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5702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docx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60425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第一册《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第一册《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第一册《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

(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

(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第二册《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第四册《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第三册《六国论》)却,使……退却。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第三册《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第三册《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第四册《促织》)昂,使……高。

⒓宁许以负秦曲。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

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

(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鸣,使……鸣。

⒖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第二册《鸿门宴》)从,使……跟从。

⒗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⒘项伯杀人,臣活之。

(第二册《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第三册《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③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第四册《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⒉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第二册《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第一册《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⒉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削弱。

⒊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第二册《过秦论》)弱,使……变弱。

⒋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

(第四册《促织》)高,使……高。

⒌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⒍臣请完璧归赵。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完,使……完整无缺。

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尊贵。

⒏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安,使……安居。

⒐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第二册《谏太宗十思书》)正,使……正。

⒑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第一册《勾践灭吴》)耻,使……受耻辱。

⒒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第六册《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⒓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

(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烦,使……繁琐。

二.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

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⒉侣鱼虾而友麋鹿。

(第四册《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⒊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第二册《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⒈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⒉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第一册《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⒊成以其小,劣之。

(第四册《促织》)劣,认为……劣小。

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⒌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第二册《师说》)耻,以……为耻。

⒎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第二册《廉颇蔺相如传》)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三.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实际上也都属于名词做动词,除这两种用法外,名词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作谓语动词。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第一册《勾践灭吴》)女,嫁女。

⒉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

(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衣。

⒊今夫差衣水犀甲者亿有三千。

(第一册《勾践灭吴》)衣,穿。

⒋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第一册《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第一册《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⒍秦伯说,与郑人盟。

(第一册《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一册《劝学》)水,游泳。

⒒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第四册《滕王阁序》)襟,连带。

⒓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第二册《师说》)师,学习。

⒕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第三册《六国论》)礼,礼遇。

⒖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

(第三册《游褒禅山记》)舍,盖屋。

⒗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命名。

⒘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第三册《游褒禅山记》)名,说出。

⒙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第三册《石钟山记》)名,命名。

⒚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第三册《项脊轩志》)乳,哺乳。

⒛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第三册《登泰山记》)烛,照。

23.此文人画士,心之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第三册《病梅馆记》)绳,衡量。

24.德何如则可以王?

(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2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衣,穿。

26.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

(第六册《报任安书》)衣,穿。

27.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舍,安排住宿。

28.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衣,穿。

29.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嘻,发出嘻的声音。

30.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刃,杀。

3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第六册《屈原列传》)祖,效法。

32.仗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

(第四册《促织》)仗,用杖打。

3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第三册《五人墓碑记》)函,用盒子装。

34.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第一册《子路曾西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35.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爪,用手抓破。

36.范增数目项王。

(第二册《鸿门宴》)目,看。

37.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第三册《伶官传序》)函,用盒子装。

38.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第二册《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

39.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第四册《前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

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

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中有: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前,上前。

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第一册《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⒊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第一册《勾践灭吴》)郊,在郊外。

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第一册《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⒌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

(第二册《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⒍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汶水东流。

(第三册《登泰山记》)西,向西;东,向东。

⒎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廷,在朝廷上。

⒏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

(第六册《信陵军窃符救赵》)北,向北;西,向西。

⒐仓皇东出。

(第三册《伶官传序》)东,向东。

⒑骊山北构而西折。

(第二册《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⒒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

(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前,上前。

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中有: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第二册《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

(第四册《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

(第四册《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三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第二册《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

(第四册《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六册《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四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

(第三册《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

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

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第二册《师说》)好,喜欢。

⒉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第三册《游褒禅山记》)明,照明。

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

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严,尊重。

⒌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终不怜公子姊也。

(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轻,轻视。

⒍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

(第六册《屈原列传》)短,揭短。

⒎然居吾乡,则长人者好烦其令。

(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好,喜欢。

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第一册《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

⒊为甘肥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轻快的衣服。

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第二册《师说》)惑,困惑。

词类活用出处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驻扎(《烛之武退秦师》)

伯说,与郑人盟盟:

结盟(《烛之武退秦师》)

樊於期乃前曰:

“为之奈何?

”前:

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衣冠:

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前:

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朝服:

穿上朝服(《荆轲刺秦王》)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

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左右既前,斩荆轲。

前:

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沛公军霸上。

军:

驻军(《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言:

告诉(《鸿门宴》)

沛公欲王关中。

王:

为王、称王(《鸿门宴》)

不可不语语:

告诉(《鸿门宴》)

吾得兄事之。

事:

做事、(《鸿门宴》)侍奉

籍吏民。

籍:

登记(《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

目:

使眼色(《鸿门宴》)

刑人如恐不胜。

刑:

施加肉刑(《鸿门宴》)

道芷阳。

道:

取道(《鸿门宴》)

仕宦于台阁仕:

任官(《孔雀东南飞》)

头上玳瑁光光:

发光(《孔雀东南飞》)

映带左右带:

环绕(《兰亭集序》)

一觞一咏觞:

喝酒(《兰亭集序》)

歌窈窕之章歌:

歌唱。

(《赤壁赋》)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

攻占;东:

向东进军(《赤壁赋》)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

打渔砍柴(《赤壁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

筑舍定居。

(《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

名:

取名(《游褒禅山记》)

由山以上五六里上:

向上走。

(《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

识其本名(《游褒禅山记》)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夜缒而出。

夜:

在夜里(《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

向东(《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王翦破赵,、、、,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北:

向北(《荆轲刺秦王》)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

用匣子(《荆轲刺秦王》)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上:

向上(《荆轲刺秦王》)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箕:

像簸箕一样(《荆轲刺秦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

用对侍兄长的礼节(《鸿门宴》)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

像鸟的翅膀一样(《鸿门宴》)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

在夜里(《鸿门宴》)

头发上指。

上:

向上(《鸿门宴》)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间:

抄小路(《鸿门宴》)

孔雀东南飞东南:

朝东南(《孔雀东南飞》)

手巾掩口啼手巾:

用手巾(《孔雀东南飞》)

卿当日胜贵日:

一天天(《孔雀东南飞》)

晚成单罗衫晚:

在晚上(《孔雀东南飞》)

西望夏口西:

向西(《赤壁赋》)

东望武昌东:

向东(《赤壁赋》)

有泉侧出侧:

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

损害(《烛之武退秦师》)

素善留侯张良。

善:

友善、交好(《鸿门宴》)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

加高(《离骚》)

长余佩之陆离长:

加长(《离骚》)

固前世之所厚厚:

推重(《离骚》)

千万不复全全:

保全(《孔雀东南飞》)

正襟危坐正:

调整(《赤壁赋》)

渺沧海之一粟渺:

渺小得像(《赤壁赋》)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

露出白色(《赤壁赋》)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

走到尽头。

(《游褒禅山记》)

火尚足以明明:

照明。

(《游褒禅山记》)

 

(四)、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远:

远方(《荆轲刺秦王》)

群贤毕至贤:

贤士(《兰亭集序》)

少长咸集少:

年轻的人;长:

年长的人(《兰亭集序》)

死生亦大矣大:

大事(《兰亭集序》)

不知老之将至老:

年龄老的时候(《兰亭集序》)

入之甚寒,问其深深:

深度。

(《游褒禅山记》)

常在于险远险远:

险阻僻远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

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

(五)、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留待作遗施遗施:

遗施之物,纪念品(《孔雀东南飞》)

往往有得得:

心得。

(《游褒禅山记》)

而其见愈奇见:

见到的景象。

(《游褒禅山记》)

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到达的人。

(《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叹:

感慨。

(《游褒禅山记》)

 

(六)、副词活用作动词

极视听之娱极:

穷尽,尽情享受(《兰亭集序》)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

尽情享受。

(《游褒禅山记》)

 

(七)、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

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闻:

使……听到(《荆轲刺秦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使、、、活(《鸿门宴》)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

使……跟从(《鸿门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

使、、、止,制止(《鸿门宴》)

樊哙侧其盾以撞侧:

使……斜侧着(《鸿门宴》)

引以为流觞曲水流:

使……流(《兰亭集序》)

所以游目骋怀游:

使……纵展;骋:

使……开畅(《兰亭集序》)

舞幽壑之潜蛟舞:

使……起舞(《赤壁赋》)

泣孤舟之嫠妇泣:

使……哭泣(《赤壁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足以荣汝身荣:

使……荣耀(《孔雀东南飞》)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

使……错误,弄错。

(《游褒禅山记》)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有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也有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

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以此下心意下:

使……委屈(《孔雀东南飞》)

 

(八)、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于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于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用于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数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不用于意动。

用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

认为……晚(《荆轲刺秦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怪,认为……奇怪(《荆轲刺秦王》)

齐彭殇为妄作齐:

把……看作相等(《兰亭集序》)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以……为王,称王(《鸿门宴》)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

以……为伴侣;友:

以……为朋友(《赤壁赋》)

3、数词的意动用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

把……看作一样(《兰亭集序》)

下面仅就在文言文教学中探求出来的判断各种词类活用的条件,具体是什么样的词类活用,怎样翻译,简述如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a、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本意是户口册的意思,但后面紧接着一名词,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该翻译为造册登记。

b、副词作状语+名词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东,原为方向名词,在副词后活用为了动词,翻译为向东流。

c、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原为物质名词,在能愿动词后为动词,应该翻译成游泳的意思。

d、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

《孟子梁惠王下》乐,为音乐,在它之后有了补语,就翻译为演奏音乐。

e、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是鱼网的意思,前有所就构成了所字结构,应该翻译为用鱼网捕捞。

f、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

g、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礼,本是礼节的意思,与前面的敬贤结构相对应,敬重贤士有礼节的招待有才华的人。

h、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花本来是名词,在整句话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花活用为动词,翻译为开花的意思。

i、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立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在此结合句意,可以理解为权衡。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用作一般动词,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善,与……交好。

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穷,用尽。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A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至,原意为到达,在此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到达的人。

B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定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坚,坚硬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

(4)名词作状语

a、表示比喻。

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地。

b、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地。

c、表处所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

d、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e、表动作行为的方式,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当面。

(5)使动用法

A、动词的使动用法

a、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如:

烛之武退秦师退,原为撤退的意思,使……撤退。

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如: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逃走。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促织》昂,使……昂贵。

C、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生,使……活过来;肉,使……长肉。

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

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如:

令尹南辕反旆。

南,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