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1418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

《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位序 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 38 个非免费景区为例.docx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38个非免费景区为例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38个非免费景区为例

 

 

————————————————————————————————作者:

————————————————————————————————日期: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38个非免费景区为例-旅游管理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以黄山市38个非免费景区为例

李东和何静娣

合理的景区游客规模结构是表征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黄山市是我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旅游景区数量众多,其景区游客规模结构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本文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为成熟的位序-规模法则和首位度理论,对2009-2013年期间的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结构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

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结构基本符合位序—规模分布模型,其位序—规模分布特征由高集中型向中集中型转变,即向着均衡型方向发展;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的首位分布特征较为明显,但是首位程度不断降低,游客在各景区分布呈现分散的态势。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引言

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区域范围内的相关景区由于区位条件、资源品位、基础条件以及发展历史等原因,其旅游发展效果呈现很大的区别,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游客接待量的巨大差异。

在一个区域内,如果游客过于集中于某一个或者几个景区,将会导致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不均衡,不利于区域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对区域范围内景区游客规模结构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景区游客规模的差异,从而为制定相关旅游发展政策、规划等措施,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等提供依据。

旅游规模结构是旅游经济、旅游地理等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话题,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主要是涉及旅游经济规模、游客规模两个方面,研究的尺度具有很大的差异。

PeaRce对巴黎三个旅游区规模、功能与结构的差异化进行了研究。

ZengBenxiang认为旅游的发展缩小了中国旅游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周云波、刘淑敏和唐留雄通过以基尼系数为测算指标,对中国国际旅游业地域非均衡增长进行研究;任旺兵、申玉铭采用聚类分析,研究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空间差异与前景分析;张凌云运用洛伦兹曲线与变异系数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旅游业的地域非均衡性进行了研究;朱俊杰、丁登山等从供需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地域不平衡性;陆林、余凤龙分析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寻求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分异规律;秦学和叶护平、韦燕生对中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敖荣军、韦燕生提出省际差异及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是造成中国旅游业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朱竑、吴旗韬研究了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靳诚等对长三角城市旅游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王永明等对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规模差异进行了分析;柳百萍、杨国良等、周彩屏等、赵磊等、戈冬梅等分别从省级角度来讨论了旅游规模的差异性。

从研究的尺度来看,我国学者从大、中、小三个不同的尺度进行了旅游经济规模、游客规模的研究,对缩小东中西部旅游差距,促进旅游发展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与决策参考。

同时看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全国整体区域以及东部与西部旅游较为发达的省份,以小尺度角度进行旅游规模差异化的研究较少,对地市级旅游区进行旅游规模结构研究的更少。

从目前研究的方法上来看,对于旅游经济规模、游客规模的研究有很多的方法,如系统数据和计量模型来研究区域旅游差异,而不管是区域旅游规模还是省级旅游规模研究,大多使用位序-规模和首位度方法,总的来看,这两个方法在旅游研究的使用上还是比较成熟。

黄山市作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大市,近年来区域旅游发展成效显著。

借助区域范围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景区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共拥有3个5A级景区和较多的4A级及3A级景区。

从总体看,各景区发展情况差异较大,游客规模也相去甚远。

因此,有必要对黄山市各景区的游客规模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从总体上把握黄山市各景区旅游发展态势。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黄山市为例,采用相关方法,着重研究黄山市景区的游客规模结构。

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关于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的研究案例,弥补已有研究中更为关注大中尺度区域,较少关注地级市小尺度区域的不足;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也可以为黄山市以及其他同类型区域优化区域整体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规模-位序法则和首位度理论均是最先应用于城市规模分布研究的度量理论和方法,本文将借用这两种理论和方法对旅游景区的游客规模进行研究。

在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中,以人口数量为标准,而对景区的游客规模进行研究时,则以一定时间内,景区的游客数量来进行分析。

1、位序—规模法则

德国学者奥尔巴克(F.AueRbach)在1913年率先提出位序规模理论,对欧洲与美国城市人口进行了研究。

其后,齐夫(G.K.ZiPf)、曼得尔布罗特(MandelbRot)等学者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更为科学,许多学者运用此法进行了旅游研究并验证了位序规模理论的科学性。

本文采用齐夫公式,它是位序规模常用的公式,见公式

(1)。

y(k)=Dk-q

(1)

式中:

k为城市人口规模的位序;

y(k)为位序是k的城市人口规模;

q为参数;

D为常数。

为了满足本文研究需要,需要对上述公式中的相关指标进行重新定义,即:

k为景区游客规模的位序;

y(k)为位序是k的景区游客规模;

q为参数;

D为常数。

这样,D就是游客规模最大的景区的规模总量,令Q=1/q。

当Q=q=1时,最大景区游客规模与最小景区游客规模总量之比恰为整个区域内的旅游景区数目,这是自然状态下的最优分布;

当Q>l,即q<1时,景区游客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中间位序的景区较多,游客规模分布显得比较均衡;

当Q<1,即q>l时,景区游客规模分布差异较大,游客规模首位景区的垄断性较强。

2、首位度

首位度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叫首位分布,见公式

(2)。

S=P1/P2

(2)

式中P1和P2为人口规模第一大和第二大的城市人口数量。

同样,为了本文的研究,对相关指标进行重新界定:

P1为游客规模最大的景区;

P2为游客规模第二大的景区。

另外,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游客规模在较大景区的集中程度,这不免以偏概全,为了改进首位度指数过于简单的不足,所以还使用“四指数”和“十一指数”两个指标:

四指数:

S=P1/(P2+P3+P4);

十一指数:

S=2P1/(P2+P3+…P11)。

这里P1、P2、P3…P11为景区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景区的游客规模。

理想状态下,四指数和十一指数都应是1,而首位度指数应为2。

(二)研究数据

为研究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结构,本文以纳入黄山市旅游委员会统计范围的主要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共52家,其中有14家为免费景区,38家为非免费景区。

由于本文需要通过景区游客接待量来进行研究,而景区门票是否免费会对景区接待量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为了减小免费景区对整体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将14家免费景区从整体研究样本中剔除,最终获得了38家非免费景区(见表1),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景区涵盖了黄山市3家5A景区,18家4A景区,7家3A景区,5家2A景区以及5家非A级景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另外,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难以获得2009年以前的景区游客接待数据,所以本文选取了2009-2013年这5年的数据来进行研究。

三、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结构研究

(一)数据处理

1、位序-规模分布

利用EviewS6.0对2009-2013年黄山市景区门票人数进行回归分析,就可以得到每年游客规模的待定常数D和q(表2)。

将表2的q值结果以折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得出图1。

从方程的回归结果看,各年的位序—规模相关系数值集中在0.79一0.83之间,所得到的回归方程不是非常好地匹配历年黄山市景区的游客规模和位序的数据。

换句话说,也就是黄山市游客规模分布基本符合位序—规模分布模型。

2、首位度计算

按照景区门票人数的从多到少,从2009-2013年黄山市的38个景区中,提取出排名为前十一位的景区(表3),以此对其进行首位度的计算。

首位度:

S=P1/P2

四指数:

S=P1/(P2+P3+P4)

十一指数:

S=2P1/(P2+P3+…P11)

通过对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进行首位指数数据处理,得出表4。

将表4的结果以折线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得出图2。

(二)结果分析

1、从现状看,景区游客规模结构集中程度高

从规模-位序来看,一般来讲,景区的游客位序-规模分布类型分为五种,为高集中型(q>1.5),中集中型(q=[l.05,l.5]),均衡型(q=[0.95,1.05]),中分散型(q=[0.85,0.95]),高分散型(q<0.85)。

从对黄山市景区的数据分析来看,在2009-2011年处于高集中型(q>1.5),2012-2013年为中集中型(q=[l.05,l.5]),说明从总体来说,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结构在2009-2013年处在集中型,游客规模分布集中程度较高。

也就是说在黄山市的景区中,景区游客规模分布差异较大,游客高度集中在黄山市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景区,致使黄山市的旅游发展呈现出高度不均衡格局,游客规模过于集中。

从首位度来看,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S1首位度数值较大,2013年以前,变化幅度在2.0-2.6之间,这与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在1939年确定的首位分布首位度应为2相比,首位度数值偏大,黄山市游客规模首位分布特征较为显著。

首位景区(黄山市风景区)与第二位景区之间的差距仍然非常显著,黄山市风景区作为黄山市游客规模的的首位景区仍然在黄山市内发挥着巨大的首位景区职能和作用。

首位度S2代表的四指数和S3代表的十一指数基本处于0.6一1.0之间,表明游客规模最大的景区比第二至四位以及第二至十一位的景区游客规模相加总和要小,从这个角度来说,黄山市的前十一位景区在游客规模上基本处于均衡的发展格局。

2、从趋势看,景区游客规模结构集中程度在不断降低

从规模-位序来看,q值在不断的下降(Q不断的上升),在2013年已经处于[l.05,l.5],实现了高集中型向中集中型的转变,说明黄山市内各景区间的游客规模差距也将趋于减小,在向均衡型靠拢。

也就是说黄山市景区的游客规模虽然还仍处在集中型,仍为不均衡格局,但是集中程度在不断降低,在朝着均衡方向发展。

按照游客规模—位序分布类型按照从高集中型(q>1.5),中集中型(q=[l.05,l.5]),均衡型(q=(0.95,1.05),中分散型(q=[0.85,0.95),高分散型(q<0.85)的顺序发展。

以此预测黄山市的景区游客规模正由不均衡格局向着均衡方向发展的趋势。

从首位度来看,在整体上,首位度指数S1、S2、S3都有向数值减少的趋势,并且几乎没有明显的回调上升状况出现,说明在保持现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特殊情况的发生,首位度指数S1、S2、S3会保持下降趋势,各个景区基本会均衡方向发展。

首位度指数S1从2009年的2.5486不断下降到到2013年的1.8065。

首位度指数S1大于2.0时,称之为首位景区。

而在2013年的首位度指数为1.8065,已经不符合首位分布的条件了,因此位于第一位的黄山风景区已经不能称之为首位景区,其游客规模虽然大于其它景区,但相差程度并不足以成为首位分布中的首位景区。

换言之,至2013年,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的发散现象有所加强,即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愿意选择除黄山风景区之外的其他景区。

黄山市景区之间的游客规模差异在不断缩小,在不断的朝着均衡方向发展。

3、从个体景区看,各景区游客规模变化各有差异

通过位序-规模分析,在2009-2013年期间黄山市景区的游客规模处于集中型(q>1),也就说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分布差异较大,游客规模分布在在中间位序的景区较少,而是集中在靠前位序的景区,垄断性较强。

通过首位度理论的分析方法,列出2009-2013年游客规模排在前十一位的景区,可以得出黄山市风景区以绝对的优势排在第一位,且相对非常稳定。

第二位与第三位分别是宏村与翡翠谷,只有在2010年时,棠樾牌坊群超过宏村,跃居第二位,但是此后,宏村仍以相对优势稳处于第二位,棠樾牌坊群也基本稳处于第三位,2013年滑落到第四位。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仅仅在2009年西递位于第四位,此后稳定保持在第六位,因此其下降趋势明显,且与第五位有一定差距。

同样在2009年排名为第五位和第六位的翡翠谷景区和太平湖景区,在2009年后,分别稳定跃居在第四位与第五位,翡翠谷景区在2013年跃居到第三位。

2009年位于第七位的花山谜窟,在2010年时滑落到第九位,此后便位于前十一位之外了。

2009年位于第八和第九位的芙蓉谷和徽州古城,在2009年后,分别跃居并且稳定于第七位与第八位。

而齐云山景区虽然在2009年位于前十一位的最后一位,但是2013年上升为第八位,牯牛降则在2013年跃居到第九位。

而九龙瀑景区在第十位和十一位徘徊,其余持续保持在第十位,而在2011年-2012年,呈坎跻身于第十一位。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游客规模排名在前十一位的景区2009-2013年的游客规模具体变化情况(表5)。

四、结论与讨论

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位序规模分布理论和首位度理论,研究了黄山市的38个景区游客规模分布结构。

(1)通过位序—规模分布的研究,可以得出黄山市景区由高集中型位序向中集中型转变,游客规模分布较为集中,区域内景区的游客规模分布不均衡,不同景区之间的游客规模有所差异,但同时差异也在不断的缩小,即向着均衡方向发展。

(2)通过首位度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在2012年以前黄山市景区首位程度较高,以黄山风景区为首位景区,在黄山市的旅游发展中占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与其他景区的差异较大。

同时近几年,景区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的缩小,中间层次的景区发展较快,对黄山市旅游发展整体格局起着均衡促进作用。

在黄山风景区这个首位景区的带领下,其他景区也在不断的扩大规模,发展也越来越快。

但是各个景区自身游客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差异。

在2013年,黄山市景区首位分布不明显,游客规模在局部景区均衡发展的速度加快。

因此,由此得出结论,通过对黄山市景区的游客规模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得到黄山市的各景区游客规模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仍以黄山风景区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景区,其他各个景区各自处在不同的发展速度中,但是从目前看来,其一直都在朝着均衡方向发展,因此预测随着今后旅游的发展,各景区有向着均衡方向发展的趋势,区域旅游一体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基于以上结论,针对景区游客规模集中程度高,结构分布不均衡,不利于区域旅游整体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以优化景区游客规模结构,促进区域旅游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1)目前黄山市景区游客规模分布仍较为集中,作为首位景区的黄山风景区,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基本保持“一山独大”的绝对优势。

但是除黄山风景区之外的其他景区,其游客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逐步减小了与首位黄山风景区的差距,可见其也是符合市场需求,能够满足市场需要。

因此黄山风景区作为首位景区,可以利用其品牌效应,带动其他景区,扩大景区游客规模,促进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2)游客规模发展较快的景区大多位于环黄山地区、黟县盆地,因此应更加关注除此之外的环太平湖地区、歙县—徽州地区、环牯牛降地区、海阳—齐云山地区和新安江沿岸的景区旅游发展,充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深度挖掘自身特色,通过统一开发、线路组织、联合营销等手段,不断扩大各景区的游客规模,增强其旅游竞争力,从而促进黄山市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3)上述研究结果中看出,游客规模大多集中在以下几种类型景区,以徽州古城、唐模、呈坎、潜口民宅、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为代表的徽州文化旅游景区,以黄山风景区、翡翠谷、九龙瀑、芙蓉谷等景区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景区,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因此可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扩大旅游市场格局,促进黄山市整体旅游的发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统计的客观条件限制,只是依据了2009-2013年的黄山市纳入统计的景区进行研究。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长年限以及更加完整的数据,以求得更加完善更加精细的研究结论。

同时还可以继续进行黄山市景区的内部游客规模对比研究以及更长久的持续研究。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作者简介:

李东和(1974—),安徽休宁人,男,汉族,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

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何静娣(1990—),安徽阜阳人,女,汉族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旅游资源与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