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docx
《澄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澄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澄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澄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引言
党的十六大吹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
全国奔小康,澄江怎么办?
是澄江县各级领导和全县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国家和省、市政府对保护抚仙湖、帽天山自然生态予以特别的关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澄江县委、县政府十分关注澄江奔小康的前景,一方面,带领全县15万人民,真抓实干,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另一方面,委托县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对澄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深入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澄江县综合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发展问题,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理性的深入思考,重新研究认识澄江,谋划澄江,探索出符合澄江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供各级领导作出科学、民主的战略决策,以指导澄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澄江县专家咨询委员会,在接受了县里的任务后,组织了省内各领域的数十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八个专题的研究报告。
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提炼出本综合研究报告。
战略态势
一、县域概貌
澄江地处滇中腹地,县辖区面积773KM2,人口约15万人,耕地约11.3万亩。
县域内,北踞阳宗海,南拥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最具魅力的璀璨明珠——抚仙湖。
澄江的地貌,可概括为“七山二水一分田”。
县城所在地风麓镇,北距省城昆明52公里,南距行政隶属地玉溪市90公里,是一个紧邻滇中经济最发达城市群的湖区城镇。
二、发展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澄江发展缓慢,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落后的农业县。
改革开放以来,澄江历届县领导带领全县人民,勇于改革,扩大开放,全县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农业,摒弃以粮以纲的做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粮经种植比例,在粮食增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烤烟等经济作物,同时注重发展乡镇企业,烤烟对财政增收的贡献突出显现,农民基本上摆脱了贫困,实现了温饱;工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电力、磷化工为龙头,以建材、矿业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崛起,至今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县级黄磷生产规模,同时,食品加工业等也得到较快发展,形成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的初级结构工业格局;第三产业,以旅游、餐饮、娱乐、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发展迅猛,呈现出澄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亮点。
三、澄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
(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截止2004年。
经济结构呈“二、三、一”较为合理的形态,尤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31.7%,并且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将成为澄江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加速器;
(二)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
交通、电力、供排水、通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素质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澄江最突出的优势是地处县域核心地带的抚仙湖。
抚仙湖优良的水质、巨大的贮水量、优美的湖光山色,在全国、全省淡水湖中名列前茅,湖区气候温暖,空气质量良好,更有国家地质公园——帽天山寒武纪古动物化石遗址和以边地汉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底蕴,构成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和人文旅游资源。
如果说名扬中外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黄山旅游四绝,澄江则以“碧水、奇山、化石、温泉”可与之相媲美。
颇具魅力的璀璨明珠——抚仙湖,是澄江深度和广度开发加快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四)地缘的优势。
澄江位于滇中最发达的昆明、玉溪等城市的毗邻地带,处于昆明、玉溪等中心城市的有效幅射范围内。
澄江的区位优势,需要与抚仙湖、帽天山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如果没有抚仙湖,其区位比起昆、玉两都市周边更近邻的县、区,则无多少优势可言。
抚仙湖良好的自然资源与邻近昆明、玉溪两市的区位,两项优势叠加,则极大地增强了澄江吸纳外来资本(包括金融、人力资本等)和技术等流动性要素资源进入澄江的吸引力。
四、澄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偏小,城市化水平低
2004年澄江GDP在玉溪市1区8县中,居倒数第二位。
全县城市人口约2万人,城市化率仅为12.4%左右,排玉溪市第七位,城市化水平低,第一产业人口高达77%(2003年),一头沉的就业结构,成为严重影响澄江实现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九五”期间,GDP年平均增长5.63%,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再按传统的路子走下去,澄江经济将可能出现低速增长,甚至停滞的态势。
(二)生态环境脆弱
湖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是随着人口增加,人地矛盾加剧,澄江人均耕地仅0.75亩,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农业种植业增加化肥、农药的用量,相应增大了湖区的面源污染;二是森林覆盖率仅为27.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湖面山无成片的森林,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及旅游业生活污水造成污染。
抚仙湖整体区域水质虽保持Ⅰ类,但局部可能降为Ⅱ类水。
正是由于对抚仙湖生态保护的考虑,《玉溪市新型工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涉及澄江的,仅只有三个规模很小的水电开发项目。
(三)人力资源匮乏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澄江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过低,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政策环境制约
烤烟和磷化工业都是现在澄江仅有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家对烤烟实施“双控”政策,对澄江县的烟农和县财政的收入,导致很大的减收。
为保护帽天山古动物化石不受破坏,使澄江磷矿开采,受到了很大制约。
五、澄江未来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子不多,却要面对三项巨大挑战
澄江农业规模不大,传统工业受限,不处于交通枢纽,不可能成为商业中心。
未来的发展却必须面对三项挑战。
(一)抚仙湖一旦污染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澄江发展只能走鱼和熊掌兼得的路子。
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澄江人在思考自己未来发展时,在环境生态问题上遇到现有的模式走是否可行?
能不能实现目标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百年发展历史,已形成两种发展模式:
“先污染后治理”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综合协调”发展模式,哪种模式适合澄江?
或是都不适合?
前者不合适自不待说,后者比前者是一大进步,这种模式做法上是对预定项目和目标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根据预测评价结果制定保护措施,拟定治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目的是追求预定项目和目标的实现。
这套办法的立足点和依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是刚性的,环境指标则带有很大的弹性。
是一大进步,但这套模式在澄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对抚仙湖生态保护战略而言则同样是不合适的。
因为抚仙湖是澄江的核心资源,且具有污染后的不可逆转性。
抚仙湖水体具有水深、水量大、交换量小的特殊性,全湖水体更新一次需167年,如发生污染则不可治理和恢复。
抚仙湖水体质量不但是澄江现有经济社会状况的生态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生态基础。
澄江离开抚仙湖,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可言。
因为有了抚仙湖,澄江发展才具有巨大潜力,是今后人们追求的越来越升值的宝贵资源。
因此,玉溪市明确提出要“生态立市”,市领导认为,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建设生产力,市领导希望自己为官一任的“政绩”,不仅是GDP的增长,而是“把I类水质的抚仙湖交给下一届班子,一届接一届地传下去。
”抚仙湖的村民也深刻地感触到“这湖是我们的命根子”。
因此,在考虑湖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应该以抚仙湖的保护目标为立足点和依据,把抚仙湖的水质量作为刚性指标,使它成为澄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必备的保证条件,在此基础上考虑澄江经济社会发展。
这就使澄江发展的决策极具挑战性:
一边是高增长的要求,一边是环境生态的刚性约束。
就是说,在澄江不能只讲发展,不讲可持续发展;只讲经济,不讲生态经济;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生态和社会效益;只讲资源开发,不讲资源保护;只讲经济强县,不讲生态经济强县。
澄江只能走“鱼和熊掌”兼得的真正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协调发展难度极大,但别无选择。
(二)依靠开发转化澄江的自然资源,向市场提供物质商品的产业谋发展,可以使澄江人民得到温饱,但很难走向富裕。
这类资源和产业大体有三个:
一是农业、农产品及加工业;二是磷矿开采加工及产品;三是水。
开发它们提供产品的价值估计大约分别为3~4亿、10亿、1~2亿元左右,提供的生产总值总共10亿元左右。
对15万澄江人来说,人均约几千元,折合1000美元左右。
事实上,它们就是澄江现在的经济支柱,进一步挖掘潜力,最多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实现生产总值20亿元左右,连同其它产业可达人均GDP1500美元左右。
要继续做好它们,但从发展的要求看,这些资源是微不足道的。
世界上除石油王国外,还没有哪个地方仅靠开发自然资源就能走向富裕的。
在谋划澄江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距离达到人均3000美元的要求尚差一半,因此,还要考虑进一步走向富裕的经济增长源。
澄江靠什么走向全面小康以至富裕?
此事不可回避,必须另谋他途。
(三)最令人担心的是盲目发展,因建设性破坏而自毁前途。
澄江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寄希望于城市化,发展城市经济,是仅有的选择。
近二十年我国城市蓬勃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巨大的建设性破坏与之相伴发生。
澄江城市化发展要避免建设性破坏,否则就等于自己毁掉仅有的发展可能,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是近二十年的主要经验,但我国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
第一,城市发展无序性。
国家、企业、个人都在充当发展主体,都在介入各项建设和城市发展,规划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在混乱和无序中把地区和城市推向失控和深层次的危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起一座座“病态”城市:
人口密度剧增、人们生活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交通拥挤;绿化率降低、环境污染,越来越不适合人居住;生活成本和经营成本本应降低而实际反而增加。
第二,最大的影响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
经济发展伴随着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被无情的吞食,只注重产业发展而无视人与自然的协调,不顾及自然的承载力,其代价触目惊心:
寸土寸金逼迫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越来越少,水、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污染越来越严重。
繁荣、进步、成就与破坏、掠夺同在,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区域和城市发展走向自己的反面;第三,文态环境与景观破坏。
旧城改造把传统风貌一扫而光,千城一面,形同文化沙漠。
加上经济竞争伴随着成功与失败,景气与萧条、分配不公、就业困难、贫富差距拉大、传统理念蜕变,秩序混乱、犯罪等现象导致社会层面上一系列扭曲现象的出现。
这种建设性破坏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一些地方已出现“城市空心化”倾向。
云南也不例外,滇池已从高原明珠变成高原恶梦,滇池流域的昆明也难逃厄运。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我们自己,正如吴良镛院士指出:
“更严峻的敌人是人类自己,而要战胜自己的贪婪和无知,也更困难。
”
澄江现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是仅有的优势资源,只有建设高品位的城市,才有可能吸引外部要素流入。
如果因盲目发展而把这仅有的本钱输掉,再寻别的发展路子就难了。
六、澄江人的胸怀
面对两难,澄江人抱乐观而谨慎的态度
——愿为可中华民族保护好抚仙湖这颗明珠。
——愿为持续发展的路子做艰难求索。
世世代代生活在湖区的澄江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为保护水资源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现在又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要做出科学而可行的重大决策。
澄江人将抱着必胜的信念和执着追求,对人类尚未完全破解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未来的艰巨事业持乐观而谨慎态度;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立足整体和长远,持续努力,摒弃不作预谋,跟风跟潮流,或我行我素,各有各的主张,还没有想清楚、一时兴起就拍板决策的做法。
依靠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汲取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广揽众识,充分谋划,在不断升华中追求科学决策。
澄江县领导委托县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开展的“澄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就是这一深谋远虑的一个步骤。
综上所述,澄江今后的发展,既有很大的优势和机遇,又有较多的制约和挑战。
明智的选择应该是:
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另辟蹊径,走出一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又保持好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澄江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抚仙湖,使澄江经济社会环境走出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战略选择
七、战略指导思想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澄江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澄江的经济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保护抚仙湖生态环境;注重解决“三农”问题,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注重改善发展环境,吸引外来流动资源,推动城市化进程;争取国际社会、国家、省、市支持,打造符合澄江实际的城市经济、支柱产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八、战略表述
环保优先,在保护的基础上高位开发,以优良的软硬环境,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深化改革,依托昆明、玉溪中心城市的幅射,充分利用玉溪市规划建设“三湖生态城市群”的机遇,加快城市化进程。
整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要素,打造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建筑业和以旅游、房地产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兴支柱产业,扩大开放,搭建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应高位开发的发展平台,大力引进高素质的流动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信息、项目、市场等),进行高位开发,通过外来要素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实现生态与经济互动、环境不断改善、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升级。
走出澄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即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和生态城市的新路子。
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的子战略。
(一)生态安全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自然生态是出发点、也是目标和归宿。
(二)高位开发战略,建生态产业体系。
从农业经济为主转向城市经济,使传统农业、工业转型,实施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产品,提高产品在日趋严峻市场上的竞争力;市场取向从对内为主转向外部为主;从资源依赖型转向智力依赖型;产业素质从粗放型转向高集约度,高效益型。
发挥后开发者优势,借世界级自然资源、高位开发城市型产业(新型工业、建筑、房地产、旅游、服务业),杜绝有碍自然生态保护的低档次开发。
(三)开放式发展战略,寻求最大发展空间。
注重外部流动要素的引入,广揽天下人才,靠专家,靠实业家,靠引进企业,靠拓展外部市场谋发展的战略。
即用外面的资本,外面的人才,外面的技术、引进外面的产业,利用外面的市场和吸引外面的游客,赚外面人的钱的战略。
(四)城市化战略,建设独具特色的高原湖区山水城市。
澄江未来经济增长源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寻找。
把抚仙湖区造就成昆明城边的新城,滇中独一无二的明星城市,景色秀美和最佳人居环境,引导高素质人口流入和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
分担云南经济核心区部份中心城市功能。
确切地说,澄江实施的是从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到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
(五)结构转化拉动战略。
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拉动发展。
产业结构上除改造提升现有农业、工业外,着重发展新的城市产业群,所有制上主要依靠非公有经济来发展,生产力布局上,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坝区抓好生态农业,滨湖的几个片区则规划为城市及发展相关产业。
什么是“生态经济”?
概言之,至少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其一,最基本的标准是“生态友好的经济”。
即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是基本的、初步的要求。
其二,进一步,从本质意义讲,是把生态资源做为发展的主要条件,变生态资源为发展的资本,做优发展环境,增强本地吸引力,促进生态优良区土地使用价格不断升值,吸引外来要素在较高土地价格基础上进行高位开发,把构筑新的城市生态产业群做为进一步的增长源。
使生态、经济、社会互动、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巨大潜力的城市。
九、提出这一发展战略的依据。
(一)澄江毗邻云南经济核心区——昆明,同时又有抚仙湖湖区的优良生态环境,恰恰是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和建设生态城市最关键的两项必要条件,使昆明有可能向澄江方向拓展,形成昆明城边的新城,承担现在昆明无法承担的某些城市功能。
就全国城市而言,已从粗放式发展步入高一层次发展,靠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来发展经济,同时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发展需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
所有城市的扩展都在寻找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良好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土地使用价格都越来越升值。
升值的背后意味着在这些土地上只能进行高位开发、诞生的是高回报的产业和享受型的人居环境。
澄江地处云南经济核心区昆明、玉溪经济轴的一侧,与不堪入目的滇池流域近在咫尺,又是侥幸保留下来的一片净土。
自然条件的巨大反差和邻近的地缘条件决定了它一旦纳入昆明城市功能范畴,自己的发展环境又得到改善,外部资源流入和地价飙升的局面就会出现。
同时具备这两项条件的地方,在滇中只有澄江,澄江将因昆明而获得高层次发展的机会;将来的昆明也将因澄江而增色,出现双赢的局面。
我们需要放开眼界,追求这样的前景。
也是澄江唯一的选择。
(二)市场需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高位开发成为主流
今后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发展的大背景和市场条件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展现全新的景象,提供了一个大的舞台,为高位开发提供了市场依据。
国内人均GDP将从1000USD迅速提升到3000USD以上,整体经济水平、经济结构、消费水平、消费时尚、档次特点和过去大不一样。
在恩格尔系数低于50%以后,人们普遍关心吃的安全、卫生、营养和健康,学习和受教育成为迫切需要,普九基础上,各种更高层次的教育成为城乡青年人的向往;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和计算机广泛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家庭;在解决基本住房后第二居所提上了日程;旅游休闲、度假成为人们消费不断增加的热点;人们对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关心程度日愈增强,对服务类商品的需求日渐增长…。
澄江未来发展必须与这些与日俱增的高档次需求吻合,高位开发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地区发展必须是开放式的、国际化的
各种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已是普遍趋势,抓住了就有发展的可能。
澄江不能仅靠自身积累,必须大量引进外部流动要素。
同时,任何一个地方都必须与外部建立某种经济联系,扩大区域竞争与分工,进入相应的某种经济圈域。
经济活动地域空间越大,机会越多,潜能发挥越充分。
澄江最大的机会就在于进入昆明经济圈域。
破除继续“世外桃源”式封闭搞建设,加强外部沟通,从而获得 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十、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条件和机会
(一)十六大所绘蓝图摧人奋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十五万澄江人民的心愿,不能不全力以赴地奋斗。
(附一)可看出,澄江必须着重解决的难点是人均GDP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率,而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的政治文明,反映人民教育文化水平的大学入学率和计算机普及率,以及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二)中国加入WTO,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和正在推进的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东西部经济合作交流。
展现了更大的经济活动空间。
(三)联合国环保署及各类国际组织对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国家和省对九湖保护、治理的重视,倡导建立生态良好示范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生态补偿等政策陆续出台,既是鞭策,也是澄江寻求国际、国内资金、政策支持的机遇。
(四)省政府已将澄江列为省级重点休闲度假旅游示范区;玉溪市将澄江列为三湖生态城市群的北翼,“抚仙湖为重点的康体文化旅游业”规划为市里重点发展的三大优势产业之一。
(五)除自然资源外,澄江尤其可贵的是锻炼造就了一大批素质较高,事业心较强的干部,并较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思路。
战略目标
十一、澄江建成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无疑要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相吻合。
课题组根据澄江的县情实际,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定性、定量指标,测算和提出澄江的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详见附表一,十项指标测算)。
其中重点考核的指标是:
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抚仙湖水质、城市化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一)经济总量和水平目标:
GDP:
2000年澄江GDP为7.28亿元
(人民币)2020年,若年平均递增8.14%,GDP为34.8亿元
若年平均增长9.44%,GDP为44亿元
若年平均增长12.13%,GDP为71.86亿元
(二)人均GDP:
2000年,澄江GDP为585美元
2020年若按上述三种平均增长率,澄江人均GDP将分别为$1696元、、$3000和$4066元(人口增长率按9‰计,届时,全县17.6679万人)根据澄江实际,争取GDP年递增9.14%,到2020年全县GDP达44亿元,人均GDP达$3000元,应成为首选目标。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0年为2482元
(人民币)2020年为8000元
2020年比2000年增加3.22倍
(四)结构目标:
三次产业形态2000年比重为:
24.83、39.99、35.18,呈“二、三、一”形态。
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拟调整为“三、二、一”形态,其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应大于50%。
(五)城市化率:
2000年为11.1%
2020年要求为:
A、40%
B、50%
(六)生态目标:
抚仙湖Ⅰ类水质;全县森林覆盖率50%。
(七)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2010年~2015年12年以上(高中以上)
2020年15年以上(大专以上)
实现战略目标要分两步走。
以上列出的是2020年的目标,实际上依照工作重点的不同,澄江今后15~20年大体上要经过两个大的战略阶段:
第一阶段:
十年左右,即从现在起到2015年前后,为主要体现“生态友好”的发展阶段。
有两个工作重点:
一是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改造、提升、增效;使县域经济发展达到人均GDP1500~2000美元水平;二是着手改善进一步的发展环境、规划城市、改善对外交通、抓生态建设,为提升土地使用价格做铺垫。
第二阶段:
2015~2020年以至更长远,以建设生态城市(又称高原湖区山水城市)为主要特征:
城市化率快速上升,地价升值,要素大量流入,高位开发,新的城市产业兴起,生态产业群和个性化的山水城市逐步形成,经济快速增长。
这时澄江将成为滇中城市群中的一员,昆明城边的新城,滇中无可比拟的明星城市,一个崭新的功能区:
名人巨贾、商住、会议、展览、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工业、教育、科研、第二居所的胜地,最具吸引力的璀璨明珠。
两大战略重点
——建立生态经济的产业体系
——建设个性化的高原湖区山水城市
十二、生态经济强县战略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强化生态产业体系来实现。
澄江未来的主体产业是四个方面:
产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结构升级的工业,包括被提升改造了的磷、电、建材等传统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引进来的某些新型工业。
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建筑、房地产业。
需要特别强调,同样是这些产业,在澄江和其它地方并不一样。
在其它地方,这些产业可以按“效益优先”的原则考虑其发展,而在澄江则要以“生态优先、高位开发”为原则来考虑其发展,生态安全是澄江发展的战略前提,要在保障生态安全的条件下,争取最大的效益。
所有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都要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仅不污染,反而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即澄江的任何产业的属性都必须是生态型产业,整个澄江经济建立在生态产业体系发展的上面。
生态产业体系大致要走三步才能形成:
第一步,利用新技术实现清洁的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绿色的产品。
第二步,从传统的产业结构逐步过渡到高位开发,即过渡到高投入、高效益、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消耗低、无污染或低污染型的产业为主,即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结构。
第三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与产业互为条件,优良的生态是澄江发展的支撑条件,生态条件越好,产业发展越强劲有力,产业发展反过来支持各种保护措施的实施。
互动互促,实现人类最佳生产和生存状态。
十三、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生态农业
农业在澄江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澄江农业不仅仅涉及现在90%人口的生计它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