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9196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1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docx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实用操作手册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技术

第一章现代薪酬设计概论

第一节薪酬内涵与外延的确定

一、薪酬与工资的区别与联系

二、薪酬与福利的区别与联系

三、薪酬作用

四、薪酬结构

第二节确定薪酬水平需考虑的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条件

二、政府法律、法规

三、企业董事会和经营层领导的态度

四、职工心理承受力和工会的态度

第三节影响个人工资水平提高因素

一、企业方面

二、个人方面

第二章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与案例

第一节自然人工资体系

一、自然人工资体系特征

二、案例

第二节岗位工资体系

一、岗位工资的定义

二、岗位工资的起源

三、建立岗位工资制度的目的

四、岗位工资的具体做法

五、岗位工资案例介绍

第三节绩效工资体系

一、绩效工资的定义

二、计件工资制

三、佣金制

第三章

中国的工资法律制度

第一节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

一、宪法

二、基本劳动法律

三、劳动行政法规、规章

四、地方性劳动法规、规章

五、自治劳动条例和单行劳动条例

六、特别行政区劳动法规

七、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条约

八、有关的法律解释

九、集体合同和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第二节我国的工资管理政策

一、非国有企业的工资政策

二、国有企业工资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政策规定

第三节企业薪酬政策制定中的法律规范

一、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二、企业工资支付与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节工资支付与经济补偿、赔偿规定

一、工资支付

二、经济补偿规定

第四章现代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程序

第一节薪酬方案设计的原则

一、公平性

三、安定性

四、刺激性

五、情理性

第二节职位评价

一、简单排序法

二、职级分类法

三、元素比较法

四、评分法

第三节企业内部各类人员间工资关系的对接方法

一、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工资一般对应关系

二、生产工人与技术、管理人员的工资对应关系

三、结合部人员比较法

第四节薪酬调查

一、薪酬调查的目的

二、薪酬调查的主要内容

三、薪酬调查的渠道

四、薪酬调查的范围

第五节设计一个合理的工资收入曲线

一、年龄收入曲线

二、能力工资曲线

三、岗位(职务)工资曲线

四、生活费用曲线

第六节设计工资方案

一、选择基本工资制度

二、工资方案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特殊条件下工资的支付

第一节加班加点工资

一、加班加点的定义

二、加班加点工资的计算基数

三、加班加点工资的支付标准

四、实行计件劳动者加班工资的确定

五、正常工作时间跨越法定带薪休假节日等情况下工资支付问题

六、法定休息日、法定带薪节日加班工资确定

第二节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一、国家对各种假期的工资支付有关规定

二、企业对各种假期规定的案例

第六章薪酬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第一节工资管理目标

一、劳动人事管理的三个阶段

二、劳动人事管理目标

三、工资管理的目标

第三节员工的工资定级与增资

一、员工工资定级

二、员工工资升级或调资

第三节采用灵活的工资的支付形式

一、谈判工资

二、改进工资计发形式

第七章小企业薪酬制度设计

第一节小企业的特点

一、小企业的定义

二、小企业的生产特点

第二节小企业薪酬设计的原则

一、高工资、低福利的原则

二、简明、实用原则

三、强激励原则

第三节建立绩效工资制度

一、建立绩效工资制度

二、企业案例

第四节小企业薪酬确定的程序

一、进行薪水调查

二、利用岗位评价建立正式的薪水结构

三、建立薪酬的动态管理体系

第五节建立联股、联利、联心机制

第八章经营者年薪理论与操作

第一节年薪制的提出

一、年薪制定义

二、年薪制是制度创新

三、经营才能也是生产要素

第二节国外企业年薪结构

一、概况

二、美、德、日企业年薪结构

第三节年薪制操作技术

一、实施对象

二、经营者年薪收入的确定要素和特点

三、经营者年薪收入的计算

四、企业经营者年薪收入的支付和列支渠道

五、关于风险抵押金问题

第四节经营者股票期权设计技术

一、什么是期权

二、上海市期权激励的方案设计

三、企业案例:

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具体操作办法

四、实施难点

五、国外期权介绍

附录一:

日本昭和电工(株)大分石化企业联合体工资规程

附件二:

D.Z有限公司报酬制度

附录三:

M酒店公司调整员工岗位工资方案(一九九三年)

附录四:

某汽车集团公司年薪制方案

第一章

现代薪酬设计概述

每当有人知道我是从事薪酬研究,并且工作单位就叫工资研究所时,他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显示出满脸疑惑不解的样子,似乎在说:

工资还需要研究?

在普通人的眼中,工人干活,老板付工资,天经地义,没有研究与商量的余地。

也难怪有许多人会有这种看法,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包括目前我国的许多地区和企业,事实也确实这样。

这些企业老板既是投资者,又是人事科长,即负责生产经营,又负责到劳动力市场招聘职工。

在劳动力市场中,与求职者讲好一天支付多少钱,愿意干的来,不愿意干的走,工资就这么容易的确定下来了。

但这大多是在企业规模比较小和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的,随着企业人数的增加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工资分配即薪酬设计作为一个专门的技术产生了,并成为一些学者毕生从事的事业。

第一节薪酬内涵与外延的确定

一、薪酬与工资的区别与联系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工资这一概念更为熟悉,用得也最为广泛,而薪酬则是泊来品,从国外引入后,多在外资企业中采用,且影响逐渐扩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因此,在研究薪酬之前,必须将薪酬与工资的关系分析透。

要想严格区分工资与薪酬之间的内涵与外延间的差异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有些学者为了避免发生歧义,将薪酬与工资合二为一,用“薪资”代替薪酬与工资,从而巧妙地避开了正面回答工资与薪酬两者区别的困难。

记得一次内部讨论会上,我的同事也曾为薪酬与工资的概念争论不休,各持己见,一方认为薪酬是工资的子集,另一方认为工资是薪酬的子集。

应该说,无论从内容还是对象上说,薪酬与工资有许多相同点,在许多地方两者可以混用。

但从习惯用法上看,两者在使用的场合和使用的对象上又有一定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这是对工资的抽象化的分析。

而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薪酬一般是泛指职工实际拿到的或雇主支付劳动报酬。

它是人们对工资的一种形象化称谓。

另外,从字面含义上看,薪酬是名词化的动词,含有用薪水酬劳、酬谢之意,这样就较容易的与激励机制联系起来,可以给企业人事经理以发挥的余地,而工资是名词,往往与生活费相联系,似乎是必然的分配结果,是企业应该付给的,人事经理没有发挥的余地。

此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用工资概念涵盖了企业、机关、学校、社会团体等各种单位的各种层次的劳动者,宏观、微观都适用,用的有点滥,所以,一些企业为了以示区别,愿意采用薪酬叫法,用以特指职工的报酬,只在微观层面上使用。

二、薪酬与福利的区别与联系

薪酬一般是与个人或班组的劳动者群体的劳动量相联系的劳动报酬,不论是以现金支付还是以非现金支付,它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而福利是不与劳动者的个别劳动量或群体劳动量相联系的。

有些福利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具有普惠性,如免费午餐;有些可能只是部分人受益,或对享受福利的对象加以一定的附加条件,如规定需达到一定职务者才能配备专用公务车等。

薪酬与福利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的界限有时也比较模糊,而且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如职工住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企业一直是做为一种福利分配给大家的,它不与个人劳动量挂钩,只要达到一定年限,大家排队,每个人就能获得一套住房。

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随着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住房福利已逐步向工资转化,将其纳入工资中,取消福利分房,统一实行购房办法。

三、薪酬作用

(一)薪酬是企业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制造业人工成本的比重平均达到10%以上。

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这一比重更高,所以企业的总体工资支付成为反映企业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从动态上看,员工对分配水平的满意程度及对分配公平性的认同比例还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因此,对于企业方来说,工资是生产成本的重要部分,是资本的投入,要求获得资本回报。

如何设计和管理薪酬的整个分配和运作过程,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是总经理和人事经理等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二)工资是职工的主要生活来源

从职工一方看,薪酬是其维持生活,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前提。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

工资对于工人就如同土地对于农民一样。

这句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工资对于员工维持生活、提高一位伟人曾经说过:

工资对于工人就如同土地对于农民一样。

这句话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工资对于员工维持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有一个民意调查组织在研究以往二十年的数据后发现,在所有的工作分类中,员工们都将工资与收益视为最重要或次重要的指标(见表1-1)。

因此,工资能极大的影响员工行为和工作绩效。

企业薪酬制度成为一把双刃剑,如果设计得当,则会成为提高和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强大动力;相反,如果失策,则会导致士气低落,人心不稳,效率下降。

表1-1最高的五种工作评价指标

排名

管理者

专业人员

事物性人员

钟点工

1

工资与收益

晋升

工资与收益

工资与收益

2

晋升

工资与收益

晋升

稳定

3

权威

挑战性

管理

尊重

4

成就

新技能

尊重

管理

5

挑战性

管理

稳定

晋升

资料来源:

(美)麦克尔·比尔等着《管理人力资源》,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四、薪酬结构

(一)薪酬结构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发展角度上看,薪酬结构有趋于复杂和趋于异化两种趋势。

首先,随着工资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温饱问题已不是或将要不是大部分员工面临的首要问题,追求闲暇和提高生活的质量逐渐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因此,补充性工资福利(也称附加福利和小额优惠)和非货币报酬的内容和所占比重开始逐渐提高。

如在美国,1948年在报酬总额中,工作时间工资占86.7%,小额优惠占13.3%;到1984年,工作时间工资所占比例下降到72%,而小额优惠总额所占比例上升到28%。

从小额优惠所包括的项目上看,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详见表1-2)

表1-2美国工人得到的小额优惠待遇

小额优惠待遇项目

1977年小额优惠待遇(%)

带薪休假

80.8

非工作中发生的疾病或伤害的医疗、外科或医院保险

78.1

有再就业权的产假

74.5

退休计划

67.4

由于与工作无关原因发生死亡的人寿保险

64.1

全额工资病假

62.8

改善技能的培训(或教育)计划

49.0

勤俭或储蓄计划

39.8

免费或折价商品

34.3

牙医保险费

29.4

带薪产假

29.4

眼镜或眼睛保护费

21.8

分红

19.8

股票选择

17.6

工作津贴

16.8

免费或折价饭食

16.3

法定的援助和服务

10.3

日托设施

2.2

注:

资料来源:

罗纳德·伊兰伯格等着《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页。

其次,随着人们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要层次也水涨船高。

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们的需要归结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当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和归属需要,人们会更加重视工作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因此,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收入水平和员工素质会有较大的提高,除了传统的外在报酬内容外,内在报酬也逐步为人们所重视。

(二)外在报酬与内在报酬

外在报酬是指员工因受雇佣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收入,包括薪水、奖金、福利、津贴、股票期权及以各种间接货币形式支付的福利等。

外在报酬的优点就是相对于内在报酬来说比较容易定性及进行定量分析,在不同个人、工种和组织之间进行比较也较好操作。

但随着工作的弹性化和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定性衡量渐渐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

对于那些从事重复性劳动的员工来说,如果对内在报酬产生不满,可以通过增加工资来解决。

因此,在目前所有的比较现代化的手段中,钱无疑仍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

内在报酬是指由于自己努力工作而受到晋升、表扬或受到重视等,从而产生的工作的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

内在报酬特点是难以进行清晰的定义,不易进行定量分析和比较,没有固定的标准,操作难度比较大,需要较高水平的管理艺术。

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内在报酬的不满难以通过提薪获得圆满解决。

例如,某保险公司规定,员工有特殊贡献者,免费到澳大利亚旅游18天,包括往返机票,在澳大利亚的餐费、住宿费、交通费、游览门票等。

这就是通过以给予员工内在报酬的形式,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典型例子。

还有些企业通过通报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激励对企业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员工。

(三)薪酬结构

一般来说,企业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并不仅仅限于支付工资或薪水,现代企业支付给员工的报酬实际是一个“工资包”,雇员打开“工资包”看到的可能是如下内容:

1.工资或薪水,这是劳动报酬的主体;

2.奖金、奖励工资(如第13个月工资)、分红、员工持股计划等;

3.各种津贴、补贴。

津贴补贴主要是对职工在特殊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下付出的特殊消耗的补偿;

4.工资升级或晋职加薪;

5.由公司支付福利,如带薪休假、病假、健康或人寿保险等;

6.法律规定的各种福利,如企业为雇员缴纳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

7.员工优惠享受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

8.职业发展机会和专业培训;

9.额外福利,如社会卡、员工本人和家属使用公司的汽车,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

由于各个企业规模不同,所属行业不同,所在地区和国家不同,其工资包的内容和他们之间的比例可能是差别较大的,但应该说万变不离其宗。

如果将收入结构用一个简图进行立体描述,一般是如下形式(见图1-1)。

图1-1职工结构图表

第二节确定薪酬水平需考虑的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条件

我曾经到过一个效益很好的企业,其人均工资水平也很高,大致是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4—5倍,是当地人人向往的一个企业,按理说企业人员应该是相当稳定的。

但令总经理非常苦恼的是,去年有几个企业技术骨干调走了,去了沿海开放城市,拿更高的工资去了。

这是一个企业在设计薪酬水平时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典型例子。

而且这也是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的通病,在许多企业,其工资分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没有接口,工资水平很高,却是采取平均主义发放形式,在大锅饭中,贡献小的把贡献大的人的那份饭给吃了。

当一个博士的市场价格已达月薪5000—10000元时,我们的许多企业却还执行旧的定级工资,让博士拿着几百元的工资,以致于某报纸曾刊登一篇文章,讲述某地小两口都是博士毕业,所拿工资却不够养家糊口,不得不再读博士后。

所以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价格。

二、政府法律、法规

总体上说,我国企业与职工的法律意识比较淡泊,社会约定或道德约束有时会比法律的作用大,影响广。

在社会上,权大于法等一些案例经常见诸报端。

法律意识淡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雇主或企业经营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员工的法律观念也很差。

到基层做调研时,经常听到劳动部门同志反映,一些企业故意拖欠工资,乱收就业保证金或抵押金,其行为违反了劳动法,但职工却很少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但必须看到,改革开发以后,我国正在向法制国家迈进,我们的法律体系正逐步健全和完善,通过不断的宣传,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企业在制定薪酬政策,设计薪酬制度时,要在政府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

三、企业董事会和经营层领导的态度

企业薪酬制度的选择与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营层领导班子拍板决定的。

在公司制企业一般要经过董事会审定,在工厂制企业要经过厂级领导的审定和认可。

因此,他们对于整个形势的判断和理解,高层领导对于薪酬问题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及对于保持和提高士气、吸引高质量的雇员、降低离职率、改善员工的生产率的种种愿望,和对于改革步伐的快慢的要求等,都会对企业薪酬的水平和薪酬制度的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职工心理承受力和工会的态度

设计薪酬制度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因为制度设计的对象是人,是活的动物,是有感情、有思维的高等级动物。

因此,设计薪酬制度要考虑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工会将会持有的态度。

必要的时候可以吸收职工和工会代表参加。

此外,薪酬制度只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一个分支,它还需要与其他系统相联结。

如人事制度改革、劳动合同制度、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如岗位分析、定编定员等等。

第三节影响个人个人工资水平提高因素

一、企业方面

从企业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初始工资起点提高

初始工资提高是指企业工资等级表中,工资等级最低那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提高,一般多是指新参加工作人员的转正定级工资水平提高。

根据企业内部原有工资水平比例关系,如果初始工资水平提高,整个序列的工资水平必然要向上延伸,即各个等级的工资水平都要增加,形成一种连锁反应。

如1999年下半年中国政府为了刺激消费,大幅度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从表面上看,国家似乎没有给企业提高工资水平下指标,体现的是政府对企业工资的一种间接干预,但对于企业而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实际上等于促使企业提高所有人员的工资水平。

因为如果最低工资水平提高了,其他人员工资水平不动,就会打乱原来工资等级表中的平衡关系,所以企业为了维护过去长期所形成的平衡关系,必须修订所有人员的工资水平。

(二)物价上涨

工资水平的提高必须首先能够弥补由于城镇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提高所造成的名义工资的贬值,使职工实际工资水平不降低。

这也是工会组织在进行工资集体谈判时的首要目标,也是人之常情。

因此,物价上涨往往推动职工名义工资水平的提升。

物价上涨幅度大,则工资提升幅度也大,物价上涨幅度小,则工资上涨幅度也较小。

许多人对于中国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工资与物价的轮番上涨记忆犹新(详见图1-2),这一时期的物价大幅上涨曾引起物价与工资的轮番上升,是当时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

图1-2全国工资增长率与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关系图(1991-1996年)

(三)生活水平提高

每个人都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九十年代职工的生活水平与八十年代的生活水平肯定不一样了,职工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职工基本生活费用支出增加,即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费用增加,从而会间接推动企业工资水平的增长。

(四)企业效益提高

不论企业效益提高与职工是否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企业效益提高了,一般的说,职工总能享受其中一部分。

这就如同一个人意外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后,总是乐意拿出其中一点请同事或好友上饭馆吃一顿一样,企业效益好,一般也愿意拿那出一部分利润奖励员工。

二、个人方面

从个人角度看,增加工资的因素主要有年龄、资历、职务和能力

(一)年龄与资历

在许多企业,工资等级是与年龄和资历挂钩的,年龄与资历对于员工来说就是一笔财富。

这主要取决于两种假定:

一是人的工作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二是职工的生活费用支出或赡养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二)职务和能力

职物的晋升表明所承担的责任加重,因此工资上升也是理所当然;反之,由于职工不能胜任岗位工作,被调整到其他岗位序列较低的岗位,则工资下调也在情理之中。

个人能力提高,又确为企业所倚重,必会委以与之能力相符合的岗位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等级的工资序列。

第二章现代企业薪酬制度与案例

如果你是人事经理,老板交给你职工的工资分配权,你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将老板允诺的工资额度发给员工。

你可以平均分配,让每个员工拿一样多的工资,你也可以让每个人拿不同的工资数额,但不管你如何分配,首先你必须弄明白你是根据什么分配,你这样做是否符合实际,是否会让大多数员工感到满意和公平。

所以在做分配方案之前应首先了解现代企业有哪些薪酬制度。

从目前看,企业薪酬制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自然人工资体系,它是根据劳动者的潜在劳动或劳动者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决定每个劳动者的工资标准,工资跟着员工走。

第二种是岗位工资体系,它是根据每一岗位重要程度确定工资,工资跟着岗位走。

第三种是业绩工资体系,以劳动者最终完成的工作成果决定劳动者的工资,工资跟随业绩走。

第四种是结构工资体系,它兼有前三种工资体系的特征,博采众家之长,是一种组合工资制度。

第一节自然人工资体系

一、自然人工资体系特征

(一)自然人工资体系的概念

自然人工资体系是根据劳动者的潜在劳动,即劳动者自身能力高低支付工资的薪酬制度。

年功序列工资制、技术等级工资制等工资制度属自然人工资体系。

(二)劳动者的潜在劳动内容

劳动者的潜在劳动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职工的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学士、硕士、博士。

一般讲,文化程度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长,则工作能力越强。

2.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包括国家认可的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证书,上岗证书,技术等级证书。

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工人技术等级分为初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

3.劳动者的工作经历。

一般包括从事过什么工作,在某一岗位上工作的年限等。

一般说在某一岗位工作时间越长,则在这一岗位的工作经验越丰富。

潜在劳动只是在理论上说明劳动者具有某种劳动能力,实际的劳动效率和劳动成果如何,还需要其他外部配套条件,劳动者的实际劳动能力是否与劳动者的潜在劳动相一致,还需要劳动者劳动实践的检验。

二、案例

(一)年功序列工资制

1.年功序列工资制的产生

自然人工资体系典型代表是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

它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于五十年代初全面形成,是一种年龄愈大,企业工龄越长,进而工资也越高的工资制度。

1946年日本电业工会提出了年功系列型工资方案,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重视资历,以职工的年龄、本企业工龄和学历等(统称为属人因素)作为决定基本工资的主要因素。

二是生活保障的色彩浓厚,从工资构成的比重看,保障职工本人及家属生活需要的部分占65%,鼓励职工发挥积极性的能力工资占25%,其中的5%还和工龄有联系,另外有10%的地区补贴。

此方案为资方接受,以后其他企业纷纷仿效,称之为电产型工资体系。

在1995年以前,它是日本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工资模式。

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的依据是,根据以往的工资管理经验发现,员工的年资越长,熟练程度越高,贡献也愈大。

所以这种工资制度不是依据工人劳动的工种或工作种类,而是依据工人所具备的广泛的完成任务的能力。

工资标准不是按行业或产业决定,而是按企业决定;基本工资按年龄、企业工龄和学历等因素决定;总的看,年功序列工资制中,工资与职工劳动的质量和数量是一种间接关系。

在具体执行中,一般情况是起点工资规定较低,工资差别拉得较大,员工随着企业工龄的增长,每年能够定期增加工资。

应该说,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与终身雇佣制密切相关,它是依据从业人员在本企业就业的工龄、年龄、经历和学历确定工资和职务的制度,它以终生雇佣制为基础,企业几乎是劳动者终生的劳动场所,使企业与职工结成命运共同体,从而形成劳资双方相互约束的稳定的雇佣关系。

2.存在条件

一是企业方和职工方面都必须感受到在同一企业内继续保持雇佣关系带来的明显益处。

二是与企业活动的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