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8607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docx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

2020年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数据挖掘的基本目标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隐藏的、潜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在数据挖掘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具有将人类与自然连接的特征,人对世界的感知不是直接地面向世界,而是类似于通过眼镜来感知世界。

可以说,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人类诠释世界等的调节,是新技术背景下人、技术与世界关系的具体表现。

就人类存在的境遇而言,在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的过程中,自然界依然存在,但一种新的自然界,即由数据挖掘技术所形成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人类栖息的场所之一。

也就是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界之外,还有由数据挖掘技术对“原始”自然界的数据化处理后所呈现的世界,与数据挖掘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数据世界一同构成了人类存在场所。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原始性”的数据也都是被“加工过的”,因为数据从来都不是“先于事实的”。

实际上,就数据挖掘技术而言,其对数据的处理既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有选择的。

有选择就意味着数据挖掘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处理过程,有意地隐藏一些东西,这也正是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调节。

就人类存在的方式而言,数据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意义的存在方式。

存在的轨迹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存在的历史以数据库的方式呈现。

数据打通了万物的在场与不在场、此在与彼在,也联通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切都以在线的形式存在,带来所谓的“不在场的在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数据的隐藏、清洗等对某事、某物或某现象予以调节,使其透明性退场。

数据挖掘技术一方面可以将在场的转换为不在场的,如图像数据挖掘技术对图像中信息的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将不在场的转换为在场的,如通过对某人身体数据的采集,商场可以为不在场的人提供在场的服务:

基于某种软件显示其与某物的契合度、匹配度等,让某人产生在场的感觉。

此外,数据挖掘技术还调节着人自身存在的认同,例如“刷存在感”一词就透露出人对自身存在认同的一种新方式,“点击率”则被视为自身被认同的一个重要考量。

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技术在构成数据自然界的过程中,以一种更新的形式调节着人类视觉、听觉等,进而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认知世界方式等方面的变革。

当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的时候,其所看到的图景来自数据可视化技术对世界的诠释,是世界被数据化的一种虚拟呈现,驾驶员对世界的感知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促进着驾驶员对环境的诠释。

因此,驾驶员对环境的诠释与其说是人类通过自然界来获取数据,倒不如说是数据为人类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可能。

数据挖掘技术以参与的形式进入世界的构建与诠释的时候,也就开启了关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的伦理探究。

(摘编自闫宏秀《数据挖掘技术与调节:

世界、世界的诠释与伦理的内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据挖掘技术是一项关于数据的技术,旨在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挖掘潜在知识和信息。

B.人类存在场所之所以被调节,是因为数据挖掘技术对其数据化处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

C.“不在场的在场”指人类存在方式以数据呈现后,让历史得以再现而带来的现场感。

D.数据挖掘技术既参与世界的构建与诠释,又探究着大数据时代技术提出的伦理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借助“数据挖掘技术”的特征,分析了在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中,人感知世界的方式。

B.通过讨论数据挖掘技术对人类存在及人类诠释世界的影响,文章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提出了数据世界里的在场与不在场的存在形式,并举例说明了二者转换的表现。

D.文章通过分析数据挖掘技术被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新现象,对技术与人的关系做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据自然界是数据挖掘技术对现实世界的解读与呈现,与现实世界并非一一对应。

B.从“刷存在感”“点击率”可以看出人们对借助数据完成自身存在认同这种方式的认可。

C.驾驶员使用车载导航时,是依靠数据与其所呈现的图景来了解周围环境的。

D.如果现实世界没有提供有用的数据,数据挖掘技术使用者就不能发现有用的知识信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引领人类生产生活技术变革,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决定知识流动与共享的效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当代人基本素养的一个标志,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队伍,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科学普及是一项打基础的工程。

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增强公众科学素质。

科学普及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久久为功的劲头,加强制度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崇尚科学的文化环境。

(摘编自《共促科学素质建设,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弘扬科学精神,增强公众科学素质》)

材料二

【注】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根据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基础设施、科学教育环境、科普作品传播和科普活动共6个指标,采用基于标准比值法的综合评价而得出的。

[摘编自王康友《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7—2018)》]

材料三

中国北京首庙昆虫艺术科普展开放首日,观展人次就突破5000;重庆科技馆人气高涨,趣味科普实验《无形的力与吹出来的科学》《给你点颜色看看和神奇的指纹》《魔术背后的科学》场场爆满……2018年的国庆假期,全国多地的文化科普类场馆深受广大游客青睐,科普出游人流暴涨。

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中,科学、文化、艺术、旅游等元素交相辉映,打开了科学素质建设的广阔空间。

国庆科普游的火爆,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公众的科普意识正在增强,科普氛围日益浓厚,公众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旺盛,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来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VR、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展大量举办,也恰恰证明了我国的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摘编自谭敏《国庆科普游火爆说明了什么?

》)

材料四

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公民个人的生活,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和对许多公共事务问题的看法。

尤其在新媒介和微传播繁荣兴起的时代。

互联网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公众理解科学已经成为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

今后需要借鉴科学知识和思维才能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无疑会越来越多,涉及领域也会越来越宽泛。

但是,以往科学普及侧重民众科学知识的补给,而对公民应用科学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

当然,这与当时我国科学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公民科学知识水平整体偏低有关。

现在需要厘清的问题是,公民科学素质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表达。

能力应该是素质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因此,当前科普工作的重点应当是促进公民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应用”转化。

显然,这种转化是一个由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变的复杂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文化建设可以借助“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力,有效激活民众亲近科学的自觉自发性,有利于为这种转化构建理想的场域条件和社会氛围。

(摘编自郑念《科学文化建设:

现实需求与未来走向》)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06—2008年我国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持续增长,2016年达到最高,是2006年的两倍多。

B.西部地区和全国水平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的差距在缩小,说明西部地区越来越注重提升科普能力。

C.中部地区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呈总体增长、偶有下降的特点,西部地区指数特点与此相同。

D.东部地区科普能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自2014年后增速加快。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不断推动科学普及工作,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才能提高全民的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B.国庆期间科普出游人数的猛然增加,既与公众对科普活动的需求、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关,又与我国科普能力的发展有关。

C.人们通过新媒介和微传播获取科学知识,虽然方便快捷,但因信息来源的开放多元,并不能使公众理解科学,正确看待公共问题。

D.随着对民众崇尚科学的文化环境培育的重视,科学应用能力培养成为科普工作的重点,这证明当前我国科普工作重心已经转变。

6.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沈从文

有这样事情发生,就是桑溪荡里住,绰号大牛伯的那个人,前一天居然在荞麦田里,同他的耕牛为一点小事生气,用木榔槌打了那耕牛后脚一下。

这耕牛在平时是仿佛他那儿子一样,纵是骂,在骂中还不少爱抚的。

但是脾气一来不能节制自己,随意敲了一下,不平常的事因此就发生了。

牛后脚有了毛病。

大牛伯见牛不济事,就蹲到牛身下去,扳了那牛脚看。

他这样温和地检查那小牛,那牛仿佛也明白了大牛伯心中已认了错,回头望着主人,似乎说:

“我只一点儿不方便,过两天就会好的。

天气实在太好了,大牛伯就仍然扛了翻犁,牵了那牛,到田中去做事。

看到牛一瘸一拐地向前奔时,心中到底不能节制自己的悲悯。

他只是一句话不说,仍然同牛在田中来回地走,仍然嘘嘘地督促着它转弯,仍然用鞭打牛背。

但他昨天所做的事使他羞惭:

“我本来愿意让你休息,全是因为下半年的生活,才不能不做事!

”这种情形他不说话也被他的牛看出了的。

犁了一块田,他同那牛停顿在一个地方,释了牛背上的轭,他才说话。

他说:

“我这人老了,人老了就要做蠢事。

我想你玩半天,养息一会,就会好的,你说是不是?

”小牛无意见可说,望着天空,头上正有一只喜鹊飞过去。

他呢,的确是有点忧愁了。

他看到它那一只被木榔槌敲打过的腿时时抽缩着,又看到同那牛合作所犁过的田,新翻起的土壤如开花,于是为一种不敢去猜想的未来事吓呆了,“万一……”那么,荞麦价不与自己相干了,一切皆将不与自己相干了。

总之,牛一死,他什么都完了。

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小牛的步伐,他心上的阴影更厚了。

吃过了中饭,他就到两里外场集上去找甲长。

甲长是本地方小官,也是本地方牛医。

他先开口说话:

“甲长,我牛脚出了毛病。

甲长说:

“这是脚癀,拿点药去一擦就好。

他说:

“不是癀,是搞伤了的。

他这样接着说:

“……我恐怕那么一下太重了,今天早上这东西就对我哭,好像要我让它放工一天。

你说怎样办得到?

天雨是为方便我们落的,天上出日头,也是方便我们。

田不在这几天耕完,我们还有什么时候?

我仍然扯了它去。

一个上半天我用的力气还比它多,可是它不行了,睡到草坪内,样子很苦。

甲长答应同他到村里去看看那牛,到将要出门,别处有人送文书来了,说县里召集甲长会议,即刻就要到会。

大牛伯叹了一口气,一人回了家。

晚上听到牛吃草的声音,大牛伯拿了灯照过好几次。

这夜里大牛伯做梦了,他梦到用四床大晒谷簟铺在坪里,晒簟上新荞堆高如小山。

抓了一把褐色荞子向太阳下照,荞子在手上闪放乌金光泽。

那荞子就是今年的收成。

而那参与这收成的功臣——那只小牛,就站在身边,他于是向它说话,神气如对多年老友。

他说:

“伙计,今年我们好了。

我们可以把围墙打一新的了,我们可以换一换那两扇腰门了,我们可以把坪坝栽一点葡萄了,我们……”

好梦是给人的一种嘲弄。

所以到大牛伯醒来,就又点了灯到栏中去探望那“伙计”。

他喊那牛作伙计,问它是不是好了一点。

他看它还是那样瘸跛,噗地把灯吹熄,叹了一口气,走向房里躺在床上了。

到了平时下田的早上,大牛伯却在官路上走,因为打听得十里远近的得虎营有师傅会治牛病。

他特意换了一件衣,用红纸封了两百钱,到那营寨去请牛医为家中伙计看病。

等会了面,问到情形,这师傅也一口咬定是牛癀。

让他拿着药去就行。

到后大牛伯忽然想透了,明白是包封太轻了,答应了包好另酬制钱一串。

这医生心一活动,不久就同大牛伯取道回桑溪了。

这名医在牛脚上扎了两针,把一些药用口嚼烂。

敷到针扎处,包了杉木皮,说是过三天包好,嘱帮手拿了预许的一串白铜制钱扛到肩上,游方僧那么摇摇摆摆走了。

……

小牛居然很自然地同主人在一块未完事的田中翻土了,是四天以后的事,好天气还像是单因为大牛伯而保留到桑溪。

他们大约再有两天就可以完事了,大牛伯因为体恤到伙计的病脚,不敢吝惜自己的气力,小牛也因为顾虑到主人,特别用力气,只向前奔,他们一天所耕的田是别人家用帮工耕的两倍还多。

于是乎,回到了家中,大牛伯又有理由做那快乐幸福的梦了。

大牛伯为自己的梦也惊讶了,因为他梦到牛栏里有四只牛,有两只是花牛,生长得似乎比伙计更加体面。

第二天一早起来他就走到栏边去看,且大声地告给“伙计”说:

“伙计,你应当有伴才是事。

我们到十二月再看吧。

伙计想十二月还有些日子就点点头:

“好,十二月吧。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叙写,庄稼汉大牛伯与耕牛关系的不同寻常已跃然纸上;闲话家常的口吻,既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又为情节的发展做了必要的铺垫。

B.甲长与得虎营牛医起先都一口咬定,大牛伯家耕牛的脚是牛癀,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耕牛脚伤的不以为意,这与大牛伯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要由“伤牛——治牛——牛愈”三部分组成。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流露出对他们的悲悯之情。

D.小说标题为“牛”,既指农民犁田抢种时节非常重要的耕牛,也指以大牛伯为代表的如牛一般勤劳、善良、朴实、本分的底层农民,可谓一语双关。

8.小说中说“随意敲了一下,不平常的事因此就发生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运用了多种方式描写大牛伯的心理,并以此表现大牛伯对小牛的疼爱,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方式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益柔字胜之。

为人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

用荫至殿中丞。

元昊叛,上备边选将之策。

杜衍、丁度宣抚河东,益柔寓书言:

“河外兵饷无法,非易帅臣、转运使不可。

”因条其可任者。

衍、度使还。

庆历更用执政,异意者指为朋党,仁宗下诏戒敕,益柔上书论辨,言尤切直。

尹洙与刘沪争城水洛事,自泾原贬庆州。

益柔讼之曰:

“水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贼。

沪裨将,洙为将军,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为过;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

未见其有罪也。

”不听。

预苏舜钦奏邸会,醉作《傲歌》。

时诸人欲遂倾正党,参政贾昌朝阴主之,张方平、宋祁攻排不遗力,至列状言益柔罪当诛。

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出为两浙转运使。

上言:

“今考课法区别长吏能否,必明有显状,显状必取其更置兴作大利。

夫小政小善,积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

取其大而遗其细,将竞利图功,恐事之不举者日多,而虚名无实之风日起。

愿参以唐四善,兼取行实,列为三等。

”不行。

旧制,选人当改京官,满十人乃引见。

由是士多困滞,且遇举者有故,辄不用。

益柔请才二人即引见,众论翕然称之。

直舍人院、知制诰兼直学士院。

董毡遇明堂恩,中书熟状加光禄大夫,而旧阶已特进,益柔以闻。

帝谓中书曰:

“非翰林,几何不为羌夷所笑。

”宰相怒其不申堂,用他事罢其兼直。

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

尹洙见之曰:

“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

”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

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

B.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

C.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

D.韩琦为帝言益柔/狂语何足深计/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为陛下论列/而同状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见矣/帝感悟/但黜监复州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荫,因为(父亲)恩荫做官。

荫,古代官宦子弟凭祖辈父辈的官阶、功劳人学或任官。

B.宣抚,指宣谕诏令并安抚军民,也指遇军旅大事时,派遣前往镇抚的军政长官。

C.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时所用的朝堂。

《木兰诗》中“天子坐明堂”即为此意。

D.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宋朝时开始设置,明清时从进士中选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益柔为人刚直,喜论天下之事。

他在元昊叛乱时,上奏备战边防选派战将之策,又推荐了边防将领人选;尹洙贬到庆州,他为其辩冤,但未得到认可。

B.王益柔为人狂放,以致仕途不顺。

他醉作《傲歌》,遭人抨击,被列数罪状要置他于死地;他上言董毡之事,招致宰相怨怒,被宰相用他事免职。

C.王益柔除弊革新,受到同僚拥护。

他提出的考核职官的办法,有利于纠正虚名无实的风气;后又提出满两人可引见的京官推选办法,深得大家称赞。

D.王益柔少有才学,受到时人赏识。

他年少时所写文章博得尹洙的夸赞;范仲淹举荐他应试馆职,因他不擅长诗赋,就请求朝廷考查他所擅长的策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异意者指为朋党,仁宗下诏戒敕,益柔上书论辨,言尤切直。

(2)顾不敢专执之以听命,是洙不伸将军之职而上尊朝廷,未见其有罪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钜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

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

②朝陵使:

朝祭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B.“千年计”与“一日回”形成对比,意在突出诗人的自豪感和对敌军的轻蔑。

C.诗中王师获胜、金军败退、赦令颁布、使者朝祭的景象都属于实写。

D.诗人将收复失地的功绩一面归于白发将军的壮举,一面归于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

15.诗歌以景语结束全篇。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处用景语描写“寒食”盛况的妙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离骚》中,屈原用“”暗指自己的刚烈不屈、与世俗难和,因为这是自古圣贤的处境;用“”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因为这是前贤所推重的。

(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先喻写依山而筑的楼阁的布局特点,后慨叹高耸楼阁的密集之状。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又如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纲,按时间顺序连贯地记述各个朝代的史实。

读这类史书,我们如同翻阅一部百科全书,能见识很多我们未曾见识的东西,领略许多我们未曾领略的风景,但记事重复是它的一大弊病。

此外,史书还有纪事本末体、国别体等类型,它们利弊半数,各有千秋。

我们在读史过程中就应当去芜存菁、。

史书有千万种读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我们在读史的过程中要勇于存疑。

任何一本史书都不是完美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正史之外,我们还应该读一点散落民间的稗官野史。

史书的可读性还在于它并不总是呆板的。

通常编撰史书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家,所以他们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带着一些文学意味。

譬如二十四史的编撰者们,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房玄龄、沈约等,无一不是的大文豪。

()

简而言之,历史不仅仅有供人回忆之用,也不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不应该,尘封在书卷中。

历史是活的,是需要人与之交流的,读史不只是为了读史,反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不应,而应极深研几。

如此,读史方有意义。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去粗取精显赫一时束之高阁半途而废

B.去粗取精名重一时置之不理半途而废

C.去伪存真显赫一时置之不理浅尝辄止

D.去伪存真名重一时束之高阁浅尝辄止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的文学修养那么高,写出来的东西不会寡淡无味。

B.他们的文学修养那么高,写出来的东西又岂会寡淡无味?

C.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不会寡淡无味,显得文学修养那么高。

D.正因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不会寡淡无味,所以显得文学修养那么高。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读史既是为了读史,反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鉴

B.读史不只是为了读史,更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鉴

C.读史不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鉴,更是为了读史

D.读史既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鉴,更是为了读史

20.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5分)

如果您是国宝档案的揭发人、文物修复的传承人、书画瓷器的藏匿人、文玩市场的投机人……请与我报“天下收藏”栏目联系。

本栏目定期开发互动话题的讨论版,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介入。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6分)

示例: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与有恻隐之心的孔子相遇,可得“仁爱”精神。

材料:

义勇超然辩证

玄妙之智的老子浩然之气的孟子通透之慧的庄子

忧乐天下福祸依伏有无相生清静无为舍生取义任性逍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南向通道”是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向南经广西北部湾等口岸的海铁联运通道,是我国西南内陆南下出海、对接东盟的大动脉。

在南向通道建设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加强港口、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最重要的。

但项目负责人却认为,让港口忙起来,让火车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商品、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南向通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港口才能创造价值。

如今,北部湾钦州港发出的班列,已由2015年的一年两趟,增加到一天三趟。

北部湾港口,也将成为一个具有潜力的新增长极。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答:

B

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旨在……”说法错误。

原文为“基本目标”。

C.理解错误。

由原文第③段可知,历史“以数据库的方式呈现”,而非“再现”。

D.理解有误。

原文为“数据挖掘技术以参与的形式进入世界的构建与诠释的时候,也就开启了关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的伦理探究”。

2.答:

D

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以偏概全。

文章论证的是新技术背景下人、技术与世界的关系。

【方法技巧】

作答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