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7356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阶段地理知识汇总

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

人口自然增长:

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

即人口迁移

2.人口过渡理论

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0年之前增长缓慢:

工业化之前

1770-1950年快速增长:

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

1950-1999年更快增长:

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

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

长下降阶段

模式

特点

分布

原因

问题

对策

高高低

(工业化前)

出生率、死亡率为35%左右

原始群落

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生产力水平低下,营养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基本生存、生活得不到保障

发展生产力

过渡模式

高增长阶段

(工业化前期)

首先是死亡率快速下降,出生率仍很高

一些发展中(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食品供应与营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供应紧

 

计划生育,开源节流,可持续发展

过渡模式

增长下降阶段

(工业化后期)

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下降缓慢

一些发展中(如土尔其、阿根廷、印度、中国、国、新加坡)

家庭愿意抚养更少的孩子,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

 

“三低”模式

工业化后

目前多数发达(特别是西欧负增长,死亡率略有上升);

除了增长下降阶段的社会原因外,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人推迟结婚、减少生育有关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

社会负担重,老年人生活困难、孤独

 

鼓励生育,

鼓励移民,

3.人口增长模式

 

4.特别提醒

a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

b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典型例题:

 

 

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1.2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a空间位移:

有迁入地到迁出地

b居住地变更:

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c时间限度:

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

a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

b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

方向:

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原因:

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

c.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

方向:

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

原因:

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注:

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3、推拉理论及实例

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

具体分为:

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如发展中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政策、政治迫害)

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c.社会文化原因(包括、民族、种族、求学问题)

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留学,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引起的迁移

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年龄)

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4、特别提醒:

a几百年由移民建立起来最大的:

美国

b发展中普遍的人口迁移空间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1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在图1中为“﹡”),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

注意:

在图1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

在图1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46岁为73﹪;65岁以上为4﹪

c中东地区外籍工人较集中的原因是: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沙特等产油国因石油收入大增,经济发展很快,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典型例题

 

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

合理人口数量

特点

最大值

最佳值

计算依据

自然资源条件

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

影响因素

最重要的因素是淡水,其次是土地。

开放程度、自然环境、科技水平、消费水平、

相对性

不断变动,但在一定历史阶段,是可以相对确定一个取值围的

特别提醒

a我国最大人口容量16亿人左右

b中国人口合理容量8—9亿人

c世界最大人口容量100亿人左右

d世界人口合理容量60亿人左右

2.1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城市功能区:

同一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需求往往是相同的,从而导致它们在空间上的集聚。

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功能区之间不一定有明显界限。

城市空间结构(地域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有规律地结合,并随各种原因在不断变化。

2、特点

功能区

面积

区位特点

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

位于城市中心或次中心

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商业区

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

住宅区

最大

最普遍

地价适中,环境洁净

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且背向分布

工业区

向市区外缘扩展和迁移,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

3、原因

a历史因素:

早期功能的延续(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

b社会因素:

社会地位、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牛街回民小区)

c.行政因素:

政府政策、城市规划

d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经济区位(交通运输的通达度和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决定土地利用价值(地租),具有相应付租能力的功能区就会进驻该地

付租能力: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付租能力的衰减速度: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该理论也有特例,比如服装工业、印刷工业、高新科技工业由于占地少、污染小、付租能力强,可以布局在城市部。

 

 

4..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一般用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规模。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小城镇:

各用地功能混杂,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化。

中等城市:

外围形成居住区,市中心往往形成工商混合区

大城市:

功能区种类多,分化明显

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

超大城市—人口4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100-4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50万-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万-50万;

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

2、城市中心地理论:

a.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b.同等级中心的服务区是彼此既不重叠、没有空白的六边形

c.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围越大,相互之间距离越远。

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

特别提醒:

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

2.2城市化

1、城市化的涵及标志

a.经济结构: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b.人口:

向城市集中。

c.地域:

农业用地发展成城市用地。

2、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a.城市化进程快

b.发达与发展中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都是:

中心区人口过多、用地紧、地价高、环境恶化;

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网等交通的发展

 

c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发展中城市人口集中于特大城市的现象更加明显。

发展中特大城市数量多于发达

d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纽约)

北美五大湖城市带(芝加哥)

日本东海岸城市带(东京)

英国南部城市带(伦敦)

欧洲西部城市带(巴黎)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问题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问题

环境问题:

废气、废水、废渣、噪声

交通问题:

堵塞、汽车尾气

社会问题:

就业、治安、贫困

住宅问题:

发展中问题突出、拥挤、棚区;发达中城衰落

建立卫星城或新城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特别提醒: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本质:

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问题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概念

地域文化:

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围,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

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2、对城市的影响

a.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b.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中国

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院有院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向性、封闭性

美国

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c.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中国建筑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古代建筑突出皇权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四合院民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制

西方建筑

豪华的皇宫、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建筑景观;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是典型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

欧洲城市建筑表现出影响占优势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