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0953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docx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共六大题,18小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书法这个概念,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比如与民间书法经常相对的是文人书法、官方书法和书法家书法。

它们不光具有阶层色彩,还带有主流与非主流的区隔,比如官方书法常常相当于主流书法。

有时候民间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太随意、太土气、不入流、不雅观、缺少传统规范和法度。

也有时候官方书法的概念使用带有贬义,暗指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大路货、太正统,或一味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

所以,这些概念的使用,关键是要看带入的语境,相比较的对象,价值判断的指向,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简单地说真正的书法在民间或者说在官方,其实都是错误的、偏颇的。

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然往往于排斥对立中互补共存、相互依赖。

民间书法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书法历史上,有些书法类型,有些书法家,是受到官方或朝廷提倡推广的。

比如“二王”,欧、颜、柳体等,它们几乎都是先由书法家书法和文人书法演变而成官方书法。

而大量的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至今尚未收藏发掘完结的碑帖等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

当代的“毛体”曾经风靡全国,同时受到官方和民间的普遍欣赏和模仿研习,却随着政局的变化而逐渐消退。

这既是典型案例,又是特异案例。

民间书法,从表面上看,一般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

然而,我倒是觉得,其实不好以地位、身份和出身高低来划分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

一个普通平民,写得一手直逼真迹的“毛体”,他是官方书法还是民间书法?

他当然是官方书法。

对于书者,你可以说他是民间书法家;对于书法,你可以说他是官方书法。

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往往是一个悖论的存在,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又往往有一个含混的边界,甚至交叉地存在,复合地覆盖,往往很难简单地划分论定。

在古代,官方朝廷并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它们对于民间书法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往往是难以否认的。

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得到了无比繁盛的发展,民间书法精品受到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并且加以推行宣传,蔚为风潮,壮观不已。

在山东的邹县、莱州等地发现的摩崖作品,许多是民间书法瑰宝和艺术奇葩,对传统的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

许多著名书法家情不自禁地加以模仿借鉴,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一个有机构成。

反过来,又推动刺激了民间书法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

中国书法起源于民间,篆隶楷行草的形成和演变,都是极好的证明。

民间是书法的来源或源泉,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碑帖资料,一直都是书法家研习的对象,它们是书法的文化宝库和丰富艺术资源所在。

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都从民间书法吸收艺术文化养料,都高度重视从民间书法矿藏得到技艺创新的借鉴。

当今书法界,加上善书者和爱好者,人群庞大,光怪陆离,林林总总,这是信息化和大众文化时代加上商业大潮搅动之下必然的现象,不足为奇。

然而,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也不失为具有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可能的提议和指向。

(选自2013年8月28日《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对“民间书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书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它具有阶层色彩,属于非主流书法,常常带有贬义。

B.民间书法,相对于官方书法而言,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

C.民间书法是一个历史范畴。

汉简、敦煌抄经和汉砖瓦当文字,以及大量的碑帖等,都属于民间书法范畴。

D.民间书法,一般指书家书者属于民间,是普通市民或农民,是平民阶层,一旦其身份地位阶层变了,也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

解析:

选C。

A项,“常常带有贬义”错,原文说“有时候”带有贬义,“要看带入的语境”。

B项,“一般表现为随意、土气、不入流、不雅观、不符合规范和法度”错。

D项,“一旦其身份地位阶层变了,也就随之变为官方书法”,原文无此意。

2.关于民间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书法,有着对官方书法的补充作用。

民间书法和官方书法,虽有先后、源流之别,但却常常在排斥对立中相互依赖。

B.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

北魏时期,民间书法发展繁盛,其精品受到官方朝廷极大的认可和欣赏。

C.民间书法,对传统书法艺术起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和启发作用。

摩崖作品中的精品,成为官方书法的审美借鉴和艺术风格的有机构成。

D.民间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成就大者和集大成者提供了技艺创新借鉴的艺术资源,让他们从中吸收艺术文化养料。

解析:

选B。

“民间书法,对官方书法起推动作用”错,原文是说:

官方朝廷不仅仅维护官方书法,对于民间书法也起了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间书法,也没有绝对的官方书法。

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转变成民间书法。

B.那些机械刻板模仿、缺乏艺术个性、随大流、太正统,追求形式的典雅工丽,风格华靡萎弱的官方书法,不是真正的官方书法。

C.官方书法和民间书法的边界往往是含混不清,很难简单划分论定的。

它们之间有时交叉存在,复合地覆盖,有一个相对的差异和关系。

D.当今书法界存在离奇杂乱的现状,只有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才会使拓展创新书法文化艺术成为可能。

解析:

选C。

A项,“有些民间书法奇葩可以变成为官方书法,而有些官方书法也可能转变成民间书法”错,原文无此意。

B项,这些官方书法虽有不足,但仍是官方书法。

D项,“鼓励提倡大家放眼民间,辨清本末,正本清源”是一个可能,但不是唯一条件。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

世给事州县。

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

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加广安军判官。

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

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

后拜定州通判。

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

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

又入为户部判官。

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

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

广、英路自吉河去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

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

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

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

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

上曰:

“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王旦言:

“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

”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

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

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

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

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九年,自蜀代还。

真宗尝对王旦言:

“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

”旦曰:

“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

”上深然之。

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

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

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 榷茶之法:

茶叶专卖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长吏当便宜从事    便宜:

不须请示,灵活

B.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责:

责问

C.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治:

治理(的好)

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存:

看望,问候

解析:

选B。

“责”应为“索取”的意思。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3分)(  )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②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

④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⑤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

⑥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A.①②④B.①④⑤

C.②⑤⑥D.③④⑥

解析:

选A。

③不是凌策说的话,是皇上的主张;⑤是说凌策治理有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

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

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B.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相机行事。

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

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解析:

选B。

王旦说的是凌策做事平和公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这之前,岭南运送香药,沿途驿站安排士兵万人,由士兵肩挑背负抵达京师,因为繁杂的劳役成为灾祸。

(2)适逢江、淮歉收,盗贼蜂起,(朝廷)任命凌策兼任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级为司封。

参考译文: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县人。

世代在州县任职。

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同族人起初不以礼相待,于是他决定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

雍熙二年考取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

后又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淳化三年,被任命为签书两使判官。

后任定州通判。

李顺作乱时,选派到川陕的官员大多害怕到任,凌策自己表示曾三次到过蜀地,熟悉当地民俗,朝廷就任命他为蜀州知州。

回朝后,被任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

又入朝为户部判官。

在这之前,岭南运送香药,沿途驿站安排士兵万人,由士兵肩挑背负抵达京师,因为繁杂的劳役成为灾祸。

诏令凌策筹划这件事,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大大节省了转运的费用。

卢之翰在广州任职,没有廉洁的名声,因凌策有能力很强的名声,(朝廷)就命他接替,并赏赐金紫。

广州、英州地区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

凌策请求从英州大源洞开山修路,直抵曲江,人们觉得很方便。

后来任青州知州。

东岳封禅时,因为勤于供给,入京任判三司三勾院,出朝任扬州知州。

适逢江、淮歉收,盗贼蜂起,(朝廷)任命凌策兼任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级为司封。

这时洪州发生水灾,洪州知州李玄病重,皇上与宰相逐个挑选朝中大臣,准备调凌策接任。

皇上说:

“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可以见机行事,不必事事向上级禀报。

”王旦说:

“凌策做事平和公正,可以把一个地区交给他,希望马上将江南转运使职也授予他。

”饶州产金,曾有令禁止私人买卖,有时接到举报,逮捕关押的人挤满监狱。

凌策请求允许自由买卖,由官府索取利税,人们感到很方便。

(大中祥符)五年,任命为右谏议大夫、益州知州。

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凌策勤奋工作,处事精细审慎,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大中祥符)九年,从蜀地被接替还京。

真宗曾对王旦说:

“凌策有才干,治理蜀地时机敏而又果断。

”王旦说:

“凌策性情淳朴温和,办事精明干练。

”皇上很赞同他的意见。

当年秋天,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

当时的茶叶专卖之法弊端很多,(诏令)凌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共同负责修订,使旧法稍稍放宽。

第二年(凌策)病重,不能上朝,皇帝多次派宦官带医生前来探望,赏赐名贵药物。

天禧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宫 词

武 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注]。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 建章:

宫殿名。

8.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锁”字是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宫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9.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了反衬手法。

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

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父亲的春天

周同宾

春天到了,本来要写篇歌颂阳春三月的文章,不期想起了父亲。

印象中,父亲从没有说过春天的好话。

他称那天气转暖万物萌动的季节是荒春。

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春脖子长”,意思是从开春到麦熟,时间太久,难过难挨。

长长的春脖子总被饥饿扼住。

父亲的春天是愁苦的春天。

最早的记忆是1954年。

我在三十里外上中学,麦梢未黄时,星期六回家拿米面。

家里的粮食只剩几升高粱,一瓦盆谷子,两瓢玉米,一筐红薯干儿。

我背走了高粱面、小米、玉米糁儿,留给父母和奶奶的已经很少。

记得,送我上路时,父亲长叹一口气,说道:

“春脖子长啊!

”说罢朝大门外看一眼。

大门外楝花紫、椿花黄、洋槐花缀成嘟噜儿,白生生的。

父亲从不赏花,他只知道洋槐花蒸熟可以充饥。

他向远方看的是地里的庄稼,再有一个月小麦才能成熟啊。

其实,我家本来有粮食,高粱篾编的荧子围成的粮食囤两三个,每个都半人高。

是“统购统销”强逼父亲卖了。

不卖不行,风雪天,勒令父亲站在村公所的院里,不答应卖就不准进屋,更不准回家。

那个春天特别漫长。

1959年的暮春,高中毕业前,我回家看望父母和奶奶。

家已不像家,只有四堵墙,没有桌椅,没有床,连个小板凳也不见。

院墙已倒塌,满地纤弱的野草。

从大食堂打饭,每人就一个用干红薯和红薯面团成的刺猬一样的拳头大的菜团子,当然吃不饱。

我跟父亲去村外刨茅根,父亲刨,刨出泥垡子用铁耙耥耥;我捡拾,抖掉泥土。

刨茅根时,我看见沟岸边,坟园里,空地上,紫花地丁、蒲公英都开了花,颜色鲜艳。

野花不管人世辛酸,照旧展现美丽。

父亲就像没看见,只说,荠荠菜、马齿苋一开花就老了,不能吃了。

父亲压根儿就没看过风景。

他眼里,穷乡僻壤没有风景,草木只有能吃与不能吃的分别,毫无欣赏价值。

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在父亲眼里毫无意义。

他看得最多的是庄稼。

就在刨茅根的时候,父亲一再看麦田。

麦棵矮而瘦,穗儿小而轻,眼见得打不出多少粮食。

但麦收后食堂里的糊糊儿毕竟可以稠点。

就在回村的路上,父亲看着依然泛青的麦田,又一次叹道:

“春脖子长啊!

”在父亲的叹息里,我读过的多少赞美春天的诗文都显得虚假。

那是作家酒足饭饱后的产物。

1960年春天,是个饥馑的春天,饿死人的春天。

我奶奶就是在那个春天开始后不久去世的。

那是个更长的春天。

我在外地上学,不知道父母怎么熬过那个度日如年的春天。

想父亲怕是连感叹“春脖子长”的气力也没有了。

1981年,谷雨节过后,我骑自行车回乡送粮——儿子满周岁,就交爷爷奶奶照看。

小家伙吃商品粮,我每月都把属于他的十斤白面四斤玉米糁儿,再加上我们省下的米面,送回老家。

走进泥墙小院,见父亲正凑着一只草筐把红薯干掰碎,碎成玉米粒儿大。

这样做,为了掺进少部分黄豆磨面,磨成面可以擀面条。

儿子正坐在爷爷的身边,用带叶的柳条编碗口大的圈,编成后要当帽戴。

忽听布谷叫,“咕咕咕咕,咕咕咕咕”。

儿子问:

“爷爷,这鸟说的啥?

”父亲当即回答:

“它说,‘荒春难过,荒春难过’。

”在父亲的解读里,鸟的啼唤也是在抱怨春天的漫长难熬。

在父亲看来,鸟语花香毫无美感,只和荒春与饥饿有必然联系。

过一会儿,听见青蛙叫,“咯咯哇哇,咯咯哇哇”。

儿子问:

“爷爷,蛤蟆叫的啥?

”父亲说:

“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

”意思是,青蛙一叫,再有一个半月,就能吃到面疙瘩了——用白面和成稠糊,搅进滚水锅里煮成饭叫面疙瘩,那是难得一吃的好饭。

蛙鸣阵阵,在父亲耳朵里绝无诗意,只不过预示着再熬过好长好长的四十五天,才能等到小麦登场。

就在正要“分田单干”的那年早春,父亲去世了。

父亲没有赶上不愁吃饭的春天。

这些年来,都说春天太短,仿佛一脱下冬装就穿上了夏衣。

父亲在世时却嫌春天太长。

那时的春天可也真长。

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个春秋。

除一座日渐变矮的坟,别无留存。

他那一代农民,也大都不在人世,如一茬庄稼收获后,很快就不见踪影。

清明节前,还乡给父亲扫墓。

四野春色似锦,大片的麦田一碧无际,零碎的油菜地点缀斑斓的金黄。

沟沿路边,野草青鲜,野花点点到处眨巴机灵的眼。

父亲的坟上长满苦苦菜,开惨淡的小白花。

(选自《乡关回望——中原农耕笔记》,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风格质朴,农民生存状态的摹写、方言的运用、民谚的引用,让读者感受到了浓烈的乡村气息,这是一篇优秀的怀人之作,也是一篇优秀的乡土文学散文。

B.文中的父亲“从不赏花”“压根儿没看过风景”“耳朵里绝无诗意”,这是因为父亲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的审美趣味。

C.由于父亲对春天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作者对文学的价值心存怀疑,认为关于春天的诗文都是矫情虚假的,都是作家酒足饭饱的产物。

D.作者将父亲的命运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叙写,虽然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思想显得更加厚重,不过,这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原则是相悖的。

E.文章既是为父亲而写的挽歌,也是一曲对故土的恋歌,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的感伤气息,但是作者从容叙写的文字中仍然饱含着对故乡真挚的爱。

解析:

选CD。

C项,写父亲对春天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突出父亲一生的平凡与悲苦,而“作者对文学的价值心存怀疑,认为关于春天的诗文都是矫情虚假的,都是作家酒足饭饱的产物”,文中没有涉及。

D项,文章以“春脖子长”为线索,主旨明确。

“这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原则是相悖的”是错误的。

(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重点叙写爷爷与小孙子的对话?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散文表现手法的鉴赏。

作者叙写其二人的对话,主要是构成双重对比,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父亲的艰辛,从而表达出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答案:

突出父亲含辛茹苦的一生,使文人诗意地栖居的愿望与父亲为温饱而生活的现实构成对比,也与后面叙写父亲没有赶上今天的好日子构成对比,感伤中寄寓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3)你认为作者以“父亲的坟上长满苦苦菜,开惨淡的小白花”结尾,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散文结尾的作用。

答题时,要结合父亲的品格来考虑;结构上,要注意与题目的照应;表现手法上要弄清“借景抒情”与“对比”的区别。

答案:

“苦苦菜”与“小白花”均具有浓郁的象征色彩,象征着父亲一生的平凡与悲苦。

与篇尾故乡“四野春色似锦”形成对比,为父亲生不逢时不能过上半日幸福生活而感慨。

借景抒情,含蓄蕴藉。

照应了题目“父亲的春天”,使文章结构也显得十分完整。

(4)文中作者说:

“父亲压根儿就没看过风景。

他眼里,穷乡僻壤没有风景,草木只有能吃与不能吃的分别,毫无欣赏价值。

”你认同“一个人的审美趣味由物质生存状态所决定”这个观点吗?

请援例加以佐证。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探究能力。

答题时,可认同亦可反对。

答认同时,要强调生存需求的重要性;答反对一定要从“并不完全”的角度来立论。

答案:

(示例1)认同。

对于一个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的人来说,一件棉衣和一顿晚餐才是“雪中送炭”,自然风景的美即使能给他们带来精神愉悦,也决不能替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如在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女孩心中,只有面包才是最美的;在远古的农耕狩猎时代,只有“羊大”才是“美”。

(示例2)不认同。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并不完全由生存状态所决定。

一个人的文化背景也能影响其审美趣味。

比如杜甫穷困潦倒,仍能写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对大自然的美景十分欣赏的佳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