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055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跟踪复习训练题6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的曲折发展

(时间:

4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

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洋行四处派人收购。

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

这种“洋财”属于(  )

A.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B.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C.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经济

D.民族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

解析:

选B “洋财”是指洋行四处派人收购中国农产品,给农民带来的利润。

洋行是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经济,故B项正确。

2.《剑桥中国晚清史》载: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解析:

选B “19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半殖民地不断加深,“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说明晚清时期中国市场被外国控制,逐渐卷入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3.(2016·山西联考)晚清苏州的糖食公所公开阐明以“联络商情,亲爱同业”为宗旨。

广货业唯勤公所也是以“联合团体,讲求保护自治”“开拓风气,集思广益”“振兴商业,保全捐数”为宗旨和目的。

这些现象反映出近代行会的作用之一是(  )

A.维持商业制度和封建秩序

B.联合同业,共同发展

C.推动国家经济振兴和发展

D.维护行业的垄断利益

解析:

选B “以‘联络商情,亲爱同业’为宗旨”和“以‘联合团体,讲求保护自治’‘开拓风气,集思广益’‘振兴商业,保全捐数’为宗旨和目的”,可知联合同业,共同发展,并非维护封建秩序,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推动国家经济振兴和发展,无法体现维护行业的垄断利益,故C、D两项错误。

4.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的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他们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D.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解析:

选D 材料中并未涉及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问题,而且列强推进中国近代化也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故B项错误;由材料时间1863年可知,此时列强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可知,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正确。

5.(2016·滨州模拟)据史载,上海轮船招商局“闲冗之员,全凭情面,如州县干脯之例,名列局中,身居局外,此等无功食禄,坐耗利源……每岁亦需巨资”。

一些总办经常以“办公为名,位置私人,滥行收录”。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弊端

B.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曲折性

C.洋务企业的腐败情形

D.官营企业中经营管理不善

解析:

选B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洋务企业存在管理不善与腐败的现象,本质上体现出中国近代化发展受到封建思想的阻碍,发展曲折,故B项正确;C、D两项是其表现,不是本质,故排除。

6.导致下表中工厂数和资本数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

1870~1894年

16

4829

1894~1913年

136

103153

A.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

B.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

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

选D 19世纪末,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故D项正确。

7.(2016·洛阳期中)以下是1872~1894年中国各类近代工业所占份额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

A.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

B.洋务企业规模最大

C.中国的民族企业规模比较小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解析:

选C 材料反映出外国企业的资本总额、企业数量都占优势,但不能体现出对重要行业或重要资源的控制,故不能得出外国资本掌握中国经济命脉的结论,故A项错误;从图片可知洋务企业资金和数量都不是最多的,故B项错误;从图片中商办企业的资本和数量可知,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相比民族企业规模较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8.下列是有关民国初期(1914~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

此资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棉纺织工业(  )

年份

1914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布机(台)

2316

2736

3839

4139

4139

纱锭(枚)

544780

647570

658748

842894

1248282

A.在各行业中发展最快

B.在迅速发展中内部蕴含着危机

C.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D.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解析:

选B 材料没有介绍当时其他行业,无法对比,故A、C两项错误;当时处在一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因为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民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短期内设厂过多,超过了市场所能容纳的限度,且纺锭发展快,布机增加较少,必然导致内部产业结构的失衡和棉纱的积压,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机器和纱锭的增加,无法确定“丰厚”与否,故D项错误。

9.1918~1920年日本纱和印度纱的进口情况(上海)。

结合历史形势,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年代

日本纱

印度纱

合计

1918.5—1919.4年

70891

39251

110142

1919.5—1920.4年

34177

138996

173173

增减

-36714

+99745

+63031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与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有关

C.反帝爱国运动推动的结果

D.国际关系影响中国进出口额变化

解析:

选C 1918~1920年中国进口纱总体上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民族工业的外部环境并没有显著改善,故A项错误;北洋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从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减少,主要原因是日本在一战期间企图独霸中国,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国际关系的变化影响进出口额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0.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

“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该计划旨在(  )

A.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

B.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D.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解析:

选C “工业之创办”的地点“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不等于增强国防安全力量,故A项错误;据“1935年”“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可知主要是强调军事安全,故B项错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中国东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5年12月”,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故C项正确;“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只会带来新的工业分布不均衡,故D项错误。

11.(2016·黄冈质检)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  )

A.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

B.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

C.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

解析:

选C 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没有实现中国货币的现代化,故A项错误;“币制改革”有利于稳定外汇价格,但不是其突出作用,故B项错误;从资本主义发展看,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C项正确;官僚资本的发展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12.(2016·全国名校联考)下图是1936年与1935年相比中国民族工业中各主要行业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导致图中各行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促进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国内战争刺激了市场的需求

D.国内爱用国货运动的促进

解析:

选B 国民政府法币改革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南京国民政府持续有效的政策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才有了各项工业数据的提高,故B项正确;战争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更主要体现在军事工业上,故C项错误;爱国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

13.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江苏海门人。

5岁入私塾读书,接受“读书—出仕—报效国家”思想。

同治七年(1868年)进入科场考试,第二年中秀才,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将领吴长庆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青睐,中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状元。

早年的幕客生涯,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1895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创办南通大生纱厂,开始“实业救国”。

——《晚清民国人物另类档案》

材料二 在张謇的思想体系中,将棉和铁并重,大力提倡发展民族棉铁业,称这种思想为“棉铁主义”。

棉铁业,就概念而言,棉主要是指棉花、棉田、棉种,也指棉纺业;铁业主要是指轮轨机械枪炮之制造。

他曾说过:

“现时吾人所用之棉铁,皆来自外洋……棉铁为国家基本工商业,十年前,以国人留心者鲜,謇与前农商次长刘垣讨论有年,曾著《棉铁世界》一书,冀唤起国民之注意。

——《广东社会科学》

材料三 胡适这样评价张謇:

“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凤凰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

(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张謇“棉铁主义”思想的特点。

(8分)

(3)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的观点。

(10分)

解析:

(1)问,依据材料一中“读书—出仕—报效国家”可归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中“使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可以归纳出封建专制统治腐朽,依据“1895年他毅然投身实业”可以归结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文明冲击及清政府应对的角度归纳答案。

(2)问,解答思路同上。

第(3)问,属于开放题型,首先应一句话评判胡适的观点,然后结合史实回答对“英雄”和“失败”的认识,最后自圆其说。

答案:

(1)因素:

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工业文明的冲击;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特点:

具有民族性;农工商并重;与洋人争利权;救亡图存。

(3)答案一:

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正确的。

它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

终因“实业救国”未能实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所以说他是“失败的”。

答案二:

胡适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观点是片面的。

它充分肯定了张謇“实业救国”取得的巨大成效,利于解决民生问题,引领了中国的近代化,所以说他是“英雄”。

但“实业救国”未能挽救民族危亡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归咎于张謇有失公允。

14.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

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表现

说明

有利因素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由于一战爆发,西方各国不可能继续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

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一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加大对中国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不利因素

自然经济的抵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对华侵略加剧

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请依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

(12分)

解析:

材料表述的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故结合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概括出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然后具体说明即可。

答案:

有利因素:

①民族资本家的努力。

说明:

一战期间,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

说明:

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规范企业管理,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不利因素:

①国内政局动荡。

说明: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卖国,对内独裁专制,政局动荡不安,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

说明:

近代中国人民深受多重压迫,大多贫困,购买力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