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单位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监测培训修改.ppt
《医疗单位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监测培训修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单位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监测培训修改.ppt(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监测与处置免疫规划科2014年4月内容AFP监测AEFI监测与处置乙肝疫苗接种率监测(及时率)两脑监测麻疹监测AFP监测AFP监测基本定义vAFP病例: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v疫苗株疫苗衍生病毒(VDPVcVDPVs)野毒株疫苗衍生病毒(VDPV):
疫苗中所含的减毒性病毒有可能再度转变,成为带有致病性的病毒。
cVDPVs:
发生2例或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种类所有15岁以下儿童,经初步诊断为下列急性弛缓性麻痹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性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软瘫、高钾软瘫、正常钾软瘫)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AEFI定义:
v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五章v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v调查诊断方式:
分四种情况一般反应:
只报告不调查除一般反应外的非严重AEFI:
报告并由县级调查诊断严重AEFI:
报告并由市级调查诊断(县级协助或开展初步调查),需要上传调查报告。
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的;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县级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诊断较困难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由省级协助市、县级调查诊断。
短期内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病例的;出现较大规模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对社会有特别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市级申请省级调查的。
v调查诊断机构:
县、市、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v调查诊断原则:
一次诊断下列情形不属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v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v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v(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v(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v(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v(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要求v新生儿乙肝苗及时接种率90%;v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苗及时接种率95%。
年龄与发展为慢性乙肝感染的关系发展成为慢性感染的因素具有年龄相关性在小年龄组更常发生v年龄组慢性感染v新生儿和婴儿90%v1-5岁儿童25-50%v其他儿童、青少年和成人6-10%15-25%的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将因乙肝相关慢性肝病而过早死亡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v母婴传播v父婴传播v医源性传播v接触传播HBV感染与肝癌流行我国的肝癌患者中90%左右有乙肝感染的背景。
HCC是慢性HBV感染的常见后果。
vHCC与HBV的某些流行特征一致:
流行地区:
HCC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且与HBV流行区大体一致。
如一些非洲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性别:
男性HCC高发因男性HBV感染高发。
家族聚集性:
HCC的家族聚集性可能与母系HBV感染有关。
对比研究发现有肝癌病例的家庭成员中HBsAg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肝癌病例的家庭。
HBsAg人年数肝癌数发生率(1/10万)2382759247.621142522421.01接生单位新生儿首针乙肝苗接种管理v理清管理对象调查辖区内所有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等接生单位的分娩、接种服务情况。
v规范接生单位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医院、妇幼保健院(所、站)等接生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
所有接生单位在妇产科张贴有关乙肝防治的宣传画和宣传单,建立保障新生儿出生后能及时接种首针乙肝疫苗的相关制度,包括:
通过医生或护士向孕妇和婴儿母亲宣传新生儿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和发放宣传单等;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新生儿登记、乙肝疫苗的首针接种、记录和报告等工作,并负责疫苗和冷链管理;产科医生在产妇分娩结束后将乙肝疫苗接种通知列入常规医嘱,保证及时接种。
为什么提高乙肝苗首针及时率非常重要?
vWHO:
首针乙肝疫苗最好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即使接种稍迟,对预防母婴传播仍很重要,仍应尽早接种。
v研究发现:
人体肝细胞被乙肝病毒感染后3日,就能检出乙肝核心抗原,乙肝病毒已在肝细胞中“站稳脚跟”;单剂量的乙肝疫苗注射后需4日才产生抗体。
由于婴幼儿免疫功能尚相当脆弱,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一旦整合到婴幼儿肝细胞中,非但不受机体免疫功能的制约、攻击,而且能继续增殖、克隆。
对“大三阳”的母亲所产婴儿,为防止上述鞭长莫及的现象,还应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1次能直接杀灭入侵乙肝病毒的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1)v新生儿有以下情况应暂缓接种乙肝疫苗:
1、严重畸形2、新生儿窒息3、体重低于2kgv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迟接种时间。
乙肝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乙肝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2)v急急性性感感染染或或其其它它严严重重疾疾病病者者暂暂缓缓接接种种,待待病病愈愈或或病病情情缓缓解后进行接种。
解后进行接种。
v患有乙型肝炎或愈后不种。
患有乙型肝炎或愈后不种。
v对疫苗中所含成分过敏者,不得接种乙肝疫苗。
对疫苗中所含成分过敏者,不得接种乙肝疫苗。
v儿儿童童以以往往对对乙乙肝肝疫疫苗苗有有严严重重的的过过敏敏史史(如如荨荨麻麻疹疹、呼呼吸吸困困难难、口口和和咽咽喉喉部部水水肿肿、血血压压下下降降、休休克克),不不要要再再接接种。
种。
v具体参阅疫苗使用说明书。
具体参阅疫苗使用说明书。
接种乙肝疫苗时应备有肾上腺素等异常反应处置药品。
乙肝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3)v严禁与其它疫苗用一支注射器混合接种。
v使用前充分摇匀,使氢氧化铝胶体完全悬浮。
若氢氧化铝胶体呈块状,其接种效果将明显降低或完全无效。
v疫苗安瓿破裂、容量不足、变质、有摇不散的凝块、超过效期,均不得使用。
v不得冻结,冻融后的乙肝疫苗不得使用。
v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注射操作制度。
对接种后发病我们要解释v1、父婴传播研究表明,乙肝患者的精子中确实带有乙肝病毒,通过受精,就可以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发生子代细胞感染,引起乙肝的父婴传播。
父婴传播的发生多是在生命的早期。
v2、全程免疫后1-3个月抗-HBs阳性率可达95%以上:
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注射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
因此,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未产生或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仍须注意采取其他预防措施;注射疫苗后仍有5的人群可能无应答。
v3、母婴传播包括3个阶段:
宫内传播:
出生前已被感染。
产程传播:
分娩时被感染。
产后传播:
抚养过程中被感染。
乙脑传染源: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
-血中病毒数量较少;-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自然界多种动物均可作为传染源,但猪是乙脑最主要传染源-猪数量多;-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维持时间长;-血液中病毒滴度高,足以造成三带喙库蚊感染;-猪的饲养时间短,幼仔出生率高而无免疫力,受蚊子叮咬后几乎100%100%受感染。
猪(主要是仔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乙脑病毒是虫媒病毒,由蚊虫作为媒介将病毒传染给人。
因此,乙脑有明显的发病季节。
每年5、6月份,乙脑病毒的感染先在猪群中流行,蚊吸猪血后病毒在体内繁殖,可使猪群中发生第二次流行。
带有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时,病毒即经皮肤进入人体。
传播v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v三带喙库蚊为亚洲主要传播媒介,但其他繁殖生长于稻田、水洼的蚊种也很重要乙脑病毒在自然界的传播:
v病毒在蚊病毒在蚊-猪(动物)猪(动物)-蚊等动物间循环,大多蚊等动物间循环,大多数动物为不显性感染数动物为不显性感染.蚊-猪-人乙脑传播典型环境全国乙脑监测方案的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v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v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v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v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v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v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v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v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流脑流脑定义v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
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传染病学第七版流脑的传播途径v传染源带菌者和病人。
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疾病基本特征l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
l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带菌者和流脑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l临床上主要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性型。
l幸存者有11-19遗留后遗症,病死率约515%。
l各国间发病和血清群分布差异大,且不断变化。
l地域分布广,遍及各大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病率较低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发病率较高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脑膜炎地带”的发病率最高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2006)的监测病例定义:
v一、疑似病例流脑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血常规血象高,或脑脊液白细胞显著增加,以多核细胞增加为主,糖和氯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颅内压增高。
v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v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以下任一项:
病原学:
瘀点瘀斑组织液涂片,见G-肾形双球菌;脑脊液或血培养阳性;PCR阳性。
免疫学:
脑脊液特异性多糖抗原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
麻疹监测与控制2014年2月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中疾控疫发201436号)一、麻疹临床诊断病例定义v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风疹临床诊断病例v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症状之一,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风疹的监测病例。
二、漏报标准v
(1)凡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的临床症状或诊断写有“发热(发烧、高烧)、出疹(疹子、皮疹)”、“病毒性皮疹”、“皮疹原因、皮疹待查”的病例,核查其病历,无法排除疑似麻疹时视为漏报。
(凡能明确诊断者,如荨麻疹、小儿湿疹、过敏性皮疹、药物疹等,均不视为漏报),三、标本采集和检测v医疗机构在发现疑似麻疹病例时,应负责采集合格标本,完整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