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239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

《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docx

会计学复习总结1分析

会计学

第一篇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总论

重要术语:

会计:

会计是⑴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⑵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⑶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核算与控制,⑷向有关各方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⑸并据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前景进行事前预测和参与经营决策,⑹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从收集、加工、分析和输入经济业务,通过会计工作程序将其转换,直至输出会计和其他经济信息给信息使用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财务会计:

向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等提供会计信息,又称“外部报告会计”

管理会计:

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有助于其经营管理决策的会计信息,又称“内部报告会计”

会计职业:

个人在社会中从事的以会计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分为单位会计和公共会计)

会计职能: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目标:

会计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结果

会计信息使用者:

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供货方、购货方、社会公众等其他信息使用者。

二是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的管理当局和职工

会计对象:

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企业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要素:

对会计对象按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情况)

会计规范:

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的总称

会计法:

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规,也是会计工作中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和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

会计准则:

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依据的标准和规则

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概念基础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要求,是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和解释等的制定依据和基础,在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统御地位

具体准则:

以基本准则为依据,对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规范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会计发展的每个阶段主要标志是什么?

如何理解“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这句话?

因为它适应社会生产的进步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产生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完善。

其发展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

古代会计: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封建社会末期,最初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属部分,奴隶社会末期后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职能,出现专职会计人员(官厅)和会计机构,以记录(单式记账法)和计算为主要内容。

近代会计:

15世纪至20世纪40年代末。

以1494年意大利卢卡*巴其阿勒《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著作问世为标志(复式记账法)。

大工业出现导致社会大分工,产生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会计代替官厅居主导地位。

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公共会计师产生。

现代会计:

20世纪50年代至今。

管理会计迅速发展,从财务会计中分离,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大分支,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宏观经济的需要,也是微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加强会计工作,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对于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会计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核算与控制,向有关各方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并据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前景进行事前预测和参与经营决策,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本质上具有双重性,既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3.为什么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作为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哪些信息?

会计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有关经济数据作为初始信息输入,从中提取并加工转化为会计信息,与其他经济信息一同输出给信息使用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

财务会计系统提供转化为通用报告形式的已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数据,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助于内部管理当局经营和管理决策的预见性信息。

4.怎样理解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是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

会计不仅为企业管理过程的每个阶段(规划,组织,实施,控制)提供用其特有方法所反映和控制的信息,而且直接参与企业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尤其是直接参与有关的控制与决策,因而将其视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提供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信息进行控制)

5.从会计的发展历程中,如何理解会计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会计的存在和发展会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会计具有不同的特征。

经济关系愈复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资本市场愈完善,国家间经济联系愈紧密,对会计的要求就愈高(经济环境,决定性影响);政治因素对会计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环境);法律影响会计实务,决定其模式特征(法律环境);科技发达国家地区,会计手段较先进(科技环境);文化特征和受教育水平,影响会计职业地位和工作质量(文化教育环境)。

另一方面,会计也会对社会环境发展产生影响。

有效履行核算、控制等职能,可以推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则会产生妨碍作用。

6.会计是如何分类的?

会计按所服务侧重对象不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根本区别在于对外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两者服务对象有交叉,财务会计对外提供的信息,企业内部管理也可使用);按会计应用范围不同,可分为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会计,报告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7.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何联系和区别?

为什么财务会计需要规范,而管理会计不需要规范?

处理的原始资料相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除报告的侧重对象不同外,提供会计信息性质方面,财务会计进行事后记录和总结,提供对企业过去生产经营活动客观反映的信息,管理会计进行分析评价,提供有助最优决策和强化管理的即时和未来的信息;采用方法上,管理会计有一套专门核算方法,管理会计方法灵活多样。

规范性方面,财务会计为使其提供信息能取信于企业外部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等,必须有统一规范,管理会计由于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没有固定程式,不需统一规范。

8.什么是会计的职能?

会计基本职能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现代会计具有哪些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基本职能是在会计活动形成时就已具备的功能,包括反映职能和控制职能。

会计反映职能(核算职能)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会计核算程序),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首要最基本)。

特点:

⑴主要利用货币计量,从数量方面综合反映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辅之以劳动计量和实物计量)⑵会计反映具有完整性(所有会计对象),连续性(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揭示规律性)和系统性(有续,相互联系)

控制职能,指会计具有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控制和调节,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特点:

⑴主要利用各种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检查,调节,指导)⑵会计控制包括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事前预测审查,事中检查纠正,事后分析评价)。

反映是基础,控制是保障。

现代会计还具有预测职能(管理会计,企业未来的资金运动),参与决策职能,评价职能

9.如何认识会计的作用?

会计职能与会计作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履行会计职能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即为会计作用。

会计作用是会计职能的外在表现。

 

10.如果想了解某一企业的经营情况,需要知道它哪些方面的信息,其中哪些信息可由会计人员提供?

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了毛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这些统称财务指标。

 

11.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之间具有何种关系?

如何理解?

会计要素,是指对会计对象按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

会计对象只是对资金运动的高度概括和抽象,不便于也不能作为会计反映与控制的直接对象和依据,而通过将会计对象予以具体化,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归类、划分和界定,便形成了会计反映与控制的必要构成要素,即会计要素。

12.企业会计的各会计要素有何特征?

企业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按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基本框架)、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经营成果,利润表基本框架)

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确认比负债更严格)

特征:

⑴资产应当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⑵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⑶资产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分类:

按流动性(变现能力强弱)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预计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

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债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货款或劳务款)、预付账款(订金,属预付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等。

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特征:

⑴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基本特征,包括法定和推定)。

⑵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本质特征)。

⑶负债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分类:

按流动性(偿还期限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或有负债(可能或不可能发生)

流动负债(预计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清偿):

短期借款(银行)、应付票据、应付账款(欠其他企业货款或劳务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欠政府)、应付利息、应付股利(欠股民)、其他应付款等。

非流动负债: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反映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企业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项目:

实收资本(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中提取)、未分配利润

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利得:

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即营业外收入)

费用: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损失:

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出)

分类:

按归属与配比方式不同,分为计入成本费用(直接或间接计入成本)和不计入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计算当期利润时直接扣除,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特征:

⑴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⑵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⑶费用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

利润: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情况)

利润(或亏损)=收入-费用+(直接计入的利得和损失)

主体(净额)

13.如何认识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目标是什么?

会计目标受制于会计职能。

我国财务报告目标既体现了决策有用观,也体现了受托责任观,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

投资者,企业财务报告首要使用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做出理性投资决策。

债权人,借会计信息评估企业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监管企业有关活动(经济),制定税收政策

社会公众,关注企业发展前景及其能力

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受托责任观)

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有关各方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14.列举几个会计信息使用者,说明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会计信息能够做出正确决策,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决策和考评。

企业职工出于对职工酬薪、稳定就业等方面的考虑,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获利和持续经营的情况。

15.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会计规范体系的各层次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国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纵向上包括三个层次:

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会计法律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

会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是会计法律的具体化或某个方面的补充。

会计部门规章是由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及其他相关部委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法律规范。

16.企业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有何意义?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消除人为操纵因素。

方法:

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注:

资金运动的5个过程:

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分配

会计目标分类:

财务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目标):

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学派

管理会计目标

第二章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重要术语:

会计基本假设:

亦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核算有两种相对应的基础: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我国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

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企业以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时间为依据确认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

又称现金制,是指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为依据确认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等。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也是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会计确认:

指确定某一项目、交易或事项,是否、何时以及列作哪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会计计量:

指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入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系统的核心)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各种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及发票、合同、签约等其他原始资料的统称

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经济业务类型:

经济业务也称会计事项,是指引起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需要会计予以记录的事项,有四种类型

复式记账:

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

指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会计凭证:

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原始凭证:

又称单据,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纪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并作为明确经济责任和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记账凭证:

指由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账薄:

指由相互联结的具有专门格式的账页组成,依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全面、连续、系统地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总分类账:

根据总分类账户开设账页,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明细分类账:

根据明细分类账户开设账页,用来提供某一总分类账户明细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日记账:

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纪业务的会计账簿

平行登记:

对于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会计凭证,以相等的金额,一方面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另一方面记入该总分类账所属的明细分类账的登账方法

会计报告:

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最终结果体现,是传输会计信息的主要工具,也是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的综合型数据库。

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基本假设?

如何理解各项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亦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明确它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前提。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主体(企业集团、分支结构)不一定是法律主体(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持续经营,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是对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设定。

(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是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对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具体设定(先有持续经营,再有会计分期)。

划分成相等时间阶段有利于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

(分为“年度”,1.1~12.31和“中期”,月、季、半年等)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

难用货币计量的,以披露非财务信息来弥补(财务报告)。

我国会计核算单位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也可用外币,但财务报告中要折算为RMB反映。

货币计量还包含“币值稳定”假设(一般稳定,但恶性通货膨胀或紧缩情况下要考虑币值变动)。

2.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上有何不同?

权责发生制:

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事业单位会计经营业务)

收付实现制:

当期收到现金,就确认为当期收入,当期支付现金,就确认为当期费用。

(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外(经营业务也可)的其它大部分业务)

不同的确认方法会影响企业当期税费收取和利润分配问题。

3.规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何意义?

如何理解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规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对决策来说至关重要的更为完整的信息量。

可靠性:

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不得遗漏或虚构核算信息,要保持客观中立。

相关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其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

具有反馈和预测价值。

可理解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可比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纵向可比,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便于了解发展趋势)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横向可比,采用统一规定的核算要求,便于比较)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基本质量特征。

实质重于形式:

要求企业应按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重要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依赖职业判断)交易或者事项。

(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判断,“重要”予以反映,“非重要”或“次要”适当简化处理)

谨慎性: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可能的损失要反映,可能的收益不反映)。

及时性:

要求企业对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对于决策具有实效性,要及时收集(事后及时收集整理原始单据或凭证)、处理(确认、计量、纪录、编制财务报告)、传递(财务报告使用者)会计信息。

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

4.什么是会计确认?

各会计要素确认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会计确认指确定某一项目、交易或事项,是否、何时以及列作哪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

各会计要素确认条件:

资产:

符合资产定义;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50%~95%)流入企业;该资源成本或价值能可靠计量。

负债:

符合负债定义;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流出金额能可靠计量。

所有者权益:

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的好坏,经营成果的大小)

收入: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流入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费用: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流出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利润:

(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确认和金额计量主要依赖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5.什么是会计计量?

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有哪几个?

如何应用?

会计计量是指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入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是会计系统的核心。

会计计量属性反应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实际成本)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反映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

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指按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

多用于盘盈固定资产的计量。

可变现净值,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资产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应用于存货减值情况下的后续计量。

现值,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资产按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取得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负债按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才使用,否则会出现计量不可靠甚至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

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成本(价值)。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如果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应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6.如何理解会计等式?

其表达形式有哪几种?

会计等式是指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⑴资产=负债(企业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所有者权益(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索取权)(基本公式)

⑵资产=权益

⑶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反映静态财务状况)

(资产占用形态)资产+费用(资产的一种转化形态)=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资产来源渠道)(动态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提取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即留存收益构成所有者权益,投资者分红转为负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恢复到基本公式)

7.经济业务有哪几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发生后是否会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为什么?

请举例说明。

经济业务有4种类型:

⑴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