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4543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教育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教育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教育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教育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docx

《中国教育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docx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

论述:

30分/2道

1、论述学记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a)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

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b)学记中提到教育作用:

对社会,教育能引领国家的发展,也能影响社会风气,改变

民俗民风;对个人,人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就必定要接受教育。

c)整个教育制度:

学制系统,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制建学的设想;关于学年,把

大学教育年限定位两段、五级、九年,这是古代教育年纪制的萌芽;考试,不同年

级有不同要求;视学,即视导、督导,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d)教学原则:

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

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

e)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

f)教师:

尊师是体现教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

现代价值:

学记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2、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分析其利弊: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始于隋、形成于唐,经过宋元明的演变,更加往北华、定型化,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1)隋大业二年(606年)科举制产生。

唐代:

科举考试类型:

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另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考生来源:

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

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

考试方法:

帖经、口试、墨义、策问、诗赋。

2)沿革(科举制):

A、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

科目比唐代有所增加,种类繁多,科目以进士为主。

收录广其名额(扩大招生指标)。

录取后直接送官(报送做官,在进士毕业后)。

考试内容:

取消了帖经和墨义,增加了经义。

B、元朝:

科举内容有所变化。

考试内容:

四书(不同于唐朝的九经)。

考题出自朱熹注的四书章句集注。

C、明朝:

开始体现科举的弊病。

D、清朝:

基本沿用明朝。

3)明清科举的程序:

考试分为:

地方(县试、府试、院试)省级(乡试——举人<三年一次>

会试——贡生<乡试一年后举行>)

影响:

利:

1.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2.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弊:

1.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2.科举制度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性格。

3、论述中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于唐朝,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与宋朝。

书院产生的原因:

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危害学

校教育事业,官学日趋衰落,士人大量失学。

②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③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两宋书院的特点:

①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宋朝书院数量壮大,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体系。

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的书院教育理论的形成,明确了书院教育宗旨、教育教学原则等根本问题,标志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③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书院出现的经馆是书院的历史渊源。

书院在唐朝中叶正式产生,当时其规模不大、不系统。

1)宋朝书院:

宋朝形成书院制度的原因:

宋建国之初,官学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只重

选拔人才,忽视培养人才。

朱熹对南宋书院复兴有很大关系:

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2)元朝书院:

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书院的同时,也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自宋朝以来

书院官学的开端。

3)明朝书院:

东林书院:

形成完备的讲会制度,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相连。

4)清朝书院:

两个发展期:

A从沉寂到复苏B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控制。

4、述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文化开始进入中国,清朝的洋务运动的改革标志着中国政府主动地引进、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在传统的科举制度上打开缺口,打破了以往以经学为唯一教学内容的局面。

随着洋务学堂的发展,中国逐渐开始了向外国近代学制的学习。

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国外列强瓜分中国之势逾盛,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随即实行了新政,开始正式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即出现了清末学制的产生和实行。

随着1904年“癸卯学制”的实行以及1905年科举制的正式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确立对我们的启示是:

搞改革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

学习西方的经验是基于认识本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的,与本国的传统理论相整合,这样才能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5、论述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以及在北大的改革

1.明确大学的宗旨“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2.在建设教师队伍时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

有真才实学,热心教育与研究的学者,

不管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

3.从大学性质出发,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各科研究所,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4.办学原则上采取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5.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采取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

6.学科改革:

将原法、商、医、农、工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突出文理两科,强

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7.科系调整:

废科设系,改变传统文、理分科的片面做法。

8.改年纪制为选科制

9.首次在公立大学中招收女生,并首创旁听生制。

二、简答题

1、简述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促使私学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

(1)经济状况:

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转变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生产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2)养士之风盛行:

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于是,士就成了人们择业的对象,人们竞相学习做士,形成一股社会风气。

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3)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各个学派、流派之间互相争斗、影响,为发扬本派观点,各家大力提倡教育,大量兴办私学成了主要方式,也直接推动了战国时期私学的兴盛。

2、简述汉朝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经学教育是以儒家经典及对经书的阐述为内容的教育,其基本特点如下:

1)今古文经学呈融合趋势;

2)重视师法、家法;

3)擅长章句之学;

4)儒学与政治关系密切。

3、简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在教育制度上出现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

(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5)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6)少数民族教育的兴盛;

(7)教育思想多元化等。

4、简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并形成于隋唐时期,从一开始变同学校教育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科举制的诞生将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前提条件,科举制又

是学生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

3)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等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

4)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5、简述朱熹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而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他概括了以下几点:

1)立志;2)居敬;3)存养;4)省察;5)力行。

三、论述题

3、试述科举制主要特点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的特点:

第一,士人报名应试,应考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第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心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第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制对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

1、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取士,就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而迫使人们

学习各种文化只是,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形成“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气,促进重学风气的形成。

2、统一的科举考试内容,促使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从而促进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3、科举考试中名目繁多的制科,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范围,扭转了封建教育中重文轻武、重

经学轻科学的现象。

4、科举制形成的完备的制度,确保了考试的公正与合理性,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5、国家重视科举取士而忽视教学活动,学校成为备考机构,失去相对独立了地位和作用,

一切教育活动围绕科举制进行,成了科举制的附庸,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6、考试内容局限与儒家经典与华丽诗赋,考试方法局限于死记硬背,考试教学活动围绕科

举制进行,导致学校教育形成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

7、科举制影响下,人们读书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这造成畸形的读书观、

学习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