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4743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26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

《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速器课程设计.docx

变速器课程设计

 

一、机械式变速器的概述及其方案的确定···········2

 

1、变速器的功用和要求·······················2

 

2、变速器传动方案及简图·····················2

 

3、倒档的布置方案···························3

 

二、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与主要零件的设计·······4

 

1、变速器的主要参数选择·····················4

 

2、齿轮参数·································5

 

3、各档传动比及其齿轮齿数的确定·············6

 

4、轮的受力和强度校核·······················8

 

三、轴和轴承的设计与校核······················12

 

1、轴的工艺要求····························12

 

2、轴的设计································12

 

3、轴的校核································13

 

4、轴承的选择和校核························17

 

一.机械式变速器的概述及其方案的确定

(一)变速器的功用和要求

变速器的功用是根据汽车在不同的行驶条件下提出的要求,改变发动机的扭

矩和转速,使汽车具有适合的牵引力和速度,并同时保持发动机在最有利的工况

范围内工作。

为保证汽车倒车以及使发动机和传动系能够分离,变速器具有倒档

和空档。

在有动力输出需要时,还应有功率输出装置。

对变速器的主要要求是:

1.应保证汽车具有高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

在汽车整体设计时,根据汽

车载重量、发动机参数及汽车使用要求,选择合理的变速器档数及传动比,来满足这一要求。

2.工作可靠,操纵轻便。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变速器内不应有自动跳档、乱档、换档冲击等现象的发生。

为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强度,提高行驶安全性,操

纵轻便的要求日益显得重要,这可通过采用同步器和预选气动换档或自动、半自动换档来实现。

3.重量轻、体积小。

影响这一指标的主要参数是变速器的中心距。

选用优质钢材,采用合理的热处理,设计合适的齿形,提高齿轮精度以及选用圆锥滚柱轴承可以减小中心距。

4.传动效率高。

为减小齿轮的啮合损失,应有直接档。

提高零件的制造精度和安装质量,采用适当的润滑油都可以提高传动效率。

噪声小。

采用斜齿轮传动及选择合理的变位系数,提高制造精度和安装刚性可减小齿轮的噪声。

(二)变速器传动方案及简图

下图a所示方案,除一,倒档用直齿滑动齿轮换档外,其余各档为常啮合

齿轮传动。

下图b、c、d所示方案的各前进档,均用常啮合齿轮传动;下图d

所示方案中的倒档和超速档安装在位于变速器后部的副箱体内,这样布置除可以

提高轴的刚度,减少齿轮磨损和降低工作噪声外,还可以在不需要超速档的条件

下,很容易形成一个只有四个前进档的变速器。

 

中间轴式五档变速器传动方案

(三)、倒档的布置方案

下图为常见的倒挡布置方案。

下图b所示方案的优点是换倒挡时利用了中间轴上的一挡齿轮,因而缩短了中间轴的长度。

但换挡时有两对齿轮同时进入啮合,使换挡困难下图c所示方案能获得较大的倒挡传动比,缺点是换挡程序不合理。

下图d所示方案针对前者的缺点做了修改,因而取代了下图c所示方案。

下图e所示方案是将中间轴上的一,倒挡齿轮做成一体,将其齿宽加长。

下图f所示方案适用于全部齿轮副均为常啮合齿轮,换挡更为轻便。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缩短变速器轴向长度,有的货车倒挡传动采用下图g所示方案。

其缺点是一,倒挡须各用一根变速器拨叉轴,致使变速器上盖中的操纵机构复杂一些。

因为变速器在一挡和倒挡工作时有较大的力,所以无论是两轴式变速器还是中间轴式变速器的低档与倒挡,都应当布置在在靠近轴的支承处,以减少轴的变形,保证齿轮重合度下降不多,然后按照从低档到高挡顺序布置各挡齿轮,这样做既能使轴有足够大的刚性,又能保证容易装配。

倒挡的传动比虽然与一挡的传动比接近,但因为使用倒挡的时间非常短,从这点出发有些方案将一挡布置在靠近轴的支承处。

本设计选用下图f的布置方案

 

变速器倒档传动方案

 

二、变速器主要参数的选择与主要零件的设计

(一)变速器主要参数

考虑到车的最高车速只有75km/h,所以本变速器选择6档设计。

设计要求的数据有:

载货量:

6t最大总质量:

11t最高车速:

75km/h

比功率:

10kw·t-1比转矩:

33N·m·t-1

根据以上数据可求得:

最大功率:

=Pemax=120kW

最大转矩:

Temax=380N.m

发动机的转速n3800r/min

最高档一般为直接档i6=1,取车轮半径选用r=509mm

取主减速器的传动比为:

i0=9

变速器的各挡传动比为:

1

2

3

4

5

6

倒档

8.795

5.566

3.29

2.108

1.54

1

8.18

 

i23.80

i32.43

i41.56

二、中心距

中心距对变速器的尺寸及质量有直接影响,所选的中心距、应能保证齿轮的强度。

根据经验公式初定:

AKA3Temaxi1g

式中

KA----

中心距系数。

对轿车,

KA=8.9~9.3

;对货车,

KA=8.6~9.6

Temax为发动机最大转矩;

i1为变速器一档传动比

g为变速器传动效率,

96%

取KA

9.0代入数据求得:

A

100.52mm

三、轴向尺寸

变速器的横向外形尺寸,可根据齿轮直径以及倒档中间齿轮和换档机构的

布置初步确定。

轿车四档变速器壳体的轴向尺寸3.0~3.4A。

货车变速器壳体的轴向尺寸与

档数有关:

四档(2.2~2.7)A

五档(2.7~3.0)A

六档(3.2~3.5)A

当变速器选用常啮合齿轮对数和同步器多时,中心距系数KA应取给出系数

的上限。

为方便A取整,得壳体的轴向尺寸是355165mm变速器壳体的最终轴向

尺寸应由变速器总图的结构尺寸链确定。

(二)、齿轮参数

(1)齿轮模数

根据最大质量在6.0~14t的货车变速器齿轮的法向模数为

3.5~4.5选取

mn4.0

(2)压力角α、螺旋角β和齿宽b

压力角选取国家规定的标准压力角

200

螺旋角根据货车变速器的可选范围为

180~260选取

200

齿轮的bkcmn

根据斜齿轮的kc

6.0~8.5取kc

7.0则

 

b7428mm

(三)、各档传动比及其齿轮齿数的确定

在初选了中心距、齿轮的模数和螺旋角后,可根据预先确定的变速器档数、

传动比和结构方案来分配各档齿轮的齿数。

下面结

合本设计来说明分配各档齿数的方法。

1.确定一档齿轮的齿数

一档传动比

igI

Z2

Z9

(2-1)

Z1

Z10

为了确定Z9和Z10的齿数,

先求其齿数和Zh:

 

2A

Zh

(2-2)

mn

其中

A

=100.52mm

n

4

;故

五档变速器示意图

、m

有Zh50.26。

中间轴上一档的齿轮的齿数可在12~17之间选用,现选用z1015则z936上面根据初选的A及mn计算出的Zh不是整数,将其调整为整数后,这时应

从Z及齿轮变位系数反过来计算中心距A,再以这个修正后的中心距作为以后计算的依据。

这里Zh修正为51则由式(2-2)反推得A=102mm。

2、确定常啮合齿轮副的齿数

由式(2-1)求出常啮合齿轮的传动比

z2

z10

z

i1z

(2-3)

1

9

代入数据得:

z2

2.5

z1

 

而常啮合齿轮传动齿轮的中心距与一挡齿轮的中心距相等,即:

 

mn(z1

z2)

A

(2-4)

2cos

 

解方程(2-3)和(2-4)并取整得z114z235

 

3、确定其他挡位齿轮的齿数

二挡传动比由于各挡齿轮选取同样的模数,故有:

z2

z8

(2-5

z1

i2z7

A

mn(z7

z8)

(2-6

2cos

 

由式(2-5)和式(2-6)代入数据解方程并取整得:

z820、z729

 

用同上面的方法可以算出:

三挡:

z524z625

 

四挡:

z311z418

 

五档:

z224

 

4、确定倒档齿轮的齿数

一般情况下,倒档传动比与一档传动比较为接近,在本设计中倒档传动比ir取

 

3.7。

中间轴上倒档传动齿轮的齿数比一档主动齿轮

10略小,取Z1213。

而通常情况下,倒档轴齿轮

Z13取21~23,此处取Z13=23。

Z11

Z13

Z2

ir

Z12

Z1

Z13

可计算出Z1119。

故可得出中间轴与倒档轴的中心距

A

1mn(z12

z13)72mm

2

而倒档轴与第二轴的中心距:

A

1mn(z11z13)

84mm

2

5、齿轮变位

为计算方便一档、二档和倒档的主从动齿轮变位系数统一选

1.0和-1.0,其

他档位统一选0.2和-0.2

 

六、各档齿轮的参数设计(下列各式中:

齿形角为200、f0齿顶高系数为

 

1.0、c径向间隙系数为0.25m、r齿顶圆半径为0.38m、为变位系数、d分度圆

 

直径、ha齿顶高、hf齿根高、h齿全高、da齿顶圆直径、df齿根圆直径、db基圆直径,其中右上角标有如“a”“a”分别表示主动轮和从动轮)

 

由公式:

d

zm、ha

(f0

)m、hf

(fo

c)m、h

(2f0

c)m、

dad2ha、df

d2hf

db

dcos

分别代入数据可以求得各档齿轮主、从动齿

轮参数如下(单位

mm):

一档:

d1

60

d1

144

da1

76

da1

160

df1

52

df1

136

db1

56.4

db1

135.3

二档:

d2

80

d2

116

da2

96

da2

132

df2

72

df2

108

db2

75.2

db2

109

三档:

d3

100

d3

96

da3

109.6

da3

105.6

df3

85.6

df3

81.6

db3

94

db390.2

四档:

d4

106.3

d4

102

da4

115.9

da4

111.6

df491.9

df4

87.6

db4

100

db4

95.8

五档:

d5

102

d5

102

da5

111.6

da5

111.6

df5

87.6

df5

87.6

db5

95.8

db5

95.8

倒档:

dr

52

dr

92

dar

68

dar

108

dfr

44

dfr

84

dbr

48.9

dbr

86.5

(四)、齿轮的受力和强度校核

1

、各档齿轮受力:

(1)

对于直齿轮:

对于斜齿轮:

2T

圆周力:

Ft

2T

圆周力:

F

d

t

d

Ft

tan

径向力:

FrFttan

径向力:

Fr

cos

Ft

法向力:

法向力:

F

Fn

Ft

tan

n

cos

式中T为转矩,d为分度圆直径,

为压力角,

为螺旋角

故对于一档主动齿轮:

 

圆周力:

Ft1

2Temax

8.063

103N

d1

径向力:

Fr1

Ft1tan

2.934

103N

法向力:

Fn1

Ft1tan

3.122

103N

cos

一档从动齿轮:

圆周力:

Ft1

2Temax

3.36

103N

d1

径向力:

Ft2

Ft1tan

1.22103N

法向力:

Fn1

Ft1

1.30

103N

cos

二档主动齿轮:

圆周力:

Ft2

2Temax

6.05

103N

d2

径向力:

Fr2

Ft2tan

2.34

103N

cos

法向力:

Fn2

Ft2tan

2.2103N

二档从动齿轮:

圆周力:

Ft2

2Temax

4.17

103N

d2

径向力:

Fr2

Ft2tan

1.61

103N

cos

法向力:

Fn2

Ft2tan

1.52

103N

三档主动齿轮:

圆周力:

Ft3

2Temax

4.84

103N

d3

径向力:

Fr3

Ft3tan

1.87

103N

cos

法向力:

Fn3

Ft3tan

1.76

103N

三档从动齿轮:

圆周力:

Ft3

2Temax

5.05

103N

d3

径向力:

Fr3

Ft3tan

1.95

103N

cos

法向力:

Fn3

Ft3tan

1.84

103N

 

四档主动齿轮:

圆周力:

Ft4

2Temax

4.55

103N

d4

径向力:

Fr4

Ft4tan

1.76

103N

cos

法向力:

Fn4

Ft4tan

1.66

103N

四档从动齿轮:

圆周力:

Ft4

2Temax

4.75

103N

d4

径向力:

Fr4

Ft4tan

1.83

103N

cos

法向力:

Fn4

Ft4tan

1.73

103N

五档主动齿轮:

圆周力:

Ft5

2Temax

4.75

103N

d5

径向力:

Fr5

Ft5tan

1.

73

103N

cos

法向力:

Fn5

Ft5tan

1.84

103N

五档从动齿轮:

圆周力:

Ft5

2Temax

4.75

103N

d5

径向力:

Fr5

Ft5tan

1.

73

103N

cos

法向力:

Fn5

Ft5tan

1.84

103N

倒档主动齿轮:

圆周力:

Ftr

2Temax

9.10

10

3N

dr

径向力:

Frr

Ftrtan

3.52

103N

cos

法向力:

Fnr

Ftrtan

3.32

103N

倒档从动齿轮:

 

圆周力:

Ftr

2Temax

5.14

103N

dr

径向力:

Frr

Ftrtan

1.

99

103N

cos

法向力:

Fnr

Ftrtan

1.88

103N

2、强度校核

选取一档直齿轮来进行校核:

(1)、弯曲应力

齿

w

F1KKf

2TgKKf

(式中Tg为作用在

bty

bdty

变速器第一轴上的转矩,K为应力集中系

 

数,Kf为摩擦影响系数,b为齿宽,tm,

 

y为齿形系数可由右图查)对于主动轮取:

K1.65

 

Kf1.1TgTemax241.89Nm

 

b28mm

d

60mm

t

m

y

0.21

代入w

2TgKKf

得w

632.02MPa

bdty

对于从动轮取:

K

1.65

Kf

0.9

TgTemax241.89Nmb28mm

d144mmt

m

y

0.14

代入w

2TgK

Kf

得w

510.95MPa

bdty

对于一档直齿轮许用弯曲应力在400—850MPa内,而主、从动齿轮的最大弯曲应

力都小于此范围,故弯曲强度适合。

(2)、接触应力

直齿轮的接触应力:

j

0.418FE(1

1

bz

b)

 

式中F为齿面上的法向力,FF1/cos;F1为圆周力;F

2T/d;Tg为计算

1

g

载荷;d为节圆直径;

为节点处压力角;E为齿轮材料的弹性模量;b为齿轮接

触的实际宽度;

z、

b为主、从动轮的节点处的曲率半径;

zrzsin、

brbsin;rz、rb为主、从动轮节圆半径。

 

此处Tg

Temax

241.89Nm、d

60mm、E2.6

105、b

28mm、

200、

b28mm、rz

30、rb

72

代入j

0.418

FE(1

1解得

j1315.62MPa

bz

b)

对于渗碳的变速器齿轮一档齿轮其许用接触应力在1900—2000MPa,本设计中一

档齿轮最大应力小于此范围,故接触强度适合。

 

三、轴和轴承的设计与校核

(一)轴的工艺要求

倒挡轴为压入壳体孔中并固定不动的光轴。

变速器第二轴视结构不同,可采用渗

碳、高频、氰化等热处理方法。

对于只有滑动齿轮工作的第二轴可以采用氰化处理,但对于有常啮合齿轮工作的第二轴应采用渗碳或高频处理[14]。

第二轴上的轴颈常用

做滚针的滚道,要求有相当高的硬度和表面光洁度,硬度应在HRC58~63,表面光洁

度不低于▽8[15]。

 

对于做为轴向推力支承或齿轮压紧端面的轴的端面,光洁度不应低于▽7,并定其端面摆差。

一根轴上的同心直径应可控制其不同心度[16]。

对于采用高频或渗碳钢的轴,螺纹部分不应淬硬,以免产生裂纹。

对于阶梯轴来说,设计上应尽量保证工艺简单,阶梯应尽可能少[17]。

(二)轴的设计

已知中间轴式变速器中心距A102mm,第二轴和中间轴中部直径

 

d0.45~0.60A,

 

轴的最大直径d和支承距离L的比值:

对中间轴,d/L=0.16~0.18;对第二轴,d/L

0.18~0.21。

第一轴花键部分直径d(mm)可按下式初选

 

dK3Temax

(5.1)

式中:

K—经验系数,K=4.0~4.6;

Temax—发动机最大转矩(N.m)。

第一轴花键部分直径d1

4.0~4.63241.8924.92~28.66mm取d125mm;第二

轴直径d2

0.45~0.60

10245.9~61.2mm取d2

50mm;中间轴直径

d

0.45~0.6010245.9~61.2mm取d=50mm

d2

d1

第二轴:

0.180.21;第一轴及中间轴:

L1

0.160.18

L2

第二轴支承之间的长度L2

238.1~277.78MM

取L2

250MM;中间轴支承之

间的长度L

277.78~312.5mm取L300

,第一轴支承之间的长度

L1

144.44~162.5mm取L1

150mm

 

轴的尺寸图

 

(三)轴的校核

取中间轴来校核

1.轴的刚度验算

 

若轴在垂直面内挠度为fc,在水平面内挠度为fs和转角为δ,可分别用下式①、

 

②、③计算

Fa2b2

64Fa2b2

fc

r

r

3EIL

3E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