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811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docx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

  篇一: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xx)不合理之处

  a:

最近遇到一个关于规范上的问题,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上有这么一个规定,静态基线处理时,关于基线弦长中误差,固定误差a与b只能采用仪器的标称精度,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某些不良商家给自己的标称精度很高,比如5+1,而旧规范可以引用10+1,旧规范容易通过精度评定,而新规范就太难了。

新规范那岂不是太坑人了吧?

  新规范要求是这样的

  旧规范要求是这样的

  太坑人了,不管bcde级,都得按照仪器标称精度来评定,很不合理。

  如果这么考虑问题的话,今后的一级或者二级导线就不是按照固定的相对误差来评定了,而是与仪器的标称精度有关了。

如果真这样的话,说不定低精度的仪器可以通过精度评定,高精度仪器测得的导线成果反而通不过了。

  毕竟,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否,真是与否的结论

  另外,规范允许在基线处理时运用商家的提供的随机处理软件,而很多随机处理软件本身就有很多致命性错误。

这再次让不良的仪器

  厂家钻漏洞,夸大自己仪器标称精度的同时,商家开发出来的软件又低门槛地允许通过很多不合格基线通过了精度评定。

  b:

旧规范就是很合理的,比如

  c:

  问题是,新规范中

  ,我就不知道在做d级gps测量时,a与b的具体取值了,按照新规范要求,我使用的仪器不同,a与b的具体取值就会不同。

这样的话,我如果拿到一批仪器,假如商家的标称精度为:

a=5,b=1ppm,标称精度很高(但是仪器鉴定单位并没有对商家的标称精度a与b给出具体的鉴定数值,或者对商家提供的标称精度给出合理与否,真实与否的结论。

)仪器的真实精度是这样的:

a=10,b=5ppm,这样的话,我用这批仪器在做d级gps控制测量内业精度评定时,运用a=5,b=1ppm,不能通过精度评定;运用真实的标称精度a=10,b=5ppm,我就很容易通过精度评定了。

  篇二: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总则

  1.0.1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缩写为gps﹚建立公路工程gps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xx-92)的有关规定,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

  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

  1.0.6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gps观测手薄"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

  1.0.7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

  1.0.8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0.9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

  2术语

  2.0.1基线baseline

  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观测时段observationsession

  gps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同步观测simultaneous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同步观测环simultaneousobservation

  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5独立基线independentbaseline

  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

  2.0.6独立观测环independentobservableloop

  由独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2.0.7自由基线Freebaseline

  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

  2.0.8复测基线duplicatemeasurebaseline

  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时段的基线。

  2.0.9边连式linkmethodbyabaseline

  相邻图形之间以一条基线边相连接的布网方式。

  2.0.10无约束平差non-constrainedadjustment

  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误差引起的变形和改正的平差方法。

  2.0.11公路抵偿坐标系compensationcoordinatesystemforhighway

  在建立公路控制网时,根据需要投影到抵偿高程面上和(或)以任一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一种直角坐标系。

  2.0.12首级控制网Firstclasscontrolnetwork

  为一个公路工程项目而建立的精度等级最高,并同国家控制

  点联测能控制整个路线的控制网。

  2.0.13主控制网maincontrolnetwork

  为满足公路测设放线或施工放样,在首级控制网基础上加密

  并贯通整条公路的控制网。

  2.0.14天线高antennaheight

  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gps控制网分级与设计

  3.1gps控制网分级

  3.1.1根据公路及桥梁﹑隧道等构造的特点及不同要求,gps控制网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等级。

  各级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规定见表功3﹒1﹒1

  表3﹒1﹒1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注:

①各级gps控制网每对相邻点间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平均距离的1/2,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两倍;

  ②特殊构造物指对施工测量精度有特殊要求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

  3.1.2gps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σ=√[a2+(bd)](3.1.2)

  式中:

σ—弦长标准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ppm);

  d—相邻点间的距离(km)。

  3.2gps控制网设计

  3.2.1gps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公路等级﹑线地形地物﹑作业时卫星状况﹑精度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并编制技术设计书(或大纲)。

  3.2.2gps的wgs-84大地坐标系统转换到所选平面坐标系时,应使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

  2.5cm/km.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平

  均高程情况,可按下列方法选定坐标系统:

  3.2.2.1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2.2.2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并可选用下列方式:

  

(1)投影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者1980西安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2)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

  3.2.3gps控制网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进行坐标转换时,应确定以下技术参数;

  --参考椭球及其相应的基本参数;

  --中央子午线经度值;

  --纵横坐标的加常数值;

  --投影面正常高;

  --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值;

  --起算点坐标及起算方位角。

  公路抵偿坐标系所采用的椭球中心、轴向和扁率应与国家参考椭球相同。

  3.2.4公路路线过长时,可视需要将其分为多投影带。

在各分带交界附近应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

  3.2.5同一公路工程项目中的特殊构造物的测量控制网应同项目测量控制网一次完成设计、施测与平差。

  当特殊构造物测量控制网的等级要求高时,宜以其作为首级控制网,并据以扩展其它测量控制网。

  3.2.6当gps控制网作为公路首控制网,且需采用其它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时,应每隔离5km设置一对相互到通视的gps点。

  当gps首级控制网直接作为施工控制网时,每个gps点至少应与一个相邻点通视

  3.2.7设计gps控制网时,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并包含较多的闭合条件。

  3.2.8gps控制网由同步gps观测边构成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时,其边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5条;

  --二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6条;

  --三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7条;

  --四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8条;

  3.2.9一、二级gps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三、四级gps控制网宜采用铰链导线式或点连式布网。

  gps控制网中不应出现自由基线。

  3.2.10gps控制网应同附近等级高的国家平面控制网点联测,联测点数应不少于3个,并力求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本控制网。

当gps控制网较长时,应增加联测点的数量。

  路线附近具有等级高的gps点时,应予以联测。

  同一公路工程项目的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时,在分带交界附近应同国家平面控制点联测。

  3.2.11gps点需要进行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准点重合,或gps点与水准点联测的方法。

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应均匀分布。

  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是10个。

  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4选点与埋石

  4.1准备

  4.1.1在编制技术设计书(或大纲)前应搜集与公路工程有关的以下资料:

  --测区划1:

10000-1:

150000地形图;

  --既有各类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测区的气象、地质、地形、地貌、交通、通信及供电等资料;

  --路线走向、线位布设、路线设计数据及大型构造物位置等资

  料。

  4.1.2按技术设计书(或大纲)要求,进行gps控制网技术设计。

  4.2选点

  4.2.1选点员应按技术要求进行踏勘,并实地核对、调整、

  确定点位。

点位应有利于采用其它测量方法扩展和联测。

对需做水准联测的点位还应踏勘水准路线。

  4.2.2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

  4.2.3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否则应绘制点位环视图。

  4.2.4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

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应不小于400m;距220kv以上电力线路的距离应不小于50m。

  4.2.5点位应利于公路勘测放线与施工放样,且距路线中心线不宜小于50m,并不大于300m。

对于大型桥梁、互通式立交、隧道等还应考虑加密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4.2.6gps控制点需要设方位点时,其目标应明显,便于观测;与gps点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且与路线垂直。

  4.2.7gps控制网的点名应沿公路前进方向顺序编号,并非编号前冠以“gps”字样和等级。

当新点同原有点重合时,应采用原有点名。

  同一个gps控制网中禁有相同的点名。

  4.2.8选定的点位应标注于1:

10000或1:

50000的地形图上,并绘制gps控制网选点图,填写gps点之记,点之记格式见附录b。

  4.3埋石

  4.3.1各级gps点的标石均应有中心标志。

中心标志用直径不小于14mm的钢筋制作,并用清晰、精细的十字线刻成直径小于1mm的中心点。

标石表面应有gps点名及施测单位名称。

  4.3.2gps点的标石可按附录c预制,亦可现场浇制。

埋设时坑底应填以砂石并固密实,或现浇20cm厚的混凝土。

埋设的gps点应待沉降稳定后方可使用。

  4.3.3gps点位于山区岩石地段时,可利用基岩凿成坑穴,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

标石顶端外形尺寸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4.3.4gps点位于耕作地区时,应埋设于非耕种地上,并露出地面少许;当必须埋设于耕地时,标石顶面应埋设于耕种表土层以下。

对冰冻地区,其埋设深度应大于该地区的冰冻深度。

  4.3.5gps点位于沙丘或土层疏松地区,应适当增大标石尺寸和基坑底层现浇混凝土的面积与厚度。

  4(gps全球定位系统规范).3.6当有牢固永久性建筑物可用以设置标石时,可在建筑物上凿孔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其顶端外形尺寸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4.3.7利用原有平面控制点时,应确认该点标石完好,并符合同级gps点观测与埋石要求,且能长期保存。

  4.3.8为特殊构造物而设计的一、二级gps控制网可视需要埋设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

  4.3.9所有gps点在埋石处应设置明显的指向标志,并现场绘制交通路线略图,填写点之记。

  5观测

  5.1技术指标

  5.1.1gps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规定见表5.1.1。

  表5.1.1gps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

  5.2观测计划

  5.2.1进入测区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

预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方位角﹑最佳观测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强度因子﹑概括位置坐标﹑预报历元﹑星历龄期等。

  5.2.2观测作业前,应根据接收机台数﹑gps图形﹑卫星可见性预报表编制观测计划。

在实施中,应依照实际作业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5.2.3观测作业后,应及时绘制联测草图以备后续作业调度使用。

  5.3作业要求

  5.3.1观测组必须执行调度计划,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作业。

  5.3.2观测人员必须按照gps接收机操作手册的规定进行观测作业。

  5.3.3天线安置在脚架上直接对中整平时,对中精度为1mm.

  5.3.4天线安置在觇标上时,应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然后在基板上对中整平。

如觇标顶部对信号和信息有干扰,则应卸去。

  5.3.5每时段观察应在测前﹑测后分别量取天线高。

两次天线高之差应不大于3mm,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

  5.3.6观测时应防止人员或其它物体触动天线或遮挡信号。

  5.3.7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随时注意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

当接收或存储出现异常时,应随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其它接收机以调整观测计划。

  5.3.8在现场应按规定作业顺序填写观测手簿,不得事后补记。

观测手簿的格式见附录d。

  5.3.9经检查所有规定作业项目全部完成,且记录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

  5.3.10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将外业数据文件及时转存到磁盘上,不得作任何剔除或删改。

磁盘应贴好标签,并妥善保存。

  6基线解算与检核

  6.0.1外业观测结束后及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检查其是否符合规范或技术设计要求。

6.0.2基线解算中所需的起算点坐标,可按下列顺序选用:

  --国家或其它等级高的gps控制网点的既有wgs--84坐标值;

  --国家或其它等级高的控制点转换至wgs—84的坐标值;

  --gps单点定位观测2h以上的平差值提供的wgs--84坐标值。

  6.0.3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各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

  6.0.4采用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每一时段应解算出m(m-1)/2条gps基线向量边,并计算出该观测时间段的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

当各基线的同步观测时间超过观测时间的80/100时,其闭合差值应符合式(6.0.4-1)-(6.0.4-4)的要求。

  wx≤(√n/5)·σ(6﹒0﹒4-1)

  wy≤(√n/5)·σ(6﹒0﹒4-2)

  wz≤(√n/5)·σ(6﹒0﹒4-3)

  w=√wx2+wy2+wz2≤(√3n/5)·σ(6﹒0﹒4-4)

  篇三:

gps测量规范20xx

  目次

  1范围

  1范围...........................................................................................................................3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2

  5.1级别划分2

  5.2测量精度2

  5.3用途36布设的原则3

  6.1基本原则3

  6.2gps点命名4

  6.3技术设计47选点4

  7.1选点准备4

  7.2点位基本要求4

  7.3辅助点与方位点..4

  7.4选点作业5

  7.5选点后应上交的资料58埋石5

  8.1标石5

  8.2埋石作业5

  8.3标石外部整饰6

  8.4关键工序的控制6

  8.5埋石后上交的资料69仪器6

  9.1接收机选用6

  9.2仪器检验6

  9.3仪器维护710观测.710.1基本技术规定710.2观测区的划分710.3观测计划810.4观测前的准备810.5观测作业的要求.811外业成果记录.911.1a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911.2b、c、d、e级gps网外业成果记录9

  12数据处理912.1基本要求912.2外业数据质量检核912.3基线向量解算1012.4a、b级gps网基线处理结果质量检核1112.5重测和补测1112.6gps网平差1212.7数据处理成果整理和技术总结编写l313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l313.1成果验收1313.2上交资料13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l4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l5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l9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20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23附录F(规范性附录)同步观测环检核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测量技术,建立gps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测量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和数据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l28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l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l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chl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l00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l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20xx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

  ch/t801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观测时段0bservationsession

  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简称时段。

  3.2

  同步观测simultaneous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3

  同步观测环simultaneousobservationloop

  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4.

  异步观测环independentobservationloop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5

  数据剔除率percentageofdatarejection

  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3.6

  gps静态定位staticgpspositioning

  通过在多个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gps定位测量。

  3.7

  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

coRs

  由卫星定位系统接收机(含天线)、计算机、气象设备、通讯设备及电源设备、观测墩等构成的观测系统。

它长期连续跟踪观测卫星信号,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定

  时、实时或按数据中心的要求将观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它可独立或组网提供实时、快速或事后的数据服务。

  3.8

  单基线解singlebaselinesolution

  在多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中,每次选取两台接收机的gps观测数据解算相应的基线向量。

  3.9

  多基线解multi-baselinesolution

  从m(m≥3)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值中,由m一1条独立基线构成观测方程,统一解算出m一1条基线向量。

  3.10

  国际导航卫星系统服务internationalgnssservice;igs

  提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包括gps、glonass、galile0等卫星星历,卫星钟差以及相应卫星系统的地面基准站坐标等方面信息的国际组织。

  4基本规定

  4.1gps测量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其定义和参考椭球参数见附录a。

gps测量采用gps时间系统。

手簿记录宜采用世界协调时(utc)。

  4.2用于各级gps网测量的仪器应经法定计量检定合格,并在其检验有效期内使用。

  4.3各级gps网测量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的技术指标,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4.4当需要提供1980西安坐标系、l954年北京坐标系或其他坐标系成果时,应按坐标转换方法求得这些坐标系中的坐标。

l980西安坐标系及l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见附录a。

  5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

  5.1级别划分

  gps测量按照精度和用途分为a、b、c、d、e级。

  5.2测量精度

  5.2.1a级gps网由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构成,其精度应不低于表l的要求。

  5.2.3用于建立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和三、四等大地控制网的gps测量,在满足5.2.2规定的b、c和d级精度要求的基础上,其相对精度应分别不低于1310-7、l3l0-6和l3l0-5。

  5.2.4各级gps网点相邻点的gps测量大地高差的精度,应不低于表2规定的各级相邻点基线垂直分量的要求。

  5.3用途

  5.3.1用于建立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进行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等的gps测量,应满足a级gps测量的精度要求。

  5.3.2用于建立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建立地方或城市坐标基准框架、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等的gps测量,应满足b级gps测量的精度要求。

  5.3.3用于建立三等大地控制网,以及建立区域、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等的gps测量,应满足c级gps测量的精度要求。

  5.3.4用于建立四等大地控制网的gps测量应满足d级gps测量的精度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