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目标.docx
《知识学习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目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学习目标
認識抒情文
引言
各位同學,還記得我們在中二的時候也學習過抒情的文章嗎?
相信勤奮學習的你必定會對它記憶猶新。
現在不如讓我們簡單重溫一下吧!
一、甚麼是抒情文?
抒情,就是指表達,抒發自己的情思和感受。
人是感情的動物,我們會通過不同的方式,把喜、怒、哀、樂等種種感情表現出來。
而文字就是一種抒發感情的理想媒介。
故此抒情文,也就是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抒情的方法
抒情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兩種,你還記得它們的名稱嗎?
1. 直接抒情 :
文章中基本沒有景物的描寫和事情的敘述,作者把個人的思想感情直接地表露出來,使作品顯得坦率真摯。
2. 間接抒情 :
作者不直接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借助事件,景物或事物來抒情。
這種表達方式比較委婉,感情並不顯露,然而卻能表現出含蓄之美,讓讀者仔細體會其中的意味。
小測試:
試分辨下列各段文字運用了甚麼抒情手法。
1.「我家門前有一個很大的庭院,四周圍著磚牆,牆內種著果樹和花草……到了夏天,這庭院更加熱鬧。
花草仍盛開著,果木更是枝青菜綠,結著纍纍的果實,使孩子們看到直嚥口水。
一到收穫的時候,婦女們在院子忙著翻曬稻穀,雞鴨高興得追逐爭吃,庭院裏充滿著歡樂的笑聲……可愛的庭院,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
」《可愛的庭院》
這段文字運用了 間接抒情 的抒情手法。
作者在文中抒發了 熱愛家庭生活 的感情。
2.「我有位相識了多年的朋友要到外國讀書,當我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我的內心感到一陣茫然。
因為今後我和他要分別數年之久,我們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經常見面了,……當他快要上機的時候,離別之情湧上心頭……最後,我在一片惆悵之下,目送他踏上征途。
」《離別》
這段文字運用了 直接抒情 的抒情手法。
作者在文中抒發了 對朋友依依不捨 的感情。
完成這個測試後,相信你已能掌握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分別。
不如現在再向各位介紹一下間接抒情的種類吧!
閱讀範疇
精讀篇章
(一)
《曇花的啟示》殷穎
內容理解與活學活用:
1.試總結第二及第四段,寫出曇花的特點。
1.曇花綻開的時候都挑在夜晚。
2.曇花由盛開到枯萎不過是兩三個小時。
2.對於曇花「挑在夜晚」(第二段)綻開這一點,作者擬想曇花的心意是怎樣的?
似乎是有意逃避白天的煩囂。
3.承上題,作者在這裏藉曇花的特性,表露出他甚麼情懷?
作者不喜歡世俗事務的煩擾,只喜愛平靜的生活。
4.作者在描繪客觀事物特徵的同時,也讓自己的主觀感情交融於事物中,這是甚麼手法?
這種手法有何好處?
融情入景。
這種手法的好處是感情表達得較含蓄和不經意,也為事
物加添了生命氣色。
5.作者記述他拿著茶杯凝視那飽滿待放的花苞時,引發了甚麼感情?
這是甚麼的寫作手法?
引發了覺得心裏充滿生命的神奇的感覺。
這是觸景生情的寫作方法。
6.
作者認為曇花的生命與人的生命皆有一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試分別用自己的文字寫出來。
相同:
兩者的生命皆短暫而珍貴。
不同:
曇花能在一瞬中綻放出生命的芳香,將它美麗的一頁獻給人。
但人的生命卻滿有勞苦愁煩,若不善用光陰,便會「轉眼成
空」。
7.曇花的綻放,使作者對生命有甚麼領悟?
人的生命不在乎歲月的長短,而在乎是否在短暫的時間中吐露人性
的芳香,散發人性的光輝。
8.你希望自己的生命如摩西所說的「轉眼成空」,或是如曇花的「一現」,還是其他?
你會做甚麼以達成你的希望?
〔學生自由作答。
〕
9.作者在文中第四段引了摩西的話,這是甚麼寫作手法?
(提示:
你在中二級的議論文單元已學過這種手法!
)這種手法有甚麼好處?
引用法。
好處:
引用較有權威性的話,能增強論據的說服力,提高它的認受性。
精讀篇章
(二)
《我愛鄉居》李牧華
內容理解與活學活用:
1.本文的開頭「有一位詩人說:
我從海上來,滿袖都是濤聲。
」與文章內容似乎沒有直接的關係,作者為甚麼用這句話作為文章的開頭?
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
作者這樣寫文章的開頭,能夠與文中的內容遙相呼應,引出文中另
外幾種聲音,如風聲、水聲、鳥聲、蛙聲等,這些聲音是他在鄉郊
聽過不少的。
這種寫法是「引發式」的開頭,開頭似乎與文章無關
,但卻展開了全文,與文中內容相呼應。
2.文章的第三段至第五段分別描寫了鄉居哪些景物?
它們各具甚麼特色?
作者在這裏分別描寫了河堤、小屋和竹林裏的榆樹。
特點:
河堤像一條彎彎的眉,而小屋就像眉邊的一顆痣。
河堤是一
座天然的小山,這座小山阻擋了河水泛濫。
而竹林裏的幾棵榆樹,
伸枝展椏,遮蓋了竹梢,顯出鶴立雞群的得意姿態。
3.
除以上景物外,你還可從課文找出其他作者提及過的景物和人物嗎?
請列寫出來。
課文裏提及過河畔的天然音樂、荷鋤而歸的農夫、田野的秧苗、啃
著青草的牛、沿著野草沒脛的小道散步的孩子、飛舞的蝴蝶和綴滿
野花的山坡。
4.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來描寫鄉間的景物?
他對於鄉間的景物有何評價?
這是甚麼寫作手法?
作者懷著對鄉居生活的熱愛來描寫鄉間的景物,作者認為鄉居美如
一幅圖畫,這是大自然的傑作供他自由欣賞。
這是融情入景的手法
。
5.文中作者通過了不同的感官來感受鄉居之美,試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感官
文中的描述
視覺
早上從屋子的後窗裏望出去,是竹梢樹影,農夫荷
鋤。
(第8段)
聽覺
清晨,樹枝上有鳥鳴;午後,竹林裏有蟬鳴;晚上
,河畔有蛙鳴。
(第6段)
嗅覺
從綴滿野花的山坡上回來,滿身都是花香。
(第10
段)
觸覺
晚風輕拂著髮絲,讓蝴蝶繞身飛舞。
(第10段)
6.
除了對景物的讚嘆,怎樣見得作者實在喜愛鄉居生活?
請舉例說明。
作者喜歡在太陽下山後,帶著孩子,沿著野草沒脛的小道散步。
晚
上喜歡熄了燈諦聽蟲叫。
7.本文運用了不少擬聲詞,試從文中找出適當的詞語填在
-
的橫線上。
形容蟲叫聲 ……………………… 唧 唧
形容風聲 ………………………… 沙 沙
形容流水聲 ……………………… 潺 潺
形容拍翼聲 ……………………… 噗 噗
除了以上的擬聲詞外,試多想五個擬聲詞,並它形容的聲音。
形容 聲 ………………
形容 聲 ………………
形容 聲 ………………
形容 聲 ………………
形容 聲 ………………
略讀篇章
(一)
《白楊禮讚》(節錄)茅盾
內容理解與活學活用:
1.試根據白楊樹的特徵,填寫下表:
樹幹
筆直的,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內絕無旁枝。
樹枝
所有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成為一束,絕不
旁逸斜出。
樹葉
寬大的,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
。
樹皮
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2.為何作者如此細緻描寫白楊樹的外在特徵?
這與表達中心主題有關係嗎?
因為作者想用白楊樹的特徵,比喻正樸質,堅強不屈的民眾,透過
描述白楊樹來抒發對這類民眾的讚美,因此與表達中心主題有密切
關係。
3.在本文中,作者運用了甚麼抒情手法?
何以見得?
我們能否透過此文推測出作者本人的內心品格?
借物抒情。
因為作者是借描述白楊樹的特性來抒發自己對民眾的讚
美。
我們由此可推測作者的品格也是正直,嚴肅和堅毅不屈的。
4.讀完本篇後,你也想成為這一株普通而不平凡的白楊嗎?
〔學生自由作答。
〕
略讀篇章
(二)
《鐘樓情思》(節錄)漢聞
學習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
2.複習借景抒情的手法。
3.學習以時間為序寫景,抒發不同感情的手法。
4.學習被字句。
課文
朗文中國語文第五冊 第118-123頁
內容理解與活學活用:
1.作者為甚麼要詳細交代鐘樓的歷史?
這對揭示主題起了甚麼作用?
本文主要是抒發作者對鐘樓情有獨鐘的感情,而作者對鐘樓情有獨
鐘的原因,是因為鐘樓是香港的標誌和象徵,也是香港從落後的小
漁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歷史見證人。
因此,作者在文中便詳細
交代鐘樓的歷史。
2.在第六段中,作者臨上火車前駐足觀察了鐘樓幾分鐘,認為「唯獨這時,我才真正目睹鐘樓的風采」。
此後二十多年,作者卻「從未忘記過鐘樓」。
為甚麼作者只觀察了短短幾分鐘,就對鐘樓產生了深深的情思?
因為那次是作者第一次離開家鄉,而那時香港兩岸的高樓大廈不多
,鐘樓高大的身影便十分矚目,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鐘樓遂成為他
記憶中的香港。
略讀篇章(三)
《岳陽樓記》范仲淹
內容理解與活學活用:
1.本文既題為《岳陽樓記》,為甚麼作者全略過對岳陽樓的描述,而只集中描寫洞庭湖的勝景?
因為本文的主題並非描述岳陽樓建築之美或其雄偉壯麗,而是要描
述登樓者面對洞庭湖勝景的覽物之情,從而引出「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態度及政治
抱負。
2.既然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為甚麼又會「憂」與「樂」?
這是否自相矛盾?
「古仁人」有較高的精神境界,不會因為個人或環境的變化而或喜
或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們所關注的是國家政治是否清
明,百姓是否安居樂業。
如果百姓生活不好他們會「憂」,百姓生
活幸福他們才會「樂」。
他們已到達「憂國」、「憂民」的境界。
兩
者所指的並不相同,所以沒有自相矛盾。
自習篇章
(二)
《繁星》巴金
內容理解與活學活用:
1.試根據文意推斷以下詞語的意思:
a)納涼(第一段):
乘涼
b)半明半昧(第三段):
半光半暗
c)沉睡(第三段):
熟睡,睡得很濃的意思
2.文中記述作者分別在哪些地方觀看星星?
作者分別在家鄉、三年前的南京、海上看星。
3.承上題,作者在這三處地方觀看星星,帶給他甚麼不同的感受?
為甚麼會有這些不同?
在家鄉看星,感覺親切,故好像回到母親的懷。
在南京看星,因那
時正在讀一點關於天文學的書,也認得一些星星,好像星星是他們
的朋友,常和他談話。
在海上看星,因為遠離家鄉,一個人在海上
,感覺孤單,故懷念故鄉想念家人,覺得自己是個孩子,睡在母親
的懷裏。
4.由此可見,作者運用了甚麼手法抒情?
觸景生情。
5.作者在首段寫自己望著星天,「彷彿回到母親的懷裏似的」,而在文末,他再說:
「現在睡在母親的懷裏了」。
這到底是甚麼寫作手法?
首尾呼應。
自習篇章(三)
《小品文兩則》張曉風
內容理解與活學活用:
1.作者在《相思樹》一文中,寫她聽了朋友說「相思炭」的事後因激動而沈默,原因是甚麼?
作者由相思炭聯想到「化作焦炭也相思」的堅貞美好的品質,因此
深深地感動、沈思。
2.《白千層》一文中,白千層在作者眼中那種「漠然的神,色孤高的氣象」是哪種人格表現?
這是聖潔、孤傲,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被摧殘與磨難嚇倒的人格
表現。
3.作者在兩篇文章中通過對描寫樹木而表達了主觀的感受。
試綜合兩篇文章,推想一下作者做人處事的原則。
作者是心地善良、正直的人。
她不隨波逐流,會堅守自己做事的原則
,縱然受到挫敗,也不會放棄。
4.要成功運用借物抒情的手法來抒發感情,必須先掌握「物」的特性。
作者選取了哪些特點來描寫相思樹和白千層呢?
試在適當的方格內加上,並指出作者借此物抒發的感情。
作者所選的事物特性
借此抒發的感情
相思樹
□形態樹葉
名字□樹幹
為它的堅貞深深感動
白千層
□形態□樹葉
名字樹幹
應像千層般雖經磨難仍
保持純潔坦誠的心
5.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的外貌特徵或內在聯繫,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聯想的方法大致可分為三類:
分 類
定 義
例 子
1.相類性聯想
由此及彼的聯想
從蘋果聯想到菠蘿、桃子等
2.相反性聯想
由此事物轉到與之相反的事物的聯想
由富足聯想到貧窮
3.事理性聯想
由事物現象到事物本質的聯想
由冰聯想到寒冷
a)《相思樹》和《白千層》兩文皆曾運用聯想法來寫作,試分辨下面的聯想屬於哪種類型。
i、從「相思炭」的名字想到「化作焦炭也相思」。
事理性聯想。
ii、從白千層棉軟的、一層比一層更潔白的樹幹,想到雖經磨難仍保持純潔坦誠的心。
事理性聯想。
b)
試細閱下面的文字,找出兩處運用了聯想的地方,並分辨它們屬於哪種類型。
樹枝也許是乾得很狠了,根根都麻縐著,像一隻曲張的手──肱是乾的,臂是乾的,連手肘、手腕、手指頭和手指甲都是乾的──向天空討求著甚麼,撕抓些甚麼。
而乾到極點時,樹枝爆開了,木棉花幾乎就像是從乾裂的傷口裏吐出來的火焰。
內容
聯想的類型
1.由 樹 枝 聯想到
曲張的手 。
相類性聯想
□相反性聯想
□事理性聯想
2.由 木棉花 聯想到
從傷口吐出來的火焰 。
相類性聯想
□相反性聯想
□事理性聯想
文化
植物喻人
相信各位同學閱讀過多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後,必定發現其實許多作也喜歡以植物的某種特性來比喻人的某種個性,例如以白楊樹的挺拔樸質比喻正樸素的人民,以挺立筆直,表皮被層層撕裂更顯層層白色的白千層比喻喻堅而擁有純潔心跡的人。
現在多介紹兩種植物給你,它們同樣擁有獨特的品質。
松樹
柏樹
松柏是常綠喬木,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謝,反而顯得更加蒼翠,生機勃勃。
由於松柏擁有這種特質,所以在中國文化中成為高潔、堅貞不屈的化身。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何人們常會稱譽長者「老如松柏」吧!
你又猜猜以下的植物通常被用來比喻哪種品格的人?
1.含羞草 ……
膽小、害羞的人。
2.攀滕 ………
喜歡依附權勢的人/依賴性強的人。
3.大紅花 ……
打扮艷麗的人/喜歡表現自己的人。
4.蘭花 ………
有君子風度的人。
5.仙人掌 ……
堅毅的人/自我保護性強的人。
6.竹樹 ………
品格清高的人/有節氣的人。
7.菊花 ………
樸素的人/謙讓、不爭競的人。
8.牡丹 ………
富貴的人。
9.康乃馨 ……
很有母愛的人。
10.百合花 ……
優雅大方的人/內心純潔的人。
自習篇章(四)
《小石子讚》佚名
1.根據第二段,作者為何如此稱美小石子?
世上沒有了小石子可以嗎?
請解釋。
因為它們是建造高樓、大橋、道路、園地必不可少的材料。
因此世
上不可以沒有小石子。
2.作者通過對小石子的讚美,告訴我們甚麼?
作者告訴我們要尊敬老師,因為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默默的
付出,為青少年的將來舖路。
3.《小石子讚》、《白楊禮讚》、《曇花的啟示》、《相思樹》和《白千層》皆是借物抒情的文章,綜合各篇內容,我們便知道人們通常利用身邊的事物的描寫抒發哪些思想情操?
人們通常借身邊的事物來對有高尚美好品格的人抒發讚美之情,呼
籲讀者們追求這些氣質的進深。
4.承上題,若作者不採借物抒情的手法,直接把胸臆思緒傾吐出來,效果會如何?
你認為哪種手法在表達上更具果效,更能啟發讀者?
請談談你的意見。
效果是作者感情會顯得更為坦率,但就欠缺了含蓄之美。
借物抒情
的手法應該更能啟發讀者,因為讀者閱讀時需細心思考,仔細體會
其中的意味,透過這個過程,讀者可以得到更多啟發。
自習篇章(五)
《故都之秋》(節錄)郁達夫
內容理解與活學活用:
1.作者在本文中寫出故都濃濃的秋意,感情的基調是較為深沈的,所以作者在選取描寫對象時,也會選一些配合這個基調的事物來描寫,你能找出它們嗎?
試填寫下表:
事物
作者對該事物的描述
秋草
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
,使作陪襯。
槐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
秋蟬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
人聲
緩慢悠閒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
秋雨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
一
層秋雨一層涼了。
2.承上題,作者先對故都存有怎樣的感情,才將感情融於景物之中?
這是甚麼抒情手法?
作者先對故都存有深切懷念的感情。
這是融情入景的手法。
3.根據第二段,作者對南國的秋天有何評價?
作者認為在南國,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
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4.本文的主題既然是描寫北國(北平)的秋天,為何又要寫南國的秋天?
這樣寫的作用是甚麼?
這又是甚麼寫作手法?
作者描寫南國的秋天,目的是跟北國的秋天作對比,透過對兩者一
褒一貶的評價,更突顯北國之秋的美,更能抒發作者對北國之秋的
懷念。
這是對比寫景以抒情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