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三单元.docx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三单元.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教案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1《仰望天空》教案
课题
仰望天空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月相变化等方面已有所了解,但在广度和深度上理解得并不充分,而且学生的认知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得比较深入,有些学生还一知半解,这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关,同时也是宇宙领域各学段的共同学情。
当学生仰望天空时,依然充满好奇。
在探索方式方面,学生将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索三大天体,这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2.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
3.能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天空产生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
2.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与接纳别人的观点,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和意识到太阳和月球是我们生存的天体环境的一部分,太阳和月球与地球朝夕相伴,对生活在地球的人类有很大影响。
重点
通过分享会、比较照片和模拟实验等方式,填写并整理维恩图,尽可能多地了解太阳和月球基本特征,体会科学家认识宇宙的一般方式。
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的一般过程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对探究问题的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提问:
想一下白天和晚上仰望天空,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
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呈现一组太阳和月球的照片,如教材中阳光下的向日葵和月光下的皑皑雪山等景象,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球的特征。
引入课题《仰望天空》,板书课题。
太阳、星星、月亮、白云、蓝天等。
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感受和认知来自于生活的直接观察体验,这里面有特征性的——太阳是明亮的、温暖的、炎热的,月球是黄色的、寒冷的等,也有规律性的——太阳东升西落,月球有圆缺变化,所以这些照片很容易让学生聚焦到本课主题。
2.科学探索
探索一:
分享我们知道的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说一说你知道的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教师点拨:
1.与月球有关的传说和诗词。
(1)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
(2)诗词。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传说以及诗词?
2.月球概述。
(1)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首次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
(2)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一个球体,体积约是地球的1/49,质量也小于地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运动。
(3)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看到月球“发光”其实只是月球表面反射的太阳光。
(4)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明亮的部分是高山,阴暗的部分是平原。
环形山主要是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形成的。
(5)月球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和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3.太阳概述。
恒星----本身发光发热的天体
行星----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
卫星----绕着行星运转的天体
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太阳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
播放视频《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模拟》
太阳是一个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表面经常有变化,这就是太阳活动。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太阳的体积约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也比地球大的多。
太阳黑子就是太阳表面的黑斑,实际上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探索二:
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几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照片,你有什么发现?
在维恩图上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探索三:
模拟实验
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为什么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呢?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找一找原因。
实验材料:
观察纸筒、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纸片。
播放视频《比较太阳和月球的不同》
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保持观察纸筒的位置不变。
(2)在观察纸筒能观察到的范围内,选择小圆纸片的位置,并保持不变。
(3)移动大圆纸片,观察大圆纸片移到多远距离时,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现象:
大圆纸片距离观察纸筒较远时,才能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分析:
物体距离观察位置越近,看起来越大,反之看起来越小。
实验结论: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要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远的多,所以看上去大小差不多。
交流讨论,积极回答。
自由交流回答。
认真听讲。
观看视频
自由描述发现。
学生回答距离远等原因
观看视频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了解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
了解并认识太阳
学生在维恩图中已经写下很多自己了解的信息,他们积极地展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教师需组织好“科学分享会”,提醒学生,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也会像这样分享和交换信息。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该环节是学生首次接触模拟实验,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模拟材料所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实验证明猜想的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拟实验是在做什么,才能积极思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交流研讨
研讨一:
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师点拨:
1.相同点:
都是球体、都在太阳系、都与地球有密切的关系、都有引力。
2.不同点:
太阳质量巨大、引力大、恒星(发光发热)、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表面由大量氢气和氢气组成……
月球质量小、引力小、真空、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运转)、本身不发光发热、表面由岩石构成……
研讨二: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
拓展视频《4分钟了解,太阳系到底有多大,边缘又在哪里!
》
根据维恩图的记录,学生组织语言对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描述。
描述一下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
该环节主要内容是提问和小结。
“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提醒学生,科学家在探索结束后也会像这样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在科学探究中,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空间问题;能利用维恩图整理信息,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1仰望天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1.在上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和这部分知识有所接触,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结果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程度,为新课学习做一个好的铺垫。
2.在新课的进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作业的结果,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仅作为一个引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出与太阳和月球有关的图片、动画和影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印象。
4.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用天文望远镜或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把课上得生动和精彩。
同时由于是非地理专业的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是停于表面,对于学生在课上和课后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解答,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缺乏新的方式方法,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积累。
引导性的问题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
课题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影子已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影子在光源的反方向,有阻挡物才会有影子,影子和阳光有关系,等等。
但是对于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有一些同学了解的较多,有一些则知之甚少。
绝大部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
当太阳位置的方向改变时,影子就会发生长短和方向上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但学生并不能准确地认识到这样的规律,总体认知还是比较零碎的。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体会技术发展对认知自然规律的推进作用。
重点
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认识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难点
日晷方向与太阳方向的对应;根据简易日晷的记录阐述影子变化规律;根据影子变化规律,解释太阳位置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展示课件,你知道影子吗?
玩过影子的游戏吗?
影子游戏:
让学生在教室外走廊上玩影子游戏,可以是踩影子、追影子、变影子等,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影子的变化。
太阳为我们送来光和热。
阳光下,物体会产生影子。
影子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你们认为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播放视频《影子的秘密》
一天中,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规律吧。
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知道,玩过或没玩过。
可长可短
观看视频
(1)影子在太阳的反方向
(2)早上的影子很长
(3)影子有时候长,有时候短。
学生对影子并不陌生,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体验影子游戏,让学生获得影子变化的直接感受,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聚焦环节的表达。
2.科学探索
探索一、认识日晷
我们可以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帮助我们找到影子变化的规律。
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
播放视频《认识日晷》
探索二、制作简易日晷
实验材料:
记号笔、平纸板、指南针、小短杆、直尺、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
播放视频《制作一个简易日晷》
步骤:
在一个平板上,贴上画的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方向口诀:
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探索三:
确定方向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播放视频《确定方向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方法:
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地上。
也可以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方向口诀:
面向太阳,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探索四:
利用简易日晷观测影子的变化
在纸板的中心,竖直的立上小短杆。
小短杆应尽量保持竖直状态,不能倾斜,否则测量不准确。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
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间隔越短,影子的变化记录会更准确。
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
早上太阳在东偏北方向,影子在西偏南方向;中午太阳在正南方向,影子在正北方向,下午太阳在西偏北方向,影子在东偏南方向。
同时,清晨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最低,影子最长;中午太阳的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实验分析:
通过学生的记录与观察,能够发现影子与太阳的方向始终是相反的,在太阳位置很高时,影子较短,而太阳位置很低时,影子较长。
实验结论: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按操作步骤完成观测实验,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数据。
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材料,使同学们认识日晷,知道是利用太阳的位置来测定时间的。
通过实验步骤以及观看视频,能够独立或者合作制作简易日晷。
通过观看视频以及讲解,使学生们掌握如何确定方向以及记录影子的方法。
3.交流研讨
研讨一:
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
点拨: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影子在西方,中午影子在正北方向,下午影子在向东方移动。
同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影子最短。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的,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上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下午影子逐渐由短变长。
研讨二:
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说说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东----南----西
太阳在天空中的高低变化:
低----高----低
早上影子在西偏南方向,太阳在东偏北方向;中午影子在正北方向,太阳在正南方向;下午影子就在东偏南方向,太阳在西偏北方向。
同时,清晨和傍晚的影子最长,太阳的位置最低;中午的影子最短,太阳的位置最高。
播放视频《根据影子确定太阳的方向》
交流讨论,并组织语言描述。
根据变化规律推测太阳位置变化。
观看视频
总结太阳下影子变化规律以及影子与太阳位置关系
4.拓展提高
简易日晷与真正日晷的相同与不同?
相同:
都是计量时间的仪器,都由晷针和晷盘构成。
不同:
简易日晷晷盘没有刻度,只能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大体判断时间。
真正日晷晷盘有刻度,可以准确的计量时间和时刻。
说一说相同和不同。
了解日晷更多知识。
知道简易日晷与真正日晷的相同与不同。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并掌握和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能根据观察记录纸上的信息,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真切感受太阳和影子永无止境的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认识到太阳的运动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们探究的科学道理,意识到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本课的观察实验因为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是以出示教学课件的形式完成的,学生不能亲身体验实验,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此我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获得观测体验。
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3《影子的秘密》教案
课题
影子的秘密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在第2课中已经了解了影子在一天之中的变化情况,知道了影子方向和长短两个维度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有关系,但是学生依然较难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高低和方向)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方向和长短)的,这需要学生对影子的成像原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本课,学生将再一次进行模拟实验,该实验涉及两个变量——阻挡物和光源,并涉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将因此受到一些控制变量法的启蒙。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2.光源、阻挡物和屏(呈现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3.光源和阻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4.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实验研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秘密。
2.根据实验发现,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阻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手影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
2.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重点
了解产生影子的条件和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产生影子的要素光源和阻挡物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难点
理解在模拟实验中控制一个变量不变,改变其他变量的方法,例如保持阻挡物摆放位置不变,改变光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播放视频《影子的变化》
回忆第2课中制作简易日晷中观察到的影子变化过程。
一天中的影子方向、长短都会随着太阳的改变而改变,生活中,除了阳光下的影子,开灯后房间中的影子,打开手电筒后产生的影子,都是常见的现象。
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
既然我们都不清楚,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影子的秘密”(板书“影子的秘密”)。
(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观看视频
有光和物”“物体会挡住”“光是从上往下照”等等答案。
通过视频回顾,可以唤醒学生关于影子的印象记忆。
教材的聚焦问题问题1“影子怎么形成的?
”确定产生影子的条件;问题2“有了影子后,影子怎么变化?
”,学生认知困难,引出本课探索任务。
2.科学探索
探索一:
产生影子
实验材料:
手电筒、木圆柱。
想一想:
不同的材料模拟的是什么?
它们对影子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
操作:
利用实验材料做模拟实验,产生影子。
打开手电筒,看到影子。
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
打开手电筒,没有影子。
像电灯一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发光的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木圆柱模拟的是遮挡物。
桌面模拟的是投影面。
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注意:
影子所在方向与光源的方向总是相反。
下列哪些物体是光源?
点拨:
点燃的蜡烛、太阳、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等不是光源。
探索二:
让影子发生变化
实验材料:
手电筒、木圆柱。
想一想影子怎样才能发生变化?
操作:
利用实验材料继续做模拟实验,让影子发生变化。
播放视频《研究影子的产生和变化》
探究
(1)光的照射角度与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长;斜射的角度越小,影子就越长。
探究
(2)光照射物体的不同侧面影子的变化。
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同一个物体,得到的影子的形状会不同。
注意:
并不是从不同侧面照射物体时,所有物体的影子都是不同的,例如,球体无论从哪个侧面照射,其形成的影子都是球形的。
探究(3)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远近与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大小和遮挡物离光源的远近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近,影子大;遮挡物离光源远,影子小。
探索三:
手影游戏
通过改变手形,我们可以变化出许多有趣的手形,比一比看,谁表演的手影更有趣?
手影原理:
光沿直线传播,在屏上用手挡住光的部分就是黑的,其余地方就是
亮的,因此形成了影子。
不同的手势能构造出不同的形象。
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手影》
按照操作完成实验,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情况。
根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判断。
思考让影子变化的方法并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完成验证。
观看视频,熟悉视频中的操作方法。
按照制定的方法完成操作内容,观察影子的变化情况。
想象物体形状,用两个手模拟出来,比赛谁做的更好看。
观看视频
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产生影子需要三个要素——光源、阻挡物、屏,以及三者形成影子的过程。
在该环节中,加入了正方体木块和球形木块,是让学生体会阻挡物的不同,会制造出不同的影子,给第6课《地球的形状》中的模拟实验2(月食时,地球投影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球形的,而不是其他形状)做知识铺垫,同时让下面的探索环节只研究光源和阻挡物的摆放位置的变化。
改变影子的方法分为两大类——改变光源的入射角度和改变木圆柱的摆放方式。
这两种方式都是通过改变光源来改变影子。
在实验分享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改变阻挡物(可以竖着放,也可以横着放)来改变影子的办法,再给学生机会去体验。
这样的流程下来,学生会将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影响掌握得比较透彻。
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他们会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学以致用的通过改变阻挡物的方法来制造不同的手影。
例如,改变手型,用舌头和脚来制造影子等。
通过改变光源来制造手影,将手电筒的光,从侧面或者从上往下去照射阻挡物等方法。
他们还会找到不同的“屏”来接收影子,墙面、桌面、地面、窗帘、门都成了影子的幕布,学生在手影游戏中将光影原理内化和吸收。
在该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不要将学生限制在座位上。
3.交流研讨
研讨一: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点拨: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能够呈现影子的物体,如墙面、地面等),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研讨二:
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点拨:
(1)方向的变化:
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
(2)长短的变化:
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角度的改变而改变。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光源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
(3)形状的变化:
当物体不同侧面的形状不同时,从物体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影子;即使相同形状的侧面,从不同角度照射也会得到不同形状的影子。
(4)清晰度的变化:
物体离光源远时产生的影子的清晰度要低于离光源近时产生的影子,例如:
我们离路灯远时,产生的影子模糊,走近时,产生的影子清晰。
研讨三:
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点拨: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组织语言,学生能正确表达影子产生所需的条件,影子可以发生的变化。
交流讨论
第2个问题,影子可以有哪些变化,主要是突出影子的特征。
教师可以追问,产生影子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习的办法——改变光源和阻挡物,从而评价学生对光源和阻挡物对影子的作用过程的掌握情况。
第3个问题,需要将本课的模拟实验回归到太阳位置变化与影子变化的关系上。
4.拓展提高
观察云
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你注意到了吗?
点拨:
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当云遮挡住太阳,我们立刻会感觉到天色暗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