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6.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9670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综合测试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单元综合测试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单元综合测试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单元综合测试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单元综合测试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测试6.docx

《单元综合测试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合测试6.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综合测试6.docx

单元综合测试6

单元综合测试六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逐渐下降

B.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值达到峰值(15亿),然后持平

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解析:

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值达到峰值(15亿)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答案:

B

2.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体现。

小草为生产者,体现其间接价值。

小草的生长对和它之间具有竞争关系的种群不利,B项错误。

C项中“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体现了它的潜在价值。

为某种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地,属于其间接价值的体现,D项正确。

答案:

B

3.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

此题联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对选项逐一对比,可迅速找出正确答案。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若自然环境恶劣,则生物多样性小。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答案:

C

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解析:

人类活动导致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

栖息地的破碎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它使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受阻,小种群对疾病抵抗力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减弱、繁殖率降低,这些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项错误、D项正确。

生物多样性降低的直接原因是新物种的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的灭绝量,C项正确。

答案:

B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

在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群落的物种更加丰富,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因此A正确。

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木或弃耕形成灌木林后,其物种多样性更加丰富,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所以选项C、D均正确。

通过管理提高牧草产量,只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及物质的合成和积累,物种多样性并未增加,垂直结构上也没有变得更加复杂,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没有提高,反而会因清除杂草使物种多样性下降导致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选项B错。

答案:

B

6.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不必加以控制

B.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人口数量不宜过多

C.生物圈的承载能力有限,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

D.生物圈可以承载80亿人,目前没有必要控制人口

解析: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巨大的,而生物圈中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控制人口增长,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

C

7.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

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

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

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

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

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但不管哪种保护措施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或物种自然的生存和进化规律。

一部分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饥饿的威胁,对于幼鹭个体来说是不利的,但是对于整个幼鹭种群的进化是有利的。

所以人们不用给幼鹭提供食物,不要干扰幼鹭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优胜劣汰。

答案:

A

8.建设生态农业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实现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增设食物链,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使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升高。

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反复循环运动,但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不循环的。

答案:

B

9.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可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解析:

当可见光和红外线到达地面后,再从地面向大气层反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像温室中玻璃顶罩那样阻碍热量的散发,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大量破坏和化学燃料的燃烧,所以改造的措施主要是营造森林绿地。

答案:

A

10.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B.200只

C.300只D.400只

解析:

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有两种:

“J”型增长和“S”型增长。

“J”型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恒定不变。

当种群呈“S”型增长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

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这时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

因此图示反映的“S”型增长。

“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是在K/2时,故种群的K值应为400。

答案:

D

11.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

解析:

目前,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所以,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因此,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具有生态学的观点,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对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国家已先后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在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注意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并不是保护所有的种类,对有害的动植物还要消灭,如苍蝇、蚊子等。

答案:

B

12.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对当地生物有害

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解析:

外来物种与原地物种间会因争夺食物、空间等形成竞争关系,外来物种的生活能力较强,会争夺到有利的生活条件致使其疯长。

若外来物种是喜阴植物,它与原地物种不争夺阳光,但需争夺空间与资源,也不会恢复原来的平衡。

外来物种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我们国家有许多物种都是引进的。

答案:

A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解析:

我国北方四季分明,一年中温度变化较大,而南方热带雨林中温度、水分均较适宜,其分解者的代谢活动较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种类单一)动植物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使群落有一定的水平结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又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碳的循环。

答案:

C

14.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的最佳方案是(  )

A.封山育林,大量繁殖,禁止捕猎

B.让当地人大砍大种,狂捕乱猎,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地开采和利用

D.砍掉原有林木,营造人工树林

解析:

本题考查如何保护及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我们强调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并不意味着绝对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如保护森林,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采伐树木;保护海洋鱼类,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捕捞。

因为无论树木也好,鱼类也罢,当它们生长发育成熟后,其消耗的资源与它们自身因同化而增加的资源相比,要多得多,即此时它们的体重并不明显增加,因此,它们就不适宜再生长下去了。

所以,保护野生生物资源,并不是绝对禁止开发利用,而是要求合理地、有计划地、科学地进行开发利用。

答案:

C

1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解析: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有栖息地减少、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破碎化以及过度的人为干扰等。

答案:

B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析: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均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

D

17.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

外来物种引入本地,只要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就属于生物入侵。

答案:

B

18.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苍蝇能够垂直起落和急速转变方向,这是由于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

科学家根据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成了新型导航仪。

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

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D.生态价值

解析:

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其中直接价值包括生物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提供工业原料、科研价值、美学价值等。

间接价值是生物多样性具有的重要的生态功能。

潜在价值是目前人类对野生生物的价值中还不清楚的使用价值。

仿生学是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

A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答案:

D

20.外来种引进后若能在野外大量繁殖,以至影响当地原生物种的生存,就称为入侵种。

下列有关入侵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能影响本地生物群集的生态平衡

B.可能与本地种互相杂交而改变本地种的基因组成

C.可能与生态系统中相同生态地位的本地种互相竞争,并排挤本地种的生存

D.该物种由于生存环境改变,可能受强烈选择作用而迅速演化成新的物种

解析:

入侵种要演化成新的物种需要漫长的年代。

答案: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0分)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含氮化合物,这些过量的含氮化合物会造成水体污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体健康。

脱氧是污水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图是生物脱氧工艺流程示意图:

(1)在1级反应池内,有机物在细菌、原生动物等作用下会大量减少,从同化和异化方式看,这些生物的代谢类型主要是_________,这些生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者。

(2)在2级反应池中,pH为8.0~8.4时,硝化细菌大量繁殖,它们能将NH3氧化成NO

和NO

,并利用这一消化过程所释放的______________合成________________,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实践发现,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硝化细菌难以大量繁殖起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3级反应池内加入适量的有机物(如甲醇),并在低氧或无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繁殖起来,并通过无氧呼吸把NO

和NO

还原成N2,无氧呼吸除释放能量外,还为还原反应提供了_________。

解析:

在1级反应池内由于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氧气,需氧细菌、原生动物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使有机物减少,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它们属于分解者。

硝化细菌可以利用在1级反应池内分解者产生的NH3合成有机物,但是当2级反应池中有机物含量过多时,分解者大量繁殖,和硝化细菌形成竞争关系,同时分解者呼吸过程中产生的CO2等物质使pH改变,抑制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

生物进行无氧呼吸时,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相同,产物是丙酮酸和[H],因此反硝化细菌无氧呼吸过程中为还原反应提供了氢。

答案:

(1)异养需氧型 分解

(2)能量 有机物

(3)异养生物大量繁殖,抑制硝化细菌生长繁殖

(4)氢

22.(10分)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解析:

(1)食物链越长,能量损耗越多。

大熊猫属于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相对多;华南虎属于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相对少。

(2)大熊猫靠分泌物作记号,实际上是利用分泌物发出的气味来传递信号,所以应属于化学信息。

(3)建立生态廊道可使大熊猫的不同种群间相互联系,进行基因交流。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有利于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答案:

(1)大熊猫比华南虎所处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

(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或K值)

23.(10分)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

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

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

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

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________。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________。

(2)氮元素以N2、NO

和________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________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________。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

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

NO

能使DNA中C-G碱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

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固氮有三种途径:

生物固氮、闪电固氮和工业固氮,生物固氮、闪电固氮是大气中N2进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

生物分动物、植物、微生物,动物只能利用含氮有机物。

因为植物细胞的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中,蛋白质和核酸一定含N元素,所以N元素被生物吸收后,在细胞中主要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有的脂质中也含氮)。

不同季节环境温度有变化,1号山谷中的植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生长发育的快慢不同,利用的硝酸盐的量就不同。

1965年5月前,2号山谷中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5月后,随温度的逐渐升高,分解者生命活动旺盛,动植物遗体分解快,又由于树木砍光不能利用硝酸盐,所以产生的硝酸盐大量进入小溪。

NO

可使DNA发生基因突变,其作用机理如下:

由上图我们可推出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是UA和TA。

氮元素不但能被固定生成含氮的化合物,在氮循环中,反硝化细菌还能将含氮的化合物分解成N2返回大气。

同时雨水冲刷也输出部分氮元素。

2号山谷砍伐树木后造成了水土的流失和小溪中硝酸盐含量增多,说明森林群落能涵养水源和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答案:

(1)生物固氮、闪电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

(2)NH

 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TA UA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

(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24.(10分)为探索SO2对植物叶片的影响,实验小组的同学要设计几组下图所示装置,实验步骤简述如下:

①取如图所示的三套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编号为甲、乙、丙。

②利用亚硫酸钠和稀硫酸在小烧杯内临时制备SO2,使甲、乙装置内SO2浓度分别达到14mg/m3和28mg/m3。

③将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均置放在向阳处,观察这三株幼苗的变化。

每隔5min观察一次,共观察15~20min。

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为临时制备一定浓度的SO2,需要进行以下操作:

a.将称好的两份亚硫酸钠分别迅速投入相应的小烧杯中;

b.在甲、乙装置的小烧杯中分别倒入稀硫酸2mL;

c.立即扣上玻璃罩。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

(填操作中的字母代号)

(2)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分别是: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置丙组实验装置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实验设计中,既有相互对照,又有空白对照,以说明不同浓度的SO2对植物的影响。

在制SO2时,先加入H2SO4,后放Na2SO3是为了安全及易操作,避免SO2泄露。

答案:

(1)b→a→c

(2)幼苗叶片受到一定伤害 幼苗叶片受到明显伤害 幼苗叶片正常 证明SO2对叶片有伤害作用

(3)设计对照:

即无SO2,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