16,

6.关于DNA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DNA的两条链是极性相同,同向平行B.DNA的两条链是极性相同,反向平行

C.DNA的两条链中极性不同,反向平行的D.DNA的两条链是极性不同,同向平行

7.假设PCR反应中,只有一个DNA的片段作为模板,请计算在30次循环后,反应物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DNA片段()

A215B230C260D231

8.DNA的合成方向总是()延伸。

A从DNA分子的左端向右端B从DNA分子的右端向左端

C从子链的5,端向3,端D从子链的3,端向5,端

9.要使PCR反应在体外的条件下顺利地进行,需要严格的控制()

A氧气的浓度B酸碱度C温度D大气的湿度

10.DNA分子经PCR反应循环一次后,新合成的那条子链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应与()

A模板母链相同B非模板母链相同

C两条模板母链相同D两条模板母链都不相同

答案:

CDADACBCCB

★课余作业

1、PCR与生物体DNA复制有何区别?

2、如果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只收集到一根毛发,但它所含的遗传信息太少,该怎么办呢?

★教学体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鲜引导学生回忆必修2的有关DNA复制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加深对于PCR原理的认识。

对于PCR反应过程的教学,应以读图识图为主。

教材中反应过程图解详细的描绘了参与PCR的各种组成成分;每一轮反应的三个基本步骤—变性、复性、延伸;每一步骤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请学生在读图的同时,结合教科书中的文字说明来加深理解。

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

★资料袋

免疫-PCR

免疫-PCR(immuno-PCR)是新近建立的一种灵敏、特异的抗原检测系统.它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PCR扩增反应的极高灵敏性来检测抗原,尤其适用于极微量抗原的检测.

免疫-PCR试验的主要步骤有三个:

①抗原-抗体反应,②与嵌合连接分子结合,③PCR扩增嵌合连接分子中的DNA(一般为质粒DNA).该技术的关键环节是嵌合连接分子的制备.在免疫-PCR中,嵌合连接分子起着桥梁作用,它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与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一个与质粒DNA结合,其基本原理与ELISA和免疫酶染色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中的标记物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