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
《《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线统计图》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
《折线统计图》教案1
[设计意图]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
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
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
出示:
折线统计图。
(1)上虞电影院20xx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
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
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B、汇报C、提问:
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
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
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
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
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
“吉祥鞋店20xx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出示:
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
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折线统计图》教案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注重情境创设,产生认知冲突。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
新课伊始,提出问题:
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
然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2.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并结合上节课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中国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吗?
你知道两地的天气情况吗?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交流)
2.你还记得折线统计图吗?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
提问:
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检验已学知识,为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猜想复式折线统计图:
请大家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想一想,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自由交流)
(2)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材84页4月7日~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①观察、汇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
②讨论怎样读复式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得出:
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相同,可以横向观察、纵向观察、对比观察等。
③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说一说获取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讨论,用知识迁移法来学习新知,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同时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
2.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课件出示课前制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县两地xxxx年4月7~10日最高气温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填写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单式折线
统计图
(1)有标题、横轴、纵轴、单位名称。
(2)确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单位。
(3)先描点,再连线,连线要用直尺。
只有一条折线。
复式折线
统计图
(1)有两条折线。
(2)有图例。
(2)小组合作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通过对比,你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
预设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读统计图,解决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
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漠河呢?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够从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折线统计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进一步掌握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准确熟练地根据给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单式折线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化。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准确、合理、简明、美观。
教学重点:
明确画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以及原则,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画出准确、合理、简明、美观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准确地画出准确、合理、简明、美观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第48页向日葵高度变化情况的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3.向日葵的高度变化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4.回忆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说明]:
以向日葵的高度变化情况的统计表引入,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统计表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由统计表引出折线统计图,指导学生回忆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二、探究新知
1.画出表示向日葵高度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怎样根据这张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1)思考:
①横轴上表示什么?
②纵轴上表示什么?
③你认为纵轴上的1小格表示几比较合理?
为什么?
(2)提示:
为了清晰地看出向日葵高度变化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省略符号省去空白部分。
(3)小组讨论后完成。
(4)集体交流。
2.评价折线统计图
(1)学生展示自己的折线统计图,集体评价
(2)讨论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3)相互评价并且修正
[说明]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和尝试画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画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在评价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通过讨论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应该正确、合理、简明和美观。
而评价以后的进一步修正则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巩固练习
根据下表,画出反映澳大利亚悉尼某年月平均
气温变化情况的折线图。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2)学生介绍各自的制作方法。
(3)比较评价:
你认为哪种画法比较合理?
为什么?
[说明]:
在学生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之后,尝试独立完成反映澳大利亚悉尼某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亲历完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在巩固练习和相互评价中进一步体会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以及和线统计图的准确、合理、简明和美观。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折线统计图》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96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运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引导同学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战略,发展统计意识。
3、使同学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迁移感知
出示数据。
4月10日:
27℃;4月12日:
15℃;4月14日:
12℃;4月16日:
21℃;4月18日:
25℃;4月20日:
26℃。
谈话:
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南京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
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
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
(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
提问:
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出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
(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
谈话:
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
我们到“金陵气象”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金陵气象”网页,检查有关气象信息。
(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提问:
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
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
(揭示课题:
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
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
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
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南京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
(配音:
各位观众,大家好!
欢迎登陆“金陵气象”,据“南京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南京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10日最高气温为27摄氏度,14日最高温度仅为12摄氏度。
5天时间,最高温度降幅达15度。
从4月16日起,天气转晴,气温再度上升。
“金陵气象”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
提问:
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
追问:
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
(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
二、情境延续,读图感悟
1、读懂图意。
谈话:
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
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局部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同学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着重引导同学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描述数据的方法等)。
提问:
表示4月12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
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4月18日呢?
2、数据分析。
谈话: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自身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哪天最高气温最高?
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
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同学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小结。
讨论:
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不只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
三、联系生活,再度感悟
1、出示本周南京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
(星期日:
24℃;星期一:
25℃;星期二:
25℃;星期三:
22℃;星期四:
24℃;星期五:
23℃;星期六:
26℃。
图略。
)
提问:
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
假如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提问:
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同学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和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四、结合活动,动手制图
谈话:
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自身动手制作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制作统计图。
师:
课前我们收集了跳绳的数据,你能根据统计表(某同学在1分、2分、3分、4分时跳绳个数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同学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同学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数据分析。
提问:
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
从图上看,这位同学跳绳的速度有变化吗?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
为什么跳绳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实践运用,课外延伸
1、提问: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2、出示:
南京市xxxx~xxxx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
(图略)
要求同学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题略),并组织全班交流。
完成练习后,提问:
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
3、出示:
南京市xxxx~xxxx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
面对快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4、谈话:
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身从一至四年级的身高与体重的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
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身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同学活动,教师参与。
出示:
中国儿童规范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
和规范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身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
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
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
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身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折线统计图》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
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
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
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xx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
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
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xxxx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xxxx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
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
(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
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教师:
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
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
3、教师:
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
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
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
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xxxx―xxxx年)。
教师:
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
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
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
(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
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逐步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折线统计图》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123页的内容及第124、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
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
(学生回忆)指出:
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提问:
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1)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
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
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折线统计图》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根据实际问题,利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并能提高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学生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建设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
3.创设多种练习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2.经历统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合理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运用折线统计图进行统计。
教学用具准备:
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近视是困扰我们同学的眼科疾病,在班级中有近视的同学有多少?
[说明]:
此情境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关,可以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探究新知
小丁丁读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最多?
一共有几人?
小丁丁读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最少?
一共有几人?
小丁丁读几年级至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人数大幅上升?
小丁丁读几年级至几年级时,班里患近视的同学人数没有变化?
小结:
通过统计你得到哪些信息?
怎么保护我们的双眼?
[说明]:
通过小结,让学生警觉视力随着年级的提高而下降了,并分享保护眼睛的重要性以及保护视力的方法,做到学习和保护视力两不误。
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讨论复习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2)画出折线统计图
(3)回答问题
a、小亚和小巧这段时间最高体温分别是多少度?
b、根据小巧和小亚的体温,你认为她俩这一天的身体健康吗?
c、你从以上图表中还获得哪些信息?
[说明]:
通过巩固练习,再一次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