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6327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docx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

论文编号:

C32014016428

2014年江苏省中小学“蓝天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

参赛论文

 

 

参赛类别:

小学

论文题目: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

姓名:

孙菁

通讯地址:

新沂市北沟镇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

221400

 

◆评审表(评委填写)

初评

复评

终评

备注

 

 

 

 

 

 

 

 

对语文教师语言交际得体性的认识

新沂市北沟镇中心小学221400孙菁

内容摘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沟通师生关系、交流信息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师生间的交际语言,要想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得体性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主要是立足于教师语言交际的得体性而阐发自己的认知,从教师语言的类型,教师语言得体性存在的误区,教师语言得体性的特征以及提高教师语言得体性的一些途径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教师语言;得体性

一、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得体性的特征

(一)准确规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即使文章满腹,知识渊博,如果课堂上或在别的场所,不能准确而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必然较差。

教师语言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准确流畅,体现在其语言的准确、规范、精当、简洁。

规范是指就是应当遵守现代汉语所规范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系统。

具体说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用普通话,不用方言,发音清晰,吐字准确,用词恰当,不出现病句。

准确是指要根据教学目的,选用恰当的词语及表达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讲述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语言不仅仅具有交际性,它自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信息,含糊不清或词不达意,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所以教师使用的语言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准确无误。

准确性的另一含义是指教师的语言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语言深浅适度,学生易于认识、接受。

精当的提问虽然并没有道出结论,但点拨在关键处,切实有助于学生主动、正确地去认识真谛,得出结论,这也是准确性的表现。

简洁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言简意赅,清楚明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要点,抓住关键,予以精要的说明、解释。

“得体性的本质是妥善处理好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不要走极端,保持适当的平衡。

”[②]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中,规范与创新、准确与模糊、简洁与口罗嗦是不同的矛盾体,得体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在这些矛盾体中寻求适当的平衡。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艺术,它反映了教师独创性的教学语言风格、巧妙的语言策略,以及对汉语审美价值的独特理解。

规范并不是意味着语词干瘪,句式单一,在规范、准确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新颖、丰富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习规范表达,又要注意留心为追求特殊表达效果而故意打破规范。

(二)简明扼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

要言不繁,恰到好处,言简意赅,有的放矢。

教师的语言不简练,拖泥带水,或夸夸其谈,势必影响课堂有限时间的充分利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

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重在抓住重点,切中要害,解疑释惑,给学生以启发性的指导。

并不需要旁征博引,大肆发挥,使学生如坠云里雾中,什么也没有学到。

如在讲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首先提了两个问题:

鲁提辖是谁?

镇关西又是谁?

让学生先回答,在弄清人物的各自身份后,再提出四个问题:

鲁提辖为什么打镇关西?

鲁提辖怎样打镇关西?

打了几拳?

每一拳把镇关西打得怎么样?

边学边议,学生就不难理解鲁达的性格特征及作品描写人物的方法了。

我们相信,教师只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明明白白地讲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毫不含糊,快慢适中,抑扬顿挫,把每个字,每句话都送入学生脑海中,使学生听懂教师所讲的意思,教学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

(三)富于情感

课堂语言要生动优美,富有情感——与文本的适应。

《新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本质时强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③]。

学科性质本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使得语文教学语言比其他教学语言蕴涵着更为深厚而广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内涵。

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互为表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呈现,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中,要充分注意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学者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周一农在《词汇的文化蕴涵》一书中曾指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与文化共舞是词汇发展中一条重要的旋律线,因此,当我们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训练语言技能时,必须要把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尤其是词汇教学,教师更应该向学生讲清词语的文化意义,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以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文化,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④]语文课堂上即时即景情景交融的言语感染力,既可以调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让学生从老师的话语中受到启发。

语文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文字所带有的绚丽的色彩,感觉到每个句子所渗透的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

语文教师要富有美感地将课文世界中诸多美的因素传递给学生,应当运用富有强烈艺术和诗意美的教学语言。

《学记》中指出: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简,罕譬而喻,可谓继志也其。

”[⑤]可见古人已经知道运用多种方法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也可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语言是导引学生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的主要外因,这种言语活动越生动,越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越能引发学生深刻而良性的情感活动,言语就越具有美感和美的特性。

(四)幽默风趣

与课堂语境的适应,富有幽默的教学,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驱除疲劳,保持学习热情,同时还可以强化学习的记忆与理解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所用的幽默是指通过比较风趣的语言、谐趣的手段来委婉地达到有效传达知识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活跃课堂心理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还能有助于教师恰当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转尴尬为自然。

幽默语言的熟练使用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语言修养,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使用幽默时要注意时机恰当,还要注意分寸和高雅性。

讲课中恰当运用可以增加趣味性,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但目的在于寓理于趣,以趣引思,趣中长智,决不是用庸俗的笑料和怪诞的奇说取悦学生。

教学语言的幽默艺术并不是仅仅意味着以轻松取胜,而是轻松之中包含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启示,懂得生活的哲理,获得一种美的体大多是对于学生、教师的两性

二、提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得体性的途径

(一)与文本的适应

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中,要充分注意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学者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周一农在《词汇的文化蕴涵》一书中曾指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与文化共舞是词汇发展中一条重要的旋律线”。

[⑥]当我们给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训练语言技能时,必须要把与之相关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尤其是词汇教学,教师更应该向学生讲清词语的文化意义,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以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来理解文化,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教学语言要与教学文本相适应,有的注重学科本身的逻辑性,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严谨而细密;有的注重学生认知的顺序性,从事实入手,巧妙联系实际经验,引导归纳,步步深化,灵活而有趣。

有的采取直线推进式,一个课题接着一个课题依序进行,快捷而高效;有的采取螺旋上升式,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步步提升,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内容叙述策略上,有的擅长单线叙述,条理清晰;有的擅长复线叙述,层次丰富。

有的善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直接叙述;有的善于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地迂婉叙述。

在教学内容的把握视角上,有的工于化整为零、解剖分析、各个击破,从而落实点滴到位。

有的讲求广泛联系,博引佐证,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有的讲求对照比较、析同求异,以敏锐学生的认识触角。

例如抒情诗或者是抒情散文,这种都以集中抒发作者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

在教这些问题时,教师语言要生动优美,富有情感。

在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抒情性非常强的抒情诗时。

于漪老师是这样来设计自己的语言的: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五课《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柯岩,是表于1977年1月8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976年1月8日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啊!

那一天,哀乐低回,江河垂泪,大地哭泣。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人们失去了自己的总理,心像刀绞,泪如雨下,千家万户,万户千家,涌向周总理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涌向天安门广场,涌向十里长街,呼唤人民的好总理,渴望最后见一见与人民心连心的好总理。

当时的悲壮情景正如《金缕曲》中所描绘的:

“念年前伤心情景谁能忘记?

缓缓灵车经过路,万众口呼总理,泪尽也赎公无计。

”[⑦]十里长街送总理,冒着凛冽的寒风,爷爷抱着孙子,老泪纵横;母亲搀着孩子,失声痛哭,男女老幼,无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这是人民的悼念,是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人民的悼念。

人民失去总理,人民需要总理,想念总理,要把自己的总理找回来,诗人就是在这样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代表人民的强烈意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美的诗篇。

(二)与教学对象的适应

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占有、自身条件等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处理方式。

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当时、当地、当场的某些因素和条件来组织语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来设计语言,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低年级的教师教学语言比高年级的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

低年级小朋友一进小学就要学习枯燥抽象的汉语拼音,课本上的插图生动形象,教师的语言也要生动形象呀!

在教学字母“o”时,教师一边出示公鸡啼鸣的插图,一边配上教师生动的讲解:

“看,谁来到了我们教室?

哦,原来是大公鸡呀!

天刚刚亮,它就来到山顶上啼鸣了,正在催我们小朋友早早起来呢!

”再请学生模仿公鸡啼鸣,给你的好朋友来叫两声,小朋友的注意力马上就转向了“o”。

此时,教师再顺势教学儿歌“嘴巴圆圆ooo”。

经过啼鸣后的学生,不必教就知道如何拢圆嘴巴,如何发音了。

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我们都会采用举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例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事例,这样既可以增加教师讲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我在教学《小鹰学飞》第5自然段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难以理解的词语,如“鼓起劲”、“拼命”、“急促”、“喘着气“等。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我为学生描述了一下体育课上比赛跑步的情境:

我们体育课上比赛跑步,跑呀跑呀,快要到终点的时候大家都很累,但终点就在眼前,我们应该———鼓起劲儿拼着命继续向冲刺。

比赛终于结束了,大家停下来———急促地喘气。

通过对老师形象的举例,帮助学生再现了体育课上跑步比赛时的情境,将跑步和飞行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体会小鹰飞行的艰难。

正是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化难为易,学生感兴趣了就会主动投入学习状态。

而初中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教师再用小学教师的语言是不得体的。

例如:

魏书生老师的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学语言朴实无华,引导学生思考。

如他在教授《人生境界》一文时,导语直奔主题将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告诉学生,然后用限时法让学生找到文中重要的“三个词"和“几种人生境界”,步步设疑,层层追问,在师生对话性教学语言中引发学生思考,暗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期待,又不乏幽默的语言修养:

“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怎么回事啊?

站在墙里的举手了,站在墙外的也举手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在哪里呢?

看样子咱班骑墙的同学比较多。

大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还要敢于展示自己,别骑墙。

”整堂课上下来,没有一句精美绝伦的遣词造句,但是又感觉每一句话都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探究,是不可缺少的引导学生思维的关键。

注释:

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淮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

邢岩梅:

《语文课程标准》,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周一农:

《词汇的文化蕴涵》,湘潭: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陈澔:

《礼记》,江西: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周一农:

《词汇的文化蕴涵》,湘潭: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

严迪昌:

《元明清词》,上海:

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茅海燕,立新:

《教师言语表达学》[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谢文举:

《教师语言艺术手册》M],南京:

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董杰锋,朱若真:

《教师语言艺术》[M],沈阳:

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

[6]曹莉艳:

《浅析教学表达艺术及其运用》[J],沧州:

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7]赵明阁:

《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J],沧州:

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