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6306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docx

第五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1)确立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效目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发展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路子。

从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来看,以构建合理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基础,确立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社会能源消费行为,对于构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预警指标体系。

同时,把总量控制目标科学分解为各地区和各个产业部门具体的能效技术经济目标,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总体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数量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2)强有效地推进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物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

尽快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除了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之外,还要规定最低的商业储备。

维持国内石油的备用产能,是一项昂贵的政策选择。

为了建立备用产能,需要在国内石油供应链上的许多环节进行重复建设,包括钻井、采油、输油管线和炼油厂等。

 (3)到本世纪末,建立环境友好、人居和谐的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的特征是碳的排放已经大幅度的降低,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民众生活在无污染,或污染度极低的自然环境当中。

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原油化石能源即将耗尽,难以继续为人类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必然要求。

建立这样的低碳型社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从许多层面多策并举。

一方面大力提高原有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业,从碳源上遏制碳排放的增长;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油化石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等。

开发新能源,既可以从源头上遏制碳的排放,又可以为解决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危机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低碳社会的建成需要假以时日,但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出到本世纪末建立低碳型社会的目标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只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中国才能有效地推进能源问题的解决和低碳社会的建设。

       (4)到本世纪中叶,以碳排放有效降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为特征而建立起来的粗放型的增长模式。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之下,人类依靠大量地消耗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建立起制造业的基础,从而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目前,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已经充分的暴露在了我们眼前。

一是化石能源的无节制消耗排放了大量的C02,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难题。

二是人类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资源的消耗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且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已经到了枯竭的边缘。

一方面是资源即将枯竭,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这样下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不可能。

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个改变是传统的发展范式的改变,由化石能源为支撑的经济发展范式向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支撑的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变。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期目标

(1)积极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

推进能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是理顺能源管理体制、建立有效能源保障体系的前提。

我国能源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时间不长,旧的秩序未打破,新的秩序未建立。

因此,要从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推进。

进一步地培育能源市场的发展成熟,形成竞争态势。

继续减少政府的行政审批,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积极打破行业界限,促进能源产业融合。

 

(2)向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方向引导社会能源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是使全国人民普遍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分享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其中也包括得到良好的能源服务。

 “十一五”能源规划中强调节能优先,提高能源效率,努力建设节能型社会,就是要从需求方面改变只有少数人可以得到优质能源服务的局面。

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方法之一是通过制定更严格的能效标准和实行更高的能源价格,让超量使用能源的用户付出较高的代价,以保证大多数居民享受到供热、供水、供电等基本能源服务。

培育良好的节能型生活方式要比建立节能型生产方式困难的多。

必须看到,由于目前我国节能法律和法规不健全,节能宣传也不够深入普遍,大多数群众的节能意识还比较淡薄。

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节能意识,拨出专款支持开展大规模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广泛传播先进、文明的现代生活理念和消费理念。

推动社会生活方式朝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变,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选择节能型消费模式。

(3)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全社会能源高效合理利用管理体系。

健全的节能管理体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能源供求和制定、落实节能政策的主要依托。

要加强各级政府节能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职能;配备得力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和责任,使其依法、规范地履行职责。

同时,应加强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形成健全、高效的政府节能工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能源管理、能源服务、能源监测和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4)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激励机制。

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制定向节能倾斜的价格、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是引导、推进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开展节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中,合理的能源价格政策尤为重要。

价格是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

如果能源价格不合理,各类资源就不可能向有利于节能的方向流动,节能措施也就难以落实。

要把合理调整能源价格体系、改革能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作为重要的节能基础工作抓紧抓好;继续深人研究开征能源消费税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实施燃油税的条件,适时推出这些税种;制定节能产品鼓励目录,对生产和使用列人目录产品的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对采用先进、高效节能设备的企事业单位实行加速折旧政策或给予奖励;指导国家政策性银行为节能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增加节能信贷,督导地方政府建立节能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技术研发和建设节能示范工程。

 (5)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有效降低碳排放。

可再生能源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可再生能源利用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可再生能源技术是比较成熟、可以规模化开发并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之一,主要包括水电、风电、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等。

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些新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商业化发展的水平,不管是从资源、技术还是从产业的角度,可再生能源在一段时间内都有大规模发展的潜力。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逐步优化,可再生能源份额将越来越高。

因此,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节能减排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的能源强度从14.34下降到4.87,平均每年下降0.52。

中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对发达国家,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空间仍然很大。

2000年火力发电、钢铁、水泥、乙烯的单位产品实物耗能指标国际先进水平只分别为国内先进水平的24.1%,20.9%,44%和69.7%。

是年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在能源领域,中国一贯以节能为先,今后仍必须坚持这一战略。

因为只有节能才可实现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提高竞争力等多重目标。

有专家认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5%以上。

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未来20年,世界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约为1.1%,中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其能源强度年均下降少要保持2.3%。

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交通和建筑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2)调整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利用基础之上的。

在这三种化石能源之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度只有煤炭的60%。

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都属于无碳能源。

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减少对煤炭消费,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度的必然选择。

(3)遏制奢侈浪费。

奢侈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

中国文化传统有一种攀比和等级观念,少数人的斗富和奢华,多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不仅是一种消费上的非理性行为,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

(4)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能源科技发展新的驱动力,低碳能源技术是能源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降低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提高能效、必须优先开发和选择洁净煤、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重视可再生能源中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和推广利用掺研究和探索碳捕获和封存技术。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是引导能源科技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因素,我们应加强需求拉动和政策导向力度,加强技术研发体系的系统化布局和创新能力建设,实现在低碳能源技术方面的突破。

制定相应的路线图和实施策略,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清洁能源利用道路。

4、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

(1)低碳农业:

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 

(2)低碳工业: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3)低碳城市:

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4)碳汇减碳:

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5)节能减排:

减少能源消费,增加可再生能源

(6)水电的碳减排潜力巨大,应当大力发展

(7)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减排合作

 国际碳市场是减排的有效机制,未来需积极参与并不断完善。

国际碳市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碳减排方面的合作,尽管我国是全球CDM市场最主要的项目合作国家,但是买方倾向于低成本、减排量最大的项目,因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金密集型的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项目的发展。

基于项目的碳市场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的市场。

基于项目的碳市场增长很快。

从市场交易情况来看,CDM与JI的交易额在2006年有了巨大增长,达到了约50亿美元。

迄今为止CDM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较为突出的几个发展中大国,而其他较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CDM项目较少,难以通过CDM获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中国是世界第二排放大国,但CDM项目数目不如印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中国一直主张加强技术转让,反对有附加条件的CDM项目;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相对倾向于政府间的CDM合作项目。

 第五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途径、模式及策略

5、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其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论述了低碳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

碳中和技术。

发展模式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概念,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人设想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1)自上而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建立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场、法律以及政策,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

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富有效率,可以极大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社会的建设。

但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也容易产生大量的问题,比如:

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时候仓促而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阶段相脱节;非但不能实现低碳经济,反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进步。

 政府作用在低碳经济的持续建设过程的初期和发展阶段应占据主导地位。

(2)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

众所周知,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

例如,就硬件产业而言,电脑芯片越来越微型化,而其功能则日益强大,制作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其蕴含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的附加价值却非常高。

软件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互联网作为一个人类虚拟空间不断扩展的载体,以大容量、高速度的方式提供了功能强的信息交互平台,是一种低耗能、零污染的低碳产业。

 

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国制造”,更应该关注“中国创造”

(3)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

中国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这也是中国实现跨越式技术的良好机遇。

相应的激励机制,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和融人《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市场都是取得成功的一些条件。

这些条件综合起来可以使得中国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于工业化国家走过的发展模式。

(4)自下而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是指由民间机构牵头,企业,社会团体,政府共同参与促进碳的减排,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考虑到市场的主导作用和民间对环境保护以及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看法,促成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构建。

但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也存在着弊端,比如效率较之自上而下的模式要低。

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作用的基础是包括社会团体、企业、公民个人等非政府主体广泛意识到低碳经济的建设对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等长远利益,并能牺牲其部分的短期的眼前利益参与到促进碳的减排,参与到共同建设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来。

在自下而上的模式下,政府更多地充当“舵手”和“守夜人”的角色,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建设的公共政策,搭建非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碳减排和低碳经济建设活动的平台。

这种模式对公众意识、公民社会、产业结构等要求较高,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更适宜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后期。

(5)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但同时须关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不同的碳税方案对GDP的影响差别较大。

如果在征税环节或税收环节都不考虑对生产部门的保护,则碳税的征收会带来明显的GDP损失。

例如,当减排目标为10%时,则导致的GDP损失将达到0.74个百分点,这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但是通过对生产部门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或补贴可以缓解征收碳税对总体经济增长,以及对能源密集型贸易部门的生产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负面影响。

其中,对能源密集型贸易部门免征碳税且对其他非免税部门进行税收返还的“丹麦模式”是相对较优方案。

该方案通过碳税收入用于降低生产间接税率,能完全消除税收对GDP、就业和总税赋的负面影响。

该方案在拉动总投资、改善能源结构上与其他方案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从对能源密集型贸易部门的保护上看,该方案能完全消除碳税对这些部门的产量和出口额的负面影响,并使钢铁、建材、化工和有色金属工业的利润增加。

在10%的减排目标下该方案导致的造纸印刷业的利润仅损失0.06%,该方案通过完全消除部门间的收入转移,与其他方案相比在政策可行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该方案的一个主要缺陷是会大大削弱免税部门的减排力度,从而削弱部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从结果来看,该方案下免税部门的排量不减反增。

 

6、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

为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我国政府制定((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开展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为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也为国际科技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立法保障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 《促进循环经济法》等,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机制、手段、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法可依,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

(3)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

 1980-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

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能源节约效果显著。

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多年来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7、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劣势分析

(1)发展水平较低。

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远未实现,我国目前还有几千万人没有用上电,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今后几十年能源消费必然继续增长。

2l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此外,体制上单纯追求GDP的考核体系也导致了第二产业中落后产能的重复建设,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严峻考验。

(2)我国长期以煤为主的这样一种高碳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

 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未来我国实践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时,却可能被这些投资“锁定”。

因此,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3)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目前现有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并且,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只能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为达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我国总共所要投入的资金至少在1.6万亿以上,这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是一个沉重负担。

8、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分析

(1)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既给我国带来压力,更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结构和贸易规则正在发生变化,我国有机会凭借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我国能够避免走西方国家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转向更为高效的低碳产业结构,直接步入低碳经济发展阶段,这有利于我国保持国际贸易领域的持久竞争力。

(2)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即在我国,碳交易更多的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交易。

由于存在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我国的CDM项目占全球该项目的比例逐年递增,分别为54%、73%和84%,远远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据估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

(3)国际技术转让与合作,首先,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国家已经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转让上做了部分承诺;其次,发达国家已经与我国达成了清洁技术合作的协议;再次,我国科研队伍日益庞大,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我国研发低碳技术、低碳经济提供了难逢的机会。

9、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威胁分析

(1)席卷全球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还在继续,全球经济衰退对我国这种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很难继续支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面对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履行节能减排义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双重压力,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陷入了贸易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很难消化发展低碳技术引致成本增加的困难局面。

(2)发达国家转移重化工工业,将节能减排的国际责任和压力转移到我国,我国承接大量发达国家的重化工工业,成为全球重化工产品的制造大国,这不可避免地加重我国的污染排放。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提高引进外资的低碳性与环境标准要求,会大大减少引进外资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我国在面对国际贸易形势恶化的同时,发达国家间潜在可能形成的“低碳共同体”及其可能制定的新的碳排放国际规则和贸易措施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遭遇“低碳壁垒”。

这样,与贸易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十年中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控,情况对于我国这样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0%的国家来说尤为不利,无疑将为我国未来发展设置新的障碍。

10、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SO战略组合——技术创新

(2)sT战略组合——制度创新   ‘

(3)Wo战略组合——产业结构调整

(4)WT战略组合——国际合作

1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

(1)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调整

中国目前碳排放迅速增长的局面,与中国的能源消费构成有很大关系。

中国的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度很高,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

由于煤的碳含量很高,因此燃烧煤炭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很大。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耗国,中国不在能源战略上进行调整,改变对煤炭依赖过大的消费特点,将难以减轻碳排放的压力。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在我国的能源供需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代表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却处于补充的地位。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丰富、清洁的新能源不但是实现能源、经济及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降低国际石油依赖,保证能源安全的关键。

为此,中国应该在能源消费多元化、煤炭利用的多元化等方面下工夫,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我国作为亚洲和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不断增强能源稳定供应能力,同时着力改善能源结构,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目前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总装机容量目前已居世界第四位,太阳能发电总量也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

(2)结合中国国情。

有效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中国下一步发展新能源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要把新能源放在一个战略地位;第二,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三,要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第四,要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第五,要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3)新能源汽车应该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重要产业

( 4)低碳经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有可为

1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策略

(1)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是中国应对全球碳排放压力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的讲话中,代表中国对全球气候问题作了明确表态,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 括四点:

一是争取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 著的下降。

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 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