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7005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杭州师范学院附属三墩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中国古人确实特别有想象力,冲破各种阶段的束缚不断发展。

我们的建筑史上,就有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东西。

比如说古代的修桥。

泉州的洛阳桥是一座跨海峡的桥,那个地方特别难修桥,因为地表是沙,桥基立不住,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说牡蛎粘在海船上很结实,是不是可以把牡蛎种在石头上?

这就是著名的“蛎房固基法”,石头边儿上种了牡蛎不断长,整个地基打了一大条,都是很结实的石头,石头上砌一层一层的桥墩。

比如赵州桥,桥很长,搭在河床上时,伸出很长,伸展的两端就开了小窗,这样发洪水时,水流可以从中间的洞和两旁的小窗走,一下子分散了水流对桥的压力,桥就比较结实耐用。

这种敞肩券的拱桥,中国人采用要比世界其他地方早600年,在建筑史上来说是很出色的。

再比如天坛,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会发现一个特点,它让人感觉自己比什么都高,似乎可以跟天直接对话。

原来这个坛筑起来时,周围所有的东西都要比这个坛低。

南边是圜丘,圜丘坛的围墙比它低许多,人站在圜丘坛上觉得自己确实离天近一些。

北边的祈年殿也是周围的东西都比它矮。

通往祈年殿的路是直的,但路旁的地面是大斜坡,皇帝走在这条路上去祈年殿时,有一种心情,我要祈拜五谷丰登,跟天神对话,越走越接近天神。

祈年殿附近的树种植在斜坡上,越走近祈年殿,树显得越来越矮,让人觉得越来越接近树梢,这也是古人很有想象力的创造。

由此来说,中国建筑史研究起来,许多地方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能够想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建筑物什么形状、里面有什么东西,而是想到它背后更多的东西。

因此和园林中一个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相比,圆明园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这些文化价值使我们有许多新的认识。

我们跟随梁思成先生研究《营造法式》,发现《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本身就是非常超前的人,他把工料定额的管理手册变成技术做法制度的书,用来指导设计和施工。

古人编书一般先看看古代文献有什么东西,然后把文献拿来集成一下,可是李诫当时找全国各地的工匠给他讲他们掌握的技术,结果这技术一总结就写了3000多条,而考究其他经史群书后只挑出来300多条。

像他这种编法式的创作,在当时也是一种超前的做法,跟他以前的官员很不一样,他非常具有想象力。

而且这本书的特点是“有定法而无定式”,告诉你方法,但是你不是遵循我给你的“式”就够了,你要在这个“式”的条件下自己发挥发展。

《营造法式》有这样一段话:

“……取其轮奂鲜丽,如组绣华锦之纹尔。

至于穷要妙夺生意,则谓之‘画’。

其用色之制,随其所写,或浅或深,或轻或重,千变万化,任其自然。

”这里是讲,画彩画的目标是画出来最好像锦缎上的花纹那么漂亮,但又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发挥,不要受法式的拘谨,可以自由地画。

中国建筑史里的东西,有营养的很多。

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取得了了不起的领先世界的成就。

了解古人的想象力,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正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郭黛姮《对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雨果的话,意在说明圆明园古建筑是世界一大奇迹,中华民族是个超人的民族,有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东西。

B.蔡襄发明“蛎房固基法”,赵州桥建成敞肩券的拱桥,天坛周围所有的东西都要比坛低,这些都是古人想象力的创造。

C.古人编书只是把文献拿来集成,而李诫则是广泛收集当时工匠经验并结合经史资料加以整理,显示出他超前的想象力。

D.《营造法式》中阐述建筑装饰彩画的绘制方法时,强调“随其所写……千变万化,任其自然”,完全可以自由地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举例佐证,最后呼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目的、意义。

B.文章几次引用我国古代建筑的成功例子,旨在论证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有益借鉴。

C.文章由古人修桥、建坛的丰富想象力,引出对圆明园等古建筑的再认识,指出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

D.文章后面谈到研究《营造法式》的发现,从理论上补充论证文章的观点,指出总结建筑理论的人也有想象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中国建筑,不是研究某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物,而是研究中国建筑背后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文化因素。

B.我国建造敞肩券式拱桥,有利于洪水爆发时分散水流对桥的压力,这种设计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六百年。

C.以“圆明园古建筑的再认识”为题的文章例举了其他古建,目的是强调古建文化价值、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

D.文章抓住中国古人在建筑方面的丰富想象力这个“牛鼻子”,指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突发性。

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

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

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

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

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

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

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

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

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

材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

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

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

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

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

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

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食物中毒、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09年我国成功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B.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C.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D.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

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

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

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

在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

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

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

“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

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

”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一法国式”。

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

正如毕加索所说:

“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一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最大。

B.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

C.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欧洲。

D.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D.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

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

B.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发舟西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C.“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一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D.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

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

公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那山,以醉翁名之。

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

“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

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

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

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

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

公于六经,长于《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

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

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注】相上下。

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

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弟。

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

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其称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

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

秦人虽以涂炭遇之,不能废也。

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

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

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

虽唐正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燕许之流,倔强其间,卒不能振。

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

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

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

於乎!

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

夫岂偶然也哉!

(取材于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注】固:

班固,东汉史学家。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发明发明:

独到阐发

B.文不在兹乎兹:

同“滋”,生长

C.秦人虽以涂炭遇之遇:

对待

D.倔强其间倔强:

努力振作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之在滁也或言之朝廷

B.吾老于其间公笃于朋友

C.皆出涕相吊与迁、固相上下

D.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而文气衰弱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诡则俗,不淫则陋

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

B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用《诗》《书》《礼》《乐》补救政教的缺失

C.阏其颓波,东注之海

阻挡那每况愈下的颓势,使它像水入大海一样回归正途

D.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天下人不知道写文章的原因

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因喜欢颍州而居住在那里,去世后凭借儿子的显贵被追封为兖国公。

B.欧阳修行事从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所写文章繁简得当,当时无人能及。

C.欧阳修在经学、史学方面均有建树,《五代史》的成就可与《史记》等媲美。

D.欧阳修先后做过七郡太守,为官严明又不失宽厚,在世时百姓就为其立祠。

1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不以贵贱生死易意。

15.文章最后一段说“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

请根据最后两段,说明“文章废而复兴”的几次变化。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半”交代了村行的时间是春色烂漫的季节,“南阳西”交代了村行的地点。

B.遍村柔桑,欣欣向荣。

“过”写出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灵活现。

C.诗人戴着蓑笠唱着牧歌,看见篱边穿裙子的农家少女,诗歌充满了乡野情味。

D.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给人以味觉上的美感,表现了农村的人情美。

17.诗歌的颔联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并说明其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处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历史典故,表明自己勇武不减当年,表达了为国效力的愿望。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4)《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列选项中,对“时间相关组合复杂性示意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间推移,系统出现复杂性的组合数目持续增加。

B.t1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2时刻,t2时刻的功能实现概率高于t3时刻。

C.随着时间推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越来越小,最终趋近于零。

D.随着时间推移,t3时刻系统的功能实现概率又恢复到t1时刻的初始状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

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熟悉的成语中有一个词叫“乐极生悲”;我们学过的课文《赤壁赋》《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中均有“兴尽悲来”的情感变化;国家经受磨难的时候,我们总会用到一句“多难兴邦”来提振民心……似乎快乐愉悦和悲伤痛苦之间、艰难困苦和振兴富强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结合你的学习与生活,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中华民族是个超人的民族”错,原文是“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我们的建筑史上,就有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东西”,选项曲解文意。

C.“古人编书只是把文献拿来集成”错,原文说的是“古人编书一般先看看古代文献有什么东西,然后把文献拿来集成一下”,有“一般”这个限制词,选项以偏概全。

D.“完全可以自由地画”错,原文是说既要遵循书中总结的“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发挥,不要受法式的拘谨,可以自由地画”,不是“完全”自由地画,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能力。

B.“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有益借鉴”错。

原文写的是“了解古人的想象力,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正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意义所在”,意思是说“可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

选项时态讹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A.“不是研究某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物,而是研究中国建筑背后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文化因素”错,原文是“中国建筑史研究起来,许多地方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能够想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建筑物什么形状、里面有什么东西,而是想到它背后更多的东西”。

选项曲解文意,选项“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且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原文“不仅……而……”是递进关系,二者兼具,强调后者。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以及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D项,“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错误的。

由原文“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可知,我国在非典之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A项,“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成功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错误,由原文“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可知,“成功研制生产出……疫苗”不是主要原因,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主要原因带来的结果;

B项,“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