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4010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5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

《《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螳螂捕蝉》教案15篇.docx

《螳螂捕蝉》教案15篇

《螳螂捕蝉》教案15篇

《螳螂捕蝉》教案1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设计理念】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

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__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设计思路】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时打破了__的顺序,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再引导学生读故事发生之原因及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于吴王的影响及该成语故事阐述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隐患的道理,从而感受少年的机智和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过程】

  (本教学过程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问题,引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成语导入,增加积累

  1、同学们,你们到现在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那今天我就来考考大家,看看谁掌握的成语多。

  2、学生用1分钟时间想成语后交流。

  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老师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掌握更多的成语,继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师就送给你们一条新成语。

(投影出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这是个八字成语,学生齐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遍。

  二、古今对照,感悟真理

  1、同学们,其实,好多成语都出自古文。

这就叫典故,像这则成语就出自一本汉代的叫《说苑》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古文)(师范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读páng即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dàn)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古文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

  3、古文比较难读,也比较难懂,是吧?

别急,让我们到《螳螂捕蝉》这篇课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译。

(齐读课题)

  4、交流(师伺机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1)指名读。

  

(2)借助板书理解故事。

  少年打黄雀啄螳螂捕蝉

  (3)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a.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4)自读感悟:

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看到隐伏的祸患。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三、吴王顽固,执意攻打

  1、过渡:

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教师出示)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

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从哪里看得出来?

  3、理解固执处死,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是啊,吴王很主观,很专横,谁来劝说会性命不保,顽固不化。

你能把此时吴王的神情、语气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5、其实啊,吴王固执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楚国国力确实不如吴国,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

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

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出示《春秋列国图》。

  6、这时候,大臣会怎样向吴王劝阻呢?

同学们能不能来设想一下。

(有理即可。

  7、可惜吴王顽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让我们再读吴王的话,读出他下命令时的坚决。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头

  1、过渡:

吴王此时的态度是如此的坚决,似乎不可更改。

可最终结果怎样?

课文中哪部分就写到了故事的结果。

  2、交流。

(课文最后一节写到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最后一小节,边读边把你认为很重要的词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学都圈了恍然大悟,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

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6、乘虚而入什么意思?

吴国如果攻打楚国就会有什么虚?

(诸侯国乘吴国兵力不足而进攻。

  7、是呀,吴王想到了这些,他明白了齐读(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五、少年机智,巧劝吴王

  1、过渡:

吴王怎么会明白这些的呢?

那还得归功于那位少年。

因为少年给他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吴王攻打楚国可能会带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不堪设想之后果,大臣们和少年都看出来了,都进行了劝阻,但前者没有成功,而后者却如愿以偿。

这是为什么呢?

  3、少年侍卫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

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劝,吴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

  5、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箭头表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现在谁愿意试试来照样画画吴王攻楚的图呢?

  6、交流成板书

  诸侯国趁虚吴王攻打楚国

  7、两图作比较,体会螳螂捕蝉与吴王攻楚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8、看来,成语故事的力量真是无穷啊,少年借故事巧劝吴王,可真是个智者呀!

这位少年侍卫就像《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学家一样用心良苦、不露痕迹。

面对这样的少年你们想说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体验

  1、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

(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2、那好,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

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学生自由演练。

  3、指名两位同学上台准备表演,请下面的学生做导演进一步帮助他们演好人物的动作、神情、语气等。

  4、现在让这两位同学到一边去练一练。

我们还得准备准备。

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

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

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

(生纷纷动笔写。

  5、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来作旁白,开始表演。

  6、激励评价。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少年打黄雀啄螳螂捕蝉

  诸侯国趁虚吴王攻打楚国

  【作业设计】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人或事呢?

如果有,请你想想怎样劝?

《螳螂捕蝉》教案2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

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②指名讲这一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

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

”)指名读。

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

“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

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

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

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⑥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⑦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理解:

“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⑧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

  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a小组讨论交流

  b品读课文体会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少年的计谋巧妙。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在默读课文时可以在书上勾勾画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写在旁边。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道理的深刻。

  2、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

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

“巧劝”“智劝”)

  (板书:

巧劝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设计这样两道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教学的训练,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

并且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少年智劝吴王)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

  (多媒体出示练习)

  你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

“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

”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

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

“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

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螳螂捕蝉》教案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

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

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

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

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

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

(1):

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

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

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

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

(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

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

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

(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

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

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

(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

(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

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

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

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

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

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

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__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

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

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

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

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

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

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

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

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

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

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

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

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螳螂捕蝉》教案4

  教学目的: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__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我们在这学期已经学习了四篇古文,那么有谁能总结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步骤?

  (明确:

①多读。

②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③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④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1、由学生把预习时通过找到的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谏(jiàn)孺子(rú)曲附(qū)颈(jǐng)

  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__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

主要目的用于劝谏。

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

说苑选译》。

《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

作者刘向写这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