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3595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docx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

吴冠中画展观后感

  篇一:

中国美术馆参观感想

  中国美术馆参观感想

  由于23、24两天学校开运动会,没有时间和老师一起去参观美术馆,我只有自己在26号周二的一大早十分困乏的坐上了公交车。

而当我站在那金碧辉煌的楼宇前,身心上的困乏却出乎意料地被一种妙不可言的崇敬代替。

我想,那是由于它黄色琉璃瓦大屋顶下散发的无穷吸引力吧!

它是一座仿古阁楼式、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建筑,气势恢宏而不失典雅风情,独特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

  踏上一层层仿佛白玉砌成的台阶,穿越气派隆重的大门,便置身于弥漫着幽雅气息的前厅。

可能是因为我时间赶得比较巧吧,今天正好有三个作品展:

一个是吴冠中弟子王秦生的作品展,一个是郭晓光油画作品展,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美术馆近藏油画作品展。

  名为“古韵新风—王秦生艺术作品展”的这次画展收录了王秦生用油画手法创作兼具传统形式结构和现代审美韵致的山水油画精品二三十幅左右,据了解,所有作品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进入四号展厅你很容易发现王秦生先生的画作采用亚麻材料的画布,且尺寸大多在2米到4米之间。

仅从形式上来看就给人一种大气的磅礴之感。

从展出作品可以看出,王秦生先生将中国画的笔、墨、点、线与油画中的色彩语言融合在一起,赋予古代山川新的意蕴。

也就是说他用油画的手法和色彩的语言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传做了既有传统心事和造型构造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山水油画,有一种自己独特的个性在里面。

他用今日造型的新观念,发展古代大师的所思所想,将古代的大自然之貌赋予了新的意蕴和境界。

  随着进入五号展厅,进入眼帘的是“郭晓光油画作品展”。

刚踏入门口,就让我猛然间发现郭晓光先生的作品与王秦生先生作品的光从色彩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郭晓光先生的油画大多数是以更加多彩的颜色画出。

大尺幅的画面,厚重的色块,构建了一种视觉的冲击,或许这就是他的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吧。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郭晓光先生的作品中的风景大多数并不是通常我们意识中已经形成的那种风景模块,或许更多的是他心中的风景。

他在观察、感受、认识自然地基础上融入了对景物的理解和体验,然后再运用构图、造型、色调等方式,对艺术进行再创造。

郭晓光先生的作品并不单单是一种作品,同时也是他自己的一种痛快淋漓的感情抒写,也许因为这样才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某种特殊的酣畅与鲜活。

也使得我在欣赏的时候不经意的感觉到一种情绪的释放和身心的轻松。

  对于中国美术馆近藏油画作品展,时间原因对于每件作品我只能大致看一下,不能细细品味,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是叫人开眼的。

用任何文字来赞美这些画

  作都不过分,也不会让我觉得肉麻——艺术是朴实无华的语言,它就像文学一样,能为人开拓理性所不及的能量泉源。

令我深受感动的是,画家捕捉到瞬息多变的生命力,并能将它腾跃于布上,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想必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能力、要继承的精神吧!

  每一幅画作,每一个造型,每一类画风,每一种思想,都是画家心之花蕾的绽放,是深自灵魂的抒情、发自肺腑的感叹。

重要的是,在作者的感情随笔流动成凝聚灵性的作品时,它对旁人的启迪也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我想,正是这些激起了我对艺术之路充满向往,期望着不远的一天可以有一个十分空闲的时间让我再次踏入这座艺术的殿堂,好好欣赏一下馆中的每一幅作品,努力看透每一幅作品背后的精神所在。

  篇二:

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观后感

  XX.cn

  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观后感

  作者:

任仲佩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6期

  摘要:

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由魏东策展的《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在重庆解放碑的重庆美术馆对大众开放,画展包括8位重庆籍中国艺术家和1位法国艺术家的一百幅油画作品。

笔者有机会亲临这场视觉的饕餮盛宴现场,并写下一点仅代表个人观点的感想。

  关键词:

中法;油画展;重庆美术馆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五十周年,但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却不止50年,因为早在一百余年前,中法两国就已经在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化艺术领域有了频繁的来往。

近现代中国画家中也有很多赴法国学习艺术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如徐悲鸿、林风眠、赵无极、刘开渠、吴作人、吴冠中、朱德群等艺术家。

  2014年4月,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在重庆解放碑的重庆美术馆盛大开幕,8位重庆籍中国艺术家和1位法国艺术家的一百幅油画作品在美术馆对大众亮相。

  据本次策展人魏东介绍,此次参展的有陈镜伟、冯均雄、何国平、邵常毅、唐亮、杨立、翟渝生、郑可等8位重庆籍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参展的八位中国艺术家中,邵常毅和冯均雄长期在高等艺术院校执教,其他几位则分别从事舞台设计、空间、建筑及平面设计等工作。

除了这八位中国籍艺术家之外还有一位法国籍艺术家,她就是已经80岁高龄的法国艺术家克洛德·勒苏女士的。

对许多观众来讲,勒苏或许显得陌生,但是其作品值得一看,上个世纪60年代,勒苏的作品就曾在巴黎和毕加索的作品同台展出。

由于年事已高且身患疾病,勒苏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但她仍然坚持不懈地创作和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并多次表态希望与中国艺术家一起举办画展,于是商定了这次展览。

虽然勒苏女士今天不能亲自到场,但她的11件油画作品还是如约与重庆观众见面。

这九位艺术家的作品打开了中法两国艺术交流新的窗口。

2014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使得中法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发

  展,,随着中法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两国人民对对方历史、文化、艺术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相互之间了解的愿望也会更为迫切。

中法建交50周年,画展绝对是最突出的纪念内容的形式。

去年笔者有幸参观了中法艺术交流展,虽然有些画我是一头雾水没有看不懂,但感觉还是很好的。

因为,提到当代的很多艺术作品,他们都像迷一般的女子,她们要你去猜、使劲儿猜她内心在想些什么,当你脑细胞损伤无数时,只看到作者在标签上写上画的名称,然后接下来一切的一切就靠自己意会了。

  篇三:

我眼中的吴冠中

  我眼中的吴冠中

  摘要: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当代享有盛名同时又饱受争议的画家。

他学贯中西,融会贯通古今,潜心绘画七十年,取得了世界性的影响。

吴冠中的艺术特色在于他对绘画形式美感的把握,吴冠中先生扎根祖国,苦恋家园,立足于民族文化本位,致力于“优化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开拓性探索实践。

吴冠中被誉为是“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艺术家”“中国的凡高”

  关键词:

吴冠中、中西审美特征、中西结合、写实、写意本文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吴冠中简介和艺术成就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一直是整个美术界瞩目的人物。

他接受西方美术教育,却致力于中国水墨画的变革,不断用创新前卫的理论冲击中国绘画传统,也身体力行用高产量的作品实践着自己的理论体系,以画家和评论家双重身份活跃在中国画坛;虽然已过耄耋之年,吴冠中惊世骇俗的尖锐话语总能引起一轮又一轮的争议,作为近90高龄的画界前辈,能如此不间断的引发事件而成为新闻热点,中国画坛当属吴冠中为最;吴冠中作品从早年几十元的低价直奔如今水墨画市场的最高端,其市场基本上一路稳步上扬,而吴冠中本人并不热衷甚至抵抗市场操作,但其背后的产业队伍力量强大,甚至被坊间称为“吴冠中集团”。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

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

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

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第二章分别从人民性、形式美、意境美、绘画风格四个方面研究了吴冠中绘画美学思想

  如果说吴冠中在三十年当代美术史中,大部分是居于边缘与次要位置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三十年中国美术理论史,吴冠中却是居于核心地位的。

在三十年美术理论史中,吴冠中的声音几乎是最响亮、最震撼、最具颠覆性的。

  吴冠中对于中国美术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即是他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论述与探索,以及关于“笔墨等于零”的著名论断。

早在1980年代之前,早已觉醒的他即提出了“形式美”与“抽象美”的著名论断,强烈质疑美术界此前流行的“内容决定形式”的观点,并在当时的官方美术刊物《美术》杂志连续撰文,引发了全国美术界的震荡,并形成了以吴冠中等为代表的激进派阵营与以当时的中国美协主席江丰等为代表的保守派阵营的持续论战。

这个论战,对于后来的“85美术思潮”、“89现代艺术大展”等当代艺术现象的出现作了重要的思想铺垫。

事实上,当时的吴冠中基本上是孤身奋战,舌战群儒,但他却影响、带动了栗宪庭、高明潞、水天中、郎绍君、贾方舟、殷双喜、刘国松等一批重要的艺术批评家和美术家的出现。

  虽然关于绘画形式美的讨论已成过去式,但这个理论命题一直到现在,仍未得到学术上的廓清。

为什么吴冠中要提”形式大于内容”呢?

为什么在他心目中,绘画的形式美大于一切呢?

主要在于,当时的美术界,仍然笼罩于苏联的教条主义和极左意识形态之下,尤其是受文革的影响,全国的美术创作,都处于一种空洞的政治口号和政治主题主宰之下,并对所谓的“具有资产阶级情调的文艺创作”进行理论清算。

吴冠中就是一个典型。

吴冠中自到法国留学接受专业美术教育开始,就一直接受的是西方式的美术教育,并对中国传统的美术观进行了理论反思与批判。

  他曾在当时的文章中写道:

  建国以来,—向是主题先行,绘画成了讲述内容的图解,完全丧失了其作为造型艺术的欣赏本质。

绘画的美主要依靠形式构成,我也极讨厌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但在绘画中讲形式,应大讲特讲,否则便不务正业了。

我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等大型美展的评选,深深感到那么多有才华又肯下工夫的优秀青年,工夫不错,全不知形式美的根本作用及其科学规律,视觉的科学规律。

经常有人在其作品前向我解释其意图如何如何,我说我是聋子,听不见,但我不瞎,我自己看。

凡视觉不能感人的,语言绝改变不了画面,绘画本身就是语言,形式的语言。

当时的情况,—般人对形式美一无所知,需要像幼儿园一样开始学A、B、C。

  大约是1980年,在一次油画座谈会上,我对“内容决定形式”的提法打了一个问号,那时候的这个“内容”,我认为实际上是指政治口号或主题先行的主题,是“四人帮”时期的紧箍咒,它紧紧束缚了形式的发展。

我的发言发表于《美术》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