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6359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docx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

黑石渡中心学校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

教学设计

 

2013——2014年度

 

执教教师:

悠悠闲鹤

 

执教班级:

(1)(3)

实验1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一、实验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实验用品:

铁架台、水槽、试管、酒精灯、集气瓶、坩锅钳、木炭、带导管的橡胶塞、火柴、棉花、烧杯、玻璃片、细铁丝、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b.实验装置

c.实验步骤:

a).查: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装:

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定:

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点:

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

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离:

移离导气管。

g).熄:

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

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

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氧化锰

a.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总结:

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实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的选取、操作步骤,检验、验满及收集。

2.初步懂得所选药品、装置的原因。

3.提高和锻炼学生收集加工简单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气体制取的过程和方法;学会通过学生实验、讨论、阅读、实验方案等探究式学习,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解释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整个参与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认识体会过程性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实验用品:

锥形瓶、集气瓶、试管、导管、长颈漏斗、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双孔橡皮塞。

三、教学过程:

引入:

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后,我们知道了制取一种气体,实验装置由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

发生装置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条件:

(1)反应物状态(固—固、固—液)

(2)反应条件(加热、不加热)

⑶收集装置的确定排气法

气体性质

收集方法

装置

注意事项

举例

密度比空气大,不与水发生反应

向上排空气法

 

瓶口盖玻璃片

导管插入集气瓶

底部

2、O2

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反应

向下排空气法

导管插入集气瓶

底部

H2

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排水法

导气管不宜深入集气瓶过长

O2、H2、

 

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

固体药品:

石灰石和大理石

液体药品:

稀盐酸

2、反应原理:

3+2222↑(重点)

注意:

(1)不能用H24代替盐酸,因为

    3+H24422↑生成的4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了碳酸钙与酸接触,使反应难以进行。

(2)不能用23代替大理石,因为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

(3)不能用浓盐酸,因为农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

3、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加热)

4、收集方法

5、验满:

6、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7、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装入大理石、塞紧塞子、发生装置内导管刚露出塞子即可

(3)把反应装置固定好

(4)把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至浸没漏斗下端,液封

(5)收集气体,到期不思念一定要插入集气瓶底部

(6)检验是否集满

拓展: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含有碳酸根化合物的样品,加入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样品中有碳酸根离子。

实验3燃烧条件

一、实验目标:

1.识燃烧条件

2.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二、实验用品:

烧杯、白磷、红磷、热水、滤纸、薄铜片、导管、氧气

三、实验过程:

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2)

(3)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实验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2.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实验用品:

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三、实验过程: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

(任选两种)

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变色

原因(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

“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

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

如(化学方程式):

32O2

3O4。

学生猜想:

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

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演)(教师指导)

①222↑②222↑③222↑

问题1:

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

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反思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学生交流。

问题:

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归纳:

、、、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

引导学生归纳:

金属活动性顺序K(H)。

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

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

置换反应的条件。

实验7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标:

1.了解常见酸(如盐酸、硫酸)和常见碱(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有关性质、用途。

2.了解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及花汁)在不同值溶液中所呈现的颜色。

3.掌握试纸的使用。

二、实验用品:

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石蕊、酚酞,试纸,三脚架、试管夹、镊子、试管刷、试管夹、酒精灯

三、实验过程:

操作步骤

化学现象与结论

一、指示剂遇酸碱的变色反应

①在点滴板不同眼位分别滴加4滴稀硫酸、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食盐水,然后再分别滴入3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颜色。

②洗净点滴板,把

(1)中的石蕊试液改为酚酞,其它药品不变,再做一次。

观察在溶液中酚酞呈现的颜色。

③洗净点滴板,在点滴板不同眼位分别放一小片试纸,分别滴加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食盐水,据比色卡读出值,并做好记录。

石蕊

酚酞

醋酸

石灰水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食盐水

二、碱与某些盐的作用。

在试管中加入2的硫酸铜溶液,然后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

三、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生成盐和水。

将2支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

观察,一支铁钉变为光亮时,继续观察另一只。

(将加入稀硫酸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

1、现象:

化学方程式:

2、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

四、中和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约1溶液,滴加1~2滴酚酞溶液。

再慢慢滴加盐酸,并搅拌,直到溶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观察现象。

然后换成氢氧化钙重复上述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6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一、实验目标:

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学会利用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二、实验用品:

白醋、酸果汁、盐酸、碳酸钠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盐水、蔗糖水;

试管,胶头滴管,烧杯,试纸,比色卡,玻璃棒,点滴板。

三、实验过程:

实验试样

白醋

酸果汁

稀盐酸

纯碱溶液

肥皂水

石灰水

氨水

食盐水

蔗糖水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变红

变红

变红

变蓝

变蓝

变蓝

变蓝

紫色

紫色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

无色

无色

变红

变红

变红

变红

无色

无色

结论

酸性

酸性

酸性

碱性

碱性

碱性

碱性

中性

中性

结论:

(1)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并且该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是碱性溶液,并且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3)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也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我们称为中性溶液。

(4)如紫色石蕊试液及无色酚酞等能检验溶液酸碱性的试液,称为酸碱指示剂

注意:

我们有时候还用蓝色或红色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酸性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

(1)酸性物质:

山楂、柠檬、柑橘、西红柿、过氧乙酸等

(2)碱性物质:

茶叶碱、烟碱等。

3.区分酸溶液和酸性溶液、碱溶液和碱性溶液

注意:

酸溶液是指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是指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因此酸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而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同样,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例如:

硫酸铜、氯化铵的水溶液显酸性,而不是酸;纯碱、肥皂的水溶液显碱性,但不是碱。

4.补充知识:

酸、碱、盐的概念

(1)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

、3、H24、H23等。

;H24242-;

(2)碱: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

、()2等。

;()222;

(3)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

、43等。

;4343-;

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1.酸碱度:

用来表示溶液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程度。

2.试纸用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值1234567891011121314

酸性增强中性碱性增强

溶液的值与酸碱性关系

7,溶液呈中性;<7,溶液呈酸性,越小,酸性越强;>7,溶液呈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3.试纸的使用方法;

用胶头滴管(或玻璃棒)把待测试液滴(或涂)在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半分钟内)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标准比色卡上相同颜色的即为该溶液的。

注意:

(1)不能直接把试纸浸入待测溶液中,以免带入杂质,同时这种操作可能泡掉试纸上一部分指示剂,以致比色发生较大的误差;

(2)不能先用水将试纸润湿,再进行测试,因为水润湿后的试纸将测定的是稀释后溶液的。

(3)实验室一样使用的试纸是广泛试纸,测出的值是1-14的整数。

(4)为了比较精确的测定溶液的,我们可以用精密试纸和酸度计(计)来测量。

实验7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一、实验目标:

1.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实验用品:

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

三、实验过程:

教师:

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

教师:

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

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

教师:

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

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

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

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

师生共同总结:

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

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

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

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

解:

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

50g×16%=8g

所需溶剂的质量为:

50g-8g=42g

答:

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

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

计算。

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

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

教师:

最后一步操作:

装瓶,贴签。

注意:

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

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

下面是一位同学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的流程图,请找出其中的5处错误。

试验8粗盐提纯

一、实验目标:

1、学习蒸发的操作;

2、练习溶解、过滤等操作。

二、实验用品:

粗盐,水;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三、实验步骤

1.溶解:

用量筒量取约10水倒入烧杯中。

用托盘天平称取约4g粗盐。

将称取的粗盐逐渐加入烧杯里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称量剩余的粗盐。

2.过滤:

用滤纸和漏斗制一个过滤器。

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进行过滤(如图1所示)。

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图2)

(图1)

3.蒸发:

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如图2所示)。

4.称量:

待蒸发皿中的固体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5.计算产率

(八)粗盐提纯

一、实验要求:

1、学习蒸发的操作;2、练习溶解、过滤等操作。

二、实验用品

粗盐,水;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胶头滴管,滤纸,剪刀,火柴,纸片

三、实验步骤

1.溶解:

用量筒量取约10水倒入烧杯中。

用托盘天平称取约4g粗盐。

将称取的粗盐逐渐加入烧杯里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称量剩余的粗盐。

2.过滤:

用滤纸和漏斗制一个过滤器。

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进行过滤(如图1所示)。

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

 

(图2)

(图1)

3.蒸发:

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如图2所示)。

4.称量:

待蒸发皿中的固体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5.计算产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