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33748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doc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

黄志龙

  一国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来调节货币的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

一般地讲,货币政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目标;

(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开放条件下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的调整时间的分界线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时,此时也正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和墨西哥汇率制度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期。

因此,可以认为墨西哥经济的全面开放以及和美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正是墨西哥货币汇率政策调整的起点。

危机前墨西哥货币政策的简要回顾

  墨西哥的货币金融改革始于70年代。

1975年颁布《证券市场法》,标志着政府实现了对证券市场的全面监管。

《证券市场法》规定,允许建立证券经纪公司,国家证券委员会有权对金融中介机构以及股票市场进行全面的监管。

1978年墨西哥中央银行首次引进了商业票据的拍卖机制,并开始发行零息短期国债,这使中央银行能够利用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的公开市场业务执行货币政策。

  然而,80年代初的债务危机中断了这一改革的进程,危机的爆发和商业银行的国有化,使得中央银行暂时放弃了市场导向的货币政策改革,重新回到了以传统的固定利率制为核心的货币政策。

直到1988年萨利纳斯政府时期,才重新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措施。

1988~1993年墨西哥实施的货币金融改革主要包括:

(1)1988年取消银行发行承兑汇票的最高利率限制;

(2)1989年货币金融市场的利率完全自由化,取消银行部门的信贷配给体制,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改由交存30%的流动性准备金;(3)1990年修改《证券市场法》,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4)1991年制定新的信贷业务评定标准和坏账准备金制度,取消30%的流动性准备金要求,政府债券不再仅限于指定银行部门的交易,提高了政府债券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把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要求降低为8%(但并不完全是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主要目的是防止银行部门的道德风险问题;中央银行首次允许比索汇率的小幅浮动,取消外汇管制;(5)1991~1993年制定和实施商业银行私有化法律;(6)1993年修改宪法,加强墨西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维持比索的稳定。

  萨利纳斯时期整个货币金融改革计划最主要的特征是,实现了由直接货币政策向间接货币政策的基本转变,其中间接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这项业务的主要交易对象为28天、91天和181天国库券,1年、2年和3~5年期的政府债券及91天、182天和1年期本金与汇率挂钩的债券。

各类债券的一级市场的交易完全自由,而二级市场则需相关部门进行流动性监管。

交易的主要方式为二级市场的直接交易和各商业银行间的中央银行账户余额的交易。

此外,中央银行还不时向商业银行出售大额定期存单。

所有这些市场业务,既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同时又能密切关注金融市场中的货币状况,有效地调节了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汇率制度改革的转折点:

1994~1995年金融危机

 

  1994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墨西哥政府认识到,要顺利渡过危机,就必须重建国内外投资者对墨西哥经济的信心。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化解危机之后墨西哥货币当局面临的三个方面的挑战:

(1)如何消除和缓解危机后短期外资流入的迅速下降,以及由此对墨西哥宏观经济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

(2)必须偿还到期的300亿美元的短期债务,以维持国际投资者对墨西哥经济的信心;(3)危机前借款风潮给国内银行系统遗留的大量坏账。

  由于墨西哥外汇储备少,加上货币市场频繁波动,浮动汇率制被认为是危机期墨西哥汇率制度的惟一选择,中央银行也审时度势地采取了这一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的框架下,中央银行能做的只是如何实现对货币和外汇市场的有效干预,迅速稳定比索的币值,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为了解决银行系统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处理借贷高峰期留下的不良贷款,墨西哥政府决定从根本上重组银行体系,将剥离出来的不良贷款交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同时政府承担重组银行所需的500亿美元。

此外,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地位,规定中央银行不再作为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

为了实现银行重组目标,中央银行放开了商业银行外汇贷款的限额,商业银行可以直接从中央银行获得外债清偿力。

  为了避免墨西哥金融危机蔓延到刚刚走出低谷的美国经济,美国联邦储备局在危机爆发之后,很快组织危机拯救计划,墨西哥在很短时间内从国际社会获得了52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其中美国的"汇率稳定基金"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资金是主要来源。

  面对多方面的困难,墨西哥政府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也把货币政策的目标修正为维持物价稳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持浮动汇率的稳定。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使利率从1994年11月的16%提高到1995年3月的86%,阻止了短期外资的大规模流出。

政府还实施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尽管1995年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6%,但政府财政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从1994年的2.1%提高到1995年的4.7%。

  危机拯救计划实施后,墨西哥政府承诺偿还所有到期的债务,金融市场对此做出迅速的反应,比索对美元的汇率从1995年3月的7.5比1升值到6比1,市场利率水平重新回落到危机前的水平,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水平也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

以美元标价的政府债券的发行使得政府延期偿债的风险基本消失,政府和私人部门能够重新回到国际资本市场。

所有这些内外条件的改善,使得墨西哥提前3年于1997年1月偿还了全部拯救计划的贷款,进一步了维护墨西哥政府的声誉,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对墨西哥经济的信心。

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1994危机之后,墨西哥政府进一步采取各种改革措施,对货币政策职能机构、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一)货币政策职能机构的改革。

  1994年政府建立了汇率委员会,成员包括财政部长、中央银行长和著名的经济学家,目的是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协调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1995年,联邦政府将银行和证券委员会合并成"全国银行证券委员会",负责对全国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宗旨是为了解决金融危机中的金融监管不健全、银行体系运行效率低和大量的呆账、坏账,提高公众对金融系统的声誉问题。

从1995年2月起,金融机构的坏账准备金要求应达到坏账总额的60%和资产总额的4%。

1998年3月,国会通过了对《墨西哥银行法》和《联邦公共行政组织法》的修正案,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银行的权限,取消了原来的财政部和墨西哥银行共同协商和执行货币汇率政策,使中央银行成为执行货币汇率政策的惟一执行机构。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

  由于墨西哥经济发展历史中存在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墨西哥政府和民众对通货膨胀给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心有余悸,因此,在实施浮动汇率制后,中央银行决定逐步与国际接轨,实施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为核心的货币汇率政策。

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这一进程非常缓慢。

但总的说来,自危机爆发之后,墨西哥货币政策逐渐实现了由隐性通货膨胀目标制向显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转变。

2000年中央银行开始公布通货膨胀季度报告,这标志着以显性通货膨胀目标制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正式启动。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

  1.制定年度通货膨胀目标。

这一目标由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综合上一年度的实际和预期通货膨胀水平差异、投资者年度的通货膨胀预期、本年度国内净信贷额和国外净资产余额的承诺、国际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根据本年度的其他经济发展目标和基础货币供给量增长的目标加以预测。

政府各经济部门根据这一目标,确定当年将要实施的经济政策,劳工部门对年度最低工资水平做出预测。

  2.实施稳定的中长期货币供给政策。

理论上讲,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没有义务对外汇市场中存在的流动性问题进行干预,因此只能通过基础货币供给的干预实现对货币市场的调控。

通常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基础货币的供给量,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实现对汇率和利率的调节,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由此可见,即使在浮动汇率制框架下,货币政策仍将最终决定通货膨胀率和一般物价水平。

在墨西哥,对中长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进行调控,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额实施指导性调节。

同时,为了提高中央银行货币供给数量目标的可信度,中央银行每月公布国内信贷状况的各种信息。

但是,这一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原因包括:

(1)金融危机之后,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作用极不稳定,这使得基础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很不稳定;

(2)对基础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不可能防止比索的恶性贬值(这一贬值主要由外部冲击和投资者的预期变化造成的),也不能有效地影响通货膨胀预期和一般物价水平;(3)短期内中央银行很难对基础货币进行有效的控制,主要是因为短期内基础货币的需求弹性较小。

  3.中央银行根据净国内信贷额和净国际储备水平的变化来调整基础货币供应。

危机之后,基础货币供应的构成主要有两部分--净国内净信贷额和净国际储备水平,中央银行对前者能实行有效的控制。

但是,一系列政策失误也会导致基础货币的过度供应。

基于这一考虑,为了消除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决定每个季度都根据国内信贷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在消除国内信贷对通货膨胀压力之后,基础货币预期需求的波动主要由净国际储备额决定。

中央银行认识到,一定规模的净国际储备不仅有利于提高墨西哥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还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本。

但同时也认识到,即使在外部环境非常好的情况下,仍必须考虑外部融资的成本和期限结构,以防后者成为债务危机的隐患。

这就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方案中留有最低国际储备余额条款的原因。

  具体来讲,危机之后墨西哥实施的最重要的货币汇率政策包括两个方面:

在国内货币市场上,主要实施零平均准备金要求制度;在外汇市场上,采取外汇期权的拍卖制度。

  

(一)零平均准备金要求体系。

体系主要是要求每个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都开立经常项目账户,有义务维持每28天中这一账户的平衡,即28天期末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余额必须为零。

在每28天期间,中央银行并不对各商业银行账户的透支额征收利息,也不向账户余额支付利息,但规定透支额或余额的上下限。

28天之后,中央银行就会对账户透支额征收2倍于28天期的政府零息债券的利息。

账户余额的机会成本和透支额的成本基本相同,因为这些余额使得商业银行丧失了其他的投资机会,仅获得较低的市场利率。

透支的银行支付2倍于市场利率成本。

但如果它们把这些投资资本进行其他投资,也能获得市场利率的收益,因此,账户的透支或盈余的净成本与市场利率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零准备金要求体系根本目标是避免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经常账户赤字或盈余。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业务、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和存款拍卖机制来实现零准备金要求的货币政策。

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使市场参与者能充分理解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意图,中央银行每日中午公布大量的当日市场交易信息,其中包括当日纸币和硬币的流通量、每家商业银行的中央银行账户净余额和积累余额、当日中央银行可能对货币市场进行的干预以及整个市场账户余额总目标等。

  如果中央银行向市场传导的预期总账户余额为负,这表明中央银行无意以市场利率给商业银行提供大量资本。

因此,整个商业银行系统必须进行一定的透支才能获得足够运营资本。

如果市场利率过高,商业银行就会停止向中央银行透支(因为透支利息是市场利息的2倍),而到货币市场上进行融资。

这样,中央银行的这一政策意图就会对市场利率产生一个上升的压力。

相反,预期总账户余额为正对市场利率会产生下调的压力。

同时,中央银行利率调整的幅度通过账户目标余额的上下限改变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账户目标余额的调整来实现市场利率的调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