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557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

《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docx

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诗词鉴赏领悟情感初三上册学生

 

2018年部编初中语文秋季学期课外辅导:

诗词鉴赏——领悟情感

 

学习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重点:

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难点:

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

第一二课时

进门考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   譬如()   步骤()懒惰()塾师()大儒()

停滞()虚妄()

2.将下列语句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

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省察)。

(2)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认 辨别)是非。

(3)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对于别人

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5.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

(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

(把“大多”删去)

C.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

(把“的原因”删去)

D.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

(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

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

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

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

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比阅读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

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

“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

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

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

达到把握文章内

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

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

“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

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

题型阐释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理解古诗词情感是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常考点,也是应试中的难点。

古诗词语言精炼典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这给理解古诗词情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找到解读情感的切入点,如同有了开启情感迷宫的钥匙,就能够登堂入室,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有了破译古诗情感密码,就能领略古诗词艺术殿堂的华美。

领悟方法:

(一)破译古诗情感密码之一:

读题目-----把握作者情感的流向。

题目,是流露作者情感的一双眼睛。

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

比如:

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思想内容。

例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我们从“喜”字可以看出作者喜悦之情;

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我们从“怀古”字可以看出作者怀古伤今之感;

《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歌,从“思”“寄”“忆”中流露出思念家乡之情。

请思考:

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根据诗句中的(送)一字,可以感知此诗抒发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劝勉祝愿之情。

2.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根据诗句中的(送)一字,可以感知此诗抒发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惆怅伤感之情。

3.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根据诗句中的(寄)一字,可以感知此诗抒发作者对友人的挂念关心之情。

4.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根据诗句中的(赠)一字,可以感知此诗抒发作者忆友怀旧、劝勉祝愿之情。

诗歌的题目往往能流露作者的情感,如果细读了这些诗歌的题目,把握住了这些不同类型诗的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感情的流向。

但要进一步把握诗人感情。

还需要掌握破译古诗情感密码之二:

知作者。

(二)破译古诗情感密码之二:

知作者----洞察作者情感的窗口。

“文如其人”,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知人论世”的前提是要了解三种诗人:

教材中学过的诗人。

熟悉的诗人。

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例如:

在学习《行路难》等诗歌时,我们明白了:

李白在是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他常抒发怀才不遇的失意,更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自信。

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时,我们明白了:

杜甫是一个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的形象,他诗歌的主题思想就是忧国忧民。

在学习《归园田居》《饮酒》等诗歌时,我们明白了:

陶渊明是一个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他们诗中常流露热爱自然闲适自在的情趣。

在学习《十一日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诗歌时,我们明白了:

陆游、辛弃疾是爱国诗人,他们诗歌中多抒写矢志报国、建功立业、慷慨愤世的情感。

在学习《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歌时,我们明白了:

曹操是一个踌躇满志、抱负远大的政治家,他才会横槊赋诗,展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博大胸怀,彰显一统天下的决心。

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诗歌时,我们明白了:

正是因为苏轼乐观旷达,他才会在密州出猎时高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爱国强音。

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苏轼的豪放旷达              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郊寒岛瘦 

(三)破译古诗情感密码之三:

觅情语——观照作者情感的镜子。

“诗言志”,诗歌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直抒胸臆是诗人常用的一种抒情方式。

它的特点是诗人直接坦露心迹、表白情感。

这种直接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就是情语。

找到“情语”密码,可以直接打开作者的心扉。

掌握密码三“觅情语”,应是做中考诗歌鉴赏题的必杀技。

例如:

(1)《钱塘湖春行》全诗以“行”为线索,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这个题型是直接让我们找“情语”,

又例如:

(2)《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分析:

直接抒情的是“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3)对《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舍生取义。

诗中的情语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直观映照出作者的情感。

古诗中的“情语”:

一般在结尾处出现,卒章显志。

例如: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情语“愁”直接流露对友人遭贬谪的忧虑和关心。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情语“绝胜”洋溢着作者对早春景色极度的喜爱之情。

李贺《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情语“为君死”抒发了作者对早春景色极度的喜爱之情的爱国情感。

…………

(四)破译古诗情感密码之四:

悟意象——抒发作者情感的载体。

古人作诗,除了直抒胸臆外,还常常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诗人常把感情汇聚在某一物象上,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

春花秋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冷雨寒窗,晨钟暮鼓等等,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

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水”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月”象征着人生的圆满或缺憾,寄托着思乡怀远、孤单寂寞之情。

“酒”往往表现诗人欢悦得意、建功立业、失意愁苦、留恋思念之情。

例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等诗句,表达:

诗人看到圆月,想到人的团圆,现实无法团圆,所以产生思念远方亲人之情。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表达:

作者由月残想到人缺,由亲人分离,而倍感孤单寂寞、内心凄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写出:

酒往往寄托作者欢悦得意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写出:

酒寄托作者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酒味绵长表情深谊厚,寄托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东篱把酒黄昏后。

”中国酒文化里,酒是要分享的,独自一人饮酒,是喝闷酒,往往寄托诗人失意愁苦之情。

古诗中常见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思想感情

在古诗词中,以景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有情有意,有意有情,情随意生,情意交融。

可见,抓住意象探求诗词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古诗意象口诀(背诵)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

“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

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

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五)破译古诗情感密码之五:

品典故-----探寻情感的幽径。

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往往缘事即景而兴。

事为情之端,情为事而生,事、情互生互融。

理解诗词作品中作者所叙之事、所引之典故,是探寻作品情感之通幽曲径。

方法有三:

解读“典故”三步曲:

(1)能准确叙述典故:

朝代、涉及人物、主要事件。

(2)体会运用典故,诗人想表达什么?

(3)运用典故有什么好处?

例如:

《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包含了两个典故:

商朝的姜尚垂钓碧溪与商代伊尹乘舟梦日;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两个典故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诗词中借用典故来抒情,往往能避免直白,使表达更含蓄、委婉,加深了诗歌意蕴,增强了感染力。

品典故,解诗情,是诗词鉴赏的难点,但又是考试的热点。

又如: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引用了三个典故,分别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

看孙郎。

表现作者以孙权自比,含蓄表达了自己少年的狂气。

遣冯唐,词人以魏尚自比,委婉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射天狼。

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精神。

(2)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了什么历史典故?

作者借典故想抒发什么情感?

分析:

①指向秀闻笛作《思旧赋》怀念嵇康,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友,无限悲痛之情。

②指王质烂柯,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之情。

典故荟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运用宗悫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坚信总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乐观豪迈之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抒发了边塞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为报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抒发了将士忠君报国(爱国)之情。

(六)破译古诗情感密码之五:

看题材-----分类感悟情感。

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

如:

例一(2009·浙江台州)

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

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

例二(2009·浙江温州)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

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诗歌类型

所表现的情感

赠友送别诗

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或想像别后情景、表达别后的思念之情等。

借景抒情诗

惜春悲秋,忧国忧民的感慨,国破家亡的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报国无门之激愤,时光易逝之感慨,志向美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高洁等等。

思妇闺情诗

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借春光流逝,抒发年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托物言志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怀才不遇、秋士迟暮之感受。

咏史怀古诗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王朝兴废的感慨;或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要接受前朝灭亡的教训,不要沉湎于安逸享乐,不要为奸邪所蒙蔽,忧国忧君忧民,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羁旅行役诗

宦游不归,战乱频仍,山长水阔,归期难料,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亲人,或从对面着笔写闺中怀人等。

边塞征战诗

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表现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对战争的厌恶。

征人思乡、思妇怀人等。

山水田园诗

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生活闲适。

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具体诗句

忧国忧时类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4.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建功报国类

1.建功立业的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保家卫国的决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前路渺茫的悲伤之情(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4.山河沦丧的痛苦(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思乡怀人类

1羁旅思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如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