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273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

《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docx

届广西柳州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带答案解析

2020届广西柳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中央集权削弱B.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溃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D.中原文化逐渐扩展

2.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

它反映了汉代

A.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

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

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3.在儒学“天人合一”的理论中,“天”曾经历了由“神”到“理”的转变。

推动这一转变的思想因素是

A.佛道思想的迅速传播B.专制政治的发展

C.封建伦理道德的诱导D.农业生产的发展

4.1761年,乾隆皇帝决定专门设立“中正榜”,即在会试的落第试卷中挑取40名正选举人以及20名备选举人,遇缺授以内阁中书的官职。

这种做法

A.完善了科举制度B.恢复了九品中正制

C.保证了公正选官D.保证了南北录取均衡

5.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学习内容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中体西用”思想仍占主流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6.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

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

“取个火吧。

”漫画内容反映出当时

A.电灯已普及中国B.西方先进科技深刻影响中国国民

C.民众生活很落后D.民众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存在局限

7.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

“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带”“割据区域”等。

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重新考虑革命道路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支持工农武装道路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8.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

1985年,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许多乡镇还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

这些举措

A.改变了农村的土地性质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推动农村改革深入发展D.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

9.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

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

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民主范围波及奴隶B.具有初步的人文意识

C.公民资格限制放宽D.受城邦主义影响

10.1780年,英国学者们“不再回避肮脏和臭气冲天的作坊,也不再为工人的头脑简单而鄙视他们……是去访问他们的作坊,与他们讨论如何改进和采用何种方法改进他们的工作”。

这反映了

A.科学家具有吃苦耐劳精神B.科学技术逐步与工业相结合

C.工业化带来生态环境恶化D.工人运动推动工作条件改善

11.1921年10月,苏俄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

1922-1924年,实行货币和财政改革,稳定卢布币值,规定工商业税额。

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实现国家的工业化D.重点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12.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

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

A.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D.新兴国家面临原有国际秩序束缚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

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

18世纪,治安法官的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

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

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颁布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

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特,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

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

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

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自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民族自治问题上的特点。

(3)中英两国在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洋务运动到今天140多年实际上是一个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就需要现代化的政治载体,那么什么样的政治载体能使中国人适应现代化的那种挑战呢?

有不同的国际与国内条件的制约下,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政治载体。

首先是各种内外客观条件的压力和制约。

其次是人们对于富强的各种主观的理解,人们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和支配了他们做出的政治选择。

第三,就是人们在当时可以借助什么样的政治资源来形成他们的政治战略。

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政治选择。

——据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5.材料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

在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

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

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

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

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秋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

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

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

——摘编自庚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消防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消防制度改革的作用。

16.材料1926年,美国武装进驻尼加拉瓜并支持保守党建立迪亚斯政府,引起许多地方起义。

1927年5月,自由党领导的立宪政府同美国签订投降协定,其中参与起义的将军桑地诺拒绝投降,在山区建立根据地,走上了抗美游击战争的道路。

桑地诺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一切违反纪律的行为,在军队内部保持平等关系,官兵之间互称兄弟;出版刊物加强对军队的历史教育,军队和人民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美国对尼加拉瓜的干涉,引起世界舆论的抗议,1933年,美国撤出尼加拉瓜,美国在尼加拉瓜进行了6年侵略战争,最终仍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摘編自(美)布拉德福德·伯恩斯《在尼加拉瓜的战争》

(1)根据材料,概括桑地诺对军队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概括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斗争的特点。

17.材料潘季驯,字时良,乌程人。

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潘季驯曾经四次主持治河工作。

潘季驯四次治河将近二十余年,增筑堤防,设置专员,修建水闸,以至于木石舂埽,他都处理周详,因此积劳成疾。

他依据治河的经验,反复研考,写成《宸断两河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治河理论。

明代治河诸臣任职时间之长无出其右者,特别是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后因上疏明神宗,“治居正狱太急”,被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

——据《潘季驯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潘季驯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潘季驯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说明中原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故选D;西周实行分封制,不属于集权统治,排除A;宗法分封制完全崩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在秦朝,排除C。

2.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仅凭材料反映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并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西汉到东汉铁犁铧数量大增,说明当时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故C正确;铁犁铧属于农业生产工具,并不能体现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农业先进生产工具的发展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儒家思想出现由“神”到“理”的转变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从唐代开始,儒家思想家们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到宋代形成了理学体系,完成了儒家思想由“神”到“理”的转变,故选A;这一转变与封建伦理道德、专制政治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无关,故排除BCD。

4.A

【解析】

【分析】

【详解】

清代人口和科举考试人数不断增加,但能够成功进士及第者太少,所以,乾隆帝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安抚落地举人,设立“中正榜”,为落第举人开辟了一条新的仕进之路,完善了科举制度,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仍然固守“中体西用”主流思想,郭嵩焘的思想超越了当时这一主流思想,故选C;“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嵩焘“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排除A;“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排除B;一位驻外使节的认识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排除D。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分析解答。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电灯没有明火,而且不能像火柴一样来点烟,这说明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这一新兴事物的性质,故漫画反映了中国民众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存在局限,故选D,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AC,排除。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割据”一词不断出现,说明中共中央对于革命道路的认识发生了改变,重新考虑革命道路,故选A;B中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央支持工农武装道路,排除C;D中“农民阶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反映了全国多数地区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全国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有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故C正确;农业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农村土地的公有制性质,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信息,排除B;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现了农村村民的自治,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联系所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解答。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古代雅典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随意卖掉奴隶,奴隶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说明古代雅典具有重视人、尊重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正确;古代雅典,只有公民享有民主,奴隶无法享受民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公民资格放宽的问题,排除C;材料现象与城邦主义无关,排除D。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

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分析解答。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主要体现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学者改变态度,深入工场作坊,解决工人工作面临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科学技术逐步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故选B;材料反映了学者对工人态度的变化,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生态环境恶化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未体现工人运动,排除D。

11.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1921年”“1922—1924年”可知,当时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材料中“货币流通事务”“工商业税额”等信息可知,新经济政策通过恢复商品货币关系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故选B;计划经济形成于斯大林时期,排除A;C项与新经济政策不符,也属于斯大林时期,排除;D项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排除。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1921年”“货币流通事务”“工商业税额”,联系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解答。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美苏两极格局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结合材料可知,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属于新兴国家,他们在经济上寻求合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美苏两极格局的旧秩序,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区域性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排除A;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材料中这些组织建立关系不大,排除B;C项中“开始波及”表述错误,排除。

13.

(1)特点:

以自治传统为依托;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

原因:

地方自治传统浓厚;内战和共和国实践的影响;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机构不断改革的促进。

(2)变化:

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

特点:

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3)制度改革和国家治理要因地制宜,要与时俱进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特点:

根据“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得出以自治传统为依托;根据“《地方政府法》”“《区、教区、乡议会法》”得出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根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得出地方自治性由强转弱。

原因:

根据“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得出地方自治传统浓厚;根据“经历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得出内战和共和国实践的影响;根据“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得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推动;根据“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得出政府机构不断改革的促进;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重要原因。

(2)变化:

根据“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得出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根据“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得出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根据“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得出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

特点:

根据“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得出各民族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自治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3)综合材料,可从国家治理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等角度分析总结。

14.示例:

价值观念影响和支配了近代中国人的政治选择。

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增强实力,维护清王朝统治,得到了中央、地方部分大员的支持。

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中体西用”思想,首先要打破传统信仰和教条;不过,由于该思想的局限,洋务运动并未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也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企图借助光绪帝的力量,进行变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结果,由于自身阶级局限、缺乏改革的经验,面归于失败。

综上所述,价值观念影响了近代中国人近代化道路的选择,也一定程度支配着近代化实践的结果。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若考生回答其他角度,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意在考查近代中国人政治选择以促进现代化发展,可提出论题:

价值观念影响和支配了近代中国人的政治选择。

阐述:

可以从政治选择的内外客观条件、价值观念、政治资源等展开论述,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北洋政府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新中国计划经济模式、改革开放等作为具体史实。

15.

(1)成立专门的消防机构一军巡铺;以防为主,防消结合;措施完善,组织到位;对火灾肇事者处罚严厉。

(2)提高了城市的消防水平;有利于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有利于京城的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得出成立专门的消防机构军巡铺;根据“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得出以防为主,防消结合;根据“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得出措施完善,组织到位;根据“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得出对火灾肇事者处罚严厉。

(2)根据材料,可从提高城市的消防水平、保障百姓的生命财产,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京城的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16.

(1)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违纪行为;实行军队内部关系平等;出版刊物对军队进行教育。

(2)特点:

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进行;依靠工农独立进行抗战;改革军队,提高战斗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桑地诺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一切违反纪律的行为”得出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严惩违纪行为;根据“在军队内部保持平等关系”得出实行军队内部关系平等;根据“出版刊物加强对军队的历史教育”得出出版刊物对军队进行教育。

(2)特点:

根据“走上了抗美游击战争的道路”得出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进行;根据“在山区建立根据地”得出依靠工农独立进行抗战;根据“桑地诺在军队中实行严格的集中制和纪律……”得出改革军队,提高战斗力。

17.

(1)主要事迹:

治理黄河,总结治河理论,提出束水攻沙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对古代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2)精神:

关注国计民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勤于研究,善于总结;刚正不阿,仗义执言。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主要事迹:

根据“潘季驯曾经四次主持治河工作”“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治河理论”得出治理黄河,总结治河理论;根据“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得出提出束水攻沙论;根据“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得出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思想和实践,对古代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2)精神:

根据“潘季驯曾经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得出关注国计民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潘季驯四次治河将近二十余年”得出不屈不挠,锲而不舍;根据“反复研考,写成《宸断两河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得出勤于研究,善于总结;根据“被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得出刚正不阿,仗义执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