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6566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P3: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理论的内荣:

4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定义和意义: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P4:

5.运动与静止

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7.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9、矛盾及其特征是什么?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P5:

12意识的功能和作用

13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3、真理于价值的关系

4.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P6: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p94

2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

3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区别: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P71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2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4货币的本质及功能

P8: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6剩余价值的含义?

类型?

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价值、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垄断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P9: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理论的内荣: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P28)

PS:

两个知识点:

(知识点不在问题的回答范围之内,但要求要会)

(1)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P28-29)

(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之论。

(P29)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答:

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

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定义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世界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部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精神反映,而且能够对物质产生反作用。

总的来说,物质是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这就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5.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P34)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P35)

7.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8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9、矛盾及其特征是什么?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P43)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1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2意识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13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在数量上的规定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和联系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区别就是认识与物质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认识(或者是意识),而认识(或者意识)不能反作用于物质,即为纯粹的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即他们可以相互影响,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的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真理于价值的关系

1.真理与价值是相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1)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

(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他的功能上。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4.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p94

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2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区别?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

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社会存在,先有社会意识形态,后又社会存在。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了社会存在,之后才有社会意识。

其实,所谓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之前任何哲学学派都没有能够证明社会形态中的“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

3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区别:

(一)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基本形态1、唯意志论唯意志论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人类历史就是由这些“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的。

至于人民群众,则被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惰性的物质”,是这些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是供他们使用的“材料”。

2、宿命论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神”、“绝对精神”等等,而英雄人物则是诸如此类精神力量的体现者或受托人。

而人民群众只能俯首听从这些神秘精神力量和英雄人物的支配。

(二)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存在的原因1、认识根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认识根源在于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或只看到思想动机。

2、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社会根源是生产力还不够发展,大多数人从事生产劳动,少数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

3、阶级根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阶级根源在于历代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和统治,总是对历史发展的真相作歪曲的宣传,百般吹捧他们的领袖人物和政治代表,极力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三)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同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社会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因而也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

唯物主义坚定地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的内涵:

j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k价值:

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l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劳动二重性的内涵

j具体劳动:

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k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l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3)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j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

每一种具体劳动,都能够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每种特殊的产品又都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特殊的需要,即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形成商品的价值;

k价值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由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正是抽象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

2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1、价值是商品固有属性,没有价值就不能称为商品

2、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交换价值

3、交换价值是价值在交换过程中的反映

3.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

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货币的本质及功能

现代货币的本质特征是作为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这一特征决定了货币的基本功能。

货币的功能有三:

作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作为价值尺度,确定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作为价值储存手段。

如果货币不能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则既不能当作交换媒介,也不能作为价值尺度,更不能作为价值储存手段。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路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6剩余价值的含义?

类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的最基本的类型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价值、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1垄断的含义:

所谓的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向后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矛盾,但并没有改变导致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

周期性经济危机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经济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首先,资本主义奖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局限性。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