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131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教育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教育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教育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教育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docx

《中国教育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docx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

1、木器、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火的控制和使用《白虎通》曰:

“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

3、狩猎技术和经验

4、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

5、共同生活规范的遵守

6、语言的使用

·教育内容:

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

结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第二节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

·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1、生产劳动的教育(人工取火、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2、生活习俗的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

4、原始艺术的教育

5、体格和军事训练

第三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一、学校萌芽的原因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教育内容的变化

1军事教育

2、道德教育

3、礼乐之教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成均之学——乐教

·虞庠之学——孝的教育

小结: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手段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教育

奴隶社会四个时期:

夏:

初创时期

商:

发展时期

西周:

全盛时期

春秋:

崩溃时期

一、夏代的教育(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1、夏代的社会

2、夏代的学校

·序(国学,分“东序”和“西序”)表示习射之所。

·校(乡学)

3、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

·宗教教育

·人伦道德教育

·科学与生产劳动教育

二、商代的教育(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1、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文化上:

商代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的手段

2、商代的学校——根据不同年龄划分教育阶段

·大学(右学/瞽宗)

·小学(左学)

3、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

·军事教育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三、西周的教育(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1、西周的社会

·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

2、西周的学校

a设置完备

(1)两类:

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

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

设在国都郊外的六乡(地方学校)

(2)两级:

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

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

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五学(天子所设的大学):

上庠

瞽宗辟雍东序

成均

b、行政和管理形成一定的制度

·教育行政大司乐、大司徒

·学校管理开学、课程安排、课程难易、考核、奖惩

3、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学术官守”)

a、什么是“学在官府”?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客观原因:

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

奴隶主贵族专制。

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

b、“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

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宫廷教育:

太师、太保、太傅;

国学:

大司乐、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

乡学:

大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

4、教育的内容:

“六艺”教育

a、“六艺”教育的内容

礼乐之教

射御之教

书、数之教小艺

(1)礼乐之教

·礼: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

·乐:

“乐”包括诗歌、声乐、器乐、舞蹈、雏形的戏剧、简单的作文等。

(2)射御之教

射,是指射箭技术的训练。

御,是指驾御战车的技术训练。

射与御是奴隶社会武士所必备的条件。

(3)书、数之教

“书”指识字、写字,“数”指算术。

b、“六艺”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并重,诸育兼备。

2、知能兼求。

3、教有所别。

(二)六艺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一、春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

1、经济下移、政治下移、学术下移

经济下移

学术下移(文化下移)

政治下移

2、士阶层的崛起

二、官学的没落和私学的兴起

官学的没落和私学的兴起是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的结果,同时促进了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

三、私学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

·自由办学

·自由就学

·自由讲学

·自由竞争

2、私学的历史意义

(1)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2)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引发了学术思想界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1生平和教育活动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

创办私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完备。

《论语》二十篇

二、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三、论教育作用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2、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教育可以作为施政的手段直接为政治服务。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

·人性论观点: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

·人一生中任何发展阶段,教育都是重要的。

四、教育目的

·基本目的:

培养德才兼备的“士”和君子

·终极目的(政治目的):

推行“道”,复周礼,走向大同社会

行道途径:

1、设学收徒,扩大道的影响;

2、从政做官,以道治国安邦(最终目的)

五、教学内容

·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教学方法论

1、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按能力大小因材施教

·据学习态度因材施教

·视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前提:

承认差异,了解学生(观察法、谈话法)

2、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3、学思行结合

(1)学思并重,学思结合

(2)学而时习,知行一致

七、论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的内容——关于”仁”与”礼”

2、道德教育的过程——道德认识阶段(晓之以理)、道德情感阶段(动之以情)、道德行为阶段(导之以行)。

3、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八、树立教师的典范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齐国的稷下学宫

·什么是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田齐统治者在稷门附近建造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史称“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始建于桓公午,到宣王时代发展到鼎盛,规模达一千多人,著名先生就有76人之多。

真是人才荟萃,彬彬大盛。

各派主张不一,他们相乎诘难,开百家争鸣之先河,却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共同发展,给后人留下大量思想著作。

稷下学宫是当时最高学府,也是最早的社会科学院,还是齐国人才的培养基地,虽随着秦朝的统一而消散,但却直接影响了秦汉的政治并给后代以深刻启迪。

一、稷下学宫的始末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

1、二重性:

是一所官家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多功能性:

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三、稷下学宫的特点

1、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2、兼容并包,来去由己。

3、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4、相互吸收,趋向融合。

四、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给人以思考:

办学的成功与政治的失败

第二节墨家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人性论和教育的作用

·1、人性论:

“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2、教育作用观:

用教育改良社会(使天下人“知义”)

·3、教育对象:

全社会每一个人

·4、教育手段:

“强教于人”

三、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

1、教育目的:

培养“兼士”,去改造有差别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易别”。

2、培养标准:

“厚乎德行”:

道德的要求

“辩乎言谈”:

思维论辩的要求

“博乎道术”:

知识技能(文史、科技)的要求

四、教育内容

1、文史教育(《诗》、《书》、《春秋》)

2、自然科学技术教育(几何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

3、政治道德教育(“十论”)

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三表法”)

十论

尚贤

尚同

兼爱

非攻

节用、节葬、非乐

非命

天志、明鬼

三表法

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有用之者“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

五、教育方法

1、主动

2、创造

3、实践

4、量力

第三节孟子、荀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一、生平

二、人性论

·孔子:

性相近也

·孟子:

近于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

近于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孟子:

人性保持论者

扩充“善端”

·荀子:

人性改造论者

“化性起伪”

三、教育作用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教得民心得民得天下

·荀子——“明分使群”

制礼仪明分使群天下安定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求放心,扩充善端(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荀子——“化性起伪”

四、教育目的

1、孟子:

“明人伦”

·“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以“孝”、“悌”治国,用血缘宗法关系影响、制约政治社会关系,改良社会。

·教育通过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2、荀子:

培养大儒

·俗儒

·雅儒

·大儒

·培养人才的标准:

德才兼备、言行并重

五、学习过程

1、孟子:

求放心存其心养其性(道德教育的方法)

2、荀子:

闻见知行

六、教学原则和方法

孟子:

·深造自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专心致志

·循序渐进(“盈科而进”)

·持之以恒

·因材施教

荀子:

·学贵有恒

·善假于物

·专心致志

·学以致用

第四节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礼记》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教育的目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

2、大学教育的步骤: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大学》的特点:

·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较强的逻辑性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

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

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目的:

1、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