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9215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准确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学习准确、严密、生动地论述语言。

3.理解文章内涵,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1.了解文体特点,理解文章内涵。

2.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中的论证方法。

3.品味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指导】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本单元文章的词句。

2.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安排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提炼文章论点,掌握论据的类型,辨析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敬业与乐业》2课时

《就英法联军远征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课时

《论教养》1课时

《精神的三间小屋》1课时

 

6敬业与乐业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2.掌握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3.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2.掌握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3.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提供多种职业,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职业及其理由。

教师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到契机,引入“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这一问题,进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的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的价值。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写作背景】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1)找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

(4)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这三个方面有什么关系?

2.分小组讨论,相互答疑。

小组代表反馈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反馈,明确结论。

(1)正音、解释:

旁骛亵渎骈进强聒不舍(让学生朗读、解释,其他同学纠正。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中心论点: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

明确:

结构形式:

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第一部分

(1):

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2—8):

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9):

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4)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这三个方面有什么关系?

明确:

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之必要”(前提),“要敬业”(基础),“要乐业”(最高境界)三个问题。

(二)问题探究

1.学习第一部分,并思考:

(多媒体出示问题)

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第3—5段,并思考:

(多媒体出示问题)

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一是对比论证,引用了孔子的话(引证),举了百丈禅师的例子(举例论证),分别从无业的害处和有业的重要性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有业的必要性。

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其中,“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一句运用了比喻论证。

(2)学生自读课文第6、7段,并思考:

(多媒体出示问题)

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是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庄子的话和孔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这部分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多媒体出示《庄子》“佝偻承蜩”故事的原文及译文)

【质疑问难】

学生发问,其他学生解答、补充,教师总结明确。

【课后作业】

1.积累本文的经典名言。

2.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3.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乐业——趣味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朗读积累的经典名句。

(多媒体出示经典名句)并思考:

引用这些经典名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使文章精炼、典雅。

增强说服力,因为经典名句是世人公认的真理。

2.回顾本文的论点及文章结构。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第8段,并思考:

(多媒体出示问题)

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

”,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学生自读课文第9段,并思考:

(多媒体出示问题)

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文章主旨】

学生思考并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这篇演讲词针对听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殷切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质疑问难】

学生发问,其他学生解答、补充,教师总结明确。

【写作特色】

过渡: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

试从文中找出例子,并作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

教师作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例如对孔子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

”作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

“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

‘难!

难!

’”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

”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课堂小结】

1.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

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

(多媒体出示,回顾总结:

写作思路、修辞手法、论证方法)

2.本文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

3.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名句。

【课后作业】

1.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2.预习第六课。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提出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有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敬业什么是敬——为什么要敬业——如何做到敬业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乐业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2.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学习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体会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4.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体会作者对远征中国的态度和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圆明园了。

可惜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它的遗址了。

历史记载了这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那里只剩下断壁残垣。

(播放圆明园相关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倾听文学大师正义的呼声。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九三年》等。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性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

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

“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讲授】

(1)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内容分为两大板块:

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雨果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表达了作者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为什么?

明确: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

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

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2)问题探究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明确:

总评:

“世界奇迹”。

分述: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具体讲园中之物。

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

“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

雨果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

(学生找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齐读。

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

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

请你概括说出。

明确: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明确: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请从文中找出。

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

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3.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揣摩语句】

1.“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明确: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

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是为了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同时,也是为了照应下文,说明人类最杰出的成就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2.“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

圆明园虽然是当时的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

结合全文可知,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言辞,批判力强。

3.“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说明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

他公开斥责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明确:

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课堂小结】

拿破仑曾经预言:

“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

”的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坎坷,正大步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是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必须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记住,落后就要挨打。

让雄狮怒吼吧!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完成相关练习。

3.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清醒的头脑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19*论教养

*教学导航*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2.学习本文的行文方式及思路。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重点难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点。

3.了解优雅与有教养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养是人类自我精神与品质的升华,它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与格调。

举手投足,言谈与表现,每一处都会折射出自身的文明。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苏联学者利哈乔夫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作者简介】

利哈乔夫(1906—1999),全名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

苏联学者,作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全文。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是如何提出的。

3.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对此,你怎么看?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2.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

文章开门见山的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对众多的事例进行比较、分析,自然而然的得出自己的结论,强调了优雅的风度就是有教养的重要表现。

3.作者用四个“假如”是要证明什么?

明确:

作者用四个“假如”谈“无教养”的例子,然后通过“无教养”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什么是“有教养”。

4.本文的题目是“论教养”,文章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在讨论“风度”“优雅”,这与题目矛盾吗?

为什么?

明确:

不矛盾。

因为“优雅”“风度”是教养的外在行为举止,真正的教养也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因此剖析“优雅”“风度”,也就是在探讨教养的本质。

【课堂小结】

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尊重,深入浅出,富有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

1.做相关练习。

2.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作者其他的几篇写给青年人的“书简”。

9*精神的三间小屋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

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

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该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本课字音字词,梳理字义。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

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

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

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

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

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二)思考探究

1.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

明确: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2.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

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

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明确: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6.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

明确: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我们的精神,将会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7.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8.作者是怎样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得具体、鲜明的?

明确:

a.修辞手法(找出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b.成语、词语的运用(找出你认为好的词语及句子)。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课后作业】

1.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