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8278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

《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4文言文练习.docx

必修4文言文练习

粤教版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题

15、《劝学》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注音,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靛青(ding一种染料)B.虽有槁暴(pù曝晒)

輮以为轮(róu使…弯曲)君子生非异也(xìng性格)

金就砺则利(lì磨刀石)驽(nú)马

知明而行无过矣(zhì智慧)锲(qiì雕刻)而不舍

C.善假(jiǎ利用)于物D.跂而望(qì提起脚后跟)

跬步(guǐ半步)骐骥(jì)

金石可镂(1òu雕刻)爪(zhǎo)牙

而闻者彰(zhāng清楚)其曲中规(zhòng符合)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青,取之于蓝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下列各句中对“绝”解释分别是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佛印绝类弥勒()④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隔绝B非常C横渡D停止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B.假装C.借助,利用D.假的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B.什么C.助词D.代词“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B.晒C.又猛又急的D.暴躁

(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D.量词;功能

6.“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

7下列各句中对“焉”解释分别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且焉置土石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A助词,不译B兼词,于此C兼词,于何D代词,代人

8.请分别填入对下列”于”是解释正确的序号()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其皆出于此乎?

()

A介词“对于”B介词“在”C介词“比”D介词“向”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9~12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逆境才能成才。

11、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有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

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原因啊。

12、下面是对该文段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个文段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

②从这个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

③、从这个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

()

④、这个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

A①B②③④C①④D全对

17、《师说》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官盛则近谀(奉承拍马)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④小学而大遗(学习)

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3、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

赠送B.不耻相师师:

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

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

懂得

4.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不耻相师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5.指出对下列句中“之”自用法规类正确的一项()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⑨句读之不知⑩或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6.指出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A.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

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今()

D.小学而大遗古()今()

8、对下节有关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A.“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同义,即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

B.“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经”,指经典著作的正文,“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C.“李氏子蟠”,姓李,字子蟠。

D.“不拘于时”中的“时”,指作者所处的时代“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风气

9、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君乃返迎而贺

C.吾从而师之D.其皆出于此乎?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

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贻:

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

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

rú,阿谀,奉承

11、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12-17题。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2.“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A.感慨B.叹息C.悲哀D.愤慨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1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吾从而师之B.天下云集响应C.侣鱼虾而友麋鹿D.父利其然也

15、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何以伐为?

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7.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4、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

一、基础知识

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

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

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

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

6.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7、下边一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辅助          B、危害仆倒辅助

C、不稳定仆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不稳定跌倒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8、下边加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

B、远人不服不能来也(远处的人;使……来)社稷(国家)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

9、分别从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中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与D、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②()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B、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D、见善若惊,疾恶如仇

10、下面几句话,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一句中的“见”是“谒见”的意思。

B、“无乃……与”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无乃尔是过与”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C、“何以伐为”中的“为”是语气词,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这句话有省略成分,“以为”应该是“以之为”。

11、背诵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

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分三段,都是孔子针对弟子冉有的话所发的议论。

从中可感觉出孔子当时是( )

A、观点明确,态度温和,语言中庸   B、观点鲜明,情绪激昂,语言雄辩

C、观点含蓄,态度稳重,语言温和   D、观点鲜明,态度温和,语言尖锐

(3)冉有、季路见孔子后所说的三句话反映出他们的什么心理?

联系课文加以分析。

(4)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

(5)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

(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7)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 )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8)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语段,完成12-17题。

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A“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1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15.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16.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17.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寡人之于国也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东蒙王     D、用心一也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孟子引用士卒作战“弃甲曳兵而走”作比喻为的是要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看,孟子所谓的“王道”就是______,实行王道后的理想社会是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语段,完成7-11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畜:

牲畜B.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反复陈述

C.谨庠序之教庠序:

学校D.黎民不饥不寒黎民:

百姓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移其粟于河内

D.非我也,兵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1.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自然地转入了对行仁政的阐述。

C.孟子在最后批评了梁惠王的虐政,从反面证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

D.文章结构严谨,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具有雄辩的气势。

16、过秦论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甿隶(méng)  万乘(shèng)  锄耰棘矜(yōuqín)

B.鞭笞(chī)  从散约败(zòng)  瓮牖绳枢(yǒu)

C.隳名城(huī)  蹑足行伍(háng)  度长絜大(dù jié)

D.以窥周室(kuī)  亡矢遗镞(shǐiú)  逡巡(qù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A.蒙故业(méng承接)膏腴之地(gāoyú肥沃)B.履至尊(lǚ实行)振长策(cè马鞭子)

C.瓮牖绳枢(yǒu窗户)鞭笞天下(chí打)D.制其弊(bì疲惫)逡巡(jùn xún徘徊)

3、.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ú)藩篱(fān)崤山(xiáo)蒙恬(tián)

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墨翟(zhái)

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赢粮(yín)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

5、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①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

②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③秦人开关延(迎)敌。

④信臣(送信的大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⑤流血漂橹(盾牌)。

⑥因河(护城河)为池(城池)。

⑦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咸阳。

⑧履至尊而制(制造)六合(天地四方)。

A、①②③⑤⑧B、②④⑤⑥⑧C、①②③⑤⑦D、①②④⑤⑦

6、以下各项中加点的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7、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 )

A.赢粮而景从。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振长策而御宇内。

  D.余威震于殊俗。

E.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F.孝公既没。

8、.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

吝惜。

B.委命下吏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

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难:

起事、首倡。

9.选出加点的词义相同的一项()

10、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

(1)、制:

①终岁不制衣则寒( )②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2)、亡: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④吞二周而亡诸侯()

(3)、利: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年矣( )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4)、固:

①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5)、因: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蒙故业,因遗策( )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6)、延:

①秦人开关延敌(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

(7)、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

(8)、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9)、度:

①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②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

11、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素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1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