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8741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

《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docx

1617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2

太原五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二语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梅圣俞①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

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

困于州县,凡十余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

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

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

“二百年无此作矣!

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

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

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梅尧臣:

字圣俞,北宋诗人。

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

②荫yìn补:

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

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

③王文康公:

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兴于怨刺刺:

指责行比一乡比:

比较

B.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凡:

一共夙遭闵凶凶:

不幸

C.乐于诗而发之发:

抒发慈父见背见: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掇:

选取盛筵难再再:

第二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

B.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圣俞以疾卒于京师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辄抑于有司俨骖騑于上路

3.下列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转化为诗兴,写出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第二自然段叙述梅圣俞到老仍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经历。

表达了作者对梅圣俞未能摆脱“得施于世”命运的悲叹。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认为二百年之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杰作。

梅圣俞诗歌之工可从此话中体味出来。

D.本文是一篇序言。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分为赠序与书序。

如《送东阳马生序》为赠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为书序。

4.翻译(8分)

(1)(4分)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2)(4分)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

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

②改火:

指年度的更替。

③筠:

竹。

5.“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至少两种)?

有什么艺术效果?

(4分)

6.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风飘飘而吹衣。

(2)聊乘化以归尽,。

(3),秋水共长天一色。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凡在故老,,,特为尤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8分)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濛。

山风拂动师父银髯,撩起师父衣带。

师父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

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

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

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

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

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

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

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

却又一热: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

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

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父好容易冷静下来,说:

“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

“师父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

“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

”徒儿起来,拱手。

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

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

“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

”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对徒儿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

“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炼得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有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

”徒儿又跪下了。

师父把撑着的雨伞收拢,一边说:

“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

“你未必能一刀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

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将它变成了铜筋铁骨?

即使是铜筋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

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

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

然而说时迟那里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风雨凄迷,山色空濛”一句,渲染了师徒离别时的伤感气氛,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也为师父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

B.在写师父时,作品用“欣慰”“不快”“一热”“心痛”“愕然”“长啸”“扑下”等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C.“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这“大笑”,既反映了师父对徒弟的重新认识,也表现了师父面对绝境的泰然。

D.下山的徒儿是师父最疼爱的一个,师父很担心爱徒的刀法没有学到家,难以立足江湖,进而会辱没师门。

E.伞,在师父手中,体现了师父所说的“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

9.小说中,师父认为的“聪明好学,伶俐精明”的徒儿在拜别师父下山之后,让师父有了重新的认识。

师父重新认识到了徒儿怎样的性格特征?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10.小说为什么以“伞”为题目?

(3分)

11.小说结尾,有人认为太过悲情,师父不必赴死。

也有人认为师父还有其他选择。

你的看法呢?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2.下列加点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棱角(léng)  叱骂(chì)   踟蹰(chú) 偃旗息鼓(yǎn)  

B.西畴(chóu)壶觞(shāng)盘桓(huán)载歌载舞(zǎi)

C.险衅(xìng)夙愿(sù)祚薄(zuò)日薄西山(báo)

D.掇弄(duō)联袂(mèi)舸舰(kě)除臣洗马(xǐ)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的“松菊”,不但有象征意义,而且又有庭院实景的描写。

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指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B.转基因是一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这种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造其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C.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事实,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崛起?

是富强的崛起,还是文明的崛起?

答案是肯定的。

D.由于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从而产生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

1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亲爱的》是2014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题材电影。

丢失的挚爱能否找回?

残缺

的家能否真的破镜重圆?

寻子背后,一场亲情风暴席卷而来。

B.棚户区平房密度大、间不容发,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

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

亟待改造。

C.琉璃作品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其制作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操作,稍有疏忽即

可造成失败或瑕疵。

而这位大师琉璃烧制的技艺相当纯熟,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

的境界。

D.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不料在舞会上项链不胫而走。

她只得借钱买了新项链还给朋友。

1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有多个版本流传,相传明末清初的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B.庄子的作品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善于虚构,语言灵活自如,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C.《陈情表》选自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将诉请之语与陈理之言交融一体,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和各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套中人”如今已经成为扼杀一切新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16.将下列句子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一点礼品。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

④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⑤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A.

B.

C.

⑤D.

⑤①

17.在横线上补写两个与画线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

(4分)

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人生的方向,我们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陶渊明找到了,他虽贫困却辞官归隐,过上了“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生活;王勃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0分)

18.阅读漫画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得抄袭、套作。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2016年10月考试答案解析

1.【答案】A【解析】比:

联合

2.【答案】B两个“而”均为转折连词“却”。

【解析】A项,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作代词解释“它”。

C项,前者为介词,相当于“因为”;后者为介词,凭借。

D项,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为介词,“在”。

3.【答案】C【解析】“二百年无此作矣!

”是说“二百年以来没有这样的作品”而不是说“二百年后不会出现”。

4.

(1)(4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

(无:

无论1分语:

谈论1分向圣俞:

状语后置1分发:

发泄或抒发1分)

(2)(4分)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落日迫近西山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臣下如果没有祖母,没有办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没有办法度过她的余生。

(但:

只是1分以:

因为1分薄:

迫近1分无以:

没有或不能1分)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

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

难道真是这样吗?

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

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

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

既然如此,那么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

年纪现在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

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他家住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

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的诗罢了。

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

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

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

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

“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

”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

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

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

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按次序编为十卷。

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

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5.【答案】(4分)

①运用了比喻、对偶、双关、对比的修辞方法。

②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

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

(答出主要修辞手法——比喻及其艺术效果3分,其余手法1分)

6.【答案】(4分)

①字面理解:

人生就像是客栈,我也是匆匆往来的过路人。

(2分)

②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

齐一的人生态度。

(2分)

【诗歌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诗歌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送别词,是送给他的好友钱穆父的。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祐初年,苏轼在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在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离别的三个年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友人已经修炼到了心如古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节操。

赞扬了友人淡泊、竖贞的品格。

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在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

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

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

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在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在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

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

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7.(6分)

(1)舟遥遥以轻飏

(2)乐夫天命复奚疑(3)落霞与孤鹜齐飞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犹蒙矜育,况臣孤苦

8.【答案】AE(4分)

【解析】B.“扑下”是典型的动作描写。

C.打算惩处徒儿的释然、决然。

D.师父担心徒儿只学会了用刀之法,还未能领悟“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武

术真谛,没能学到为人之道,如此会危害武林,而并非简单的“辱没师门”。

 9.【答案】(6分)

(1)贪婪冷酷。

“徒儿回首了”、“扶不起”意味着对一无所有的师父有所求,贪婪、不满足,面对慈爱、深情的师父毫不动容,冷酷绝情。

(2)野心勃勃。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徒儿意欲称霸天下,独绝武林。

(3)心狠手辣。

“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面对恩重如山的师父毫不手软,心肠狠毒至极。

(答出三点给6分,每点2分;概括性格特征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10.【解析】(3分)

(1)释题:

伞,一把雨伞,凄迷冷雨中师父为徒儿送的一把雨伞;一把竹匕,被徒儿无情地砍削成让自己毙命的武器。

伞,凝结了师徒之情,又终结了师徒之义。

(2)情节方面:

以伞为线索,从送伞到以伞为武器杀死徒儿,串起了重要情节。

(3)人物方面:

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师父的慈爱、大义,徒儿的自私冷酷、忘恩负义、心狠手辣分别凸显,结尾处的较量,其实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高下已分。

(4)主题方面:

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伞隐含了“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刀法真谛,只学武功,不会做人,必败无疑。

(情节方面1分、人物形象1分、释题与主题1分)

11.【解析】(5分)(明确观点1分,分析理由,至少提出两点,每点2分。

——结局观点参考如下:

(1)小说在“山雨凄迷,山风如诉”处结束,留下悬念。

(2)师父心灰意冷,闭关隐匿,绝学失传。

(3)师父重新物色徒儿,立誓将武学真谛传与后辈。

(4)师父毕生心血付之东流,无可寄托,不能接受如此残酷的事实,发疯了。

——分析理由,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①“师父”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分析;②情节安排上的合理性、巧妙性方面分析;

③小说主题方面分析。

12.【答案】A【解析】B载歌载舞,应该是四声。

C衅,应该是前鼻音。

薄,音同“搏”;

D舸gě洗xiǎn

13.【答案】B【解析】A逻辑顺序颠倒C选择问,不能用肯定或否定回答D主语残缺

14.【答案】C目无全牛:

技术熟练、高超。

【解析】A破镜重圆:

指夫妻之间关系恢复、重归于好。

B间不容发:

比喻情势危急,和“千钧一发”意思相近。

D不胫而走:

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15.【答案】A【解析】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作家

16.【答案】B

17.(4分)符合人物经历,第二空联系人物作品。

(每空1分)

18.(40分)

【构思提示】歪曲、篡改承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只会将其毁灭,应该抱着尊重、审慎的态度方可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