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史料索引.docx
《宋代史料索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史料索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代史料索引
宋代史料索引
有时写文需要查询一些资料,但是中华历史悠远,文史资料浩瀚如海,确实难以一下子找到想要查询的内容。
特整理此贴,将有关宋史的史料做一个大致的整理,方便大家有的放矢的查找资料。
此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摘自《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资料出处可靠,请大家放心参阅。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
一、起居注
二、时政记
三、日历
四、实录
五、国史
六、会要
【基本史料】
一、《宋会要辑稿》
二、《文献通考》
三、《玉海》
四、《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六、《三朝北盟会编》
七、《宋史》
【一般史料】
一、各类史书
1、编年
2、纪传与传记
3、政书
二、文集
三、笔记
四、地方志
五、其他
此整理遵循以上纲目。
【宋代史料种类说明】
若要查询史料,就要对这些资料有所了解。
有关宋代的史料,以官修为主。
宋代私人修史虽然盛行,但是主要取材于官方史料。
宋代政府主持编修的当代史,主要由以下六种:
(一)起居注。
起居注的名称可追溯到汉代,宋代的起居注已经超出了汉代起居注仅仅是皇帝私生活记录的范围,也超出了汉以后起居注仅仅记录皇帝言动的范围,而成为当时最基本的史料之一。
(二)时政记。
皇帝同宰相商讨军国大事,属于最高机密,修起居注的起居郎、起居舍人也是不能旁听。
唐武后长寿二年,建请由宰相一人专门记录皇帝与宰相“所言军国政要”“每月封送史馆”,称为时政记。
由于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掌握行政的宰相、参知政事,同掌握军政的枢密使分班奏事,所以时政记也分中书时政记和枢密时政记两种。
(三)日历。
日历是编年体。
编修日历除依据起居注和时政记外,还包括内外官司受到的圣旨指挥,记载文武大臣去世时还附有他们的传记。
日历包含丰富的内容,篇幅很大。
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就有日历一千卷之多。
(四)实录。
实录是根据日历编成的,体裁也同日历相似。
两者的差别是:
1、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带有原始资料、档案性质,属于所谓“记注”;实录则带有史籍性质,属于所谓“修撰”;2、日历及起居注、时政记属于机密档案,在一定时期内,除编修官以外,其他人不能阅看;实录在宋代允许臣僚阅读甚至抄录;3、日历比较详细,实录则较为简练,如宋高宗实录为五百卷,比日历少一半。
宋代从太祖到宁宗都有实录。
(五)国史。
国史为纪传体,有本纪、列传、志,除了没有表外,题材与现在通行的二十四史大致相同。
宋代正式修成的国史有四部:
1、《三朝国史》150卷,包括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仁宗天圣8年修成;2、《两朝国史》120卷,包括仁宗、英宗二朝,神宗元丰五年修成;3、《四朝国史》350卷,包括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肖总淳熙十三年修成;4、《中兴四朝国史》,卷数不明,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理宗宝祐五年修成。
(六)会要。
会要同以上五类不大相同。
在当时属于政书,而不是史书。
它的编纂主要是为了当时处理政事的需要。
但对后人来说,它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资料分门别类、一一加以排列,是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宋代曾十次编修会要,成书主要有以下七部:
1、《庆历国朝会要》150卷,包括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及仁宗朝庆历三年以前事,庆历四年(1044)修成;
2、《元丰增修五朝会要》300卷,包括太祖至英宗五朝及神宗朝熙宁十年以前的事,元丰四年(1081)修成;分帝系、后妃、礼(又分为五类)、乐、舆服、仪制、崇儒、运历、瑞异、职官、选举、道释、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二十一类;
3、《乾道续四朝会要》300卷,包括神、哲、徽、钦四朝,孝宗乾道六年(1170)修成;
4、《乾道中兴会要》200卷,包括高宗一朝,乾道九年(1173)修成;
5、《嘉泰孝宗会要》200卷,包括孝宗一朝,宁宗嘉泰元年(1201)修成;
6、《庆元光宗会要》100卷,包括光宗一朝,宁宗庆元六年(1200)修成;
7、《嘉泰宁宗会要》225卷,包括宁宗一朝,理宗淳祐二年(1242)最后完成。
此外,宁宗嘉定三年(1210),张从祖私人修成《嘉定国朝会要》588卷,内容包括太祖至孝宗十一朝,主要是根据官修会要删节而成,没有什么新的内容。
【基本史料】
一、《送会要辑稿》宋代历次修的会要,大部分在明初仍然保存。
明初修《永乐大典》时,将会要各部分内容分别编入各韵中。
会要原本大致毁于明朝中叶。
清嘉庆十四年(1809)徐松奉命修《全唐文》,利用此间可以调用《永乐大典》及官府备有抄写人员的机会,以搜集《全唐文》资料为名,名书手将《大典》中所收各本《宋会要》的内容全部录出,得五六百卷,是为辑本。
解放后,中华书局于1957年将《宋会要辑稿》所因为平装本八册,即现在的通行本。
《宋会要辑稿》是现存宋代史料中最原始、最丰富、最集中的一部,因而也是史料价值最高的一部。
《宋会要辑稿》共分为十七类:
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约八百万字。
内容包括皇帝的诏令,政府的规定,臣僚的章奏,地方的报告等等,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宋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在《宋会要辑稿》的十七类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六类:
1、食货:
这是有关宋代经济的最集中的史料,在全书中约占了20%的比重(但亦有部分内容重复)。
它的篇幅远远超过了《文献通考》有关部分,也远远超过了《宋史》的《食货志》;
2、职官:
这部分所占分量比食货还大,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
只管部分不但是研究宋代证券机构、政治制度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宋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3、刑法:
它不但记录了宋代的法制史,在“刑法禁约”一门中,还保存了不少关于宋代阶级斗争、秘密宗教的史料;
4、兵:
它不但是有关宋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在“讨叛”“捕贼”两门中,还有不少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5、方域:
包括有关地理、交通、治河等方面的史料;
6、蕃夷:
包括有关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的重要材料。
除此六类以外,其他类门也有很多重要资料,比如“瑞异”类中就有不少关于地震、日蚀等自然学的史料。
此书非常全,史料详实而且很多是原始资料,所以没有经过太多的解析和整理,缺乏条目引导,不便于初学者或不熟悉的人直接使用。
二、《文献通考》(以下简称《通考》)348卷。
作者马端林,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生于宋末,著书于元初。
《通考》共分为二十四门,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十九门是继承《通典》的:
天宝以前部分,补《通典》之未备,天宝以后至宁宗嘉定末年部分,是《通考》新增的。
《通考》的体例是这样的:
每门有小序,合载于卷首。
每门之下又分为若干子目(类),每一目的内容也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但《通考》不同于《宋会要》,它不限于排比材料,而是有叙述、有考证也有论断。
《通考》最初刻于元泰定元年(1324),有西湖书院刊本,现已不存。
现在比较易见的是商务印书馆1936年的万有文库“十通”本。
三、《玉海》204卷,宋末王应麟撰。
王应麟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
但是他不满足于进士出身,而以“通儒”自任,发奋读书,终于在宝祐四年(1256)考中了极其难考的博学宏辞科(只取了他一人),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三年之后他弟弟应凤也中了此科。
《玉海》就是他为了准备报考博学宏辞科的人编的,显然也包括了自己的经验。
《玉海》最后四卷名为《辞学指南》,就是指导准备报考此科的人如何编题、作文、诵书,要注意哪些语意等。
《玉海》公分二十一门:
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
每门又分若干类,共241类。
每类又按年代先后分若干细目。
每一细目则精心编选经史子集稗官小说有关记载,间亦加以自己的按语。
在全书中,占比重较多的有艺文(29卷)、宫室(21卷)、官制(17卷)、兵制(16卷)、地理(12卷)、郊祀(11卷)、食货(11卷)等门。
博学宏辞科一直延续到清朝,历来是进身翰林甚至宰相的重要途径。
在南宋,考博学宏辞科的人要学会做各种体裁的文章,包括制、诰、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每次考试,出六道题,包括其中的六种体裁(制和表一般每次都有),内容则一半为古代,一半为当代,所谓“质之古以觇记览之博,参之今以观翰墨之华”。
因此,考博学宏辞科的人需要博古通今,既熟悉历史典故,有懂得本朝故事,而且事实必须准确。
《玉海》的条目分的很细,比如食货门会计类,有关宋代的就有景德、祥符、庆历、皇祐、治平、元祐、宜和、绍兴、乾道、绍熙、庆元、端平会计录等共21个细目,建议为了充分利用,最好自己先编制一套细目。
四、《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记载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
作者李焘,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县)人,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就是《长编》。
淳熙十年(1183)他六十九岁《长编》才最后完成,第二年便过世了。
《长编》正文原有980卷,因为篇幅过大,在当时也只是刻印了一部分,而没有全刻本,另由秘书省按照《通鉴》的规格抄写了一部藏于秘阁。
但是此书散佚颇多,清康熙初年仅存175卷。
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宋”字韵中录出《长编》收入《全书》,这就是通称的阁本。
阁本《长编》也不是全本,缺徽宗、钦宗两朝事迹以及治平四年四月至熙宁三年三月,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共七年记事,四库馆臣按照篇幅大小将它分为520卷。
现在通常所见的520卷版本是有上海师范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室共同整理的版本。
说到研究宋史,这本书是绝对必看书目!
此书的内容全部都是关于宋朝的,虽然散佚颇多,但仍然是内容详实、丰富。
若是看一些有关宋朝的论文,常会看到《长编》一词,其指的就是《续资治通鉴长编》。
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200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杂记》)甲集20卷、乙集20卷,李心传撰。
《要录》是编年体史记,记载宋高宗一朝从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十二年共三十六年的历史。
《杂记》是会要体史书,分门别类记载高宗至宁宗四朝事实。
《杂记》甲集分十三门:
上德、郊庙、典礼、制作、朝事、时事、杂事、故事、官制、取士、财赋、兵马、边防。
每门下又分若干子目。
乙集则缺少郊庙一门。
这两部书有交叉的部分,可以互相补充。
《要录》的编著继承了《通鉴》和《长编》的传统。
全书以官修的日历、实录、会要为基础,广泛搜集各种记载,经过精细的考订,做出自己的论述,书中也有详细的注文,说明材料的来源,去取的依据等。
《杂记》虽是会要体史书,但是与会要不尽相同,不仅是排比有关原始资料,而且加上作者自己的分析、论断。
《要录》一书加入了一些后人的著作,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时候有篡改,且经过多次传抄、翻刻,每个版本都有不少问题,所以《要录》一书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版本。
六、《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徐梦莘编。
所谓“三朝”指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
“北盟”之的是北方金朝的交涉、和战。
“会编”(原名“集编”),指明本书是一部材料汇编。
《会编》就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四十六年间,宋金关系的材料汇编。
它起自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宋朝派人自登州(山东蓬莱)渡海与金朝商议夹攻辽朝,终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金海陵帝完颜亮大举侵宋失败。
全书分为三帙:
上帙二十五卷,记徽宗政和、宣和年间事;中帙七十五卷,记钦宗靖康年间事;下帙一百五十卷,记高宗建炎、绍兴年间事。
《会编》是编年体,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关材料。
其取材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取诸家所说及诏、敕、制、诰、书、疏、奏议、记传、行实、碑志、文集、杂著,事涉北盟者,悉取铨次。
”他还列举了书中征引的书目一百九十六种。
但是检阅原书,实际引用的、有书名或篇名可考的,大大超过了这个数目。
其中引用的材料十分丰富,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原本已经丢失,而《会编》保留了这些材料的原来面目,没有改动。
《会编》虽然只包括与宋金关系有关的内容,但在当时,即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宋金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会编》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很有价值,不仅限于宋金关系。
由于《长编》徽宗、钦宗部分全部散佚,所以《会编》北宋末的部分共有一百卷之多,使其更为珍贵了。
七、《宋史》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大的一部。
《宋史》与前面所述的几部不同,前面几部中除了《通考》外,都是本超人修的;《通考》虽然成于元初,但始修于宋末。
这几部除了《宋会要》外,都是私人编修的。
而《宋史》则是元代官修的正史。
《宋史》篇幅大,成书时间短促,问题很多。
修成之后,一直批评不断。
尽管《宋史》有种种问题,但直到现在,后修的许多宋史没有一部能取代它的地位。
顾、朱这些大家想重修而终于未修,这都不是偶然的。
《宋史》有其存在的价值,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史料。
关于《宋史》本纪部分。
从《长编》注文可知宋代国史与实录的记载不尽相同。
查《宋史》太祖本纪,已知国史与实录有矛盾的地方,本纪大都与实录相同,可见《宋史》本纪并不是沿袭国史,也参考了实录。
再用《太宗实录》残本与《宋史》本纪相当部分对比,会发现很多地方也是不尽相同的,还包含了一些实录中没有的部分。
可见《宋史》本纪不是全部抄袭实录,还有其他来源。
关于《宋史》各志,各志共有一百六十二卷,篇幅甚大。
一般认为志比本纪、列传都难修,因为需要更多的分析、综合。
元修《宋史》的志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完成,是因为存有现成的底本,如《三朝国史》《两朝国史》《四朝国史》和《中兴四朝国史》的志,稍加综合,再补上理宗以后部分即成。
关于《宋史》的表。
《宋史》有《宰辅表》五卷,《宗室世系表》二十七卷,卷数虽然只占了全书的6.4%,篇幅却占了20%。
宋国史无表。
关于《宋史》列传。
大致说来《宋史》宁宗朝以前列传,大部分来源于国史列传,但也有删改补充,传论改动的较多。
理宗朝之后的列传,因为无国史可依据,可能来源于实录、日历的附传,有些材料是元初收集的。
总之,《宋史》虽然修于元末,但它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几乎已经全部失传了,虽也有别的史书引证,但是同《宋史》取舍、详略各有不同。
这就是《宋史》的史料价值,也是它能存在下去的原因之一。
同时,《宋史》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记录宋代三百二十年历史的史籍,也是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入门书和基本参考书。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所谓【一般史料】。
之所以谓这些史书为一般史料,无非是相对于前面的基本史料。
因为这些书涉及一些具体方面,所以若是想要知道某一方面的史实,这些书就会成为基本史料。
比如说这些史料中包括文集和笔记(当时一些文人臣子的私人著作,或记录当时的一些人和事,或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还与一些稀奇古怪的掌故传说等)。
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便是此类史料中的城市及商业类书。
【一般史料】
一、各类史书
《四库提要》除把“钦定”的二十四史列为“正史”之外,在史部中又分了“别史”、“杂史”、“载记”等类,下面按各类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分为三门。
1、编年。
自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后,编年体史书在宋代大为盛行,除《长编》和《系年要录》外,尚有多种。
如果将其连贯起来,从北宋初到南宋末三百二十年,都有编年记载。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一作《宋九朝编年备要》)30卷,陈均撰,约成书于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内容包括整个北宋。
它虽是主要根据《长编》删节而成,但也参考了日历、实录和其他史籍,而且《长编》徽宗、钦宗部分又已失传,所以仍有参考价值。
本书由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本。
《皇宋十朝纲要》25卷李撰。
包括北宋九朝及南宋高宗朝事迹。
作者为李焘的儿子,本书可与《长编》与《系年要录》相参证。
有《六经堪丛书》本。
《太宗实录》残本20卷,钱若水等撰。
这是宋代实录唯一保存下来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实录的格式。
原书80卷,现存二十六至三十五、四十一至四十五、七十六至八十卷。
有《四部丛刊》本。
《靖康要录》16卷,作者佚名。
按日记载钦宗为皇太子时及靖康年间事。
有《十万卷楼丛书》本。
《中兴小记》40卷,熊克撰。
约作于孝宗时。
记高宗一朝事迹。
有广雅书局刊本。
《中兴两朝圣政》(一作《皇宋中兴两朝圣政》)64卷,作者佚名。
为南宋高宗、孝宗两朝编年史。
原书第三十至四十五卷已佚。
有《宛委别藏》本。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一作《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15卷,刘时举撰,约作于宋理宗时。
本书记南宋高宗至宁宗四朝事迹。
有东方学会印本。
《两朝纲目备要》16卷,作者佚名。
记南宋光宗、宁宗两朝事。
有《四库珍本丛书》本。
《宋季三朝政要》6卷,作者佚名。
前五卷记载南宋末年理宗、度宗、瀛国公三朝事,附录一卷记帝罡、帝昺事。
有《粤雅堂丛书》等本。
2、纪传与传记。
宋代有按照正史题材编写的纪传体史书,也有为某一个人、同一地区的人、同类性质的人立的传记,其实这只是范围大小的不同。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放在一起介绍。
《东都事略》130卷,王偁撰。
是纪述北宋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分本纪、世家(皇后及皇子的传记)、列传和附录(金、西夏等传)四部分。
洪迈认为它“信而有证,可以据依”,在修神、哲、徽、钦《四朝国史》时曾经参考。
有清眉山程氏刊本。
《隆平集》20卷,托名曾巩撰。
纪述北宋太祖至英宗五朝史实。
有七业堂刊本。
《金陀粹编》28卷,续编30卷,岳珂撰。
这是作者为他祖父岳飞辨冤而作。
包含了岳飞传记的丰富材料。
有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
《伊雒渊源录》14卷,朱熹撰。
记载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及他们的友人、弟子的言行。
是研究宋代理学的重要史料。
《五朝名臣言行录》10卷,《三朝名臣言行录》14卷,朱熹编。
收集了太祖至徽宗朝所谓“名臣”的言行。
有《四部丛书》本。
《名臣碑传琬琰集》107卷,杜大珪编。
编集了宋孝宗以前诸“名臣”的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别传及实录的本传等。
后来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将集中见于其他书籍的部分删去,编为《琬琰集删存》三卷,由哈佛燕京学社排印出版。
《京口耆旧传》九卷,编者佚名。
是京口(今江苏镇江)地区宋初至理宗端平、嘉熙年间人物传记集。
《昭忠录》一卷,作者佚名。
为理宗绍定定四年(1231)至宋亡期间南宋抗元死难者一百三十余人的传记集。
《敬乡录》十四卷,元吴师道编。
收集了南朝梁至宋末金华地区人物的史料。
每人有一小传,附录其所著诗文。
3、政书。
《宋大诏令集》240卷,现存196卷,编者佚名。
本集收录了北宋太祖建隆至徽宗宣和年间诏书三千八百余篇,分类排列。
有中华书局1962年排印本。
《宋朝事实》20卷,李攸撰。
分门记述北宋时事。
有中华书局1955年排印本。
二、文集
宋人文集虽然已经散失了很多,但流传下来的仍有很大数量。
仅《四库全书》“别集类”著录的就有388部(其中有四人有两部文集)、五千余万字;再加上《四库全书》列入其他类的以及未著录的,为数更多。
宋史相关文集中不大有宋代的作品,也有元代作品。
宋人、元人的区分,按照《四库提要》的标准,即入元以后做官的算元人,不入仕的仍然算是宋人。
所以一部分元初人的文集中也有宋代的资料。
一般说来,每部文集的内容总是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作者的经历。
因此首先可以了解一下作者的所处年代和生平,比如是在北宋初期、中期还是末期,是在朝廷任职还是在地方做官,担任过什么职务等等。
需要找某一问题的材料,就可以到与这问题相关的人的文集中去找。
文集中包含有非常丰富和重要的史料,但是这些材料又很分散。
如何从大量的文集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如果没有十足把握,不要费太多心力了。
《骑省集》24卷,徐铉,《四部丛刊》本。
根据《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二四别集类,其书有三十卷,内容如下:
卷一,诗、赋;卷二,诗、词(五绝、五律、七言歌行);卷三,诗、序(五律、七律);卷四,诗(五律、七律);卷五,诗(五律、七律);卷六,制;卷七,制;卷八,散文;卷九散文(册、谥议);卷十,碑铭;卷十一,碑铭;卷十二,碑铭;卷十三,散文;卷十四,散文(记、序、赞);卷十五,墓志铭;卷十六,墓志铭;卷十七,墓志铭;卷十八诗序、序;卷十九,序;卷二十,散文(表、书、状、祭文、文);卷二十一,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卷二十二,诗(五律、七律);卷二十三,序;卷二十四,序、连珠词5首、文(赞、铭、论);卷二十五,碑铭;卷二十六,碑铭;卷二十七,碑铭、碣;卷二十八,散文;卷二十九,墓志铭;卷三十,墓志铭。
《咸平集》30卷,田锡,《宋人集》丁编。
附上前十四卷目录:
凡例;田表圣奏议序、田司徒墓志铭、田司徒神道碑阴;第一卷,奏议;第二卷,书;第三卷,书;第四卷,书;第五卷,古赋;第六卷,古赋;第七卷,赋;第八卷,律赋;第九卷,律赋;第十卷,论;第十一卷,论;第十二卷,论;第十三卷,箴、序;第十四卷,铭。
《乖崖集》12卷,张詠,《续古逸丛书》本。
《河东集》15卷,柳开,《四部丛刊》本。
《小畜集》30卷,外集7卷,王禹偁,《四部丛刊》本。
《文庄集》36卷,夏竦,《四库珍本》本。
《范文正公集》20卷、别集4卷、补编5卷,范仲淹,《二范文集》本及《四部丛刊》本。
《文恭集》40卷,胡宿,《武英殿集珍版丛书》本。
《景文集》62卷,宋祁,《湖北先正遗书》本。
《包拯集》(原名《包孝肃奏议》)10卷,包拯,中华书局1963年排印本。
《武溪集》20卷、补佚一卷、奏议二卷,余靖,明成化刊本及《广东丛书》本。
《徂徕集》20卷,石介,阳湖孙氏影宋本。
《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欧阳修,《四部丛刊》本。
《乐全集》40卷,张放平,《四库珍本》本。
《苏舜钦集》(原名《苏学士集》)16卷,苏舜钦,中华书局1961年排印本。
《安阳集》50卷,韩琦,清乾隆刊本。
另有《韩魏公集》20卷,《丛书集成》本。
《直讲李先生文集》37卷、年谱一卷、外集3卷,李觏,《四部丛刊》本。
《都官集》14卷,陈舜俞,《宋人集》甲编。
《丹渊集》40卷,文同,《四部丛刊》本。
《公是集》54卷,刘敞,聚珍本,《丛书集成》本。
《元丰类稿》50卷,曾巩,《四部丛刊》本,万有文库本。
《华阳集》40卷,王珪,聚珍本。
《温国文正司马文公集》80卷,司马光,《四部丛刊》本。
另有《传家集》80卷,乾隆培养堂藏重刊本。
《苏魏公集》72卷,苏颂,清道光同安重刊本。
《临川集》100卷,王安石,《四部丛刊》本。
另有《王文公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排印本。
《陨溪集》28卷,郑獬,《湖北先正遗书》本。
《彭城集》40卷,刘攽,聚珍本。
《长兴集》19卷,沉括,《四部丛刊》本。
《净德集》38卷,吕陶,聚珍本,《丛书集成》本。
《忠肃集》20卷,刘挚,《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钱塘集》14卷,韦骧,《武林往哲遗著》本。
《东坡七集》109卷,苏轼,《四部备要》本。
《栾城集》50卷、后集24卷、三集十卷、应诏集12卷,苏辙,《四部丛刊》本。
《范太史集》55卷,范祖禹,《四库珍本》本。
《谠论集》五卷,陈次升,《四库珍本》本。
《豫章黄先生文集》30卷,黄庭坚,《四部丛刊》本。
《潏水集》16集,李复,《关陇丛书》本。
《西台集》20卷,毕仲游,聚珍本,《丛书集成》本。
《乐静集》30卷,李昭玘,《四库珍本》本。
《灌园集》20卷,吕南公,《四库珍本》本。
《尽言集》13卷,刘安世,《四部丛刊》续编本。
《淮海集》40卷、后集6卷,秦观,《四部丛刊》本。
《龟山集》42卷,杨时,光绪五年重刊本。
《张右史文集》76卷,张耒,《四部丛刊》本。
《四明尊尧集》11卷,陈瓘。
《姑溪居士集》70卷,李之仪,《粤雅堂丛书》本。
《忠穆集》8卷,吕颐浩,《四库珍本》本。
《高峰文集》12卷,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