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征文范文8篇.docx
《三八节征文范文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八节征文范文8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八节征文范文8篇
三八节征文范文8篇
【篇一】
每年春节,我们一家人都会在年前一起到姥姥姥爷的坟前去看望他们,今年也不例外,不知不觉,姥已经离开我们快20年了,但她说过的那些话,做过的那些事依然时时浮现。
姥姥温暖慈祥却又明事理重家规,她乐观坚强、热心大方,姥姥就像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用她的言传身教,影响着祖孙四代的人;姥姥是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书,让我们的一代又一代学会她的一点一滴,教会我们长大成人。
翻开姥姥那本书,看到了姥姥的疼爱
我是在姥家长大的,因为我是姥姥家最小的孩子,所以姥格外的宠着我,几岁的记忆已经不清晰,只依稀记得躺在姥姥的怀里,听着姥姥说着“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儿,接女婿,就是不让小吴丫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那是姥在哄我睡觉,还听妈妈跟我说,小的时候,我摔倒了,姥姥就也跟着假装摔倒,然后自己爬起来,拿手一边打地一边说“叫你让我们摔了,打你这个破地”,后来我也就学着姥的样子,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然后拿着小拳头捶地,边锤边说着姥说的那句话。
后来上了幼儿园、小学,每周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周末去姥家,晚上跟姥躺在一个被窝,姥还是会搂着我,给我说着小时候的那些儿歌,我总会说“姥,我都多大了,你还哄我睡觉”“你个小妮子,你忘了,以前半夜你做噩梦哭鼻子,姥不这么哄你你都不干”,说着就摸着我的头“吴丫乖,呼啦呼啦毛吓不着”,说着我就真的睡着了。
翻开姥姥那本书,看看了姥姥的刚强
姥一共有六个儿女,都特别孝顺,姥没有什么文化,她的话唠叨,但那是家风,她有时说话很糙,但那是家教。
听妈妈说,他们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吃上一斤香油,吃上一顿肉饺子,那时冬天里孩子都是穿着棉花做得大棉袄大棉裤连外套都穿不上,但是姥姥为了能让他们几个孩子过年能穿上新外套,从过了年自己就开始节衣缩食,为了来年冬天能换布,亲手为他们缝衣服,姥姥说“再穷也不能穷了孩子,就算再苦再累,也不能让孩子少吃一顿饭”,而姥自己却是一件衣服就穿上十几年,穷苦的日子里经常因为没有多余的粮食一天就只吃一顿饭。
姥一辈子节省,后来,妈妈他们陆续都参加了工作,姥也退休了,本该享享清福,享受天伦之乐,可姥却不得清闲,在家开了个小的裁缝铺,给人家做点针线活儿贴补家用,舅舅他们经常说姥享不了福,姥总是老玩笑说“吃人家的最短,拿人家的手软”“千有万有,不如自家有;儿有女有,瞒着一只手,儿女再孝顺,自己有才有底气”,“我们这么多孩子,再说你和我爸还有退休金,还能让你们饿着不成”姨妈总是埋怨姥姥“没事找事做”,可是姥姥还是坚持开着她的小小裁缝铺。
妈说,那时年轻不懂姥的苦心,现在年岁也大了,才知道姥那是不想成为儿女的牵绊和累赘,自己能动就绝不麻烦子女。
翻开姥姥那本书,看到了姥姥的热心
姥一生短暂,却活的有意义。
邻里街坊、单位上下都知道,“张大姐,老尹家的媳妇,那人真不错,说话和气,办事利索,家里家外打理的没话说”平常看姥姥,风风火火的,一会儿也闲不住,还时不时的不是帮隔壁王奶奶去搬煤块儿,陪前院侯姥姥看戏,就是给她工友的孩子保媒拉线,介绍工作。
姥姥虽然对自己节省,但对别人从不吝啬,做了好吃的,总是拿给街坊都尝尝;帮人家做衣服改衣服,从没贪过便宜,有的甚至都不要工钱,她总是告诉我们“吃亏是福,是给儿女积德”。
那时姥爷单位一个同事无父无母,是个孤儿,姥姥得知后,经常做新衣服让姥爷给他拿过去,过年过节总是让他到家里跟大家吃上一顿团圆饭,后来我们都习惯了叫他一声小舅舅,他也亲切地喊姥一声干妈。
姥就是,人家有个困难,只要她认识,她知道,她就一定会帮上一把。
姥总说“人在做,天在看,人一定要做好事,做好人”,即便是在她病重时,那些她要好的朋友、邻居去看望她,都眼里含着泪说姥姥好人没有好报时,姥姥依然用她虚弱的声音开玩笑地说“好人那么多,总不能都长命百岁吧”。
姥姥的那本书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我还没来得及长大,没来得及好好品她那本书,她就走了。
20年,足以改变很多事,但姥用她的身体力行,用她做的点点滴滴对一家人的影响从没改变过,这就是传承吧,用潜移默化的思想和行动改变着一代一代的人,现在,妈妈也成为了姥姥,经常会听到妈妈对女儿说着从前姥姥对我们说过的话,看着长辈们也在做着姥姥从前做过的事,在他们的身上,经常会看到姥姥的影子,仿佛姥姥从未离开过,即使她不在了,我们一家人一直都像她在的时候一样,互相关爱,和谐幸福。
现在,隔三差五,我们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话家常,聊近况,谈理想。
那本装载着温暖乐观、淳朴热心、坚强上进的书还在续写着。
姥姥的那本书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现在我也已为人妻,为人母,在人生的道路上,正在经历着生活的磨炼,姥姥的那本书教会我直面挫折、勇于担当、乐观开朗、热心大方,姥的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延续,去影响我的孩子,让她成为一个姥口中的“好人”,姥姥的那本书,未完待续……
【篇二】
出门在外时间越长对家的眷恋就越深,若从高中离家算起,至今已经22年。
但不论我身在何处,母亲亲手做的鞋垫却始终陪伴着我,这小小的鞋垫寄托着母亲对我深深的挂念。
小时候,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
作为人民教师的母亲很和蔼,总是闲不住,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日子再难,母亲脸上总是挂着笑,她说只要你肯干,别好高骛远,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那时,一台缝纫机是家里最贵重的物品了,平时只要母亲忙完家里活,就在她的缝纫机上忙碌起来,至今母亲干活我在一边玩耍的场景,还一直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只要一想起那场景就感觉心中暖暖的、很踏实。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姊妹几个在母亲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导下长大成人,哥哥姐姐相继成家立业,也都成为单位的骨干强将,母亲甚是欣慰。
而作为年龄最小的我,外出求学,外地工作、成家,就成了母亲“最不放心”的孩子。
长大后,母亲的怀抱是最可靠和值得信任的。
孩子长大了,而母亲就慢慢变老了。
高中时,我在离家100多公里的学校求学,50多岁的母亲每月都会坐车来学校看我,带上我爱吃的鸭蛋、炒咸菜、炸鱼,当然还有几双鞋垫。
“好好学习,别太累了;晚上要泡泡脚,放松放松,别忘了换鞋垫,明天好有精神学习…”这是每次母亲来都要叮嘱我的话,之后才依依不舍的回去。
当时就觉得她很唠叨,现在回想起来才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而那一双双暖心的鞋垫陪我度过了最难熬的高中岁月。
母亲心地善良,为人和善,左邻右舍没有不说母亲好的,邻居家有个大事小情,母亲总是热心帮忙。
可当时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不懂母亲的心,处处顶撞母亲,认为母亲做事太小心不够大胆,想的太多,就是在找茬儿。
但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真的很难,上有老下有小,做的每一件事宁愿自己受委屈,被误会,也不能让父母和孩子为难。
我是个倔强的孩子,什么事儿都自己拿主意,包括找工作、结婚。
母亲总是说,路是自己选的,只要你别后悔就行。
可当自己在社会上闯荡了以后,才理解了母亲的处世之道和良苦用心,此时深感母亲的可亲可敬,也为自己当年的年幼无知懊悔不已。
我的第一份工作远在陕北,父母亲放心不下,在我工作后的第二年就来到陕北看望,由于舟车劳顿,年迈的父母亲熬红了双眼但还说不累不累,在了解我的工作生活一切都好后,老两口才放下心来。
母亲把背包打开,里面除了家乡特产外,依然不变的还是母亲做的一双双精美的鞋垫。
母亲说“这是刚跟别人学的新花样,做法不一样,你试试”。
眼前这漂亮的鞋垫,花色鲜艳,针脚细密,拿着鞋垫的我似乎已经看到了母亲带着老花镜一针针做活的样子,我心疼的说“以后别做了,对眼睛不好,我还有好多没穿呢。
”母亲笑着说“趁现在还看得清,多做两双,眼花的厉害了,以后可能真做不了喽”。
母亲就是这样,永远想着的就是她的孩子,希望我们吃好穿暖,把身体保护好,而对自己却不那么精心。
我们姊妹几个实在不忍心母亲再受累,总是劝着她多歇歇,可她还是给这个孩子做给那个孩子做,照顾周全。
她经常说,做人做事就像这做鞋垫一样,要认真、要讲究。
所以,每次回家寒暄几句后就不停的叮嘱我要干好工作,她总说你的工作需要细致认真和责任心,切不可马虎大意!
是啊,正如母亲所说,航天精神不就是“严、慎、细、实”吗,作为飞航人我们只有秉持航天精神,立足岗位,求真务实,才能把本职工作干好!
如今,母亲已年入古稀,而我也已安顿下来,母亲对我的牵挂却丝毫未减。
母亲时常叮嘱我要孝顺公婆,要建立和谐家庭,把孩子教育好;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我们兄弟姐妹都很团结,家庭也很和睦。
我要感谢母亲,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她用最质朴方式教育我、感染我、感动我、激励我!
感谢我的母亲,感激我的母亲!
此时此刻,母亲不再做鞋垫,因为常年劳累,母亲的眼睛已花的厉害,眼前总是有黑影,也就是医学上说的飞蚊症,她说已经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鞋垫,但却供给了三代人的穿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一双双鞋垫是母亲对我们浓浓的情意和深深的母爱!
感激我的母亲!
【篇三】
我的父亲今年已经82岁,由于身体原因他已经什么事都不管了,但我和哥哥依然对她言听计从,想着他喜欢什么会给他买、给他办,家里有什么活动要外出,哥哥也总是说要留在家里给爸爸做饭,我从没和哥哥交流过关于爸爸的事,但我想,我们都是一样的从心底里敬重他,爱戴他,爱他。
“爱孩子不要爱在脸上”。
这句话是知道爸爸有了孩子,远在江苏的爷爷让大伯在信中特意嘱咐父亲的话。
父亲从不提自己有多么辛苦,他把爱都给了我们,这么多年默默的奉献着。
父亲骑自行车,方便带东西,下班总是从单位附近买很多菜回来,我们爱吃西红柿,还没到西红柿大量上市的时候,就会买给我们吃,他总是说,你们现在正长身体,得保证营养,多花点钱没关系。
父亲工作很忙,单位远,每天到家都挺晚,现在想想,他为我们做的是真多。
他会检查我们的课业,给我们讲故事,给我们做玩具,给我们做衣服,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听我们唱歌,陪我们玩耍......记忆特别深刻的是,爸爸不会做饭,但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曾经给我们做过一种汤面当早点,里面放了鸡汤,还有豆制品、有炸过的花生米,我好像还能闻到那种香味,以致我后来自己生活后,最喜欢吃的就是汤面;在我小的时候,有时间他总是给我扎些新鲜的辫子,每次扎完,我就会兴奋的跑到胡同口去炫耀,并低下头左转转右转转看着地下的影子。
还有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父亲经常教育我们的话,由于他热衷文学,我们会听到大量的古语、谚语、诗词名句、打比方;还有一次我看了一本书,年岁小,好多东西不能理解,爸爸心思细腻,发现我的情绪不正常,于是就进行了及时的开导.....这些记忆依然鲜活,我喜欢和他在一起,小时候我会拽着他的胳膊撒娇,我会跟他不停的讲这讲那,我和他无话不谈,没有秘密。
但同时他对我们也是严厉的,我和哥哥都能准确说出小时候被打了几次及原因,当我们犯了原则性错误时,惩罚也是毫不留情的,裤子退掉,用鸡毛掸子打,他说我打你一次就要让你记一辈子,永不再犯这类错误,他还说小树需要营养和浇灌,但不良的枝杈就需要剪掉,小树才能笔直地成长。
“考虑问题要设身处地”,这是父亲交给我们的处事原则,他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觉得父亲总是能理解我们,处理问题别人很能接受。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家人的关系,爸爸受到了一些冲击,所以爸爸总是说“我坚决不能给我的儿女留下什么祸种,人做事情不能只想着自己,要考虑到大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是父亲常对我们说的话。
父亲是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人。
在单位,爸爸曾是操作自动车床的八级工人,这要求操作人员反应快、手脚麻利、脑子好用才能胜任,后来爸爸提干在劳资处负责工资定额、考勤等工作,依然是工作出色,好几次由于身体不好,有几次在家休息时,在任的厂长还到家里来看他呢。
他总是说“艺不压身”,靠自己的本事赚钱,硬气。
“梅花香自苦寒来”。
父亲总是教育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怕吃苦。
父亲13岁离家,只身来到上海,给老板打工学徒,后共产党解放了上海,老板都跑了,他也没有回家,他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何况他还那么小,后来他报名去了重庆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
后由于喜欢文学,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师范大学进修文学,我和哥哥出生后,为了贴补家用,爸爸曾做过工人日报通讯员,经常晚上写文章写到很晚。
“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然爸爸一辈子只是个普通职员,但在我眼中,他是强大的、特别的,作为他的孩子,我是幸福的,他是我最崇拜的人,现在我也是孩儿的妈了,我觉得没有几个父亲能像他这样,更何况在那个年代。
关于“孝顺”,爸爸一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爷爷奶奶临终前都没能端上一碗水,尤其退休后经常会提起,他告诉我们要学习妈妈,姥姥是半身不遂,妈妈照顾了七八年,下班一进家门直接就进姥姥屋儿,每天给她擦,洗,这么些年身上没有一块褥疮。
所以我会对我的朋友说,不要等父母病了甚至不能动了才去孝顺,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我想给父母买什么就买什么,不会非要等到年节,从我结婚后慢慢就只跟父母报喜了,不让他们再操心。
父母两人都是癌症,我和哥哥带他们积极治疗,跑医院找大夫,我经常夜里一两点钟就去挂号,尤其父亲膀胱癌恶性程度高,后来复发并转移,肿瘤医院都没办法了,我们多方打听,到多家医院咨询,最后终于在北大医院可以做手术,现在已经8年多了,依然很好。
我的父亲一生是坎坷的,几十年的胃病,瘦瘦小小的身材,我们的家庭虽不富裕,但他给了我们安定的生活,给了我们无尽的爱,他言传身教,用智慧告诉了我们生活、处事之道。
如今他已经老了,该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我要给他一个平静的晚年,让他能享受我的爱。
现在一边向父亲一样做人,做事,待孩子,一边用他交给我们的这些理念传承给我的孩子,把我得到的幸福传给下一代。
【篇四】
奶奶共有八个孩子,二男六女,小姑便是家中最小的那个。
奶奶四十岁上才生下了小姑,又是家中的老疙瘩,自然深得奶奶喜爱。
我与小姑虽同住一院儿,但最初的记忆却并不清晰。
直到她订婚的那日,小姑才真正进入我的视野。
那应是一个夏末秋初的上午,院内的说话声吸引了我,我走到屋外一望,看见本家的三大娘正招呼着一群人,往奶奶堂屋里让。
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也挤进屋里,钻到两个衣着干净、手里提着礼包礼盒一个年长一个年青男人的身后。
年长的人正与奶奶说着什么,年青身高腿长的那位则在一旁倾听着。
站在奶奶侧后方的小姑上身穿一件白底碎花上衣、下着一条淡蓝色裤子、两条当下时兴的发辫垂在胸前。
不知是害怕还是害羞低垂着双眼,还不时地往奶奶身后躲。
那天的小姑异常白嫩好看,像一朵初开的小花让人怜爱,惹人喜欢。
大娘招呼宾主落座,无趣的我退至院中。
院中的三大娘正介绍她给小姑与屋内那个年青人豹子的保媒经过。
说完那些,还不觉得尽兴,接着对近旁的一位邻家大娘神秘说:
“前月酒桌上,豹子的亲娘舅还说要把豹子弄到矿上当工人呢,那时咱六妮不也跟着享福啦!
”那个大娘一撇嘴道:
“男人酒桌上的话也能当真?
”
让所有人都没料到的是,年后,豹子真被他舅弄到矿上当了工人。
原本订好来年过麦的完婚,也变成了小姑的愿望。
最后,婚没结成,倒成了村人议论的对象。
害得小姑、家人好长时间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后来,我被老爸接至北京。
小姑也与现在这位据说个矮、干瘦、家贫的姑父结了婚。
还好的是,在县上有份正式工作,这也是家人促成这门婚事的原因。
婚后的三四年内,小姑分别产下两男一女。
按说这样的日子过下去,倒也不差。
谁知,横出的一桩事,几乎把小姑击垮。
问题出在小姑的大儿子身上,一来岁上的大表弟长相、身量都似小姑,人见人喜欢。
三四岁上便发现这孩子脑子行动都比其它的孩子慢些,倒也不足为怪,谁也没往心里去。
五六岁上,异于常人的地方越来越明显。
小姑便与姑父带孩子上了县医院。
县上医生问了症状,说怀疑这孩子智力有障碍,建议到省里大医院看看。
听医生这么一说,俩人先是有些慌神。
不过回家一想,是病总能治,小姑便开始她在乡下求医问药历程。
所有能想的方子、能试的法子都使了个遍。
不见孩子病情好转,反觉重了些。
办法想尽的小姑让上着班的姑父跟单位告了假,带上孩子来到省上医院挂了专家号,专家问明症状,做了测试、检查。
直截了当告诉夫妇二人,这孩子患的是先天性智力发育不全,越大越明显,无药可治。
医生的话像锥子一样刺进了小姑的心里。
带上孩子回到家的她不说、不哭也不闹,每日里仍忙活着自己手中的活计,只是不再与人主动交流,继而躲避,躲避婆婆嫌弃的目光、乡邻们善意的问询。
眼睛里曾有的神采逐渐褪去,整个人时常陷入恍惚之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一天甚似一天的消沉,近旁的人讲,她的病倒垮掉只是个时间问题。
这日,大表弟的身上有些烫人,小姑找药给他服下,第二天不见好,加了药量,第三天晚上吃饭时发现这孩子不仅比前两天烫,连水也喝不下了。
这才请了村上的赤脚医生来家,医生一量体温一翻眼睛便气了,冲着小姑道:
“你们是怎么回事,孩子病得这么厉害现在才找来看。
今晚我先试着给他退烧,明天赶早到公社卫生院去看。
”在旁的婆婆一听便恼了,“看什么看,好好的人有病都得忍着、扛着。
一个缺心少肺的累赘倒是两次三番的往医院送。
”医生被呛得的气恼,却又不好深说什么。
只得对小姑说:
“你们家的孩子,你们说了算。
不过我得跟你说清楚,这孩子如果还不去医院,不行也就这几天的事”。
“不去,没了这个讨债的更好。
”婆婆忿忿地说。
医生和婆婆的对话,将近几个月来一直处于恍惚之中的小姑拉回了现实。
乡下的人日子难过,一家人从春忙到冬都不见得有几天好日子过,何况再拖累一个有毛病的孩子。
婆婆的话虽然难听,让残疾的孩子自生自灭却是乡人们通常采用的方法。
这些她不是没想过,可是事到临头,唉!
翻腾了一宿的小姑,天不亮,便将大表弟放进家中的两轮车上,拉到公社看病去了.......
那年国庆节,我陪老爸在大爷家小住。
一日傍晚,我与老爸遛弯回来,刚拐进大爷家的胡同,一个‘半大孩子’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从对面驶来,整个身子还不时的左右挪动着。
路窄,到了我们跟前儿,他的自行车不由自主往边上倒去。
他板住了车把,车没倒。
他回过身来自嘲似的对想扶他的我笑笑,骑上车走了。
他不笑倒好,一笑倒吓了我一跳,哪是什么‘半大孩子’,分明是个身体干瘦、个头短小、还有着细密皱纹的成年人。
几天后的清晨,我在房檐下刷牙,一位身着淡蓝色卡其布上衣,短发,虽上了些年纪,仍不失干练、健朗的妇女,从大门口拐进了院中。
刚跨进院中的她,一抬眼,看见满嘴牙膏的我,愣在那里,疑惑地望着我。
低头思索了一下,转身便拐出了大门。
半天反应过来的我,大喊“小姑”却发不出声来,跑出院门再看时,哪还有身影。
我回屋将刚才的事对大娘一讲,大娘想了一会才回过闷来道:
“我明白了,你离家时太小了。
回家来的那几回,只因她时常与她丈夫闹气,一回咱家,你大爷便免不了训她、吵她,她便很少回来。
几年前,她那二小子,都快三十岁的人了,生生求不上个媳妇,成不了家。
光她那个大小子,每天就够她累的了,再加上二小子这件事,没把你姑愁死。
一辈子都要强的一个人,那次回家来,就为她那二小子,在你大爷和我面前哭得什么似的。
家里人看她实在太难了,你省上的哥,便帮她那二小子找了份事做。
虽说钱不十分多,但每月都往家拿钱,这在村里也算份不小进项。
这不,婚结了,家也成了。
”大娘顿了一下,疑惑也看着我“她那二小子,你应该见过,前天天擦黑时,他出门,你们回来。
个小、干瘦,活脱脱他爹那样”。
“是不是像个半大孩子,我惊愕地问道”。
“对,远看是像”。
我整个人痴了似的立在那里,一个个影像在我面前晃动,白嫩娇羞的小姑、肩宽腿长的豹子、智障的大表弟、‘半大孩子’、‘短且干瘦的姑父’、今仍不失干练的小姑。
那一刻我也明白了姑姑与姑父的闹气。
受命运捉弄的小姑,为了孩子们的安康,将生活赋予的所有苦难生生扛下。
用自己坚忍的意志,辛勤的双手为孩子们创建了一个温馨的家。
作为她的家人,她坎坷的命运让我们心痛,但她自始至终的坚守又让我们这些后辈敬重、折服。
这便是小姑传承给我们的家风。
【篇五】
十八年,于他人而言,也许是白驹过隙,但在我母亲的生活里,从来都用不起这么轻描淡写的词语。
我只能说,母亲十八年照顾患病且智力不健全的爷爷,甘苦自知。
1991年,母亲与同厂职工我的父亲恋爱了,亲朋、同事得知此事,都告诫母亲,他家境贫寒,劝她放弃。
然而,为了爱情,母亲还是鼓足勇气嫁给了我的父亲。
1999年身患帕金森病的爷爷退休无人照料,当时,母亲下岗不久,我也还小,父亲提出要把爷爷接到家来住,母亲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爷爷初到家时,虚弱的连地都下不了,由于常年看仓库缺乏沟通,也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小脑萎缩导致头上凹下去一个坑。
当时生活拮据,母亲就尽她所能变着花样地给爷爷做营养餐,经过三个月的悉心照顾,爷爷终于能下地走动了。
爷爷体弱,表达能力也不强,所以母亲得时时留心他的一举一动,比如得每天关注爷爷的体温情况、饭量、睡觉时的喘息声,甚至大小便情况。
2019年,81岁的爷爷经历了最凶险的一次疾病。
我记得有一天,母亲去厕所时,看到爷爷用过的厕纸是黑色的。
曾有过10年护士经历的母亲,感觉爷爷可能是便血了,但爷爷并没有说自己不舒服。
母亲还是不放心,于是她在爷爷下次上厕所的时候,悄悄的用棉签留取了大便,并让父亲送到医院。
果然,医生说爷爷便血了。
父母急忙把爷爷送到医院治疗,当时医院没有病床了,母亲就陪着爷爷在医院打吊瓶。
父亲工作忙,我在外地上大学,母亲就向单位请了一个月的假,一个人白天黑夜地在医院看护着爷爷,11天都没离开医院。
其实,母亲的身体也不好,照看爷爷期间,由于缺乏睡眠,母亲有几次都出现头晕的症状。
尽管母亲已经尽全力在照顾爷爷了,但医生还是告诉母亲说,爷爷最多活不过10天了。
母亲不相信也不想放弃,把爷爷接回家后,母亲还是悉心照顾他,结果爷爷慢慢好转了。
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事情有过太多次了,每当爷爷不舒服的时候,母亲总是能及时发现及时给爷爷吃药,所以我时常对母亲说:
“你就像是爷爷的守护天使一样,守护着他的健康”。
虽然爷爷智力不健全,但以心换心,母亲对他的照顾他都能感觉得到。
每天吃早餐时,爷爷都让母亲先吃,他时不时地会叮嘱母亲说:
“萍,你身体不好,要好好吃,吃点好的。
”
这些年来,母亲好像一直把爷爷“背”在肩上过日子,累却也习惯了。
但是2019年6月在我上班的第一天83岁的爷爷还是因心肺衰竭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走的时候很安详,母亲说也许是爷爷看到我工作了,母亲的年龄也大了,不舍得再让她的生活太辛苦了才离开了我们。
有时我会问母亲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吗?
母亲告诉我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虽然照顾爷爷这些年很辛苦,但看到一家老小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生活,她很幸福。
虽然这些年父母经历了下岗、爷爷常年多病等一连串的困难后,但我们家依然其乐融融。
母亲说这就是“好人有好报”。
这句话不仅是我们家的家训,也是我未来生活的指向标,激励着我继续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发扬和传承下去!
【篇六】
我的母亲是一名极其普通的人民教师,已不惑之年的她,在河北省的一个小县城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着。
从我记事起,她就每天在学校和家这两点一线之间穿梭,每天六点起床,给我和爸爸做早餐,送我上学,然后是早自习、授课、晚自习,然后回家、做晚饭,看八点黄金档电视剧,边看边教育我、唠叨一下老爸,好像一辈子就只有这几件事。
我曾经很不理解这样碌碌无为、了无生趣的她,我觉得生活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随心所欲,随遇而安。
在我看来,母亲活得太压抑,一天八个小时都在盯着学生,新鲜事物不敢尝试,买什么都精打细算,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追求。
在十几岁正是叛逆的时期,我看不惯母亲的生活方式,又不屑与她沟通,所谓的“代沟”横在我们之间。
其实我能感觉出来,母亲想极力拉近与我的距离,她常常眉飞色舞的给我讲她学生的趣事,谁谁恋爱被她发现,谁谁上课犯困又不敢睡的囧样,谁谁参加演讲比赛忘词急哭了等等。
母亲很聪明,她知道我的叛逆不是靠每天在我耳边说教就能扳正的,而她的学生与我同龄,学生身上发生的事也同样在我周围上演,只有这样的分享才能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有足够的兴趣和耐心接受她在讲故事时传达的教育理念。
她用这样柔和的方式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早恋耽误学习,早睡早起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