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9197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

《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docx

完整版浙江省宁波市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汇总

宁波市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按捺(nà)笔杆(ɡān) 乌桕(jiù)树 百舸(ɡě)争流

B.夹衣(jiá) 炮烙(luò) 定更(ɡēnɡ)炮 挥斥方遒(qiú)

C.舟楫(jǐ) 绿(lù)林  罥(juàn)烟眉  不屈不挠(náo)

D.槎(chá)桠湔(jiān)雪 黑魆魆(xū) 妖童媛(yuán)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秋风忽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只有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B.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C.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掂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固然,网络语言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对语言生态起了积极的建设作用,但网络语言鱼龙混杂,也存在一些问题。

B.G20杭州峰会圆满落幕。

作为主席国的中国不孚众望,赢得与会各国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及国际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良好评价。

C.如果只是跟在强者后面亦步亦趋,你将永远无法超越他,要想有所成就,必须独辟蹊径。

D.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无所不至的关爱包围着,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很容易变得“自大而又脆弱”。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人们得以看到深宫禁苑内的文物修复大师如何赋予古老破损的青铜器、钟表、木器、书画人格和灵气,向大众展示了可贵的“匠人精神”。

B.根据劳动工资研究所的研究显示,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难以准确评价求职者的能力,学历往往成为显示求职者能力的信号。

C.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就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本,拓宽当代小说和人类想象力的边界,以他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勇于探索的先锋精神使他始终走在世界文学的前沿。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不能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这两个基本武器能不能用好,关键取决于坚持党的领导。

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江山千古,英雄无觅,风流烟消云散,辛词从起句就蕴含了深沉的盛衰变迁的感慨,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B.孙仲谋、寄奴,都北抗强敌,建功立业,表达词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寄寓了词人对贤明君主的向往。

C.借宋文帝北伐惨败说明伐金不能草率从事;借佛狸祠下香火旺盛,表示土地、人民已非我所有,北伐又刻不容缓:

词人心中必是百感交集。

D.“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既表达了老骥伏枥、尚思为国效力的壮志,也含蓄地表达自己不受重用的愤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羞与为伍

B.义不赂秦义不容辞

C.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D.李牧连却之却之不恭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亦不免矣

B.斯用兵之效也

C.可谓智力孤危

D.刺客不行

8.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翻译,全对的一项是(▲)

 ①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①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B.①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最终保全

C.①因此燕即使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最终保全

D.①因此燕即使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

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不帮助五国,说明并没有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作者充满了惋惜之情。

B.燕赵之君,既有“远略”,又“能守其土”,对此,作者充满了赞赏之情。

C.赵国与秦作战,互有胜负,但杀了李牧实属自毁长城,最后灭亡也是不得已。

D.如果齐燕赵三国能爱惜自己的国土,不惧强秦,用兵抵抗,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10.下列对《最后的常春藤叶》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

”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

他害肺

炎,只病了两天。

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A.作者没有实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形,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使得小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而得了肺炎去世的,这体现出贝尔曼的崇高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C.苏艾称贝尔曼画的叶子是“杰作”,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融入了贝尔曼的善与爱,给予病人求生的信念,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D.作者在小说结尾借苏艾之口解开悬念,却没有写琼珊的反应,作者用这种方式婉转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琼珊不知感恩的谴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1-12题。

今天重温孔子有关“学以成人”的名言,深感其中有即便是现代人亦不可违者也:

十五有志于学——这是“成人”关键的第一步,但还远不是“成人”。

“志学”同时意味着自身的有限性和自身的可能性,于是开始有一种修身求知的自觉。

学是起点,是开端。

不学无以成人。

虽然这“学”并不限于文字和文献之学,但在中国的儒家那里,的确也离不开文字与文献之学。

三十而立——这是初步的成人,也是社会眼中的成人。

它不仅是性格的独立,也是经济的独立;不仅是自我事业的初步确立,也常常是家庭的确立。

即所谓“成家立业”,但最重要的还是一种精神品格的独立,虽然今后还可能会有探索方向上的错误,但那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云亦云。

四十而不惑——虽然可能意志还不足,境界还不够,但此后或不再犯根本的认识论错误,不会再走大的弯路,尤其是不易受浪漫的空想的蛊惑,理性已经相当冷静和充分,情感也相对稳定。

五十而知天命——这已经是大成的时候。

“命”既是“使命”,也是“运命”,既是开放,也是限制。

命也,非来自我也,天降于我也;命也,无可更改也,但最大的限制即被自觉地认作“使命”,也可能恰恰构成最大的力量,而且还构成一种真正有力量者的安心。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对他人,对社会而言。

自己对来自他人和社会的一切已经“宠辱不惊”,而且,对他人还有了一种透彻认识人性之后的宽容;对社会也有了一种通透的理解,知道还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才是达到一个真正的个人自由之境,完善之境。

道德意志不是脱离规矩为二,而是与规矩合一。

规则完全不再是外在的异己之物,而就是自身精神最深的需要。

这一过程以自我始,以自我终。

但最初的自我是一个刚刚开始发愿和立志的自我,最后的自我则已经是一个与天、地、人契合的自我。

(选自《中华读书报·学以成人,约以成人》)

11.对本文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五有志于学”是因为人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愿意通过学来改变自身。

B.“三十而立”指的是性格、经济、精神品格的三独立。

C.“四十而不惑”指人不再走弯路,不再受蛊惑。

D.“从心所欲”说明人已经内化了规则,自然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12.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学”不限于文字和文献之学,但只有文字和文献之学,才是“成人之学”。

B.儒家的“学”是后天的、艰苦的、主动的学。

C.“成人”意味着冷静而充分的理性,对空想的情感的摈弃。

D.“成人”是人减少错误,不犯错误的过程。

二、语言运用题(共9分)

13.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5分)

①要想从根本上同往日告别,卸下心上的枷锁,关键不在断掉舍掉一些物件,而在断掉舍掉物件包含的一些故事,承载的一份心情。

②《红楼梦》里,贾宝玉吵着嚷着林黛玉死了他就做和尚,惜春打小想着将来长大了剃掉头发做姑子,妙玉也一直住在栊翠庵,可他们却都不是天生禀赋里就有一段“断舍离”意思的人。

③可是,故事被蚀刻在心里了,哪能那么容易断掉呢。

纵然物件丢弃,心上的刻痕还在。

④有这个意思的人,倒是薛宝钗。

为什么?

因为宝钗的房间连贾母看了都叹“太素净了些”。

⑤正如慧能的偈子: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⑥假若心上的刻痕能被岁月风干抹平,物件的在与不在,丢弃与未丢弃,倒也无关紧要。

⑦其实,一个真正简洁明净的人,天生也不存在要断要舍的困扰。

因为他的生活中本没有太多的繁冗之事耗费心力。

14.将以下新闻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不超过20字)(4分)

本报讯(记者张鹏) 2016年10月22日,由团市委、市教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未

来杯”上海市高中阶段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在中华艺术宫落幕。

20位高中学生用流利的英文表达自己对中华文明与文化的理解,从高中生的角度向世界传递了他们心中祖国的具象。

最终,上外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傅之君、民办瑞虹中学赵楠以及吴淞中学黄思菡成绩排名前三甲,斩获一等奖。

据悉,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旨在让上海的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文化,并形成意识,在他们心中埋下向世界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种子。

三、填空题(共10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10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嗟乎!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韩愈《师说》)

(3)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7)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

他和茅盾、▲并称中国现代

文学三大奠基人。

(8)1918年,美国设立一年一度的“▲纪念奖”,专门奖励短篇小说的成就,

以其名字命名也是为了更好的纪念这位和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齐名的作家,其

代表作有《最后的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等。

四、简答题(共35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20题(25分)。

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

李娟

①我在夏牧场上,走进一家又一家的哈萨克毡房。

这样的小白屋一经敞开,便是在迎接我的睡眠。

我弯腰从小门进去,直直踏上炕躺下。

梦境便在这房间里每一处每一个角落里层层叠叠的羊角图案花纹中展开……女主人为我盖上不知是谁的一件大衣。

②满房子的羊角图案和重重色彩一层层堆积着,挤压在距我呼吸不到一尺的地方,从四面八方监视我,急促地喘息,相互推搡着,纷纷向我伸出手臂……突然又一下子把手全收了回去,发现什么似的,一步步后退着,退着……然后转身就走!

走到绣枕上,花毡上,壁毡上,崩毡房的花带子上,芨芨草席上,食橱上,墙上挂着的马鞍皮具上,年长的老母亲的白头巾上,男孩割礼时的黑色对襟礼服上,摇篮上,床栏杆上,衣箱上……然后这才回头看我一眼——我醒来了。

我翻个身又想睡,但女主人掀起了我身上的大衣,笑着推我搡我,开着玩笑。

大家都笑了起来,女孩子们在我面前铺开了餐巾,蜡烛点起来了,奶茶倒上了,馕被一块块切开,有人递过来一片,男主人往我茶碗里搁了一大块酥油……晚宴已经开始。

③我什么也没有做过,我只是一个客人。

只有在梦中才能在这个家庭中安定地守于他们飘泊迁徙的生活。

我把我身边那件不知是谁的大衣披上,紧裹着跪在衣箱旁,听着他们说话,用我不懂的语言。

突然,贴着我脸颊的那只衣箱一角明亮了一下,只那么一下,教我一下看清那儿的一只羊角图案,其线角浑圆流畅地向暗处舒展。

在箱子另一侧,必然也有一只同样的图案,于黑暗中沉默着与它遥望,同它对称。

我想取来一支蜡烛把整面箱子上的花纹照亮,便把手伸了出去。

却再也忍不住困意,阖上了眼睛……

④我走遍山野,远远去向一个又一个毡房,大声喊着有没有人。

我推门进去,看到房中央的铁炉上,茶水已烧开,嘶啦作响。

没有人。

我空空出来,绕着毡房走一圈,还是没有人。

我看到房后面的半山坡上编织彩色长带子的崩线架子梦一样支在那里,上面的带子刚编了一半,各种鲜艳明亮的毛线在架子上从这头牵到那头,笔直纤细地拉着。

上面的图案在未完成处拥挤、挣扎、推推搡搡,似乎想要冲开别在那儿的梭子,一泻千里,漫野遍山……或者那儿平放着刚刚开始编织缠绕的一块芨芨草席,中间搁放的一本书正翻开的那面插图正是准备作临摩的样本,上面的图案除了家乡的山水牛羊,还有遥远的、未可知、未可见的熊猫、大象、长城、大海、岛屿、椰棕……要不就是一块毡子,还未进行缝合、绣制,旁边一团一团的羊绒正在红红绿绿、黄黄紫紫的染料中浸渍……没有人。

我便远远离开,走向另一个毡房。

我想,艺术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寂寞就是这样表达出来的,还有什么呢?

⑤我多么、多么想有一块巨大平净的毡子,用随手拈来的种种色彩,再用金线银线,血一样的红线,森林一样的蓝线,用最锐利的针,在上面飞针走线,告诉你一切!

告诉你一切……我多想,在有爱情的地方绣上一只又一只的眼睛;在表示大地的那里描出我母亲的形象;在天空的部分画上一个死去的灵魂的微笑;这里是丰收,绣上坟墓吧!

这里是春天,就绣一个背影……在鸟儿飞过后的地方绣上它的翅膀;在牛啊羊啊的身上绣满星空和河流……我多么想!

我多么想……

⑥我走进一家又一家的毡房,抚摸别的幸福女人的作品,接受主人珍贵的馈赠——只有给未出嫁的女孩才准备的花毡。

然后在那个毡房里,那图案天堂里,睡去,醒来。

有人弹起了冬不拉,我悄悄在歌声中移向暗处,躺下睡去。

梦见了旅途中那些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羊角的图案从星空降临。

那么多的羊挤在一起,越挤越密,越挤越紧……到最后,挤得羊都没有了,只剩下羊角,密密麻麻的,优美地,排列到天边……

⑦我若也为我的家庭绘下那么多的羊角,那么我空空荡荡的毡房一定也会拥挤不已。

羊角和羊角之间的空隙,栖满了温顺谦和的灵魂。

它们不语,它们的眼睛在羊角下看我,它们的呼吸让房子里的空气海一样静谧、沉着,并从毡房的每一处缝隙源源不断地逸出,缭绕在辽阔、深远、水草丰美的夏牧场上。

只有这样的家才能让人安然入睡!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节)

16.行文中多处可见哈萨克族人民的真诚好客。

试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5分)

17.文章第④段多次写到“没有人”。

尝试赏析这种写法特点与表达效果。

(5分)

18.结合上下文,谈谈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4分)

19.文章语言干净剔透,富有独特的灵性,好像从未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搅,平凡天真又充满向往。

试以第⑤段(选一处)为例,鉴赏语言,品味情感。

(5分)

20.文章多处写到“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文章也以“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命名,“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如果要你对你正生活的城市用“……的地方”进行形容,你会怎么说?

简要说明理由。

(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10分)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

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

泛指边疆。

③投笔吏:

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

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21.这首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从题材看是一首▲诗。

(4分)

22.有人说诗眼是“望”,也有人说是“惊”,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6分)

五、写作题(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台湾作家蒋勋在招待他的蒙古朋友时遇到了一件尴尬事。

蒋勋带朋友到东部海边去看台湾最好的风景,又用台湾最好的食物——海鲜宴请朋友。

席间,蒙古朋友一直非常礼貌地合十敬礼,可是就是不动筷子。

蒋勋询问他们原因,朋友才很诚实地指着螃蟹和虾说:

“我们叫这些东西‘虫’,你们怎么会一桌子都是虫?

有时,人们把自以为最好的东西给了对方,却忘记了这也许并不是对方想要的东西。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宁波市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B

C

A

A

C

B

A

D

D

C

B

【解析】1.【B】A笔杆ɡǎnC舟楫jíD妖童媛yuàn女

2.【B】A.熨帖C.惦念 D.没精打采

3.【C】A.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一般形容人。

B.不孚众望:

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应为“不负众望”。

C.亦步亦趋:

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和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D.无所不至:

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又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此处应为“无微不至”。

4.【A】B.句式杂糅,去掉“根据”。

C.成分残缺。

滥用介词致使主语被隐藏。

应该去掉“以”字。

D.一面对两面错误。

5.【A】是哀而不伤,悲壮之气。

6.【C】速,招致。

A与,交好;介词,和。

B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名词作状语,在道义上。

D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动词,推却。

7.【B】用兵,使用武力,进行战争。

A不免,古:

不能幸免;今,免不了,难免。

C智力,古:

智谋和力量;今,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D不行,古:

不去;今,不可以。

8.【A】9.【D】爱其地的是韩魏楚10.【D】谴责琼珊不知感恩,说法错误。

11.【C】C“大的弯路”“不易”受蛊惑。

12.【B】A“只有……才……”错C“情感也相对稳定”不是摈弃D原文是“不再犯根本的认识论错误”。

二、语言运用题(本大题9分)

13.①③⑥②④⑦⑤(①③⑥排在一起给2分,②④排在一起给1分,⑦⑤排在一起给1分;全对得5分)

14.上海高中生用英语演讲中国文化之美。

三、填空题(本大题10分)(每空1分)

15.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渺沧海之一粟

(4)挥斥方遒(5)一尊还酹江月(6)日暮乡关何处是

(7)狂人日记郭沫若(8)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20题25分,第21-22题10分,共35分)

16.

(1)比如第一段写道:

“这样的小白屋一经敞开,便是在迎接我的睡眠。

我弯腰从小门进去,直直踏上炕躺下。

梦境便在这房间里每一处每一个角落里层层叠叠的羊角图案花纹中展开……女主人为我盖上不知是谁的一件大衣。

”“我”的“回家”的感觉,可以直接躺下做梦的自由,女主人贴心温暖的举动都体现了他们的真诚好客。

(2)再如第二段写道:

“我翻个身又想睡,但女主人掀起了我身上的大衣,笑着推我搡我,开着玩笑。

大家都笑了起来,女孩子们在我面前铺开了餐巾,蜡烛点起来了,奶茶倒上了,馕被一块块切开,有人递过来一片,男主人往我茶碗里搁了一大块酥油……晚宴已经开始。

”愉快的晚餐,女主人的爽朗,男主人的热情,充盈着房子的笑声,都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真诚好客。

(举出例子2分,分析3分)

17.

(1)写法特点:

反复写“没有人”,强调了主人不在毡房。

本段综合运用了以静写动、以无写有的“反衬”手法和反复强调的“复沓”手法。

(指出方法特点,2分)

(2)表达效果:

尽管“没有人”,但茶水已经烧开、崩线架子支在那里、做临摹的样本正翻开着、羊绒在染料中浸渍着……所有的细节都说明主人只是暂时离开、兴许马上就会回来的意味,这些描写充满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气息。

作者巧妙地用“无”衬托“有”,烘托了哈萨克族人民自由烂漫的生活状态。

(意思对即可,3分)

18.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

艺术是在自由自在、随性奔放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创造与矫揉造作、刻意求工无关,而真实自然的生活就是艺术创造的土壤。

也传递了作者对寂寞的理解:

寂寞就是生活中的“不遇”带来的内心期待落空的感觉,暂时的孤独与失落。

(意思对即可,4分)

19.

(1)比如:

作者写道:

“我多想,在有爱情的地方绣上一只又一只的眼睛。

”这种表达极有味道,激发读者想象:

在爱情面前,眼睛具有“传奇”般的功能,爱的起点也许就是一个眼神,通过眼睛阅读对方的心灵世界,走向彼此,眼睛就是爱情的“符号”;动词“绣”细腻生动地表达了“我”对美好爱情的理解。

(2)再如:

作者写道:

“在牛啊羊啊的身上绣满星空和河流”,地上的牛羊、河流,头顶的星空,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作者还是用一个“绣”字将它们彼此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激发读者想象,让读者产生对那片神秘安详的土地热烈的憧憬。

(举出例子2分,分析鉴赏3分)

20.第一问:

“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是祖国的北方,是生活着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地方,羊是他们的朋友,牧羊是他们的常态生活;毡房是他们流动的家。

毡房的毡墙、毡门、生活器具上都绣满了羊角。

这就充分表现了哈萨克人民对羊的喜爱。

(2分)

第二问:

我所生活的城市是宁波。

我愿意叫它是“三江交汇的地方”。

也愿意称它为“向东是大海的地方”(2分)。

理由略(2分)。

21.七律(“律诗”、“七言律诗”也给分)边塞(每空2分)

22.示例一:

诗眼是“望”(1分),前三联写“望”中所见,起句“燕台”,是“望”的出发点,二句写凭高远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