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8701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3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docx

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高中地理教案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收集相关资料,调查某一城镇发展过程,理解城镇化的概念和表现。

(地理实践力)

2.综合分析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从多角度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综合思维)

3.对比不同区域的城镇化特征,突出地域差异。

(区域认知)

4.分析人类活动对城镇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人地协调观)

一、城镇化

1.含义:

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3.动力

(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特别提醒]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城镇化进程

(1)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缓慢。

(2)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3)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出现了一些大都市带。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1)伴随着工业化进行。

(2)城镇化水平高,大多在75%以上。

(3)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4)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得到普遍的重视。

(5)出现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上升迅速。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

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3)出现“虚假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现象。

4.我国的城镇化

(1)特点

(2)意义

[图表点拨] 教材第50页图2-38,该图展示出:

我国人口数量及城镇化水平变化特点:

总人口不断增加,但增速变缓;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且增速较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且增速加快。

[特别提醒]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不同。

前者主要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

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2.不利:

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

3.今后方向:

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特别提醒] 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易形成城市内涝。

(1)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

(  )

(2)城镇化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就越高。

(  )

(3)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一定就越高。

(  )

(4)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较慢,城镇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  )

(5)城镇化过程往往导致城乡间出现巨大差异,下列要素可能缩小城乡间差距的是(  )

①建筑 ②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③交通 ④信息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

(1)×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如果只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不增加的话,城镇化水平就不一定增加。

(2)× 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工业产值。

(3)× 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镇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即经济还不算发达,但城镇化水平已偏高了,如南美洲许多国家。

另外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镇化进程明显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4)×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处于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目前城镇化速度较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虽然城镇化速度较快,但城镇化水平却较低。

(5)B [城镇化过程中,城乡间的建筑、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将出现较大差异,但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将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

城镇化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按照民间“三、六、九,往外走”的习俗,河南出门务工的农民大批赶往火车站。

河南是我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200万左右,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十分之一。

问题1 (人地协调观)农民工进城打工怎样促进了城镇化?

提示:

农民工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为从事工业或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甚至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问题2 (综合思维)运用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说明农民工进城的原因。

提示:

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拉力因素:

城镇就业机会多、城镇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完善、文化设施齐全、城镇交通便捷。

农民工离开农村的推力因素:

农村人口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问题3 (人地协调观)有人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

你认为有道理吗?

提示:

有道理。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镇的发展。

由此可见,该说法是有道理的。

1.城镇化的含义及动力

城镇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和地域城镇化,城镇化可从内涵、标志和动力机制等方面理解。

(1)内涵

(2)标志

(3)动力机制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下图所示:

2.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见下表。

产业

影响

第一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第二产业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市;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市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工业化是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

1.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读图,回答

(1)~(3)题。

(1)图中所示现象是(  )

A.农村土地改革 B.城镇产业调整

C.区域城镇化现象D.人口迁移现象

(2)在该过程中,由图得出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城镇人口比重增大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C.城镇用地规模扩大D.城镇数目不断增多

(3)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②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促进地区工业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④使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C 

(2)C (3)A [第

(1)题,从图中信息判断,该地区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是区域城镇化现象。

(2)题,城镇化的发展虽然以城镇人口比重增大为重要衡量指标,但图中只显示了城镇用地规模的变化。

第(3)题,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地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城乡差距都会随之变化,而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与城镇化无直接关系。

]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

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2/3。

下面是世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过程图。

问题1 (综合思维)1800~2025年,世界城镇化水平有什么变化?

城镇化速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

世界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镇化速度加快。

问题2 (区域认知)由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差异及成因。

提示:

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较低。

成因:

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问题3 (综合思维)据图分析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有何变化?

为什么?

提示:

1975年以后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较慢,说明其城镇化速度减缓。

因为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大都进入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已经很小,可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农业人口很少。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

(2)空间差异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

如下图所示: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②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拓展延伸] 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的表现、成因与联系

城镇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转向城镇,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

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及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市中心衰落,城市总人口增加

人口继续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

成因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

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

图解

联系

①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它们之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城市郊区化,随后出现逆城市化,最后为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又出现再城市化

2.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

(1)~

(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镇环境趋于恶化

D.城镇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1)D 

(2)A [第

(1)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但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则可知丁代表中国城镇化进程。

(2)题,2000年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变慢,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有利于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A项正确。

城镇化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产值比重逐步增加,工业产值的比重下降,B项错误。

工业比重不断下降和逆城镇化现象,使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改善,C项错误。

逆城镇化现象使城镇中心区人口减少,D项错误。

]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新华社北京2019年1月21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问题1 (人地协调观)“无废城市”是否就是没有固体废弃物存在的城市?

提示:

“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

问题2 (综合思维)常见的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整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提示: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1.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表现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镇、工业及交通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用地规模扩大,破坏林地、草地、湿地,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设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生活消费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等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设绿化隔离带

2.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表现

成因

危害

治理措施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城镇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住房缺少,质量低劣;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镇道路;加快住房建设

增加就业难度,失业队伍扩大

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问题、内城衰落问题、社会治安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社会问题突出

人口过度集中

地价昂贵、就业困难、犯罪率高

综合治理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3.首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在天津滨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主题为“生态城市与绿色复苏”。

生态城市是目前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

据此回答

(1)~(3)题。

(1)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城市所在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太差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2)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B.工业区

C.交通区D.住宅区

(3)将天津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1)B 

(2)A (3)A [第

(1)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这些已超过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

(2)题,生态城市环境优美,在城市中心区环境问题通常较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城市多在市中心修建大量的绿地来改善环境。

第(3)题,生态城市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分散城市职能等途径来实现。

]

综合思维:

认识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般以1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目前全球范围内普遍认同的世界级城市群有六个: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南部城市群、欧洲西部城市群、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全球40个主要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七成左右。

在中国,三大城市群以5%左右的国土面积贡献了GDP总量的四成。

下图为某年我国三大城市群中主要城市总GDP比较(单位:

亿元)。

据此完成

(1)~

(2)题。

(1)据图可知,京津冀城市群与其他两个城市群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资源能源短缺明显 B.内部发展差异更大

C.环境污染问题严重D.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解决京津冀城市群上述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是(  )

A.加速产业转型,振兴传统工业

B.扩大核心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C.建设城市新区,产业转移升级

D.发展城市群内一体化交通网络

(1)B 

(2)C [第

(1)题,由图可知,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发展差异更大,发展更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资源能源丰富;有工业区的地方都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京津冀城市群的内部发展差异大,因此经济发展后劲充足。

(2)题,解决京津冀城市群上述问题的最主要措施是建设城市新区,进行产业转移升级;城市产业转型是发展新兴工业或第三产业,而不是振兴传统工业;应合理控制核心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而不是扩大;发展城市群内一体化交通网络是基础条件,不是最主要措施。

]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比较,主要考查了京津冀城市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体现了综合思维。

大城市群既要有作为核心的特大城市,又要有数个大城市,相互之间紧密协作,不能一枝独大。

题组1 城镇化的含义与动力

读我国城乡人口比重变化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我国(  )

A.1990年,乡村人口数量最低

B.1990年以来,人口总量不断上升

C.2010年,城乡人口比重基本持平

D.2010年以后,城镇人口增长放缓

2.图中乡村和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生态环境因素

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1.C 2.A [第1题,图中显示我国的乡村人口比重持续降低,而城镇人口比重持续增长,大约在2010年,城乡人口比重约各占50%。

第2题,结合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可知,经济因素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

题组2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读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镇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镇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

4.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A.M、P、N   B.M、N、P

C.M、M、ND.P、P、N

3.C 4.A [第3题,根据城镇化发展速度变化,结合图可知M、P、N分别对应城镇化的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故N阶段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

第4题,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分别处于城镇化的初期阶段(M)、加速阶段(P)和后期阶段(N)。

]

题组3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D.臭氧层空洞

6.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5.C 6.A [第5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

第6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

教材P45探究

1.基本上一致。

2.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教材P46~47活动

1.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相同点:

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2.略。

教材P51活动

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2.原因: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3.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

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镇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教材P53~54活动

1.

(1)优点: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2)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

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2.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内涵:

指符合自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