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试题教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7144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考试题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月考试题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月考试题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月考试题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月考试题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月考试题教师.docx

《月考试题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考试题教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月考试题教师.docx

月考试题教师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

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西周分

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

者即“

天子”,王以下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

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

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浙江文综·14)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

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解析】“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则传久而

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现正确

,不符合题意;

“父死子

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

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

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

【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增强

6.下列关于明朝内阁制度评述正确的是(  )

A.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决策机构

D.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 B

7.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  )

①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 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 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 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8.(2015·安徽

文综·19)亚里士多德认为:

“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

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

为此,若干城邦,例如

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

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材料中说到的“团体”是指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门阀”,而“公民团体”虽然提及,但是并没有在下文表达他们关于社会地位平等的追

求,故A项错误;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政策限制集权政治的

史实为例,在最后进一步表达了亚里士多

德的设想,那就是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补救”,故B项正确;材料侧重点在于表达关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并不是着重介绍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而且材料第一句话虽然提及集权政治的可能性,但是集权政治并不必然等于“动乱”,故C项错误;按材料所述,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制度预防与限制,

不是“必然产物”,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9.(2015·广东文综·18)《十二铜表法》中说:

“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10.(201

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

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考点】罗马法——司法公平原则

【解析】双眼蒙布所体现的是司法公正的原则。

法官审案主要依据法律判断,而非道德良知,故A项错误;法官审案侧

重听取证人证言,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B项错误;正义女神双眼蒙布体现出,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故C项正确;法官审案遵从民众意愿,也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17世纪上半期英王与议会的关系实质是()

A、贵族与地主的关系B、世俗地主与宗教势力的关系

C、贵族与教士的关系D、封建统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答案{D}

12、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哪三者的混合物()

  ①君主制②贵族制③民主制④内阁制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B}

  二、材料解析题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3.(2

015·福建文综·20)图9、10、11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

该组漫画反映了(  )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考点】美国建立联邦制国家——邦联制

【解析】邦联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政府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故A项错误;从图11可以看出,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故B项正确;从图9、10可以看出,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得到各州的支持,不是听命于各州,故C项错误;邦联议会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其财政支出须各州

批准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

答案】B

14.(2010年湖南株洲模拟)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答案】B

15.与统一以前的皇帝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的皇帝最突出的不同是(  )

A.地位  B.性质

C.权力  D.与议会的关系

解析:

 统一后德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皇帝的名称虽然相同,但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前者是封建君主,后者是资产阶级君主。

答案:

 B

 

第10课鸦片战争

16.(2015·山东文综·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

响。

”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考点】1840年

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

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

,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答案】B

17.(201

5·安徽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

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解析】拿破仑三世在1852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

兰西第二帝

国直到1870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

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获

得,故A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北京的特权是从1858年的《天津条约》获得的,而“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说明“条约”是在公使已经驻扎到了北京之后签订的,结合拿破仑三世的在位时间,故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条款中没有涉

及材料相关内容,而且与拿破仑三世在位时间相去甚远,故C、D项错误。

【答案】B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8.(2015·重庆文综·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

“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

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

,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

,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可知曾国藩认为农民起义是因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不作为激起民愤所致,故D项正确。

【答案】D

19.(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

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20.(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

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

【考点】史学理论

——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

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第13课辛亥革命

21.(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考点】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解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君主专制已经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

中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B

22.(2015·安徽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

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

【考点】辛亥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则是1941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

辛亥革命以求民主求民族独立为目标,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A

23.(2015·山东文综·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4.(2015·天津文综·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

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

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

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

得土

地,其主要目的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

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考点】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解析】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是发动土地革

命的目的,并不是其实质,故A项错误;实质应该从经济基础上层建

筑、生产力生产

关系等角度考虑,消灭封

建土地所有制是对生产关系

的一种变革,故B项不正确;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也不是实质而是目的,故C项正确;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也是目的而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答案】c

25.(2015·江苏单科·10)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考点】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

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

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

如何评价清政府外交政策?

(8)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6分)

【考点】

(1)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天朝上国自居;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

(1)第一小问内容,由材料一中“双方

在各自应处的座

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可以概括出双方争执的内

主要为座位次序;第二小问心态,由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当时清政

府以天

朝上国自居;第三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此时英国刚刚进行完第一次工业

革命。

【答案】

(1)内容:

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2分)

心态:

以天朝上国自居。

(2分)

政策:

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4)

(2)背景: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对外需要廉价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

,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8分)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8分)

【答案】(3)依据:

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

顺序。

(2分)

分析: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理应受到尊重。

(8分)

(4)因素:

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展开言之有理,分析得体8分)

28.(20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

相关的中小学

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分别说明每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20分)(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3)变迁:

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7分)1912年,

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7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