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文.docx
《苏轼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诗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诗文
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首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选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
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一作:
浓妆淡抹)
3. 中秋月
4. 红梅三首(选一)
5. 雪夜独宿柏仙庵
6.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被雨洗刷过后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市人匆忙走过东坡只有置身名利圈外的诗人才能享受这圣景。
不要嫌弃坡头的路大石从错凹凸不平。
作者独自喜欢用木杖点地时坚然之声.
7. 海棠
海棠
(460人评分) 8.1
朝代:
宋代
作者:
苏轼
原文: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写翻译写赏析纠错收藏
分享
评分: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作者:
佚名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
⑴东风:
春风。
袅袅:
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
摇动。
崇光:
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
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
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
“海棠睡未足也。
”
⑷故:
于是。
红妆:
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
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8.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5093人评分) 8.0
朝代:
宋代
作者:
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翻译写赏析纠错收藏
分享
评分: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作者:
佚名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侧面。
各不同:
各不相同。
不识:
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
因为;由于。
此山:
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
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9. 赠王寂
与君暂别不须嗟,俯仰归来鬓未华。
记取江南烟雨里,青山断处是君家。
10.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选一)
惠崇春江晓(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①惠崇:
北宋大画家,建阳人。
《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鹭鸶(lùsī)等小动物。
②春江晚景:
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③蒌蒿(lóuhāo):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
④芦芽:
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
梅圣俞诗:
“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芦芽。
⑤河豚(tún):
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
⑥欲上:
想浮上来。
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
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
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
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
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
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
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
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
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
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
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哲理古诗名句),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11. 春宵
春宵
(261人评分) 8.7
朝代:
宋代
作者:
苏轼
原文: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写翻译写赏析纠错收藏
分享
评分: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作者:
佚名
译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
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于醉人的夜色中。
夜已经很深了,挂着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静。
注释
春宵:
春夜。
一刻:
刻,计时单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分为一百刻。
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花有清香:
意思是花朵散发出清香。
月有阴:
指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
歌管:
歌声和管乐声。
▲
12.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
①娉婷:
指美丽的弹筝女。
②湘灵,用娥皇、女皇之典故。
(1)开头三小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2)上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描写弹筝女,请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4分)
(3)下片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2分)
参考答案:
(1)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
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分)
(2)比喻或双关(1分),“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1分);衬托(1分)“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弹筝女的美丽(1分)。
(共4分,若答出“拟人”也可得分)
(3)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写人,写音乐,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1分)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
(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二:
1.上片是怎样塑造一位美丽的弹筝女子形象的?
请结合词句分析(6分)
2.下片划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来塑造,前三句用美丽的湖光山色来衬托人之美,接着用荷花作比,极言其风姿绰约。
后三句用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手法各1分,“衬托”答成“侧面描写”也可。
结合诗句分析效果各2分)
2.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以景结情,以宁静之美侧面烘托音乐的效果。
(手法2分,效果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参考译文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品别名: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
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
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
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
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
“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13.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14. 行香子(一叶舟轻)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行香子:
词牌名。
⑵七里濑:
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
钱塘江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
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⑶一叶:
舟轻小如叶,故称"一叶"。
⑷湛(zhàn):
清澈。
⑸藻鉴:
亦称藻镜,指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
藻,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隐花植物。
鉴,镜子。
⑹鹭:
一种水鸟。
汀(tīng):
水中或水边的平地,小洲。
⑺屏:
屏风,室内用具,用以挡风或障蔽。
⑻严陵:
即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帮助刘秀打天下。
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
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
授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⑼君臣:
君指刘秀,臣指严光。
⑽空名:
世人多认为严光钓鱼是假,"钓名"是真。
这里指刘秀称帝和严光垂钓都不过是梦一般的空名而已。
15.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16.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17. 望江南(春未老)
1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20. 永遇乐(明月如霜)
21.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3.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24. 洞仙歌(冰肌玉骨)
25. 念奴娇(大江东去)
26. 念奴娇(凭高眺远)
27. 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
28.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9.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30.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作品原文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①》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作者: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
萦损柔肠④,困酣娇眼⑤,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⑥,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⑦。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⑧。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作品注释
①这首词大约是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时所作。
次韵:
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称为次韵。
章质夫:
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
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
次韵:
依照别人的原韵而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写诗或词。
②从教:
任凭。
从教坠:
任(杨花)坠落。
③无情有思:
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
心绪,情思。
有思(sì):
有情思。
④萦:
萦绕、牵念。
柔肠:
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
⑤困酣:
困倦之极。
娇眼:
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⑥“梦随”三句:
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⑦落红难缀:
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
缀:
连接。
落红:
落花。
缀:
连结。
⑧萍碎:
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
“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作品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
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
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
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
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
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
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
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
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
“从”,任。
“教”,使。
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
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
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
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
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
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
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
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
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象。
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
“萦”,愁思萦回。
“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
“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
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
柳树大概也如此吧。
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作者化用其意。
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
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
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
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
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
物性耶?
人情耶?
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
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
“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
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
正如杜甫《曲江》诗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
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
“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
其实,这是曲笔传情。
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
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
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
它在哪里呢?
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
“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
“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
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
“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
总之,春色已尽。
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
“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
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
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
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
唐人诗曰:
“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作者化用其意。
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31.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原文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定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2词牌知识
○平声●仄声 ⊙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
六御;可"六语七虞/六御七遇"通押。
三年枕上吴中路,
⊙○●●○⊙●
谴黄犬,随君去。
●○●○○▲
若到松江呼小渡,
●●○○○●●
莫惊鸳鹭,四桥尽是,
●○○●●○●●
老子经行处。
●●⊙○▲
辋川图上看春暮,
⊙○○●⊙○●
常记高人右丞句。
○●○○●○▲
作个归期天已许。
●●○○○●▲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
○○⊙●●○○●
会湿西湖雨。
●●○○▲
青玉案,词牌名。
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
“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
亦称《横塘路》、《西湖路》。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3赏析
元祐四年到元祐六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时苏坚为其下属。
两人交情甚笃,苏轼治理西湖多得苏坚的帮助。
三年之后,送别友人归“吴中”故乡,惜别之情难以自已。
上阕写送别,苏轼欲“遣黄犬”送信,寄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且认为友人这次归故里是要与“鸳鹭”为伍,摆脱仕途之累,在“松江”“四桥”间潇洒往来,自在生活。
下阕设想友人隐逸故里的情景。
友人将学习唐贤王维隐居“辋川”的做法,吟诗作乐,自由随意。
结尾三句用典,写当年在杭州共事的情景,以回味两人的友谊作结。
4注释
①吴中:
此指苏州。
②黄犬:
《晋书·陆机传》:
机有犬名“黄耳”,其在洛阳时,曾系信于犬颈,致松江(亦属“吴中”)家中,犬又系带回信还洛。
③四桥:
《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
“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
④老子:
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
⑤《辋川图》:
唐诗人王维,其有别墅在辋川,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⑥小蛮:
指词人侍妾朝云。
32.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作品原文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折叠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①手弄句:
生绡,未经漂煮的生丝织物,这里指丝绢。
团扇,汉成帝妃班婕妤,因遭赵飞燕姊妹谮毁失宠,幽居长信宫,作《团扇诗》以自伤。
其诗云: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借团扇秋凉被弃比喻恩情中断。
后因以"团扇"喻指佳人薄命失宠。
此暗用其意。
②一时:
一并,一齐。
③瑶台:
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
④又却二句:
用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
⑤红巾蹙:
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
⑥浮花浪蕊:
指轻浮斗艳而早谢的桃、李、杏花等。
韩愈《杏花》: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
⑦秾艳二句:
秾(nóng),艳丽;华丽。
千重似束,形容石榴花瓣重叠,也指佳人心事重重。
⑧秋风惊绿:
指秋风乍起使榴花凋谢,只剩绿叶。
⑨两簌簌:
形容花瓣与眼泪同落。
清黄蓼园《蓼园词话》云:
"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
折叠白话译文
厅室内静无人声,一只雏燕儿穿飞在华丽的房屋。
梧桐树阴儿转向正午,晚间凉爽,美人刚刚汤沐。
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
渐渐困倦斜倚,独自睡得香熟。
帘外是谁来推响彩乡的门户?
白白地叫人惊散瑶台仙梦,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
那半开的石榴花宛如红巾折皱。
等浮浪的花朵零落尽,它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
取一枝艳丽榴花细细看,千重花瓣儿正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
又恐怕被那西风骤起,惊得只剩下一树空绿,若等得美人来此处,残花之前对酒竟不忍触目。
只有残花与粉泪,扑扑籁簌地垂落。
折叠创作背景
有关此词本事,宋人众说不一。
杨堤云:
"苏轼知杭州时,府僚于西湖宴集,官妓秀兰浴后倦眠,姗姗来迟受责,折榴花请罪,苏轼为其解围作此词。
"陈鹄则认为此词是苏轼为爱妾榴花所做。
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上片写美人,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
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
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
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
"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
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
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歌后,古代诗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