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386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docx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调研报告

  大力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积极引导非公制企业和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与农村产业对接,已经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与农村、非公人士与农民实现联动、互利共赢,**市委统战部组织调研组对全市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从调研结果来看,**市“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一、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的现状

  XX年3月,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发起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为助推新农村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带动了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两年来**市委统战部围绕产业延伸、连锁经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劳动力转移等五个重点,通过“一联一、一联多、多联一”等形式,走出一条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非公人士与农民协同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止XX年8月,**市共有42家民营企业与190个村建立了对口联系,投入资金2530万元,对接项目43个(其中农村公路、水利、学校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项目22个,农业项目12个,工业项目8个,连锁经营项目1个),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力2400多人,改造乡村公路80.3公里、学校4所,修复水利工程8公里,敬老院1个。

  1、整合多方工作合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的开展,把这项惠农富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引导民营企业踊跃参与到活动中来。

市农办、扶贫办、农业局等涉农单位发挥职能优势,积极配合,形成“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的工作合力。

  2、搭建有效互动平台。

一是搭建政策激励平台。

在投资融资、规费收缴、建设用地等方面对对接帮扶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加以引导,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搭建项目对接平台。

活动通过打造“回归工程”、“帮富工程”和“光彩工程”三项工程,精选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致富能力大的项目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三是搭建金融服务平台。

建立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为重要来源的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根据调研结果统计,两年来,**市“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领导小组通过联系财政担保、企业互助、银企对接等形式,为对接企业解决金融缺口8500余万元,已到位6500万元。

  3、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

组建了以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为组长,各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

实行统战部长亲自抓,部门领导专门抓,及时指导活动的开展;二是建立服务制度。

建立了“万企联村,共同发展”项目管理和跟踪服务制度。

认真做好项目的论证、储备、实施和总结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好村企对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建立评估机制。

适时评选出活动实施的先进企业,并给予表彰,组织表彰了四家在“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中成绩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

  二、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是我省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

在具体组织实施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实际困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结果表明,**市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还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前期宣传发动好,后期思想认识不足。

自去年以来,由于我市大部分乡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后,个别乡村干部认为经济发展最重要,对活动敷衍了事,甚至简单地把对接共建活动理解成资金上的帮扶,形成了“等、靠、要”思想;一些村民认为开展活动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

农村特别本市亮源、沙明、长坪等偏僻边远农村,交通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劳动力严重外流等,许多企业“挑肥拣瘦”,部分企业主甚至简单认为企业联村就是送钱送物、扶贫帮困,而不愿与这些发展条件较差的村进行产业对接。

因此,要将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首先要改变社会各方对开展活动的思想认识不足的现状。

  二是基础设施项目多,产业带动效力不足。

由于农村交通、位置、配套设施等条件相对落后,不利于企业产业项目建设和发展。

因此,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参与活动后,较多关注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停留在企业单向捐助和公共设施建设的资助上,不愿意真正投入太多资金发展产业项目,从而没有将农村自然资源、剩余劳动力、返乡农民技术等优势与企业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带动效应在农村没有充分发挥,实现村企双赢的还不多。

调研结果显示,在43个对接项目中,捐助性项目占51%以上。

能带动3个村以上的对接企业只有湖南绿海粮油有限公司、**市金利食品有限公司、温氏集团、新五丰生态养殖园、湘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

另外,从20个工农业项目布局来看,只有日森源菇业公司、**市福鑫高岭土公司和东方牧业公司的共建项目处于交通落后边远农村,其余都处于交通便利的城郊或320省道、107国道旁边。

  三是关注乡村发展多,支持企业发展不足。

推动活动深入持久开展,首先要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自身发展困难,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但由于农村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致使在开展活动时,政府强调较多的是企业要帮扶乡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地方经济,却忽略了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在帮助结对项目解决用地、融资、用工等具体问题时,部分部门和乡村两级在执行市委、市政府政策时力度不够,工作上不互相支持。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使村企合作不能形成良性循环,达不到活动提出的“合作共赢”的目的。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市委、市政府每年均将农民培训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予以安排,但这些费用几乎难以落实到对接项目的用工培训之中。

公司更加谈不上拥有使用权、监管权和培训内容的知晓权,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四是关注经济合作多,开展组织互助不足。

由于我市民营经济企业党建工作落后,企业建立组织的不多,村企组织互助合作缺少必要的主体,全市村企合作绝项目大部分停留在经济层面,而基层组织共建未能进行有效探索,村企基层组织仍然相对分割的状态。

在42家参与活动的企业中建立了企业基层党组织的不足15%;真正实现村企基层党组织共建的只有**市龙形煤业党支部与结对村党支部在组织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较好地进行了合作,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目前城乡党建工作相对分割和企业组织建设工作滞后的现状。

  “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涉及的内容广泛,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

调研组针对活动开展的现状,按照“整体推进、合理布局;经济共赢、组织互助”的要求,提出了“政府加强指导服务、企业科学发展项目、农村迎合项目对接,形成三方和谐互动体系,推动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指导服务,是推动“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方面政府要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指导,发展区域经济。

**市地形较为复杂,山、丘、岗、平地俱全,但岗地、丘陵地貌为主。

东、南、西南山体连绵,呈弧形展布,山势陡峭,是的竹木产地;山地前沿丘陵起伏,海拔200~300米,为我市茶油基地;中部和西北部地势低平,起伏和缓,岗地、平原相间,是市境鱼米之乡。

市内地层比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至1990年止,探明全市有大小矿床163处,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钨等15种。

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高岭土、石灰岩;其它非金属矿有玄武岩、辉绿岩、膨润土等10余种。

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农作物和林木生长。

  因此,政府要结合当前我市产业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项目特征,指引民营企业参与农村产业对接和区域布局,使活动真正达到资源互补村企互利的效果。

引导市内湖南绿海粮油有限公司、盛桥米业、金利食品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本市中部和西北部传统农业乡村进行联村共建,发展规模农业;引导市内湘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绿源茶油产业有限公司和东方牧业等林业项目企业与本市山地和丘陵区域内的乡村合作,发展生态林业;对具有独特自然、交通和人文环境的乡村,要鼓励企业与其合作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

如大市乡引进新五丰养殖园和哲桥镇引进温氏集团发展畜牧养殖业就是利用当地养殖业发达的人文传统,又如**市山水生活生态农庄就是利用当地青山、水面优势和便利的交通,发展起来的三星级休闲农庄。

对矿产和林木资源丰富的乡村,则要鼓励企业利用资金优势与当地乡村共同开发,发展资源开发和产品深加工的工业项目。

  另一方面政府要优化环境,完善协调服务,发展对接项目。

两年的活动实践表明:

优化政策环境,有利于切实维护好、保护好村企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活动不断深入。

因此政府要在以下发面做好这一工作:

一是在税利扶持上,企业在对接村投资公益性事业项目,其投资或捐资部分可按有关规定在税前列支,对建设过程中地方财政可得部分的税费,也应以适当形式予以补助给企业。

二是在资金扶持上,要鼓励企业租用对接村农户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或采取农户入股等方式,合作进行农业生产开发,建立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以及建设环保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农民培训,其费用纳入农民培训补贴政策范围内;企业招用对接村农民工的,享受吸纳登记劳动力就业扶持政策。

三是在用地指标上,凡参与村企对接活动并符合相关规定的企业,因生产发展需要,可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活动还表明,营造“村企主动、乡镇支持、部门配合”的良好氛围,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推动活动不断深入,党委、政府要继续强化“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的领导,发挥推动作用搞好协调服务。

一是要把村企对接工作列入各个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新农村建设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

把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将村企项目对接实施工作纳入市、乡两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新农村建设综合考核内容。

三是完善对接项目联系制度,设立对接项目数据库,深入到对接企业和对接村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确保对接项目落实到位。

  二、企业科学发展项目,是推动“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民营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企业。

企业自身发展困难,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市农村投入不断加大,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都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局面。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农民收入的提高,引起了农民消费变化,农村市场进一步启动,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投资、市场和发展机遇,提供了更广的发展空间。

同时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广大农民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行业特点,积极实践、不断创新,通过做好以下工作,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科学发展项目,推动“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是培育对接主导产业。

企业培育对接主导产业,要遵循发展规律、市场规律和新农村建设规律,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等因素,整合各种资源,选准切入点。

湖南绿海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依托自身的品牌、技术等优势,开展技术推广、信息、培训等多种服务,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带动一村一品发展,提高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改变传统的种养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东兴水泥等资源开发性企业要积极探索股份合作模式,利用对接村资源优势进行开发,不断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链等方式,发展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带动农户生产致富,形成企业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局面,实现企业与农村和谐发展。

总之,企业要根据当地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和企业的创新潜能,大胆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