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docx
《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一次摸底
2009—2010学年“拼搏一年·成就梦想”高三年级第一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汉代司马迁《史记》首篇《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
对这样一个时期,学术界或称为五帝时代,或称为传说时代、英雄时代、酋邦时代等。
《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是信史还是传说?
如何看待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
这成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有关文献上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浩若烟海,但互相抵触的情况不少,让人莫衷一是,特别是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20世纪初疑古派出现,他们从疑古书开始疑古史,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始打破数千年来有关史书的神话,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但问题出在疑过了头,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考古学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动手动脚寻找历史。
8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丰硕成果,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的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
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上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不完全是杜撰,其中有历史的影子,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从二十多年前夏鼐先生最早提出文明起源课题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持续性热点。
“九五”期间展开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了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年表,开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联合攻关共同解决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先例,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年代的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为主体,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考虑到探源工程的复杂性,牵扯面之广,头绪之多,远比断代工程复杂,“十五”期间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为“十一五”全面开展探源工程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解决古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问题。
”王巍说,这里有几个层面,首先是文明起源和形成发展的概念,所谓文明起源就是社会从一个平等简单的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阶级、国家的产生)的变化。
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准。
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
但是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国家出现后还在不停地发展变化。
所以我们叫“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夏商西周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摘自2006年《新华月报》
1.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概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是研究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的一项探索工程。
B.是研究中华文明为何延续几千年的一项探索工程。
C.是探索中华民族从一个平等简单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的
变化的奥秘的工程。
D.是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年代框架的系统工程。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A.一些中外学者对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B.中国文献中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存在不少互相抵触的情况。
C.20世纪初疑古派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D.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且取得丰硕成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多家机构联合攻关,众多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同一项目,这在中外文
明探索史上尚无先例。
B.学术界所称的传说时代、英雄时代就是特指中国的五帝时代,这一
点目前尚无争议。
C.鉴于探源工程的复杂性,尽管有多种力量合作,但是“十一五”期
间的研究工作还是会遇到相当的困难。
D.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国家形成后还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所以,
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也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是岁也,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指霍去病)之兵也。
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
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
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
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
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
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
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由此上益重爱之。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
事多此类。
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子嬗代侯。
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
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
无子,绝,国除。
——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欲诏诛浑邪王诛:
杀
B.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裨:
补
C.遂独遣浑邪王乘传诣行在所传:
传车,古代驿站上专用的车
D.有气敢任任:
放任,担当。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明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不懂得体恤士兵)”的一项是
①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②既还,重车余弃粱肉
③对曰:
“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
④卒乏粮或不能自振
⑤无子,绝,国除
A.②④B.①②C.②③D.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姐姐的儿子,受到皇帝的赏识,在十八岁的
时候,做了皇帝的侍中。
B.霍去病擅长骑马射箭,两次跟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奉汉武帝之
命,拨给他壮勇之兵,任命他为剽姚校尉,他率八百骑兵追击敌人
大军数百里,去夺取战功,杀俘敌人很多。
C.霍去病为人寡言少语,敢作敢为。
天子曾想教他兵法,他却说:
“打
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
”
D.霍去病死后,皇帝很悲痛,为他建立的坟墓,外形就像祁连山一样。
他的儿子霍嬗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因此,他的后代断绝了,他的
封国也就被废除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指霍去病)之
兵也。
译文:
(2)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叹疆场
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至,妆梳对镜台。
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
[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
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
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8.这两首诗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
试分别概括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
情。
(6分)
9.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__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及其所之既倦,______________,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
(3)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十字勋章(有删节)
巴比塞
由于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袭,我们进入了加拉各村。
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孺老弱。
真凑巧,这天晚上,所有罗洛贝族的武士都出去打猎了。
大家隐蔽在矮茅屋后面,子弹上膛,步枪平托,一切就绪,只待我们开火消灭所有这些人影儿。
他们仍然一无所知,三三两两地坐在石头和地上,另外有一些人来来往往的走动着。
在我前面,有两个黑人坐在一条长凳上,背靠着墙,默默无声,一动也不动地紧偎着。
我瞄准了右边那一个,暗自思忖道:
他们两人没完没了地在谈些什么呢?
一声号令!
我们的步枪从四面八方同时发射,有如晴天霹雳。
时间并不长,两分钟而已。
这些漆黑的人影儿,全都呜呼哀哉,被打发回老家去了。
他们好像钻进了地底下,又好像烟雾似的,风吹云散了。
说实话,我承认,对逃过我们密集的排射,跟田鼠一般钻进矮茅屋去的那些男男女女的幸存者,我们后来打发得有些过火。
为了胜利的欢乐,这一场杀戮是可以谅解的,而且在战场上这也是极其自然、极为人道的,何况我们又喝醉了——我们在一所较大的茅屋里找到了一桶甜酒。
可能是个什么倒霉的英国间谍卖给这些罗洛贝族人的。
至于我个人,必须交代一下,当时发生的事情,在我脑海里只留下一片极端混乱的印象。
但是有一件事,我却记得很清楚:
两个黑人,在我前面,我举起步枪,瞄准了其中一个。
这两人后来我又见到了:
因为我几乎绊倒在他们身上。
就在前不一会儿,他俩还不言不语,模样真够滑稽,现在却变成了尸体,倒在长凳下。
这是两个小黑人,一男一女,身子蜷缩,相互紧抱着,酷似两只紧握住的手……是一对恋人!
这件事总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萦绕在我的脑际,以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我不禁有好几次以此来说笑逗趣。
后来,我的脑子完全糊涂了:
狂食暴饮,呼嚎吼叫,手舞足蹈,挤鼻子弄眼儿,乱蹦乱跳。
突然,脑壳上一阵剧痛……我跌倒了……不省人事。
六个星期以后,在圣路易医院我才恢复了神智:
一天早晨,我睁开了两眼,四周呈现出一片白色,散发着一股碘酒气味。
此后旁人陆陆续续地告诉我所发生的惨剧:
我们的连队过于疏忽,滞留在那被征服的村子里,而且倒地酣睡。
因而,回家来的罗洛贝族的武士杀尽了我们全部的人,全部,一个也没剩。
“那么我呢?
”我问。
他们告诉我,说运气救了我,一所茅屋倒塌了,断墙土块把我压倒在下面,但是却把我遮盖住了。
第二天,远征军的主力重新占领了村子,洗劫了全村,终于把罗洛贝族人杀得一干二净,还从掩盖着我的坍塌的碎块堆里,把我拖了出来。
……不过更妙的事还在后头:
总督来到我的床前,亲手颁发给我五等荣誉勋章。
我所有的同伴全都送了命,而我却得到了勋章!
这一天我是在一种无法描述的激情中,和一种至上的幸福中入睡的。
七月的一个清晨,我抵达维勒福城。
我穿上了我原来的那件军大衣,挂上了我的新勋章,昂着头,迈着方步。
天啊!
多么了不起的欢迎会!
车站,乐声响连天,列着队的少女,年幼的和年轻的,全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摇着旗子,挥着花束。
人们把我拥到市政厅去进午餐。
席前,席后,没完没了的演说,所谈全是关于我一个人的事。
大家称我:
“加拉各光荣的幸存者,塞内加尔的英雄”。
将近黄昏,午餐才告结束。
人们平静下来,一位新闻记者走到我的座位旁,请我为他的报纸亲自跟他谈谈我的光荣事迹。
“嗯,好,”我说,“就是这样……我……我……做了……”
然而我找不到任何词句来继续这个开场白,只好哑口无言,呆望着他。
我的手臂莫名其妙地乱挥了一阵,落了下来。
“我记不清楚了!
”我无可奈何地这样说。
“回答得真妙!
”这个自作多情的花花公子尖着嗓门喊叫着,“这位英雄连他自己立下的丰功伟绩都不屑回顾!
”
我微微笑了笑,大家散了席。
我沿着教堂旁边的小石子路走回家。
夜色已降临,我不时地眨着眼睛,两眼还在冒金星,两脚异常沉重,脑海里昏昏沉沉,一片空虚,我总觉得有件心事放不下。
不错,那位报贩子提的那个荒谬的问题,像一根钉子插进了我这可怜的脑袋,“你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
”对呀!
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很明显,我做了些绝非寻常的事,十字勋章就是证明,但是,究竟是什么呢?
……我突然立定在昏暗的小路当中,我站在那儿,有如埋进地里的一块界石。
我寻思着,很遗憾,百思不得其解:
我忽然忘记了自己的功勋,就像我全然不曾有过什么功勋似的。
难道是他们的香槟酒和他们错综复杂的大道理把我的神智搞糊涂了吗?
我多少有点像某些小说中的人物,忘却了自身的一段经历:
我忽然忘记了自己的功勋,就像我全然不曾有过什么功勋似的。
我心中异常不安,继续向前迈着步子,和从前一样往家里走去。
……这时,在一个拐角上,我透过昏暗的月色,发现有两个人,互相紧偎着坐在庄园里的一条长凳上,他们像是手拉着手,谁也不说话;不过,他们似乎沉湎在一种共同的寂静之中,仿佛全神贯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
朦胧的夜雾中,一点也看不清他们的模样,只能分辨出他们的形体和察觉出他们胜似语言的那种内心的交往。
“哎呀!
”我叫了一声,又站住了。
两眼直望着村镇深处的这个拐角,骤然间我恍如看见了另外一个村庄,现在它已被消灭殆尽,这个村子和全体居民,最要紧的是那两个小黑人,都已从这地球上消逝了。
他俩曾经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虽然只看到他们的形体,只察觉到他们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这对小黑人,由于夜色的简化作用,就和这里的两个人影一模一样。
这两个影子,那两个黑人……我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一种联系,这实在是太傻了,但我确是发现了。
人们酒喝得过量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天真,头脑也简单起来,我一定是相当醉了,因为这种可笑的联想,本来应该使我发笑的,却使我哭了。
我的手伸向十字勋章,把它从胸前摘了下来,很快地塞进口袋深处,好似一件偷来的东西。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世纪法国发动的一场侵略非洲的战争为背景,通过对参
加这场战争的“我”由蒙昧到彻底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的细致描
写,揭露了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给非洲人民所带来的灾难。
B.巴比塞在这篇小说中,通篇以第一人称的漫不经心甚至故作轻松
的语调写来,却使读者感到令人窒息的沉重,寓反战的深刻批判
于诙谐戏谑之中。
C.“我所有的同伴都送了命,而我却得到了勋章!
”真是杀来杀去皆亡魂,一勋功成万骨枯。
这种直面交战双方共同的悲剧,对战争残酷性惨烈性的客观描述,其目的是渲染了战争的恐怖。
D.文章结尾,我哭了。
因为我从自己的英雄行为与获得勋章的荣耀
中醒来,对自己所参与的战争的本质有了质疑与否定,对自己的行
为感到痛苦,为自己曾经的荣耀、激动与幸福感到耻辱。
“哭”表
现了我的初步醒悟,鲜明地表达了反战的主题。
“哭”表现了战争
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伤害。
E.小说通篇的情节铺展就是为了突出结尾“我”荣归以后,摘下勋章
塞进口袋的行动,这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最后一笔,是精彩有力
的“豹尾”。
(2)“两个‘小黑人’的身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6分)
(4)文中写道:
“为了胜利的欢乐,这一场杀戮是可以谅解的,而且在战
场上这也是极其自然、极为人道的。
”于是就有人认为:
正义的战争
可以被理解,非正义的战争不能被理解。
也有人认为:
一切战争都不
应该被理解。
那么你是如何理解战争的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
以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
祠内有他的塑像:
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
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
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
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
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
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
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
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
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
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
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
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
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
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
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1999》,有删改)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
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
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生动而传神。
C.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
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凸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
典型笔法。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
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替叛贼说话”“震怒”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
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
是他性格的悲剧。
(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其中的“提升精神”
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6分)
答:
提升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记在写法上一般侧重于写实,而这篇传记在表达上有哪些不同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结尾处,集中点染了司马迁的风骨与精神,对我们今天确定人生
价值、成就事业颇有启发与补益。
请结合全文,选择两到三个方面,
对他的人格与精神进行评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写贾琏听到柳湘莲借口姑母为之定亲,要贾
琏退回给尤三姐的定礼后说:
“定者定也,原怕反悔,所以为定。
”“定
者定也”让人可笑,活画出贾琏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的形象。
B.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虽然高烧38度,但他仍然坚持参加。
台上
的领导侃侃而谈,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
可是,他却一直头
脑昏沉,不知所云。
C.随着居家装饰的不断升级,居室中最常用的家具,也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已从过去单一的实用性转化为装饰性与个性化相结合。
因
此,各种五花八门的新潮家具也相继登堂入室了。
D.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我便喜欢上了她。
那轻柔的嗓音,甜美的微
笑,让人一接触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奥林匹克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奥运会不仅是简单
的体育赛事,举办城市乃至整个奥林匹克运动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
宝贵的精神财富。
B.国庆60周年庆典北京市筹委会新闻发言人向记者介绍,今天零时,
天安门地区举行了包括阅兵、群众游行和背景表演内容的国庆庆祝
大会首场联合演练。
C.国际原油的不断攀升使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
于是太阳能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受到极大关注,由此也带热了国内
多晶硅的市场,甚至出现了有价无货的状况。
D.由于三鹿奶粉属于低端品牌,食用者大多是农村婴幼儿,因此,
国务院宣布因服用三鹿牌奶粉而患结石病的患儿实行免费治疗。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目前世界各地约有1.1亿颗地雷等待排除,每年约有2.6万人因触雷而死或致残。
小小蜜蜂可以为搜寻这些重大隐患开辟新路并做出贡献。
为什么蜜蜂能有这种本领?
因为蜜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之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搜索同样面积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研究表明,这些“探雷蜜蜂”只需要接受短短几天训练,就可以适应搜索地雷的要求。
它们的工作远远比狗更有效
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的嗅觉十分敏锐
这种昆虫经常是群体出动
可以识别出狗无法分辨的许多种细微气体
A.
B.
C.
D.
16.下面是一份有关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材料,试根据这个材料,完
成后面两题。
(5分)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
回忆百分数
5段传纪文
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
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尝试回忆
50