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1432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2

(总分:

285.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45,分数:

90.00)

1.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

(分数:

2.00)

 A.孟子

 B.孔子 √

 C.苟子

 D.老子

解析: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了新教育运动,标志着新教育运动开始的是()。

(分数:

2.00)

 A.英国人雷迪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 √

 B.法国人德莫林开办罗歇斯学校

 C.德国人利茨开办乡村教育之家

 D.1912年国际新教育联盟的成立

解析:

3.洛克认为人的好坏是()的结果。

(分数:

2.00)

 A.先天禀赋

 B.后天教育 √

 C.环境的影响

 D.上帝决定

解析:

根据其“白板说”。

4.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分为“高成就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理论是()。

(分数:

2.00)

 A.自我价值理论

 B.期望—价值理论 √

 C.成败归因理论

 D.自我效能感理论

解析:

5.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内容并不依靠他们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接受或理解,以使今后可以利用或重视。

这就是()。

(分数:

2.00)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

 C.机械学习

 D.掌握学习

解析:

属于对接受学习定义的考查。

6.品德不良的纠正一般经历()。

(分数:

2.00)

 A.执拗—醒悟—改变

 B.醒悟—再犯—顿悟

 C.醒悟—转变—自新 √

 D.转变—自新—醒悟

解析:

不良行为的纠正要经历一个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

7.中世纪基督教教育时期最典型的教育机构是()。

(分数:

2.00)

 A.主教学校

 B.修道院 √

 C.堂区学校

 D.宫廷学校

解析:

8.下列不是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B.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

 C.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D.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技术不够到位 √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最为严重。

其中,不包括选项D。

9.以下不是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分数:

2.00)

 A.习惯在固定的一个地方读书

 B.相信自己努力就可以学好

 C.碰到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D.常常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

解析: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他人的支持等。

D项不符合资源管理策略定义。

10.干部教育的形式不包括()。

(分数:

2.00)

 A.干部学校

 B.教导队

 C.短训班

 D.党校 √

解析:

干部教育的形式包括干部学校、教导队、短训班。

11.斯巴达教育要把氏族贵族弟子训练成为()。

(分数:

2.00)

 A.公民

 B.绅士

 C.武士 √

 D.骑士

解析:

12.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分数:

2.00)

 A.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

 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C.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的学习活动

 D.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

解析: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是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最具代表性的研究。

13.近代,美国制定的一个能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是()。

(分数:

2.00)

 A.《国家在危机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B.《国防教育法》

 C.《史密斯—休斯法案》 √

 D.《中小学教育法》

解析:

C项是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法案。

14.明中叶以后,产生了对理学教育批判反思的思潮,颜元采用“六斋”教育来培养()。

(分数:

2.00)

 A.大丈夫

 B.大儒

 C.实德实才的人 √

 D.参政人士

解析:

15.针对农村教育的问题,提出以“文艺教育攻愚,生计教育攻穷,卫生教育攻弱,公民教育攻私”的教育家是()。

(分数:

2.00)

 A.陈鹤琴

 B.晏阳初 √

 C.黄炎培

 D.陶行知

解析: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儿童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的是()。

(分数:

2.00)

 A.家教不严,家长自身作风不良

 B.教室自身素质不高

 C.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太复杂

 D.学生自身意志力薄弱 √

解析:

17.在师生关系中,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是()。

(分数:

2.00)

 A.文化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形式主义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

解析:

1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分数:

2.00)

 A.所有权

 B.领导权 √

 C.优先权

 D.控制权

解析:

19.中国古代第一部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是()。

(分数:

2.00)

 A.《大学》

 B.《学记》

 C.《论语》

 D.《师说》 √

解析:

韩愈提倡尊师重道,其著作《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专著。

20.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是()。

(分数:

2.00)

 A.内化 √

 B.外化

 C.认同

 D.遵从

解析:

内化指的是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

21.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分数:

2.00)

 A.道德

 B.思想

 C.文化 √

 D.法制

解析:

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包括: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22.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

(分数:

2.00)

 A.备课

 B.上课 √

 C.个别辅导

 D.布置作业

解析:

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23.战后日本废除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采用“六三三四”单轨学制,这在哪部法案中体现出来()。

(分数:

2.00)

 A.《教育基本法》

 B.《教育敕令》

 C.《学校教育法》 √

 D.《大学令》

解析:

24.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是()。

(分数:

2.00)

 A.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

解析:

25.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分数:

2.00)

 A.晓庄学校 √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解析:

26.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人才的摇篮的教育机构是()。

(分数:

2.00)

 A.天津水师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

 C.江南水师学堂

 D.福州电报学堂

解析:

27.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属于()。

(分数:

2.00)

 A.晶体智力

 B.流体智力 √

 C.言语智力

 D.操作智力

解析:

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整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

28.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

(分数:

2.00)

 A.工作记忆容量增大

 B.操作空间效率提高 √

 C.短时储存空间增大

 D.工作记忆能力提高

解析:

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操作空间效率提高。

29.遗传与教养之争一直是心理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争论话题,下列学者中强调遗传决定论的是()。

(分数:

2.00)

 A.华生

 B.高尔顿 √

 C.皮亚杰

 D.罗杰斯

解析:

30.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与促进,主要体现在()。

(分数:

2.00)

 A.教育制度上

 B.教育领导权上

 C.对人的培养和促进上 √

 D.教育方式上

解析:

31.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

(分数:

2.00)

 A.教育者 √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手段

解析:

教育者对教育实践活动起主导作用,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32.宗教改革后的教育称为新教育,以下哪一个不是其“新”的表现()。

(分数:

2.00)

 A.教育的世俗化目的

 B.破坏了中世纪前教育的宗教性 √

 C.强迫义务教育

 D.国家对教育实行管理

解析:

33.()创立的“四艺”。

(分数:

2.00)

 A.柏拉图 √

 B.智者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解析:

34.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功能。

(分数:

2.00)

 A.科技

 B.政治

 C.经济 √

 D.人口

解析:

“科教兴国”的含义是利用教育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目的是要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

35.下列属于非正式学生群体的是()。

(分数:

2.00)

 A.年级

 B.班级

 C.教研室

 D.兴趣小组 √

解析:

非正式群体是没有明确规定的目的,学生由于相互之间的喜爱、兴趣与好感而自发结合的群体,他们也有一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和规范。

36.国民党在成立之初,在教育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

(分数:

2.00)

 A.国民教育

 B.三民主义教育

 C.党化教育 √

 D.平民教育

解析:

37.1919年,法国的“统一学校运动”的主要主张是()。

(分数:

2.00)

 A.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打击双轨,实行单轨 √

 D.大力发展中等教育

解析:

这一运动就是为了解决双轨问题的。

3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描述的是()。

(分数:

2.00)

 A.岳麓书院

 B.学海堂

 C.漳南书院

 D.东林书院 √

解析:

39.近代最早提出“美育”这一教育目标的是()。

(分数:

2.00)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蔡元培 √

解析:

蔡元培最早提出。

40.()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使人们打破了原来不恰当的思路,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分数:

2.00)

 A.原型启发

 B.功能固着

 C.酝酿效应 √

 D.思维启发

解析:

考查酝酿效应的定义。

41.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

(分数:

2.00)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人的悟性

 D.替代惩罚 √

解析:

熟悉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42.格式塔派提出的学习的公式是()。

(分数:

2.00)

 A.S-R

 B.S-O-R √

 C.S-O-O-R

 D.S-S'

解析:

43.艾里克森认为在学前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

(分数:

2.00)

 A.焦虑感

 B.内疚感 √

 C.自卑感

 D.孤独感

解析:

艾里克森是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学前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即主动对内疚阶段。

4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

2.00)

 A.布拉梅尔德 √

 B.赫尔巴特

 C.杜威

 D.瓦·根舍因

解析:

布拉梅尔德是社会改造主义的代表人物。

45.在俄国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是1755年在()倡议下成立的莫斯科大学。

(分数:

2.00)

 A.乌申斯基

 B.巴甫洛夫

 C.罗蒙诺索夫 √

 D.柴可夫斯基

解析:

二、辨析题(总题数:

3,分数:

30.00)

46.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教学模式是在某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个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规范化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师教学风格等诸方面是不同的,决定了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种或者几种特定的教学理论。

而教学方法则是指学校教师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等的总和,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策略(包括一些具体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

可见,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解析:

47.学科课程就是分科课程。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错误。

理由如下: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重视对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体系,主要是教师主导式的授课方式。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间的相对独立性,以及一门独立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理论基础与编排形式都有较大的相似性,只是分科课程强调的是分科,如数学、语文;而学科课程含有学科综合性的意见,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因此二者不可等同。

解析:

48.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此观点错误。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比如,当学生在学校收到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

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正确的说法是: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

解析:

三、简答题(总题数:

5,分数:

75.00)

49.简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水平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状况的衡量标志和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注重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辨证的统一的共同教学活动过程;防止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或重学生主体作用轻教师主导作用的不良倾向。

解析:

50.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1)教学。

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来实现对德育知识的传授,其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师的榜样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组织等。

学生通过自行组织活动开展道德活动,在活动中增强道德意识。

(3)课外、校外活动。

主要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与父母、社会接触获得德育知识。

(4)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之一。

(注:

建议考生联系实际思考我国德育的途径))

解析:

51.德国的中等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哪几种主要的学校类型?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德国中等教育的学校类型主要有文科中学、实科中学、文实中学、上层中学与德意志中学等。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由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教育家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办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古典色彩一直甚为浓厚,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

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

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量,但德国资产阶级在这时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很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人大学的。

19世纪初的洪堡改革曾经稍许改变文科中学的纯古典主义性质,但随着德国政治进一步走向反动,1856年以后文科中学的科学教育干脆被取消,而实科中学则加重神学和拉丁文的课程,从而产生了文实中学。

文实中学的毕业生也只有到了20世纪才得以升入大学。

上层中学与德意志中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上层中学主要是企图解决双轨制带来的矛盾,为国民学校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一个场所。

德意志中学则随着德国民族沙文主义的膨胀而产生和发展。

解析:

52.简述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是20世纪中期产生于美国的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为思想基础的教育运动。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编制人本化的课程,即课程的编排要适应学习者的发展规律、认识规律;创设适宜学习的氛围;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即学生通过自我的、自由的选择来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催化的作用。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对西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引的作用,但是其过分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价值观,夸大了内部潜能的作用,忽视了环境以及后天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制约。

解析:

53.简述行动研究的特点和优缺点。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

①改进教育质量。

教育行动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科中纯理论研究者认定的理论问题,而是教育决策者、学校校长、教师们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所以,教育行动研究的重要功能就在于改进教育的质量。

②行动与研究结合。

教育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教育研究者与教育行动者之间的合作。

③教育行动者参与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要求教育一线人员即教育行动者要参与研究,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优点

①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

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

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宽松,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②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反馈的及时性可从两个方面看:

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③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实践性表现在行动研究与教育研究紧密相连,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

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的实施。

④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

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合理的并用。

(3)缺点

教育行动研究常以具体实际情境为限,研究的样本受到限制,不具代表性,自变量的控制成分很少,内外部效度都显得有些脆弱,某些方面不符合科学性的严格要求。

此外,行动研究强调实际工作者与研究人员的相互合作,而在实践中两者协调工作的难度较大。

解析:

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

3,分数:

90.00)

54.结合中小学的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分数:

3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当今世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曾明确提出: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言的。

所谓素质不等于技能本身,而是获得才能和实现目标的潜能,即造就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并具备高尚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里,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应该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2)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一概否定或排斥考试和应试。

我们推崇素质教育,但不能反对合理的考试。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积极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方式,使考试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发展。

当然,对于那种以频繁的考试增加学生负担,单纯以考分来刺激学生的做法,应该予以坚决反对。

(3)实施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